座椅肘枕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36130发布日期:2025-02-06 17:11阅读:2来源:国知局
座椅肘枕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车辆,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收纳的座椅肘枕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辆的肘枕是一种安装在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汽车内饰附件,在主驾座椅的驾驶员和在副驾驶座椅的用户可以将胳膊放置在肘枕上,从而能够使胳膊和腰部得到有效地休息,避免长期乘坐导致肩部和腰部酸痛。

2、但是,现有车型副驾座椅的右侧及后排座椅由于空间受限,均没有为乘员设置肘枕,当乘员在零重力状态下,乘员的肘部缺少额外的支撑,乘坐舒适性较差。

3、部分车型在座椅靠背位置增加固定扶手,这种方式会增加座椅靠背的横向占用空间,导致车内空间拥挤,乘车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肘枕及车辆,可收纳在座椅侧面,解决现有部分座椅缺少肘枕支撑以及肘枕占用座椅靠背横向空间,造成车内空间拥挤,乘车体验差的问题。

2、第一方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座椅肘枕,包括:

3、容置腔,设置于座椅的侧面;

4、肘枕本体,具有支撑肘部的支撑面;

5、驱动机构,隐藏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主轴的齿轮传动组;以及

6、摆臂连杆机构,连接于所述齿轮传动组与所述肘枕本体之间,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的转动带动所述肘枕本体升起或收纳至所述座椅的侧面。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齿轮传动组包括主动齿轮、从动齿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同轴连接于第一轴上;所述第三齿轮连接于第二轴上,所述第四齿轮空套于所述第二轴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构成差速传动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一轴平行,且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一轴均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

8、所述摆臂连杆机构包括长臂杆、短臂杆以及连杆;所述长臂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齿轮上,一端铰接于所述肘枕本体上;所述短臂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轴上,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杆上,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短臂杆和所述肘枕本体上,所述长臂杆的转速小于所述短臂杆的转速,所述长臂杆与所述短臂杆通过所述差速传动结构差速转动;

9、定义,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为n1,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为n2,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为n3,所述第四齿轮的齿数为n4,则,所述长臂杆的转速与所述短臂杆的转速之比i=(n2×n3)÷(n1×n4)。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齿轮传动组还包括中间传动齿轮,所述中间传动齿轮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之间。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中间传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的齿数相同。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n1大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n3,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n2与所述第三齿轮n3的齿数相同,所述第四齿轮n4的齿数与所述第一齿轮n1的齿数相同。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连杆与所述肘枕本体的铰接点位于所述长臂杆与所述肘枕本体的铰接点的上方。

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防护壳体,所述第二轴穿设于所述防护壳体内,所述长臂杆和所述连杆部分位于所述防护壳体内;所述肘枕本体包括肘枕壳体,所述长臂杆和所述连杆部分位于所述肘枕壳体内,所述肘枕本体收纳至所述座椅侧面时,所述肘枕壳体与所述防护壳体相接,所述长臂杆与所述连杆可隐藏在所述肘枕壳体与所述防护壳体内。

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防护壳体包括装饰外壳及固定于装饰外壳上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长臂杆连接,以使所述防护壳体随所述长臂杆旋转;其中,所述盖板上具有所述第二轴穿过的第一通孔。

1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长臂杆具有所述第二轴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径向延伸的同步块,所述第四齿轮轴向延伸的第一套筒具有与所述同步块啮合的轴向键槽;所述短臂杆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装在所述第二轴上并通过螺栓固定。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肘枕,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可收纳至座椅侧面,不会占用座椅横向空间,因此可以配置在副驾驶座椅及后排座椅的侧面,为车内乘员提供肘部支撑,满足车内乘员的需求;当乘员需要肘部支撑时,电驱动的齿轮传动组通过摆臂连杆机构带动肘枕本体逆时针旋转升起至一定高度时,可以为乘员的肘部提供支撑,当乘员在全身放松的零重力状态下,能够为乘员的腰部提供额外支撑,使乘员的腰部和胳膊得到有效地放松和休息,避免长期乘坐导致肩部和腰部酸痛的问题,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当乘员不需要肘部支撑时,通过摆臂连杆机构带动肘枕本体顺时针旋转并收纳在座椅的侧面时,肘枕本体不会占用座椅靠背横向空间,降低车内空间的拥挤感,提升乘车的体验性。

1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座椅肘枕。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这种可收纳至座椅侧面的座椅肘枕,不仅不会增加座椅靠背横向空间的占用,还能提升后排乘员的坐姿舒适性,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感。



技术特征:

1.一种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组包括主动齿轮(402)、从动齿轮(404)、第一齿轮(405)、第二齿轮(406)、第三齿轮(407)和第四齿轮(408),所述从动齿轮(404)与所述主动齿轮(402)啮合,所述从动齿轮(404)、所述第一齿轮(405)和所述第二齿轮(406)同轴连接于第一轴上;所述第三齿轮(407)连接于第二轴(409)上,所述第四齿轮(408)空套于所述第二轴(409)上,所述第三齿轮(407)与所述第一齿轮(405)啮合,所述第四齿轮(408)与所述第二齿轮(406)啮合,所述第一齿轮(405)、所述第二齿轮(406)、所述第三齿轮(407)与所述第四齿轮(408)构成差速传动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轴(409)与所述第一轴平行,且所述第二轴(409)与所述第一轴均连接于所述容置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组还包括中间传动齿轮(403),所述中间传动齿轮(403)啮合于所述主动齿轮(402)和所述从动齿轮(404)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传动齿轮(403)、所述主动齿轮(402)与所述从动齿轮(404)的齿数相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405)的齿数n1大于所述第三齿轮(407)的齿数n3,所述第二齿轮(406)的齿数n2与所述第三齿轮(407)n3的齿数相同,所述第四齿轮(408)n4的齿数与所述第一齿轮(405)n1的齿数相同。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2)与所述肘枕本体(3)的铰接点位于所述长臂杆(23)与所述肘枕本体(3)的铰接点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防护壳体(1),所述第二轴(409)穿设于所述防护壳体(1)内,所述长臂杆(23)和所述连杆(22)部分位于所述防护壳体(1)内;所述肘枕本体(3)包括肘枕壳体(31),所述长臂杆(23)和所述连杆(22)部分位于所述肘枕壳体(31)内,所述肘枕本体(3)收纳至所述座椅(5)侧面时,所述肘枕壳体(31)与所述防护壳体(1)相接,所述长臂杆(23)与所述连杆(22)可隐藏在所述肘枕壳体(31)与所述防护壳体(1)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体(1)包括装饰外壳(11)及固定于装饰外壳(11)上的盖板(12),所述盖板(12)与所述长臂杆(23)连接,以使所述防护壳体(1)随所述长臂杆(23)旋转;其中,所述盖板(12)上具有所述第二轴(409)穿过的第一通孔。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肘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臂杆(23)具有所述第二轴(409)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有径向延伸的同步块(231),所述第四齿轮(408)轴向延伸的第一套筒具有与所述同步块(231)啮合的轴向键槽(4081);所述短臂杆(21)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装在所述第二轴(409)上并通过螺栓固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肘枕。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肘枕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容置腔、肘枕本体、驱动机构以及摆臂连杆机构。容置腔设置于座椅的侧面;肘枕本体具有支撑肘部的支撑面;驱动机构隐藏安装于容置腔内;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连接于驱动电机主轴的齿轮传动组;摆臂连杆机构连接于齿轮传动组与肘枕本体之间,并通过齿轮传动组的转动带动肘枕本体升起或收纳至座椅的侧面。本技术提供的座椅肘枕,由于可收纳至座椅侧面,不会占用座椅横向空间,因此可以配置在副驾驶座椅及后排座椅的侧面,为车内乘员提供肘部支撑,使乘员的腰部和胳膊得到有效地放松和休息,提升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同时降低车内空间的拥挤感,提升乘车的体验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531
技术公布日:2025/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