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轨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948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轨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广泛适用于重载铁路、高速铁路标准轨距铺设60kg/m或 75kg/m钢轨的有砟轨道混凝土轨枕。
背景技术
由于重载列车速度的提高和运量的增加,相应地大幅增大了对线路的作用,使得在大轴重、高密度的运营条件下,轨道结构伤损破坏加速发展,线路设备病害发生和发展速度加快。近年来的多次线路调查结果表明在重载线路用轨枕出现各种各样的伤损,主要的伤损形式为轨下截面环裂,钉孔裂纹、纵裂和枕中截面环裂等。同时出现过线路横向位移过大而需要特殊加强线路稳定措施的现象。在运输任务更加繁重条件下,如何强化轨枕以确保线路运营安全是当前中国重载铁路工务部门的紧要问题之一。我国还没有专用的重载轨枕,目前大量使用的III型枕和XII型枕在既有线提速改造的实践中,对强化轨道结构,保证快速和安全的运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承载能力最强的III型枕,规定的适用条件为货车轴重为250kN,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适用于大轴重、高密度的重载线路轨枕。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满足在大轴重、高密度的运营条件下使用的有砟轨道混凝土轨枕。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轨枕,包括轨枕体,在所述轨枕体上设置有阻力块。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阻力块设置在轨枕体两端轨下截面处或者轨枕体中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是轨枕体的轨下截面高度为230至250毫米,枕中截面高度为190至210毫米,轨枕底面宽为270至320mm。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是在轨枕体的挡肩位置设置有补强钢筋。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是在轨枕体内设有14根直径7mm的预应力钢丝。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轨枕中部或两端轨下截面处设置阻力块对于曲线、长大坡度区段以及经常需要制动等有特殊需要增大道床阻力的地段,可大幅度提高道床横向阻力,有效降低道床平均应力和道床振动,从而增强轨道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加大轨枕的轨下截面积、枕中截面积、端部面积、底面积和重量等技术措施,对于一般线路地段,生产时将阻力块去除,仍能够提高轨枕的强度和轨道结构稳定性,降低道床平均应力、延缓道砟的粉化和道床的下沉。同时去除阻力块的方案还可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挡肩位置设有补强钢筋,能够提高挡肩的横向抗剪能力。通过设置14根直径7mm预应力钢筋,对轨枕施加预应力,满足承载能力要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轨枕的立面示意图;[0011]图2是图1所示轨枕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轨枕的立面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轨枕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图1及3所示轨枕的侧视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无阻力块的轨枕的立面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轨枕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轨枕的侧视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轨枕的挡肩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轨枕体1,在轨枕体1的两端的轨下截面处设有十字形阻力块4,其适于曲线、长大坡度区段以及经常需要制动等有特殊需要增大道床阻力的地段,并能够有效降低道床平均应力和道床振动,大幅度提高道床横向阻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轨道的稳定性。所述轨枕体1的轨下截面高度(图1中的线段AB)为230至250毫米, 枕中截面高度(图1中的线段CD)为190至210毫米,轨枕底面宽度(图2中线段EF)为 270至320mm。从而提高轨枕的强度和轨道结构稳定性,并降低道床平均应力、延缓道砟的粉化和道床的下沉。此外,如图5所示,在轨枕体1内设有14根直径7mm的预应力钢丝2, 以便提高轨枕的承载能力。第二实施例图3-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轨枕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轨枕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例如,轨枕体1的轨下截面高度为230至250毫米,枕中截面高度为190 至210毫米,轨枕底面宽度为270至320mm,在轨枕体1内也设有14根直径7mm的预应力钢丝2,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阻力块4的位置不是位于轨枕体1两端的轨下截面处,而是位于轨枕体1的中部,其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阻力块4的形状为十字形,其为优选方案,这样可以节省轨枕制作成本,但是阻力块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三角形或其它形状。此外,对于一般线路地段,生产轨枕时可将阻力块去除,仅加大轨枕的轨下截面积、枕中截面积、端部面积、底面积和重量,如图6-8所示,使轨枕体1的轨下截面高度为230 至250毫米,枕中截面高度为190至210毫米,轨枕底面宽度为270至320mm,在轨枕体1内也设有14根直径7mm的预应力钢丝2。这样也能够提高轨枕的强度和轨道结构稳定性,降低道床平均应力、延缓道砟的粉化和道床的下沉并且提高轨枕的承载能力。此外,还可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优化,即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轨枕体1的挡肩部分还设有补强钢筋3,以提高挡肩的横向抗剪能力。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 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之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轨枕,包括轨枕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轨枕体上设置有阻力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块位于所述轨枕体的两端轨下截面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块位于所述轨枕体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3所述的新型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块呈十字形或者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枕体的轨下截面高度为230 至250毫米,枕中截面高度为190至210毫米,轨枕底面宽为270至320mm。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者5所述的新型轨枕,其特征在于在轨枕体的挡肩部分设有补强钢筋。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者5所述的新型轨枕,其特征在于在轨枕体内设有14根直径7mm的预应力钢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轨枕,包括轨枕体,在所述轨枕体上设置有阻力块。其具有大幅度增加道床横向阻力,提高轨枕的强度和轨道结构稳定性,并降低道床平均应力、延缓道砟的粉化和道床的下沉的特点。
文档编号E01B3/40GK202124804SQ20112014918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2日
发明者刘伟斌, 司道林, 姜子清, 尤瑞林, 方杭玮, 李子睿, 杜香刚, 杨亮, 梁凤庆, 王树国, 王梦, 王猛, 王继军, 肖俊恒, 范佳, 赵勇 申请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