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185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包括含有转辙交点并存在立体交叉的多条隧道,和行驶在其中的多个车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车箱上固定上下恒磁凸台,在隧道中固定上下电磁槽及其供电与监控器;监控器中装有用于控制车箱悬浮、进退、转辙等的部件;还将电磁槽中各电磁线圈的监控单元进行筒状冗余互连,并与电脑调度网络直接进行冗余连通,由监控单元间筒状冗余互连提供高可靠通信以防车箱失控。本发明适应于远程、高速、异常繁忙使路轨近乎无空闲的磁浮运输,实现使车箱间几乎无间隔连续转辙而不拥堵,从而可显著提升运输的安全、运速和运量。
【专利说明】—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磁悬浮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浮立交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磁浮列车轨道有凸轨、凹轨、T形轨、V形轨、暗轨等,有将列车置于轨道上和悬挂在轨道下的,悬浮方式有永磁悬浮、电磁悬浮、混合悬浮并有常导与超导、静态与动态之别,驱动方式有长次级或长初级的直线电机驱动,以及轮驱或者直线电机驱动与轮驱混合等不同,悬浮和驱动有分离和合为一体的。但上述所见各种磁浮技术都不能如汽车那样只通过车体左右横移来转辙,而是要用铁路道岔那样的专门机电转辙设备,比如200710008106.6等要侧移一段轨道,或如00105737.5等需要升降一段轨道,其转辙设备成本高,转辙过程缓慢,转辙完毕后才能通车。另外,若用02157565.7将列车上检测到的位置等信息传送给路轨上的电脑网络调度系统来进行转辙控制时,难免车与轨之间信息传输误码而酿成事故。显然,使隧道连成如汽车公路那样由车箱横移来转辙的立交运输网,由隧道内筒状冗余互连的监控单元来可靠控制转辙而使运输始终畅通无拥堵,从而显著提升运输安全、运速和运量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磁浮立交运输系统,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上述弊端。
[0004]本发明包括有转辙交点并存在立体交叉的多条隧道,和行驶在其中的多个车箱;隧道内设有监控器、电脑调度网络,以及用于悬浮、驱动、平衡车箱的称为下电磁槽的电磁体,下电磁槽的电磁体铁芯上有绕在单齿或多齿上的电磁线圈;车箱外设有称为下恒磁凸台4的恒磁体,和识别车头的头标以及识别车尾的尾标;其特征在于:
[0005]上述隧道内设有两条电磁体,且都是槽形以便车箱沿此槽形左侧或右侧横移转辙,一条是隧道顶部的上电磁槽,一条是底部的下电磁槽,由这两条上下远离的电磁槽来提高隧道承受偏载、地震力、弯道离心力的性能,并消除转辙障碍;
[0006]且上电磁槽中设有对车箱进行悬浮、驱动、平衡用的上左顶磁体、上右顶磁体,和对车箱进行侧移转辙用的上左侧磁体、上右侧磁体,上述各磁体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上电磁槽相应部位的槽结构成分;
[0007]下电磁槽中设有对车箱进行悬浮、驱动、平衡用的下左底磁体、下右底磁体,和对车箱进行侧移转辙用的下左侧磁体、下右侧磁体,上述各磁体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下电磁槽相应部位的结构成分;
[0008]又在两隧道到达转辙交点前,由并轨而使右边隧道的上左顶磁体与左边隧道的上右顶磁体相交叉而构成上并轨磁体,并使右边隧道的下左底磁体与左边隧道的下右底磁体相交叉而构成下并轨磁体,在转辙交点后由分轨而使右边隧道的上左顶磁体与左边隧道的上右顶磁体相交叉而构成上分轨磁体,由分轨而使右边隧道的下左底磁体与左边隧道的下右底磁体相交叉而构成下分轨磁体,这些磁体是进行磁力转辙中保持车箱正常状态的电磁构件;
[0009]上述车箱无驾驶、驱动装置而只是一个承载客货的箱子,车箱外设有两条用于悬浮、驱动、平衡、转辙的恒磁体,且都是凸台形以便被隧道中槽形电磁体吸引而使车箱向左侧或右侧横移转辙,一条是固定在车箱顶部的上恒磁凸台,一条是固定在底部的下恒磁凸台,由这两个位于上下极点的凸台来承受车箱2的偏载、地震力、弯道离心力;
[0010]上恒磁凸台上设有形成悬浮力的上恒磁上极、上恒磁上隙,并设有形成横移力的上恒磁左极、上恒磁左隙、上恒磁右极、上恒磁右隙,上述各磁极和磁隙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上恒磁凸台相应部位的结构成分;
[0011]下恒磁凸台上设有形成悬浮力的下恒磁下极、下恒磁下隙,并设有形成横移力的下恒磁左极、下恒磁左隙、下恒磁右极、下恒磁右隙,上述各磁极和磁隙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下恒磁凸台相应部位的结构成分;
[0012]上述监控器设有与被测控数据的检测位置相关的八个监控列,其中包括测控悬浮状态的上左顶监控列、上右顶监控列、下左底监控列、下右底监控列,还包括测控横移状态的上左侧监控列、上右侧监控列、下左侧监控列、下右侧监控列,上述各监控列按称谓含义分别置于上、下电磁槽中与所监控磁隙相关的位置处,上述各监控列都设有一纵列控制相应电磁线圈的监控单元,使每个电磁线圈都具有单独的智能控制,用以消除集中控制的局部故障所产生的转辙事故;
[0013]上述监控单元中设有用于检测过路车箱的头标、尾标、上恒磁凸台或下恒磁凸台的极性转折隙、悬浮磁隙等的传感器,并设有数字信号处理器、四路网络接口、所控电磁线圈的电功率输出部件或和转辙功率部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输入输出口来连通各传感器、四路网络接口、所控电磁线圈的电功率输出部件以及转辙功率部件;四路网络接口分别与前后相邻监控单元的网络接口纵向连通,并与左右相邻监控列中相应监控单元的网络接口横向连通,而形成纵横互连的筒状网络;在转辙交点处将上述监控单元构成的筒状网络两端与电脑调度网络进行冗余连通,由此冗余连通且省去车、轨间通信来消除因通信误码造成的转辙事故。
[0014]显然,本发明将隧道内各电磁线圈的监控单元互连成筒状并与电脑调度网络冗余连通以可靠传递所有车箱的综合调度、自动驾驶指令,来控制隧道内的上、下电磁槽两侧各电磁线圈电流,形成对车箱的上、下恒磁凸台的横移磁力而使车箱转辙,使其隧道可连成如汽车公路那样由车箱横移来变更路线的立交运输网,由综合调度、自动驾驶使全部车箱始终畅通无拥堵,这可显著提升运输安全、运速和运量,适于远程、高速、路轨近乎无空闲的运输线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总体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是图5的C-C截面。
[0016]图2是上、下恒磁凸台位置及其磁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上、下电磁槽位置和纵向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上、下电磁槽各磁体及其监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总体结构的水平截面俯视示意图,是图1的A-A断面。
[0020]图6是图1中隧道与车箱间垂直磁路的B-B断面示意图。[0021]图7是上电磁槽转辙交点附近的仰视示意图。
[0022]图8是下电磁槽转辙交点附近的俯视示意图。
[0023]图9是各监控单元内部结构及其互连关系示意图。
[0024]其中:1.隧道,2.车箱,3.上恒磁凸台,4.下恒磁凸台,5.上电磁槽,6.下电磁槽,
7.头标,8.尾标,9.监控器,10.电磁线圈,11.电脑调度网络,12.转辙交点,13.恒磁铁。
[0025]如图2所示上恒磁凸台3设有:31.上恒磁上极,32.上恒磁上隙,33.上恒磁左极,34.上恒磁左隙,35.上恒磁右极,36.上恒磁右隙;
[0026]下恒磁凸台4设有:41.下恒磁下极,42.下恒磁下隙,43.下恒磁左极,44.下恒磁左隙,45.下恒磁右极,46.下恒磁右隙。
[0027]如图4所示上电磁槽5设有:51.上左侧磁体,52.上左顶磁体,53.上右顶磁体,54.上右侧磁体;
[0028]下电磁槽6设有:61.下左侧磁体,62.下左底磁体,63.下右底磁体,64.下右侧磁体;
[0029]监控器9设有:91.上左侧监控列,92.上左顶监控列,93.上右顶监控列,94.上右侧监控列,95.下左侧监控列,96.下左底监控列,97.下右底监控列,98.下右侧监控列,90.监控单元。
[0030]如图7所不上电磁槽5设有:55.上分轨磁体,56.上并轨磁体。
[0031]如图8所示下电磁槽6设有:65.下分轨磁体,66.下并轨磁体。
[0032]如图9所示监控单元90设有:9a.传感器,9b.数字信号处理器,9c.功率输出部件,9d.网络接口,9e.转辙功率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5所示本发明包括有转辙交点12并存在立体交叉的多条隧道1,和行驶在其中的多个车箱2 ;如图3、4、6所示隧道I内设有监控器9、电脑调度网络11,以及用于悬浮、驱动、平衡车箱2的称为下电磁槽6的电磁体,如图6所示下电磁槽6的电磁体铁芯上有绕在单齿或多齿上的电磁线圈10 ;如图1、2所示车箱2外设有称为下恒磁凸台4的恒磁体,和图5所示的识别车头的头标7以及识别车尾的尾标8 ;其特征在于:
[0034]如图1所示上述隧道I内设有两条电磁体,且都是槽形以便车箱2沿此槽形左侧或右侧横移转辙,一条是底部的上述下电磁槽6, —条是隧道I顶部的上电磁槽5 ;由这两条上下远离的电磁槽来提高隧道I承受偏载、地震力、弯道离心力的性能,并消除转辙障碍;
[0035]且如图4所示上电磁槽5中设有对车箱2进行悬浮、驱动、平衡用的上左顶磁体52、上右顶磁体53,和对车箱2进行侧移转辙用的上左侧磁体51、上右侧磁体54,上述各磁体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上电磁槽5相应部位的结构成分;
[0036]下电磁槽6中设有对车箱2进行悬浮、驱动、平衡用的下左底磁体62、下右底磁体63,和对车箱2进行侧移转辙用的下左侧磁体61、下右侧磁体64,上述各磁体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下电磁槽6相应部位的槽结构成分;
[0037]又如图7、8所示在两隧道I到达转辙交点12前,由并轨而使右边隧道I的上左顶磁体52与左边隧道I的上右顶磁体53相交叉而构成上并轨磁体56,并使右边隧道I的下左底磁体62与左边隧道I的下右底磁体63相交叉而构成下并轨磁体66,在转辙交点12后由分轨而使右边隧道I的上左顶磁体52与左边隧道I的上右顶磁体53相交叉而构成上分轨磁体55,由分轨而使右边隧道I的下左底磁体62与左边隧道I的下右底磁体63相交叉而构成下分轨磁体65,这些磁体是进行无机械运动零部件的磁力转辙中保持车箱2正常状态的电磁构件;
[0038]如图1、2所示上述车箱2无驾驶、驱动装置而只是一个承载客货的箱子,车箱2外设有两条用于悬浮、驱动、平衡、转辙的恒磁体,且都是凸台形以便被隧道I中槽形电磁体吸引而使车箱2向左侧或右侧横移转辙,一条是固定在车箱2顶部的上恒磁凸台3,一条是固定在底部的下恒磁凸台4,由这两个位于上下极点的凸台来承受车箱2的偏载、地震力、弯道离心力;
[0039]如图4所示上述监控器9设有与被测控数据的检测位置相关的八个监控列,其中包括测控悬浮状态的上左顶监控列92、上右顶监控列93、下左底监控列96、下右底监控列97,还包括测控横移状态的上左侧监控列91、上右侧监控列94、下左侧监控列95、下右侧监控列98,上述各监控列按称谓含义分别置于上、下电磁槽中与所监控磁隙相关的位置处,上述各监控列都设有一纵列控制相应电磁线圈10的监控单元90,使每个电磁线圈10都具有单独的智能控制,用以消除因集中控制的局部故障所产生的转辙事故;
[0040]如图9所示上述监控单元90中设有用于检测过路车箱2的头标7、尾标8、上恒磁凸台3或下恒磁凸台4的极性转折隙、悬浮磁隙等的传感器9a,并设有数字信号处理器%、四路网络接口 9d、所控电磁线圈10的电功率输出部件9c以及转辙功率部件9e ;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9b的输入输出口来连通各传感器9a、四路网络接口 9d、所控电磁线圈10的电功率输出部件9c或和转辙功率部件9e ;四路网络接口 9d分别与前后相邻监控单元90的网络接口 9d纵向连通,并与左右相邻监控列中相应监控单元90的网络接口 9d横向连通,而形成纵横互连的筒状网络;在转辙交点12处将上述监控单元90构成的筒状网络两端与电脑调度网络11进行冗余连通,由此冗余连通且省去车、轨间通信来消除因通信误码造成的转辙事故。
[0041]如图2所示上恒磁凸台3上设有形成悬浮力的上恒磁上极31、上恒磁上隙32,并设有形成横移力的上恒磁左极33、上恒磁左隙34、上恒磁右极35、上恒磁右隙36,上述各磁极和磁隙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上恒磁凸台3相应部位的结构成分;下恒磁凸台4上设有形成悬浮力的下恒磁下极41、下恒磁下隙42,并设有形成横移力的下恒磁左极43、下恒磁左隙44、下恒磁右极45、下恒磁右隙46,上述各磁极和磁隙按称谓含义分别作为下恒磁凸台4相应部位的结构成分;上述各相邻磁极和磁隙都是相互纵向交错排列以实现驱动和悬浮恒磁合一。
[0042]如图4、6所示上述下左底磁体62、下右底磁体63和或上左顶磁体52、上右顶磁体53的铁心各齿上通常设有能产生静悬浮力的恒磁铁13。
[0043]如图4、9所示上述上电磁槽5的上左顶监控列92、上右顶监控列93的各监控单元90的数字信号处理器9b根据预定车速的应在位置和传感器9a实测位置之差,通过功率输出部件9c来控制相应线圈电流反转时刻以锁定车速,并根据各自传感器9a所测车箱2的上磁隙偏差,分别控制上左顶磁体52、上右顶磁体53的各功率输出部件9c所输出电磁线圈10的电流,来调整其与上恒磁上极31相异磁极数量以分别控制车箱2左上边和右上边的悬浮磁隙;[0044]上述下电磁槽6的下左底监控列96、下右底监控列97各监控单元90的数字信号处理器9b根据预定车速的应在位置和传感器9a实测位置之差,通过功率输出部件9c来控制相应电磁线圈10电流反转时刻以锁定车速,并根据传感器9a所测车箱2的下磁隙偏差,控制下左底磁体62和下右底磁体63的功率输出部件9c所输出电磁线圈10电流,来调整其与下恒磁下极41相同磁极数量以分别控制车箱2左下边和右下边的悬浮磁隙;
[0045]上述上电磁槽5的上左侧监控列91、上右侧监控列94和下电磁槽6的下左侧监控列95、下右侧监控列98的各监控单元90的数字信号处理器9b根据各自传感器9a所测车箱2左或右侧磁隙偏差和由网络接口 9d传入的电脑调度网络11预设的转辙指令来控制上左侧磁体51、上右侧磁体54、下左侧磁体61、下右侧磁体64的电磁线圈10电流,产生与上恒磁左极33、上恒磁左隙34、上恒磁右极35、上恒磁右隙36、下恒磁左极43、下恒磁左隙44、下恒磁右极45、下恒磁右隙46的磁性吸力或斥力,以控制车箱2的左右侧磁隙或横移转辙。
[0046]如图7、6所示上述上分轨磁体55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上左顶磁体52和上右顶磁体5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上左顶监控列92和左边隧道I的上右顶监控列93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上分轨磁体55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0047]上述上并轨磁体56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上左顶磁体52和上右顶磁体5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上左顶监控列92和左边隧道I的上右顶监控列93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上并轨磁体56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0048]如图8、6所示上述下分轨磁体65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下左底磁体62和下右底磁体6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下左底监控列96和左边隧道I的下右底监控列97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下分轨磁体65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0049]上述下并轨磁体66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下左底磁体62和下右底磁体6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下左底监控列96和左边隧道I的下右底监控列97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下并轨磁体66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0050]如图9所示上述电脑调度网络11和由纵横互连成筒状网络的各控制单元90的综合调度和自动驾驶程序,使车箱2到达前就绕过故障递相预设所有正常控制单元90的各种控制指令,以消除局部故障导致的转辙事故。
[0051]如图4所示上述上电磁槽5的上左顶磁体52、上右顶磁体53、上左侧磁体51、上右侧磁体54,和下电磁槽6的下左底磁体62、下右底磁体63、下左侧磁体61、下右侧磁体64,在特需路段中有的能被裁减掉或加强,如运输较轻车箱2的隧道I路段的左或右弯道或装卸通道的右或左侧的部分磁体要去掉,车箱顶部需要吊起放下荷重或底部需要顶起或落下荷重处的部分磁体要去掉,又如运输超重车箱的隧道I的特殊路段的各相应部分磁体的规格要增加。
[0052]显然,由此构筑的本发明能显著提升运输安全、运速和运量而适于远程、高速运输。
【权利要求】
1.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包括有转辙交点(12)并存在立体交叉的多条隧道(1),和行驶在其中的多个车箱⑵;隧道⑴内设有监控器(9)、电脑调度网络(11),以及用于悬浮、驱动和平衡车箱(2)的称为下电磁槽(6)的电磁体,电磁体的铁芯上有绕在单齿或多齿上的电磁线圈(10);车箱(2)外设有称为下恒磁凸台(4)的恒磁体、识别车头的头标(7)和识别车尾的尾标(8);其特征在于: 上述隧道(1)内设有两条电磁体,且都是槽形以便车箱(2)沿此槽形左侧或右侧横移转辙,一条是隧道(1)底部的上述下电磁槽(6),一条是顶部的上电磁槽(5);其中上电磁槽(5)中设有对车箱(2)进行悬浮、驱动、平衡用的上左顶磁体(52)、上右顶磁体(53),和对车箱(2)进行侧移转辙用的上左侧磁体(51)、上右侧磁体(54);下电磁槽(6)中设有对车箱(2)进行悬浮、驱动、平衡用的下左底磁体(62)、下右底磁体(63),和对车箱(2)进行侧移转辙用的下左侧磁体(61)、下右侧磁体(64);在两隧道(1)到达转辙交点(12)前,由并轨而使右边隧道(1)的上左顶磁体(52)与左边隧道(1)的上右顶磁体(53)相交叉而构成上并轨磁体(56),并使右边隧道(1)的下左底磁体(62)与左边隧道(1)的下右底磁体(63)相交叉而构成下并轨磁体(66),在转辙交点(12)后由分轨而使右边隧道(1)的上左顶磁体(52)与左边隧道(1)的上右顶磁体(53)相交叉而构成上分轨磁体(55),由分轨而使右边隧道(1)的下左底磁体(62)与左边隧道(I)的下右底磁体(63)相交叉而构成下分轨磁体(65); 上述车箱(2)外设有两条恒磁体,且都是凸台形以便被隧道(1)中槽形电磁体吸引而使车箱(2)向左侧或右侧横移转辙,一条是固定在车箱(2)顶部的上恒磁凸台(3),一条是固定在底部的下恒磁凸台(4); 上述监控器(9)设有与被测控数据的检测位置相关的八个监控列,其中包括测控悬浮状态的上左顶监控列(92)、上右顶监控列(93)、下左底监控列(96)、下右底监控列(97),还包括测控横移状态的上左侧监控列(91)、上右侧监控列(94)、下左侧监控列(95)、下右侧监控列(98),上述各监控列都设有一纵列控制相应电磁线圈(10)的监控单元(90); 上述监控单元(90)中设有用于检测过路车箱(2)的头标(7)、尾标(8)、上恒磁凸台(3)或下恒磁凸台(4)的极性转折隙、悬浮磁隙等的传感器(9a),并设有数字信号处理器(%)、四路网络接口(9d)、所控电磁线圈(10)的电功率输出部件(9c)以及转辙功率部件Oe);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9b)的输入输出口来连通各传感器(9a)、四路网络接口(9d)、所控电磁线圈(10)的电功率输出部件(9c)以及转辙功率部件(9e);四路网络接口(9d)分别与前后相邻监控单元(90)的网络接口(9d)纵向连通,并与左右相邻监控列中相应监控单元(90)的网络接口(9d)横向连通,而形成纵横互连的筒状网络;在转辙交点(12)处将上述监控单元(90)构成的筒状网络两端与电脑调度网络(11)进行冗余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上恒磁凸台(3)上设有形成悬浮力的上恒磁上极(31)、上恒磁上隙(32),并设有形成横移力的上恒磁左极(33)、上恒磁左隙(34)、上恒磁右极(35)、上恒磁右隙(36),下恒磁凸台(4)上设有形成悬浮力的下恒磁下极(41)、下恒磁下隙(42),并设有形成横移力的下恒磁左极(43)、下恒磁左隙(44)、下恒磁右极(45)、下恒磁右隙(46);上述各相邻磁极和磁隙都是相互纵向交错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上述下左底磁体(62)、下右底磁体(63)、上左顶磁体(52)、上右顶磁体(53)的铁心各齿上设有能产生静悬浮力的恒磁铁(1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上述上电磁槽(5)的上左顶监控列(92)、上右顶监控列(93)的各监控单元(90)的数字信号处理器(9b)的程序根据预定车速的应在位置和传感器(9a)实测位置之差,通过功率输出部件(9c)来控制相应线圈电流反转时刻以锁定车速,并根据各自传感器(9a)所测车箱(2)的上悬浮磁隙偏差,分别控制上左顶磁体(52)、上右顶磁体(53)的各功率输出部件(9c)所输出电磁线圈(10)的电流,调整其与上恒磁上极(31)相异磁极数量以分别控制车箱(2)左上边和右上边悬浮磁隙; 上述下电磁槽(6)的下左底监控列(96)、下右底监控列(97)各监控单元(90)的数字信号处理器(9b)的程序根据预定车速的应在位置和传感器(9a)实测位置之差,通过功率输出部件(9c)来控制相应电磁线圈(10)电流反转时刻以锁定车速,并根据传感器(9a)所测车箱(2)的下悬浮磁隙偏差,控制下左底磁体(62)和下右底磁体(63)的功率输出部件(9c)所输出电磁线圈(10)电流,来调整其与下恒磁下极(41)相同磁极数量以分别控制车箱(2)左下边和右下边的悬浮磁隙; 上述上电磁槽(5)的上左侧监控列(91)、上右侧监控列(94)和下电磁槽(6)的下左侧监控列(95)、下右侧监控列(98)的各监控单元(90)的数字信号处理器(9b)的程序根据各自传感器(9a)所测车箱(2)左或右侧磁隙偏差和由网络接口(9d)传入的电脑调度网络(11)预设的转辙指令来控制上左侧磁体(51)、上右侧磁体(54)、下左侧磁体(61)、下右侧磁体(64)的电磁线圈(10)电流,产生与上恒磁左极(33)、上恒磁左隙(34)、上恒磁右极(35)、上恒磁右隙(36)、下恒 磁左极(43)、下恒磁左隙(44)、下恒磁右极(45)、下恒磁右隙(46)的磁性吸力或斥力,以控制车箱(2)的左右侧磁隙或横移转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上述上分轨磁体(55)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上左顶磁体(52)和上右顶磁体(5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上左顶监控列(92)和左边隧道(I)的上右顶监控列(93)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上分轨磁体(55)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上述上并轨磁体(56)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上左顶磁体(52)和上右顶磁体(5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上左顶监控列(92)和左边隧道(I)的上右顶监控列(93)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上并轨磁体(56)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上述下分轨磁体(65)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下左底磁体(62)和下右底磁体(6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下左底监控列(96)和左边隧道(I)的下右底监控列(97)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下分轨磁体(65)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上述下并轨磁体(66)中的各电磁线圈(10)独立于相重叠的下左底磁体(62)和下右底磁体(63)的电磁线圈(10),右边隧道(I)的下左底监控列(96)和左边隧道(I)的下右底监控列(97)中的相应监控单元(90)都设有相应转辙功率部件(9e)来控制下并轨磁体(66)中电磁线圈(10)的电流而使车箱(2)转辙中保持悬浮和驱动的恒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悬浮立交运输系统,上述电脑调度网络(11)和由纵横互连成筒状网络的各控制单元(90)通过编程综合调度和自动驾驶程序,使车箱(2)到达前就绕过故障递相预设所有正 常控制单元(90)的各种控制指令。
【文档编号】B61L13/04GK103963787SQ201410185436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5日
【发明者】金传华, 王昕鑫, 梅森, 杨瑶瑶, 金童童, 徐昆鹏, 左琪琪, 何学梅, 黄楠楠, 孙慧芳, 王文明, 玄璇, 刘一平, 鲍孝飞, 熊志强, 郝连红, 刘志远, 郑和梅, 张孟, 刘瑶瑶 申请人:王昕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