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2418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工程专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工程各施工单位在既有线改造中更换道岔、轨排时基本上都是采用笨重的人拉肩扛等劳动密集型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每更换一组重约60吨,长度约44米的道岔不仅需要180~200名施工人员,而且还需封锁相应的线路3小时左右。由于如此多的施工人员必须同时集中在狭窄的施工作业区内交叉进行工作,所以施工安全极不稳定,而且施工风险极高,因此费时、费力且施工成本高。因而开发一种能够改变这种落后的施工工艺,实现道岔、轨排纵横移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施工,从而节省人力、时间,降低施工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行车的干扰,并且施工安全的专用设备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操作简便灵活,自动化程度高且安全性好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包括起落系统、走行系统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的起落系统由组合钢架、4个顶升油缸和4个抓轨器组成;组合钢架的主体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框架,其每个短边的外侧两端部件向外凸出形成有2个顶升油缸挂架,而每个长边的外侧两端部位则向外凸出形成有2个间距与两根钢轨之间距离相等的抓轨器挂架;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相连的4个顶升油缸以可拆卸的方式垂直安装在组合钢架的4个顶升油缸挂架上;4个抓轨器则分别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组合钢架的每个抓轨器挂架上;所述的走行系统由4个相隔间距设置在地面上的走行轨支架、安装在4个走行轨支架的上端且沿道岔、轨排移动方向延伸的管状走行轨和2个位于走行轨的上端且相隔距离设置的走行轮装置构成;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则由设置在组合钢架上端的汽油机、液压泵、油箱、手动换向阀及快速连接装置组成。
所述的抓轨器主要包括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相连的抓轨器油缸、2个拉杆、U形槽、连杆和轨爪;其中抓轨器油缸的圆柱形缸体上向外凸出形成有4个相距90度的十字轴架,其中2个相对的十字轴架分别连接在2个拉杆的上端,而其余2个十字轴架则水平贯穿组合钢架上抓轨器挂架的悬挂孔而将抓轨器连接在组合钢架上;U形槽的侧面呈倒U字形,其上端与抓轨器油缸的活塞杆螺纹相连;连杆的上端铰接在U形槽的凹槽内壁上,其下端与轨爪的上端相互铰接;而轨爪的前后端下部则分别与2个拉杆的下端铰接在一起。
所述的走行轨支架包括3个支脚、3个可伸缩的支撑臂和1个走行轨支座;3个支脚的底部呈品字形,并且其中2个位于外侧而固定在地面上;走行轨支座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贯通形成有用于放置走行轨的半圆形凹槽,其底面上设有3个相互位置与3个支脚设置位置相对应且相互间距小于支脚间距离的连接座;而3个支撑臂的上下端则分别铰接在3个连接座和3个支脚上。
所述的走行轮装置主要包括枕木托架、竖轴、走行轮支架、走行轮和液压马达;其中位于上端的枕木托架具有开口向上的槽形结构,并且凹槽的形状与枕木下部的外形结构相对应;竖轴的上端固定在枕木托架的底部中心部件,而其下端则利用轴承安装在走行轮支架的上端中心部位;走行轮支架呈开口向下的槽形结构;走行轮具有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且曲率半径与走行轨的曲率半径相同,因而能够在走行轨上进行滚动的弧形辊面,其旋转轴的两端利用轴承设置在走行轮支架的两侧壁上;而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相连的液压马达则与走行轮的旋转轴一端相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能够根据道岔、轨排的长度单独或多组配套使用,其可利用起落系统将待移动的道岔、轨排上的钢轨及枕木一同向上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将走行系统置于枕木之下,最后利用走行系统将道岔、轨排沿线路纵移或横移至指定地点。以60kg12#道岔施工为例,整个更换过程只需30~40名搬运人员、7名操作人员和1名指挥人员工作1~2小时,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行车的干扰。此外,由于该设备的部件均为拆卸式,而且结构简单、重量轻,并且自带动力,因而非常适于野外作业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正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侧视图。
图3为
图1中示出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中起落系统结构俯视图。
图4为
图1中示出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中抓轨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
图1中示出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中轨爪张开状态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标号说明1起落系统2走行系统3液压动力控制系统4组合钢架5顶升油缸6抓轨器7顶升油缸挂架8钢轨9抓轨器挂架 10走行轨支架
11走行轨12走行轮装置13汽油机14液压泵15油箱 16手动换向阀17抓轨器油缸18拉杆19U形槽 20轨爪21连杆 22十字轴架23支脚 24支撑臂25走行轨支座26凹槽27连接座28枕木托架29竖轴 30走行轮支架31走行轮32液压马达33凹槽 34枕木35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5所示,所述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包括起落系统1、走行系统2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其中所述的起落系统1由组合钢架4、4个顶升油缸5和4个抓轨器6组成;组合钢架4的主体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框架,其每个短边的外侧两端部件向外凸出形成有2个顶升油缸挂架7,而每个长边的外侧两端部位则向外凸出形成有2个间距与两根钢轨8之间距离相等的抓轨器挂架9;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相连的4个顶升油缸5以可拆卸的方式垂直安装在组合钢架4的4个顶升油缸挂架7上;4个抓轨器6则分别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组合钢架4的每个抓轨器挂架9上;所述的走行系统2由4个相隔间距设置在地面上的走行轨支架10、安装在4个走行轨支架10的上端且沿道岔、轨排移动方向延伸的管状走行轨11和2个位于走行轨11的上端且相隔距离设置的走行轮装置12构成;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则由设置在组合钢架4上端的汽油机13、液压泵14、油箱15、手动换向阀16及快速连接装置组成。
所述的抓轨器6主要包括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相连的抓轨器油缸17、2个拉杆18、U形槽19、连杆21和轨爪20;其中抓轨器油缸17的圆柱形缸体上向外凸出形成有4个相距90度的十字轴架22,其中2个相对的十字轴架22分别连接在2个拉杆18的上端,而其余2个十字轴架22则水平贯穿组合钢架4上抓轨器挂架9的悬挂孔而将抓轨器6连接在组合钢架4上;U形槽19的侧面呈倒U字形,其上端与抓轨器油缸17的活塞杆螺纹相连;连杆21的上端铰接在U形槽19的凹槽内壁上,其下端与轨爪20的上端相互铰接;而轨爪20的前后端下部则分别与2个拉杆18的下端铰接在一起。
所述的走行轨支架10包括3个支脚23、3个可伸缩的支撑臂24和1个走行轨支座25;3个支脚23的底部呈品字形,并且其中2个位于外侧而固定在地面上;走行轨支座25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贯通形成有用于放置走行轨11的半圆形凹槽26,其底面上设有3个相互位置与3个支脚23设置位置相对应且相互间距小于支脚23间距离的连接座27;而3个支撑臂24的上下端则分别铰接在3个连接座27和3个支脚23上。
所述的走行轮装置12主要包括枕木托架28、竖轴29、走行轮支架30、走行轮31和液压马达32;其中位于上端的枕木托架28具有开口向上的槽形结构,并且凹槽33的形状与枕木34下部的外形结构相对应;竖轴29的上端固定在枕木托架28的底部中心部件,而其下端则利用轴承安装在走行轮支架30的上端中心部位;走行轮支架30呈开口向下的槽形结构;走行轮31具有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且曲率半径与走行轨11的曲率半径相同,因而能够在走行轨11上进行滚动的弧形辊面,其旋转轴35的两端利用轴承设置在走行轮支架30的两侧壁上;而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相连的液压马达32则与走行轮31的旋转轴35一端相接。
当需要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更换道岔或轨排而将其横移时,首先操作人员需根据道岔或轨排的长度确定所采用的设备组数,然后沿钢轨8的长度方向在道岔或轨排上相隔间距摆放每组设备中的组合钢架4,即使组合钢架4上的抓轨器挂架9恰好位于钢轨8的正上方,而顶升油缸挂架7则位于相邻的两根枕木34的中心位置。之后在组合钢架4上依次安装4个顶升油缸5、4个抓轨器6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并连接好油路。随后在1名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每组设备由1名操作人员采用手动方式同时启动汽油机13,从而为液压泵14提供动力。然后在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操作人员同时按动手动换向阀16上的相应开关以使抓轨器油缸17开始工作。在液压泵14的作用下,抓轨器油缸17上的活塞杆开始向下移动,从而使轨爪20下移,待轨爪20的钳口低于钢轨8的上端高度时将其向内闭合,从而将钢轨8牢牢抓住。随后操作人员同时按动手动换向阀16上的相应开关以使顶升油缸5开始工作,在液压泵14的作用下,所有的顶升油缸5一起顶升,从而将多个组合钢架4、抓轨器6、两根钢轨8及连接在两根钢轨8上的所有枕木34一同向上提升至一定高度。这时操作人员开始在提升后的枕木34下面安装走行系统2,即首先将2个走行轨支架10相隔距离固定在位于组合钢架4中心处的枕木24下方的地面上,而将另外2个走行轨支架10相隔距离设置在线路外,并将走行轨11置于4个走行轨支座25上的凹槽26内。然后将2个走行轮装置12上的枕木托架28安装在枕木34的下部。待走行系统2装配完毕,操作人员将再次按动手动换向阀16上的相应开关以使顶升油缸5回程,从而使走行轮装置12上的走行轮31辊面与走行轨11的上端面相接触,直至顶升油缸5全部回程完毕。然后操作人员连接好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与液压马达32之间的油路并按动手动换向阀16上的相应开关以使液压马达32开始运转,从而带动与之相连的走行轮31、走行轮支架30、枕木托架28、枕木34、钢轨8、起落系统1及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一齐横移至行车线路外的指定地点。然后再次使顶升油缸5顶升并拆除走行系统2,之后使顶升油缸5回程而将道岔或轨排放置在地面上,最后使抓轨器油缸17回程就可完成整个横移操作过程。而当需要纵移道岔或轨排时,只需将走行轨支架10和走行轨11沿钢轨8的方向在钢轨8两侧的枕底上各设置一排,并将走行轮装置12的下部以竖轴29为轴旋转90度即可进行上述操作过程。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还可用于铺设道岔或轨排,同时可以进行线路起道、落道施工。
权利要求1.一种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包括起落系统(1)、走行系统(2)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其中所述的起落系统(1)由组合钢架(4)、4个顶升油缸(5)和4个抓轨器(6)组成;组合钢架(4)的主体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框架,其每个短边的外侧两端部件向外凸出形成有2个顶升油缸挂架(7),而每个长边的外侧两端部位则向外凸出形成有2个间距与两根钢轨(8)之间距离相等的抓轨器挂架(9);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相连的4个顶升油缸(5)以可拆卸的方式垂直安装在组合钢架(4)的4个顶升油缸挂架(7)上;4个抓轨器(6)则分别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组合钢架(4)的每个抓轨器挂架(9)上;所述的走行系统(2)由4个相隔间距设置在地面上的走行轨支架(10)、安装在4个走行轨支架(10)的上端且沿道岔、轨排移动方向延伸的管状走行轨(11)和2个位于走行轨(11)的上端且相隔距离设置的走行轮装置(12)构成;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则由设置在组合钢架(4)上端的汽油机(13)、液压泵(14)、油箱(15)、手动换向阀(16)及快速连接装置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轨器(6)主要包括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相连的抓轨器油缸(17)、2个拉杆(18)、U形槽(19)、连杆(21)和轨爪(20);其中抓轨器油缸(17)的圆柱形缸体上向外凸出形成有4个相距90度的十字轴架(22),其中2个相对的十字轴架(22)分别连接在2个拉杆(18)的上端,而其余2个十字轴架(22)则水平贯穿组合钢架(4)上抓轨器挂架(9)的悬挂孔而将抓轨器(6)连接在组合钢架(4)上;U形槽(19)的侧面呈倒U字形,其上端与抓轨器油缸(17)的活塞杆螺纹相连;连杆(21)的上端铰接在U形槽(19)的凹槽内壁上,其下端与轨爪(20)的上端相互铰接;而轨爪(20)的前后端下部则分别与2个拉杆(18)的下端铰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走行轨支架(10)包括3个支脚(23)、3个可伸缩的支撑臂(24)和1个走行轨支座(25);3个支脚(23)的底部呈品字形,并且其中2个位于外侧而固定在地面上;走行轨支座(25)的上端沿其长度方向贯通形成有用于放置走行轨(11)的半圆形凹槽(26),其底面上设有3个相互位置与3个支脚(23)设置位置相对应且相互间距小于支脚(23)间距离的连接座(27);而3个支撑臂(24)的上下端则分别铰接在3个连接座(27)和3个支脚(2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走行轮装置(12)主要包括枕木托架(28)、竖轴(29)、走行轮支架(30)、走行轮(31)和液压马达(32);其中位于上端的枕木托架(28)具有开口向上的槽形结构,并且凹槽(33)的形状与枕木(34)下部的外形结构相对应;竖轴(29)的上端固定在枕木托架(28)的底部中心部件,而其下端则利用轴承安装在走行轮支架(30)的上端中心部位;走行轮支架(30)呈开口向下的槽形结构;走行轮(31)具有沿径向向内凹陷形成且曲率半径与走行轨(11)的曲率半径相同,因而能够在走行轨(11)上进行滚动的弧形辊面,其旋转轴(35)的两端利用轴承设置在走行轮支架(30)的两侧壁上;而与液压动力控制系统(3)相连的液压马达(32)则与走行轮(31)的旋转轴(35)一端相接。
专利摘要一种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其包括起落系统、走行系统和液压动力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的道岔、轨排纵横移设备能根据道岔、轨排的长度单独或多组配套使用,其可利用起落系统将待移动的道岔、轨排上的钢轨及枕木一同向上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将走行系统置于枕木之下,最后利用走行系统将道岔、轨排沿线路纵移或横移至指定地点。以60kg12#道岔施工为例,整个更换过程只需30~40名搬运人员、7名操作人员和1名指挥人员工作1~2小时,这样不仅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行车的干扰。此外,由于该设备的部件均为拆卸式,而且结构简单、重量轻,并且自带动力,因而非常适于野外作业使用。
文档编号E01B29/05GK2903164SQ20062002626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日
发明者袁贺来, 何震, 梅树桐, 万其琨 申请人:中铁六局集团天津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