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吊式轨道运输装置的行走及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6748发布日期:2019-06-19 00:3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吊式轨道运输装置的行走及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轨道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吊式轨道运输装置的行走及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轨道运输装置应用广泛。轨道运输装置在行驶过程中经常需要变换方向。当轨道运输装置前后轮之间的轴距较大时,所需转弯半径较大,且转弯时的通过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悬吊式轨道运输装置的行走及转向机构。采用本发明的行走及转向机构可以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轨道运输装置转弯时的通过性。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方法实现的:

行走机构中共有三对滚轮沿悬吊式轨道行驶:一对为前轮,一对为后轮,一对为由电机驱动提供行走动力的驱动轮。后轮的轮轴及驱动轮的轮轴均与驱动系统支架刚性连接。前轮与后轮的轮轴上分别固连一根立轴,负重挂架两侧分别通过轴承座与轴承铰接在两根立轴上。负重挂架的上边缘位于轨道下边缘的下方。当运输装置需要沿轨道转弯时,负重挂架可以相对两立轴转动,从而可以使前轮与后轮的轮轴之间产生相对转动来适应轨道的弯曲。采用本发明的行走及转向机构可以大大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运输装置转弯时的通过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双l面对面型轨道截面形状示意图;

图2为双l背对背型轨道截面形状示意图;

图3为行走及转向机构正视图;

图4为行走及转向机构左视图;

图5为行走及转向机构俯视图(轨道运输装置在直轨中行驶示意图);

图6为轨道运输装置在弧轨中行驶示意图。

图中:直轨—11、12,弧轨—21、22,前轮—31、32,后轮—41、42,驱动轮—51、52,轮轴—61、62、63,负重挂架—7,立轴—81、82,轴承座—91、92,轴承—101、102、103、104,驱动系统支架—111,双l面对面型轨道—121、122,双l背对背型轨道—131、1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以图1所示双l面对面型悬吊式轨道为例。

图3、图4及图5所示的运输装置的行走及转向机构中共有三对沿轨道行驶的滚轮:一对为前轮31、32,一对为后轮41、42,一对为由电机驱动提供行走动力的驱动轮51、52。驱动轮51、52紧邻后轮41、42布置,前轮31、32与后轮41、42之间的轴距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后轮41、42的轮轴62及驱动轮51、52的轮轴63均与驱动系统支架111刚性连接。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及传动)安装布置在驱动系统支架111上(图中未表达)。

立轴81固连在前轮31、32的轮轴61上,立轴82固连在后轮41、42的轮轴62上。

立轴81、82上装有轴承101、102、103、104,负重挂架7两侧分别通过轴承座91、92与轴承101、102、103、104铰接在两根立轴81、82上。负重挂架7的上边缘位于轨道下边缘的下方。

当轨道运输装置在直轨11、12中行驶时(见图5),各轮轴61、62、63及负重挂架7等构件均做同方向的平动。

当轨道运输装置需要转弯而在弧轨21、22中行驶时(见图6),负重挂架7相对两立轴81、82转动,从而可以使前轮31、32与后轮41、42的轮轴61、62之间产生相对转动来适应轨道的弯曲。相对于负重挂架7与前后轮的轮轴61、62刚性连接的情况,采用本机构的运输装置的转弯半径可以大幅减小,有利于提高转弯时的通过性。

对于不需要电动的场合,可以将驱动轮51、52及驱动系统支架111取消。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悬吊式轨道运输装置的行走及转向机构,行走机构中共有三对滚轮沿悬吊式轨道行驶:一对为前轮,一对为后轮,一对为由电机驱动提供行走动力的驱动轮。后轮的轮轴及驱动轮的轮轴均与驱动系统支架刚性连接。前轮与后轮的轮轴上分别固连一根立轴,负重挂架两侧分别通过轴承座与轴承铰接在两根立轴上。负重挂架的上边缘位于轨道下边缘的下方。当运输装置需要沿轨道转弯时,负重挂架可以相对两立轴转动,从而可以使前轮与后轮的轮轴之间产生相对转动来适应轨道的弯曲。采用本发明的行走及转向机构可以大大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运输装置转弯时的通过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凌嘉;王文中;赵自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4.12
技术公布日:2019.06.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