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8544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与右立柱、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连接在前防撞梁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后侧的左加强梁与右加强梁;所述吸能梁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的腔体。本发明不仅使客车前端能够抵御撞击,还能够使客车在遇到正面碰撞时有足够的缓冲来降低乘客损伤,保证第一排乘客的生存空间。
【专利说明】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
[0003]
【背景技术】
[0004]目前,现有的国内客车碰撞保护装置多是针对前部碰撞时对驾驶员的保护。而对于在大型客运市场中占据较多份额的低驾驶区客车而言,其上部第一排乘客位于客车的最前端,该位置的强度相对薄弱,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第一排乘客的安全无法保证。
[0005]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该结构不仅使客车前端能够抵御撞击,还能够使客车在遇到正面碰撞时有足够的缓冲来降低乘客损伤,保证第一排乘客的生存空间。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与右立柱、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连接在前防撞梁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后侧的左加强梁与右加强梁;所述吸能梁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的腔体。
[0008]进一步的,所述前防撞梁包括前防撞梁主体以及设置在前防撞梁主体前侧壁中段的安装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后刚性截面梁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横梁与下横梁以及垂直设置在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且与吸能梁一一对应的若干个中立柱。
[0010]进一步的,所述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的后端分别垂直连接有一后立柱。
[0011]进一步的,所述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均包括自上向下平行设置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
[0012]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设置前防撞梁,能够抵御一般撞击,将客车前端变形控制在前防撞梁的弧状区域内,且能够作为客车前围的结构件来装配客车上下挡风玻璃,满足客车轻量化的要求;通过设置吸能梁,能够在客车前端受到严重撞击时,吸能梁与前防撞梁一同吸能溃缩,使客车有足够的缓冲来降低客车的减速度,从而降低乘客损伤;通过设置左立柱、右立柱以及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三者围成一个刚性截面,以使本发明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抵御变形,保证客车上部第一排乘客的生存空间;通过在左、右立柱的后侧分别设置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能够提高左、右立柱的结构强度,将客车前部收到的冲击力传递到车后,保证后刚性截面梁抵御变形的能力。
[0013]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
图4是前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前防撞梁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前防撞梁与上下前挡玻璃的配合安装示意图;
图7是矩形管受正面碰撞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前防撞梁受正面碰撞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9是吸能梁的结构不意图;
图10是后刚性截面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
1、前防撞梁,2、吸能梁,3、后刚性截面梁,4、左立柱,5、右立柱,6、左加强梁,7、右加强梁,8、第一加强梁,9、第二加强梁,10、后立柱,11、前防撞梁主体,12、安装部,13、上挡风玻璃,14、下挡风玻璃,15、玻璃胶,21、压溃诱导槽,31、上横梁,32、下横梁,33、中立柱。
[00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11所示的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1、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I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4与右立柱5、连接在左立柱4与右立柱5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3、连接在前防撞梁I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3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2、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4与右立柱4后侧的左加强梁6与右加强梁7。所述左加强梁6和右加强梁7均包括自上向下平行设置的第一加强梁8与第二加强梁9。所述左加强梁6和右加强梁7的后端分别垂直连接有一后立柱10。
[0018]如图4-图6所示,如图所述前防撞梁I包括前防撞梁主体11以及设置在前防撞梁主体11前侧壁中段的安装部12。所述前防撞梁为弧状,即为弯梁,其具体弧度由客车造型而定。从图5中可以看出,前防撞梁的纵向截面为凸型,即在前防撞梁前部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缺口,两个缺口之间即为安装部。通过将前防撞梁设计为由前防撞梁主体和安装部构成的纵向截面为凸型的结构,能够在遇到正碰时其前碰撞接触面后无筋面支撑,因此可有效缓冲变形。具体分析如下:如图7所示,当普通的矩形管收到正面碰撞时,图7中两个圆圈圈住的矩形管的上下筋面,对矩形管的正面有支撑作用,使矩形管的正面受力能力很强,以致该矩形管不易溃缩吸能。如图8所示,当本发明中前防撞梁受到正面碰撞时,图8中两个圆圈的后侧是空心的,易吸能变形。
[0019]如图6所示,采用玻璃胶15将客车上挡风玻璃13、下挡风玻璃14分别粘接在安装部11的顶部和底部。对于传统的客车前防撞梁及挡风玻璃而言,需要在设计一个前围弯梁,然后在前围弯梁的内壁上焊接玻璃档条才能够满足玻璃的固定需求,具有结构复杂、重量大等不足。本发明通过将前防撞梁设计为纵向截面为凸型的结构,能够使前防撞梁在具备防撞功能的基础上,又能作为客车的结构件来装配挡风玻璃,从而省去了传统的前围弯梁和玻璃档条,符合客车轻量化的要求。
[0020]如图9所示,所述吸能梁2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21的腔体。所述吸能梁采用前后两端开口的矩形梁,并在矩形梁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均匀开设多个压溃诱导槽。通过在矩形梁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开设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能够在客车遇到正面碰撞时实现吸能溃缩功能。所谓吸能溃缩功能,即在客车前部受到碰撞的时候,通过压溃诱导槽来降低碰撞的瞬时减速度,进而降低对乘客的伤害。
[0021]如图10所示,所述后刚性截面梁3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横梁31与下横梁32以及垂直设置在上横梁31与下横梁32之间且与吸能梁一一对应的若干个中立柱33。所述上横梁31和下横梁32为高刚性的厚壁梁。中立柱的数量和吸能梁的数量相等,且在每个吸能梁的后侧分别设有一个与该吸能梁相对应的中立柱。所述上横梁3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立柱4、右立柱5的上端内侧壁相连;所述下横梁3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立柱4、右立柱5的下端内侧壁相连。所述后刚性截面梁3与左立柱4、右立柱5围成一个刚性截面。通过在吸能梁的后侧设置一个与该吸能梁相对应的中立柱,能够顶住吸能梁,使吸能梁可以溃缩吸能,如果吸能梁后部没有中立柱,那么吸能梁在受力时就会后退而不会发生变形。此外,中立柱能够增加吸能梁的结构强度。
[0022]所述左加强梁6的一端连接左立柱4的后侧壁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骨架上左侧的后立柱10上。所述右加强梁7的一端连接在右立柱5的后侧壁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骨架上右侧的后立柱10上。所述左、右加强梁,一方面用于增强左、右立柱的结构强度,提高由左立柱、右立柱及后刚性截面梁组成的刚性截面的抵御变形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将刚性截面收到的冲击力传递到客车的后立柱10及车后,保证后刚性截面梁抵御变形的能力。通过设置左立柱、右立柱以及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三者围成一个刚性截面,并且通过左、右加强梁将该刚性截面连接至车身骨架上的后立柱上,能够使本发明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抵御变形,保证客车上部第一排乘客的生存空间。
[0023]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向前凸出且为弧状的前防撞梁、分别设置在前防撞梁左右两端后侧的左立柱与右立柱、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之间的后刚性截面梁、连接在前防撞梁后侧壁与后刚性截面梁前侧壁之间的若干个吸能梁、以及分别连接在左立柱与右立柱后侧的左加强梁与右加强梁;所述吸能梁为开设有若干个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压溃诱导槽的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包括前防撞梁主体以及设置在前防撞梁主体前侧壁中段的安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刚性截面梁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横梁与下横梁以及垂直设置在上横梁与下横梁之间且与吸能梁 对应的若干个中立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的后端分别垂直连接有一后立柱。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均包括自上向下平行设置的第一加强梁与第二加强梁。
【文档编号】B60R19/12GK105946753SQ201610304208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5月7日
【发明人】熊成林, 张志超, 刘建, 许华涛, 严伟
【申请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