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及磁浮列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4385发布日期:2022-02-12 13:3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及磁浮列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及磁浮列车。


背景技术:

2.目前,磁浮列车依靠电磁吸力将车辆悬浮至一定高度,使车辆与地面轨道件无机械接触,并由电磁吸力产生导向力,再由直线电机产生牵引力驱动列车运行。该方式能够克服轮轨列车粘着限制,实现无接触运行。
3.磁粉列车的止动拉杆主要作用是传递制动力。现有的拉杆两端均为刚性连接,且重量较重。当磁浮列车制动时,因没有缓冲功能而产生金属碰撞的声音,还可能由于自身重量过重的原因导致拉杆卡滞,尤其会产生较大的纵向冲击力和振动,对制动器在制动时的运动不能调整和补偿,影响列车乘坐的舒适性和制动系统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及磁浮列车,具有缓冲纵向冲击力和振动的功能,能降低噪声及轻量化设计。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包括拉杆体、第一橡胶关节和第二橡胶关节;所述拉杆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扁平板和u形板,所述扁平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u形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橡胶关节的中部设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二橡胶关节中部设有第二销孔;所述第一橡胶关节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二橡胶关节安装于所述u形板内,且所述第二销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心线对齐。
6.上述方案中,在拉杆的两端设置橡胶关节,使拉杆的连接具有弹性缓冲的作用,能够降低噪声,且采用空心结构的拉杆体,实现轻量化,适于磁浮列车。
7.优选的,所述拉杆体包括第一拉杆体和第二拉杆体,所述第一拉杆体和第二拉杆体对接形成一整体;所述扁平板设于所述第一拉杆体上,所述u形板设于所述第二拉杆体。
8.优选的,所述第一拉杆体和第二拉杆体的对接处的边沿处均设有倒角,以使对接后在对接处的周边形成缺口。
9.优选的,所述拉杆体为空心结构。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橡胶关节还包括第一钢套、第一橡胶堆和第二钢套,所述第二钢套套装于所述第一钢套内,所述第一橡胶堆胶贴于所述第一钢套和第二钢套之间;所述第二钢套的内孔为所述第一销孔。
11.优选的,所述第二橡胶关节包括第三钢套、第二橡胶堆和第四钢套,所述第四钢套套装于所述第三钢套内,所述第二橡胶堆胶贴于所述第三钢套和第四钢套之间;所述第四钢套的内孔为所述第二销孔。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磁浮列车,包括悬浮架、制动器和连接于所述制动器和悬
浮架的制动拉杆,所述制动拉杆为上述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所述第一橡胶关节与所述悬浮架通过第一销轴连接,所述第二橡胶关节与所述制动器通过第二销轴连接,所述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上均设有防止其掉落的防脱销。
13.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橡胶关节能缓冲列车的纵向冲击力和振动,防止拉杆卡滞导致制动无法缓解,同时可以补偿和调整制动器的运动;采用拼装的方式加工拉杆体,且采用空心的结构,能够减轻自身重量,避免拉杆卡滞。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的第一拉杆体和第二拉杆体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1中第一橡胶关节的剖视示意图;
17.图4为图1中第二橡胶关节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浮列车包括悬浮架1、制动器8及连接于所述制动器8和悬浮架1的制动拉杆。
20.所述制动拉杆包括拉杆体11、第一橡胶关节3和第二橡胶关节6。如图2所示,所述拉杆体11包括第一拉杆体4和第二拉杆体5,所述第一拉杆体4和第二拉杆体5采用焊接的方式对接形成一整体。所述第一拉杆体4和第二拉杆体5的对接处的边沿处均设有倒角,以使对接后,在对接处的周边形成缺口10。所述缺口10为焊接的部位,焊药填充于其中,且外表面打磨平整。所述第一拉杆体4和第二拉杆体5均为空心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拉杆重量重,易发生卡滞、无法制动的问题。
21.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拉杆体4远离对接处的一端设有扁平板42,所述扁平板42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安装孔41。所述扁平板42沿第一拉杆体4的轴心线凸伸。
22.所述第二拉杆体5远离对接处的一端设有u形板52,所述u形板52上设有贯通的第二安装孔51。所述u形板52在所述第一拉杆体4的轴心线的延伸处形成容腔。该容腔用于安装第二橡胶关节6。
23.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橡胶关节3包括第一钢套301、第一橡胶堆302和第二钢套303。所述第二钢套303套装于所述第一钢套301内,所述第一橡胶堆302胶贴于所述第一钢套301和第二钢套303之间;所述第二钢套303的内孔为第一销孔304。
24.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橡胶关节6包括第三钢套601、第二橡胶堆602和第四钢套603。所述第四钢套603套装于所述第三钢套601内,所述第二橡胶堆602胶贴于所述第三钢套601和第四钢套603之间。所述第四钢套603的内孔为第二销孔604。
25.橡胶堆具有缓冲纵向冲击和振动的作用,使拉杆具有一定的运动空间,可补充和调整制动器的运动量。
26.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橡胶关节3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41内。所述扁平板42插入所述悬浮架1的安装座上的对应孔内,并通过第一销轴2依次穿过悬浮架1的安装座和第一橡胶关节3的第一销孔304,在第一销轴2插入方向的一端上设置防脱销9,防止第一销轴2自扁平板42和悬浮架1的安装座脱落。
27.所述第二橡胶关节6安装于所述u形板52内,且所述第二销孔604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安装孔51的轴心线对齐。安装时,先将制动器8上的安装支板与第二橡胶关节6的第三钢套601套装,再将第二橡胶关节6连同制动器8的安装支板一同伸入所述u形板的容腔内,并将第二销孔604与第二安装孔51对齐,再安装第二销轴7,并在第二销轴7插入方向的一端上设置防脱销9,防止第二销轴7自u形板和制动器的安装支板脱落。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体(11)、第一橡胶关节(3)和第二橡胶关节(6);所述拉杆体(11)的两端分别设有扁平板(42)和u形板(52),所述扁平板(42)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安装孔(41);所述u形板(52)上设有贯通的第二安装孔(51);所述第一橡胶关节(3)的中部设有第一销孔(304),所述第二橡胶关节(6)中部设有第二销孔(604);所述第一橡胶关节(3)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41)内;所述第二橡胶关节(6)安装于所述u形板(52)内,且所述第二销孔(604)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安装孔(51)的轴心线对齐;所述拉杆体(11)为空心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体(11)包括第一拉杆体(4)和第二拉杆体(5),所述第一拉杆体(4)和第二拉杆体(5)对接形成一整体;所述扁平板(42)设于所述第一拉杆体(4)上,所述u形板(52)设于所述第二拉杆体(5)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杆体(4)和第二拉杆体(5)的对接处的边沿处均设有倒角,以使对接后在对接处的周边形成缺口(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关节(3)还包括第一钢套(301)、第一橡胶堆(302)和第二钢套(303),所述第二钢套(303)套装于所述第一钢套(301)内,所述第一橡胶堆(302)胶贴于所述第一钢套(301)和第二钢套(303)之间;所述第二钢套(303)的内孔为所述第一销孔(30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橡胶关节(6)包括第三钢套(601)、第二橡胶堆(602)和第四钢套(603),所述第四钢套(603)套装于所述第三钢套(601)内,所述第二橡胶堆(602)胶贴于所述第三钢套(601)和第四钢套(603)之间;所述第四钢套(603)的内孔为所述第二销孔(604)。6.一种磁浮列车,包括悬浮架(1)、制动器(8)和连接于所述制动器(8)和悬浮架(1)的制动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拉杆为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所述第一橡胶关节(3)与所述悬浮架(1)通过第一销轴(2)连接,所述第二橡胶关节(6)与所述制动器(8)通过第二销轴(7)连接,所述第一销轴(2)和第二销轴(7)上均设有防止其掉落的防脱销(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及磁浮列车。所述制动拉杆包括拉杆体、第一橡胶关节和第二橡胶关节;所述拉杆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扁平板和U形板,所述扁平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U形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橡胶关节的中部设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二橡胶关节中部设有第二销孔;所述第一橡胶关节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二橡胶关节安装于所述U形板内,且所述第二销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心线对齐。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浮列车轻量化制动拉杆能缓冲列车的纵向冲击力和振动。化制动拉杆能缓冲列车的纵向冲击力和振动。化制动拉杆能缓冲列车的纵向冲击力和振动。


技术研发人员:高锋 张云辉 罗华军 张文跃 王家恒 胡思敏 曾颖丰 侯磊 杜志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7
技术公布日:2022/2/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