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机车及支撑防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64308发布日期:2020-10-31 10:16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铁路机车及支撑防护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铁路救援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铁路机车及支撑防护机构。



背景技术:

铁路列车在铁轨上行驶时,由于外界因素或车体自身原因,铁路列车会与铁轨出现脱轨。此时,工作人员需要借助拖举或提拉工具对脱轨的铁路列车进行复轨作业,目前,传统的方式是利用托举或提拉工具与车体的车钩连接配合,但是由于车钩鱼车体之间留有安装间隔,从而导致车钩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车钩与车体之间容易产生变形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车钩与车体之间容易产生变形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铁路机车及支撑防护机构。

一种支撑防护机构。所述支撑防护机构包括:安装本体、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的其中一面,所述第二支撑部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的另一面,所述安装板体用于装设在机车车体与车钩组件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中,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机车车体相抵触,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车钩组件相抵触。

一种牵引机车,包括所述的支撑防护机构,还包括,车体与车钩组件,所述车钩组件装设在所述车体上,且所述车钩组件与所述车体之间留有第一安装间隔,所述支撑防护机构可拆卸地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间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上设有安装槽,所述车钩组件包括车钩件与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装设在所述安装槽中,所述车钩件通过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车体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牵引机车还包括安装框体,所述安装座包括适配块、第一适配件与第二适配件,所述第一适配件与所述第二适配件均与所述适配块相连,且所述适配块、所述第一适配件与所述第二适配件均与所述车体相贴合,所述第一适配件与所述第二适配件之间留有适配间隔,所述车钩件经过所述适配间隔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安装框体装设在所述适配块上,且所述安装框体的框面朝向所述安装槽的槽面,所述安装本体可拆卸地装设在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相抵触,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安装框体相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本体为梯形安装本体,所述第一支撑部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的长边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的短边侧,且所述安装本体的长边侧朝向所述安装槽的槽壁,所述安装本体的短边侧朝向所述安装框体的框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牵引机车还包括第一垫补件,所述安装框体与所述车钩件之间留有第二安装间隔,所述第一垫补件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间隔中,且所述第一垫补件的其中一面与所述安装框体相抵触,所述第一垫补件的另一面与所述车钩件相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的长边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均用于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相抵触;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支撑件与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的短边侧,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均用于与所述安装框体相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牵引机车还包括第二垫补件与第三垫补件,所述安装框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配合的第一对位孔,所述安装框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四支撑件相配合的第二对位孔,当所述第三支撑件插入所述第一对位孔及所属第四支撑件插入所述第二对位孔时,所述第二垫补件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安装槽槽壁之间的第一误差间隔,和/或所述第三垫补件用于插入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安装槽槽壁之间的第二误差间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垫补件伸出所述安装槽的一面开设有第一拆卸孔,所述第三垫补件伸出所述安装槽的一面开设有第二拆卸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牵引机车还包括摄像机构,所述摄像机构装设在所述安装槽中,当所述安装本体装入所述安装槽后,所述摄像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所述安装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摄像机构相对位的过渡槽。

上述支撑防护机构在使用时,首先根据机车车体与车钩组件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确定所述安装本体的尺寸以及自身的高度。即在保证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安装本体能够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间隔中。然后,可以对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安装本体进行位置调整,保证第一支撑部与机车本体的对位抵触效果,及第二支撑部与机车本体的对位抵触效果。此时,在通过托举或提拉工具对车钩进行施力时,由于支撑防护机构将机车车体与车钩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进行了填充。即车钩所受到的外力会从车钩传递至支撑防护机构,然后再经支撑防护机构传递至机车车体。上述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第一安装间隔上后,提高了机车车体与车钩组件之间的整体性。即有外力作用在车钩组件上时能够有效避免车钩组件与车体之间产生变形损坏。

上述牵引车在需要进行脱轨救援时,将所述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第一安装间隔中。此时,在通过托举或提拉工具对车钩进行施力时,由于支撑防护机构将机车车体与车钩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进行了填充。即车钩所受到的外力会从车钩传递至支撑防护机构,然后再经支撑防护机构传递至机车车体。上述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第一安装间隔上后,提高了机车车体与车钩组件之间的整体性。即有外力作用在车钩组件上时能够有效避免车钩组件与车体之间产生变形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车体上的正视图;

图2为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车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其中一视角所示支撑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视角所示支撑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00、安装本体,110、过渡槽,200、第一支撑部,210、第一支撑件,220、第二支撑件,300、第二支撑部,310、第三支撑件,320、第四支撑件,400、车体,410、安装槽,500、车钩组件,510、第一安装间隔,520、安装座,521、适配块,522、第一适配件,523、第二适配件,530、安装框体,600、摄像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防护机构包括:安装本体100、第一支撑部200与第二支撑部300,所述第一支撑部200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100的其中一面,所述第二支撑部300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100的另一面,所述安装板体用于装设在机车车体400与车钩组件500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510中,且所述第一支撑部200与所述机车车体400相抵触,所述第二支撑部300与所述车钩组件500相抵触。

上述支撑防护机构在使用时,首先根据机车车体400与车钩组件500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510确定所述安装本体100的尺寸以及自身的高度。即在保证第一支撑部200、第二支撑部300及安装本体100能够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间隔510中。然后,可以对第一支撑部200、第二支撑部300以及安装本体100进行位置调整,保证第一支撑部200与机车本体的对位抵触效果,及第二支撑部300与机车本体的对位抵触效果。此时,在通过托举或提拉工具对车钩进行施力时,由于支撑防护机构将机车车体400与车钩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510进行了填充。即车钩所受到的外力会从车钩传递至支撑防护机构,然后再经支撑防护机构传递至机车车体400。上述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第一安装间隔510上后,提高了机车车体400与车钩组件500之间的整体性。即有外力作用在车钩组件500上时能够有效避免车钩组件500与车体400之间产生变形损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牵引机车,包括所述的支撑防护机构,还包括,车体400与车钩组件500,所述车钩组件500装设在所述车体400上,且所述车钩组件500与所述车体400之间留有第一安装间隔510,所述支撑防护机构可拆卸地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间隔510中。

上述牵引车在需要进行脱轨救援时,将所述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第一安装间隔510中。此时,在通过托举或提拉工具对车钩进行施力时,由于支撑防护机构将机车车体400与车钩之间的第一安装间隔510进行了填充。即车钩所受到的外力会从车钩传递至支撑防护机构,然后再经支撑防护机构传递至机车车体400。上述支撑防护机构装设在第一安装间隔510上后,提高了机车车体400与车钩组件500之间的整体性。即有外力作用在车钩组件500上时能够有效避免车钩组件500与车体400之间产生变形损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400上设有安装槽410,所述车钩组件500包括车钩件与安装座520,所述安装座520装设在所述安装槽410中,所述车钩件通过所述安装座520与所述车体400相连,具体地,车钩件通过安装座520与车体400实现连接,保证了车钩件与车体400之间的连接效果。另外,通过在车体400上加开安装槽410,即安装槽410内部用于进行车钩组件500的装设。同时,通过安装槽410的槽壁与支撑防护机构进行抵触,从而保证了车体400与支撑防护机构的接触效果,避免支撑防护机构与车体400抵触时出现意外分离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牵引机车还包括安装框体530,所述安装座520包括适配块521、第一适配件522与第二适配件523,所述第一适配件522与所述第二适配件523均与所述适配块521相连,且所述适配块521、所述第一适配件522与所述第二适配件523均与所述车体400相贴合,所述第一适配件522与所述第二适配件523之间留有适配间隔,所述车钩件经过所述适配间隔与所述车体400相连,所述安装框体530装设在所述适配块521上,且所述安装框体530的框面朝向所述安装槽410的槽面,所述安装本体100可拆卸地装设在所述安装槽410中,所述第一支撑部200与所述安装槽410的槽壁相抵触,所述第二支撑部300与所述安装框体530相抵触。具体地,所述第一适配件522与所述第二适配件523为安装板或安装块。所述适配块521、第一适配件522与所述第二适配件523三者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适配件522与所述第二适配件523之间隔出适配间隔,从而使得车钩件能够经过安装座520与车体400连接配合。同时,所述第一适配件522与所述第二适配件523可以与所述车钩体的两侧对应抵触,即对车钩件起到了限位作用。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520可以通过紧固螺栓或紧固螺丝固定在所述安装槽410中,或者所述安装座520与所述车体400直接焊接成型。当对车钩件施加外力时,车钩件将作用力经安装座520传递至安装框体530,安装框体530将作用力传递至支撑防护机构,最终支撑防护机构将作用力传递至车体400上。上述这种实施方式使得车钩件在受力时,作用力在传递过程中可以直接经过实体结构进行传递,即补偿了车钩件与车体400之间存在的间隔(该间隔会为车钩件的形变提供空间)。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本体100为梯形安装本体100,所述第一支撑部200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100的长边侧,所述第二支撑部300装设在所述安装本体100的短边侧,且所述安装本体100的长边侧朝向所述安装槽410的槽壁,所述安装本体100的短边侧朝向所述安装框体530的框面。具体地,所述梯形安装本体100为等腰梯形安装本体100。因为安装框体530的框面长度小于安装槽410的长度,因此,在不影响支撑防护机构与安装槽410槽壁及安装框体530的接触面积的情况下,根据安装框体530框面长度确定所述安装本体100短边侧的长度,根据安装槽410槽壁的长度确定所述安装本体100长边侧的长度。即上述安装本体100能够使得在受力时更加均匀,提高了安装本体100的受力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梯形安装本体100可以由多个拼装板拼装成型,且所述梯形安装本体100内部可以设计为中空结构,从而有效降低了安装本体100的自身重量,使得支撑防护机构在装配时更加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牵引机车还包括第一垫补件,所述安装框体530与所述车钩件之间留有第二安装间隔,所述第一垫补件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间隔中,且所述第一垫补件的其中一面与所述安装框体530相抵触,所述第一垫补件的另一面与所述车钩件相抵触。具体地,所述第一垫补件为垫片或垫块。为了保证车钩组件500与支撑防护机构的抵触支撑效果,所述安装框体530会凸出于所述适配座的表面,即提高了车钩本体与支撑防护机构的接触面积。此时,所述车钩件会与安装框体530之间留有第二安装间隔,因此,将第一垫补件装入所述第二安装间隔中,此时所述第一垫补件的使用个数可以为一个以上,即通过第一垫补件的叠置配合实现对第二安装间隔的填补。上述这种实施方式保证了车钩组件500、支撑防护机构与车体400三者的整体性。即有外力作用在车钩组件500上时能够有效避免车钩组件500与车体400之间产生变形损坏。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200包括第一支撑件210与第二支撑件220,所述第一支撑件21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0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100的长边侧,所述第一支撑件21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0均用于与所述安装槽410的槽壁相抵触;所述第二支撑部300包括第三支撑件310与第四支撑件320,所述第三支撑件310与所述第四支撑件320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本体100的短边侧,所述第三支撑件310与所述第四支撑件320均用于与所述安装框体530相抵触。牵引机车还包括第二垫补件与第三垫补件,所述安装框体53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支撑件310相配合的第一对位孔,所述安装框体53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四支撑件320相配合的第二对位孔,当所述第三支撑件310插入所述第一对位孔及所属第四支撑件320插入所述第二对位孔时,所述第二垫补件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支撑件210与所述安装槽410槽壁之间的第一误差间隔,和/或所述第三垫补件用于插入所述第二支撑件220与所述安装槽410槽壁之间的第二误差间隔。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件21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0为楔片或垫片。所述第三支撑件310与所述第四支撑件320为楔片或垫片。所述第一支撑件21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0均凸出于所述安装本体100的长边侧,从而使得支撑防护机构在与安装槽410的槽壁进行抵触时能够预留有拆卸缝隙,便于对支撑防护机构进行拆卸。进一步地,当第三支撑件310装入第一对位孔及第四支撑件320装入第二对位孔后,一方面能够避免支撑防护机构在安装槽410出现移位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对位孔与第二对位孔保证了支撑防护机构在安装槽410中的对位安装效果。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补件与所述第三垫补件为垫片或垫块。考虑到支撑防护机构在装入安装槽410后有时会存在安装误差,即第一支撑件210与第二支撑件220无法有效地与安装槽410槽壁相抵触,因此,可以通过在第一支撑件210与安装槽410槽壁之间加装第二垫补件实现对第一误差间隔的补偿,及在第二支撑件220与安装槽410槽壁之间加装第三垫补件实现对第二误差间隔的补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垫补件伸出所述安装槽410的一面开设有第一拆卸孔,所述第三垫补件伸出所述安装槽410的一面开设有第二拆卸孔。具体地,由于第二垫补件与第三垫补件受到支撑防护机构与安装槽410槽壁所施加的抵触力,在对第二垫补件与第三垫补件进行拆卸时,可以借助辅助设备利用与第一拆卸孔与第二拆卸孔的配合实现对第二垫补件与第三垫补件的拆卸。

在一个实施例中,牵引机车还包括摄像机构600。所述摄像机构600装设在所述安装槽410中,当所述安装本体100装入所述安装槽410后,所述摄像机构60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0之间,且所述安装本体100上开设有与所述摄像机构600相对位的过渡槽110。具体地,所述摄像机构600为照相机或录像机。为了能够掌握车钩组件500的使用情况或结构情况,需要在安装槽410中加设摄像机构600。因此,在安装本体100上加装过渡槽110,可以使得支撑防护机构在安装或拆卸时不会对摄像机构600产生影响(例如:支撑防护机构在安装时遮挡了摄像机构600的摄像端),即支撑防护机构在安装或拆卸时无需事先对摄像机构600进行拆卸,从而使得支撑防护机构的安装或拆卸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