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轨道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一种轨道自行车。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供人们骑乘的自行车,在骑乘时人坐在车座上,身体的最低部位都要高于车轮所在的支承面(路面),这样身体和车辆的重心相对于车轮所在的支承平面的高度较高,稳定性不太理想,且使车辆体积和重量都较大。因无专用车道行驶,经常因与大、小汽车及行人争道而出现交通堵塞及交通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专用轨道上行驶,人们骑乘时身体和车辆的重心相对于车轮所在的支承面的高度较低,且体积小、重量轻的轨道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轨道自行车,由车轮及车架组成,在单轨上行驶。正常骑乘状态,车轮的触轨点(车轮与轨道面的接触处)位于正常骑乘人脚部之上、臀部之下、两腿膝部之间。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人们骑乘时身体和车辆的重心相对于车轮所在的支承面的高度较低,稳定性较好。同比车辆结构简化,体积小、重量轻,成本降低,携带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至
图19,分别是第一个实施例至第十九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0是
图19的A向示意图。
图21是两侧绳索独立驱动时的示意图。
图22是两侧绳索整体驱动时的示意图。
图23是第一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示意图。
图24是第二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示意图。
图25是第三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示意图。
图26是第四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示意图。
图27是第五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示意图。
图28是第六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示意图。
图29是第七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示意图。
图30、图31是轨道、供电体及集电器示意图。
图中1.车轮、2.车架、3.轨道面、4.下平面、5.绳索、6.导轮、7.中导轮、8.单向离合装置、9.曲柄、10.大链轮、11.链条、12.小链轮、13.脚镫、14.驱动电机、15.摆臂、16.动物形体、17.动物形体、18.弹簧、19.轴承、20.轮轴、21.安全轮、22.轨道、23.齿轮、24.车身、25.集电器、26.供电体、27.踏杆、28.扶手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
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轨道自行车的车轮1支承在轨道面3上,人骑在轨道自行车上,利用双脚踏蹬下平面4产生向前的力前进。
图2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轨道自行车的车轮1支承在轨道面3上,人骑在轨道自行车上,利用脚部踏动绳索5使后部车轮1产生向前驱动力前进。绳索驱动的原理,请见图22。在图22中,两侧绳索连在一起,整体驱动。车轮1与轮轴20是整体结构形式。绳索5围绕一侧单向离合装置8缠绕数圈,通过中导轮7,在另一侧单向离合装置8反向缠绕数圈。当绳索一端被脚部或手臂拉动时,绳索对单向离合装置作用,带动车轮驱动。此时,另一侧单向离合装置相对车轮逆转,绳索被收回。这样两侧交替动作,从而达到拉动绳索使车轮不断驱动的目的。
图3所示的第三个实施例与第二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前部车轮1是驱动轮。绳索驱动的原理,请见图21。在图21中,两侧绳索独立驱动。车轮1与轮轴20是整体结构形式。绳索5的一端固定在单向离合装置8上,围绕单向离合装置缠绕数圈,另一端当被脚部或手臂拉动时,由于单向离合装置的作用,带动车轮一起转动,从而达到拉动绳索使车轮驱动的目的。由于拉动绳索时弹簧18被扭紧,当放松绳索时,在弹簧恢复力的作用下,单向离合装置复位,把绳索收回。由于单向离合装置的单向作用,此时弹簧恢复力并不影响车轮的转动。两侧绳索交互作用,不断驱动车轮。
在图4所示的第四个实施例中,前、后车轮1均为驱动轮,前轮用手臂拉动绳索5驱动,后轮利用脚部踏动绳索驱动。
图5所示的第五个实施例与第四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曲柄9安装在前部车轮1上,利用手臂转动曲柄,直接驱动前部车轮。
图6所示的第六个实施例与第五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利用手臂转动曲柄9,通过大链轮10、链条11、小链轮12驱动前部车轮1。链轮传动是目前自行车常用的传动方式。
图7所示的第七个实施例与第四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只保留前轮驱动,双脚踏在脚镫13上。脚镫原理同公知的马镫,起到稳定、平衡和休息的作用。
图8所示的第八个实施例与第五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只保留前轮驱动,双脚踏在脚镫13上。
图9所示的第九个实施例与第六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只保留前轮驱动,双脚踏在脚镫13上。
图10所示的第十个实施例与第七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后部车轮安装了驱动电机14,利用电机驱动车轮。集电器25(见图30、图3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电连接,另一端与设在轨道22上的供电体26滑动连接。
图11所示的第十一个实施例与第八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后部车轮安装了驱动电机14,利用电机驱动车轮。集电器25(见图30、图3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电连接,另一端与设在轨道22上的供电体26滑动连接。
图12所示的第十二个实施例与第九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后部车轮安装了驱动电机14,利用电机驱动车轮。集电器25(见图30、图3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电连接,另一端与设在轨道22上的供电体26滑动连接。
图13所示的第十三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后部车轮安装了驱动电机14,利用电机驱动。集电器25(见图30、图3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电连接,另一端与设在轨道22上的供电体26滑动连接。双脚踏在脚镫13上。当然,驱动电机14也可安装在前部车轮上。
图14所示的第十四个实施例与第六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由利用链轮驱动变为利用齿轮23驱动。
在
图15所示的第十五个实施例中,增设了车身24。
在
图16所示的第十六个实施例中,轨道自行车设有动物形体16的外型。
在
图17所示的第十七个实施例中,轨道自行车设有动物形体17的外型。
在
图18所示的第十八个实施例中,通过腿部踏动摆臂15驱动车轮1。摆臂与车轮间连接有公知的单向离合机构。左右摆臂通过绳索相连,一侧被踏下时,另一侧就在绳索的拉动下通过导轮6被提起。这样交替动作,不断驱动向前。
图19所示的第十九个实施例,描述了一例可在轨道上行驶,也可在路面上行驶的多功能轨道自行车。图示为在轨道上行驶,双手扶在扶手轴28上,双脚踏在踏杆27上。此时前轮转向处于锁死状态。当把踏杆绕扶手轴转到上部适当位置锁住,使前轮锁死状态打开,踏杆就成为转向车把,此轨道自行车就可在路面上行驶,如同公知的滑板车一样。
在图21中,两侧绳索独立驱动。车轮1与轮轴20是整体结构形式。绳索5的一端固定在单向离合装置8上,围绕单向离合装置缠绕数圈,另一端当被脚部或手臂拉动时,由于单向离合装置的作用,带动车轮一起转动,从而达到拉动绳索使车轮驱动的目的。由于拉动绳索时弹簧18被扭紧,当放松绳索时,在弹簧恢复力的作用下,单向离合体装置复位,把绳索收回。由于单向离合装置的单向作用,此时弹簧恢复力并不影响车轮的转动。
单向离合装置的典型结构是公知的摩擦滚动元件式或棘轮棘爪式。弹簧结构最好是卷簧。
在图22中,两侧绳索连在一起,整体驱动。车轮1与轮轴20是整体结构形式。绳索5围绕一侧单向离合装置8缠绕数圈,通过中导轮7,在另一侧单向离合体装置8反向缠绕数圈,当绳索一端被脚部或手臂拉动时,绳索对同侧的单向离合装置作用,带动车轮驱动。此时,另一端的绳索被收回。这样两侧交替动作,从而达到拉动绳索使车轮不断驱动的目的。
在图23至图29中,分别表示了几种车轮、轨道及安全轮之间的相互关系。图23至图27为每轴单轮结构,图28、图29为每轴双轮结构。针对不同的轨道及行驶使用情况,有些轨道自行车为安全起见,需安装安全轮21。安全轮21同车架连接,与轨道22保持一定的状态。运行中,当车轮1偏离轨道一定的位置时,安全轮起作用,使车轮回到正确的位置。
图30、图31是轨道22中设置供电体26的示意图。当轨道自行车驱动电机14利用供电体电力驱动时,集电器25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电连接,另一端与设在轨道上的供电体滑动连接。
驱动电机14的电力来源除电力网外,还可利用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有些轨道自行车设有制动装置。如在车轮上方设一个与车架连接的制动瓦,当按下它时,制动瓦与车轮摩擦,产生制动。又如目前公知的自行车制动装置。
根据需要可在车轮上安装目前公知的内变速器,以满足不同的驱动要求。
通过加长车架,增设驱动装置,可供双人或多人骑乘。
上述示意图中,只画出前后两个轴的轨道自行车,根据需要,可设多轴。
可将多个轨道自行车连在一起,形成轨道自行车列车。
同样可有运送货物的轨道自行车。
上述的轨道自行车,不用变形或有的通过变形,就可在无轨状态下行驶。如
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轨道自行车就类同滑板。如
图19所示的第十九个实施例,轨道自行车略做变形就类同滑板车等等。
权利要求1.一种轨道自行车,由车轮及车架组成,其特征是在单轨上行驶,正常骑乘状态下,车轮的触轨点位于正常骑乘人脚部之上、臀部之下、两腿膝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至少一个轮轴上设有驱动用的绳索及单向离合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设有链轮驱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设有齿轮驱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设有摆臂驱动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至少一个轮轴上设有驱动用的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设有安全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设有脚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自行车,其特征是设有动物及陆、海、空运输工具的外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自行车。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自行车,由车轮及车架组成,在单轨上行驶。正常骑乘状态下,车轮的触轨点(车轮与轨道面的接触处)位于正常骑乘人脚部之上、臀部之下、两腿膝部之间。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人们骑乘时身体和车辆的重心相对于车轮所在的支承面的高度较低,稳定性较好。同比车辆结构简化,体积小、重量轻,成本降低,携带方便。
文档编号B61B13/00GK2619848SQ0228719
公开日2004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7日
发明者李青山 申请人:李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