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缓解阀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罐车制动技术领域,主要适用于对铁路罐车的制动装置进行操作。
背景技术:
缓解阀拉杆是广泛用于铁路货车的部件,是车辆制动系统中实现手动缓解的主要操作件。它直接与120型货车空气控制阀缓解阀组成相连,以实现车辆充分缓解。现有缓解阀拉杆的布置及设计主要依据铁路车辆的结构而定,有布置于车辆车体结构中部、有布置于车辆车体结构的端部。缓解阀拉杆的布置既要便于地面人员的安全操作,也要避免操作时因阻滞等造成的缓解不良现象。在无中梁的铁路罐车上,罐体底部悬挂的部件较多,为了整车部件的合理布置,常·将制动装置中的120阀控制装置模块布置于车辆二位端部。对120型货车空气控制阀组成以及缓解阀拉杆布置于车辆二位端部的铁路罐车而曰。现有的缓解阀操作机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I.最早的设计为,布置于距离缓解阀较近的缓解阀拉杆力矩臂较短,操作时存在别劲致使缓解不良的问题。2.布置于距离缓解阀较远的缓解阀拉杆存在两个空间弯,正是因为空间弯的存在,导致操作时产生作用分力致使作用效率降低、导致缓解缓解阀拉杆易与附近管件擦碰、动作阻滞,导致缓解阀拉缓解不良。3.申请号为200620172496. I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铁路车辆120制动机缓解阀
中滑槽机构式缓解阀拉杆装置,该方案虽然采用垂直摇臂使缓解阀拉杆对缓解阀的操作在灵活性上得到改善,但距离缓解阀较近的缓解阀拉杆力矩臂较短的现象仍然存在,也没完全解决别劲致使缓解不良现象。4.上述中国专利,也同时存在距离缓解阀较远的缓解阀拉杆存在两个空间弯,与周边管件擦碰、动作阻滞和效率低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解阀操作装置,它具有通过缓解阀拉杆拉动呈卧式布置的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使其绕固定在车体上的轴销转动,从而对与连接杠杆连接的缓解阀进行操作,通过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增大缓解阀拉杆的作用力矩臂,从而消除了因力矩臂较短造成的别劲现象,提高了力的传递效率和缓解阀操作灵敏度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解阀操作装置,包括缓解阀拉杆、轴销,还包括连接杠杆;所述轴销固定在车体上;[0014]所述连接杠杆呈S状结构,连接杠杆上开设有轴销安装孔,连接杠杆通过所述轴销安装孔穿套在轴销上,安装后的连接杠杆呈卧式布置,连接杠杆的两个自由端中,一端与缓解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缓解阀拉杆连接。对上述方案进行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缓解阀拉杆包括第一缓解阀拉杆、第二缓解阀拉杆;所述第一缓解阀拉杆布置于距离缓解阀较近的车体一侧,所述第二缓解阀拉杆布置于距离缓解阀较远的车体一侧,第一缓解阀拉杆、第二缓解阀拉杆均与所述连接杠杆的同一端连接。对上述优选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的为,所述第一缓解阀拉杆与所述第二缓解阀拉杆均布置于缓解阀的同一侧。对上述优选方案进行再进一步优选的为,所述第二缓解阀拉杆呈平面结构布置。对上述优选方案进行再又进一步优选的为,所述连接杠杆的长度,大于缓解阀朝向缓解阀拉杆的一侧与拉杆周边管件之间的水平间距。更加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缓解阀拉杆与所述连接杠杆之间、连接杠杆与所述轴销之间、连接杠杆与所述缓解阀之间,均通过开口销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实用新型通过缓解阀拉杆拉动呈卧式布置的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使其绕固定在车体上的轴销转动,从而对连接杠杆连接缓解阀进行操作,通过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增大缓解阀拉杆的作用力矩臂,从而消除了因力矩臂较短造成的别劲现象,提高了力的传递效率和缓解阀操作灵敏度。2.由于采用了卧式布置的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使得不管是布置在距离缓解阀较近还是距离缓解阀较远位置的缓解阀拉杆,都能够对缓解阀进行灵活操作。3.由于采用了卧式布置的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使得将距离缓解阀近、远位置的缓解阀拉杆均布置在缓解阀的同一侧成为了可能。4.由于距离缓解阀近、远位置的缓解阀拉杆均布置在缓解阀的同一侧,使得缓解阀拉杆不再需要多个空间弯布置,只需布置成平面结构即可不妨碍其他管件,与连接杠杆连接,降低了缓解阀拉杆的制作难度,节约制造成本,同时,还由于减少了空间弯,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空间弯的存在,所导致的操作时产生作用分力致使作用效率降低、导致缓解缓解阀拉杆易与附近管件擦碰、动作阻滞,导致缓解阀拉缓解不良的问题。5.将连接杠杆的长度控制在大于缓解阀朝向缓解阀拉杆的一侧与拉杆周边管件之间的水平间距,能够进一步保证缓解阀拉杆在操作过程中不会与周边管件发生擦碰。6.本装置中的各个部件之间采用开口销进行连接,能够在保证各组件灵活操作的同时,增强各组件连接的可靠程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解阀操作装置,通过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增大缓解阀拉杆的作用力矩臂,从而消除了因力矩臂较短造成的别劲现象,提高了力的传递效率和缓解阀操作灵敏度,并且使得将距离缓解阀近、远位置的缓解阀拉杆均布置在缓解阀的同一侧成为了可能,消除了缓解阀拉杆的空间弯,从而解决了因空间弯的存在所导致的作用效率降低、导致缓解缓解阀拉杆易与附近管件擦碰、动作阻滞,导致缓解阀拉缓解不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使用效果好,适于推广应用。
图I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第一种缓解阀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第二种缓解阀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结构的A向视图。其中,I-第一种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缓解阀拉杆,2-缓解阀,3-第一种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缓解阀拉杆,4-第二种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缓解阀拉杆,5-第二种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缓解阀拉杆,6-第二种现有技术中的垂直摇臂,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缓解阀拉杆,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缓解阀拉杆,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轴销,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杠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缓解阀操作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为更加直观的介绍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区别点,本部分先结合附图对现有技术中所采用两种缓解阀操作机构进行介绍如图I所示,最早的缓解阀操作机构中,第一缓解阀拉杆I的设计由于力矩臂较短,操作时存在别劲致使缓解不良的问题;结合图I、图2可知,第二缓解阀拉杆3的设计、布置存在两个空间弯,正是因为空间弯的存在,导致操作时产生作用分力致使作用效率降低、导致缓解缓解阀拉杆易与附近管件擦碰、动作阻滞,导致缓解阀拉缓解不良。图3、图4为现有技术中,为改进第一缓解阀拉杆由于力矩臂较短造成的别劲现象所作出的改进方案,虽然采用垂直摇臂6使缓解阀拉杆对缓解阀2的操作在灵活性上得到改善,但缓解阀拉杆力矩臂较短的现象仍然存在,也没完全解决别劲致使缓解不良现象;同时,第二缓解阀拉杆5的两个空间弯仍然存在,致使第二缓解阀拉杆5与周边管件擦碰、动作阻滞和效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下面,结合图5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解阀操作装置作出具体介绍。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解阀操作装置,包括缓解阀拉杆、轴销9、连接杠杆10。其中,轴销9固定在车体上;连接杠杆10呈S状结构,连接杠杆上开设有轴销安装孔,通过轴销安装孔,将连接杠杆10穿套在轴销9上,安装后的连接杠杆呈卧式布置,如图所示,连接杠杆10包括两个自由端,一端朝上,一端朝下,朝上的一端与缓解阀连接,朝下的一端与缓解阀拉杆连接。采用了本实用新型后,设置在距离缓解阀2近或远的缓解阀拉杆都能够灵活操作。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缓解阀拉杆7布置于距离缓解阀2较近的车体一侧,第二缓解阀拉杆8布置于距离缓解阀2较远的车体一侧,第一缓解阀拉杆7、第二缓解阀拉杆均8与连接杠杆10的同一端连接。[0042]由于S状结构的连接杠杆10将与之连接的缓解阀拉杆与缓解阀2之间隔离出了较大活动空间,并且第一缓解阀拉杆7、第二缓解阀拉杆均8与连接杠杆10的同一端连接,使得第一缓解阀拉杆7与第二缓解阀拉杆8都能够置于缓解阀2的同一侧。如图6所示,这样的布置能够使第二缓解阀拉杆8呈平面结构布置,消除了空间弯的结构,使得因空间弯存在所导致的作用效率降低、导致缓解缓解阀拉杆易与附近管件擦碰、动作阻滞,导致缓解阀拉缓解不良的问题得 到根本解决。对于连接杠杆10的长度,优选的,将连接杠杆10的长度设置成大于缓解阀2朝向缓解阀拉杆的一侧与缓解阀拉杆周边管件之间的水平间距,以进一步保证缓解阀拉杆在操作过程中不会与周边管件发生擦碰。对于本实用新型中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的,将缓解阀拉杆与连接杠杆10之间、连接杠杆10与轴销9之间、连接杠杆10与缓解阀2之间,均通过开口销连接,使其保证各组件灵活操作的同时,增强各组件连接的可靠程度。实施环节操作时,拉动缓解阀拉杆,连接杠杆10即可绕着轴销9转动,从而对与连接杠杆10连接的缓解阀2进行控制,使缓解阀2排风缓解。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缓解阀操作装置,包括缓解阀拉杆、轴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杠杆; 所述轴销固定在车体上; 所述连接杠杆呈S状结构,连接杠杆上开设有轴销安装孔,连接杠杆通过所述轴销安装孔穿套在轴销上,安装后的连接杠杆呈卧式布置,连接杠杆的两个自由端中,一端与缓解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缓解阀拉杆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缓解阀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解阀拉杆包括第一缓解阀拉杆、第二缓解阀拉杆;所述第一缓解阀拉杆布置于距离缓解阀较近的车体一侧,所述第二缓解阀拉杆布置于距离缓解阀较远的车体一侧;第一缓解阀拉杆、第二缓解阀拉杆均与所述连接杠杆的同一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解阀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解阀拉杆与所述第二缓解阀拉杆均布置于缓解阀的同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解阀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解阀拉杆呈平面结构布置。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解阀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杠杆的长度,大于缓解阀朝向缓解阀拉杆的一侧与拉杆周边管件之间的水平间距。
6.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解阀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解阀拉杆与连接杠杆之间、连接杠杆与轴销之间、连接杠杆与缓解阀之间,均通过开口销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解阀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解阀拉杆与所述连接杠杆之间、连接杠杆与所述轴销之间、连接杠杆与所述缓解阀之间,均通过开口销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罐车制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缓解阀操作装置,包括缓解阀拉杆、轴销、连接杠杆;轴销固定在车体上;连接杠杆呈S状结构,并开设有轴销安装孔,连接杠杆通过轴销安装孔穿套在轴销上,安装后的连接杠杆呈卧式布置,一端与缓解阀连接,一端与缓解阀拉杆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杠杆增大缓解阀拉杆的作用力矩臂,从而消除了因力矩臂较短造成的别劲现象,提高了力的传递效率和缓解阀操作灵敏度,并且使得采用多个缓解阀拉杆时,将各个缓解阀拉杆均布置在缓解阀的同一侧成为了可能,消除了缓解阀拉杆的空间弯,从而解决了因空间弯引起的各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使用效果好,适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B61H13/02GK202429214SQ201220035298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3日
发明者吕长乐, 李永莉 申请人: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