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碰撞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轨道建设的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大多数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选择。由于居民出行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早晚高峰客流量较大,列车需采用多节编组重联的方式提高运载能力,重联后列车车门间距需匹配站点屏蔽门的间距,限制了列车车头的长度,压缩了司机室前端的吸能结构的安置空间,无法通过加长车头安装现有的吸能结构以满足碰撞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碰撞吸能结构,以解决轨道列车重联后现有吸能结构无法满足碰撞要求的问题。
2、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包括:
3、吸能骨架,所述吸能骨架包括气密墙、窗立柱和底边柱,两个所述窗立柱和两个所述底边柱分别设置在所述气密墙的两侧,每侧所述窗立柱连接所述气密墙和轨道车辆的顶架边梁,每侧所述底边柱连接所述气密墙和轨道车辆的底架边梁;
4、吸能装置,所述吸能装置设置于所述气密墙上;
5、其中,所述吸能装置包括车钩吸能装置和多个防爬吸能装置,所述车钩吸能装置设置于所述气密墙上,多个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车钩吸能装置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和沿高度方向的上侧。
6、进一步地,所述吸能骨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气密墙两侧的连接梁、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每侧所述连接梁连接所述窗立柱和所述底边柱,每侧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梁和所述气密墙,每侧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存在相交点,每侧所述第三连接柱连接所述相交点与所述底边柱。
7、进一步地,每侧所述第一连接柱水平连接所述气密墙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梁。
8、进一步地,每侧所述底边柱与所述气密墙存在交汇处,每侧所述第二连接柱倾斜连接所述交汇处与所述连接梁,由所述气密墙向所述连接梁的方向,每侧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底边柱的间距逐渐变大。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柱为整体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分为两段,两段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两侧。
10、进一步地,所述吸能骨架还包括枕梁和窗边梁,所述枕梁连接两侧所述底边柱,所述窗边梁连接两侧所述窗立柱。
11、进一步地,所述车钩吸能装置包括车钩、固定结构和吸能元件,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车钩和所述吸能元件固定于所述气密墙上,所述吸能元件穿过所述气密墙向后延伸至所述枕梁。
12、进一步地,所述吸能骨架还包括牵引梁,两个所述牵引梁设置于所述吸能元件的两侧,每侧所述牵引梁连接所述气密墙和所述枕梁。
13、进一步地,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防爬盘,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布置两个所述防爬吸能装置,两侧所述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防爬盘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所述防爬盘与所述车钩吸能装置的距离逐渐增加。
14、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碰撞吸能结构,所述碰撞吸能结构设置于所述轨道车辆沿长度方向的一端。
15、进一步地,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
16、流线型面罩,所述流线型面罩用于包裹上述的碰撞吸能结构;
17、整流罩,所述整流罩设置于所述流线型面罩上,位于所述车钩吸能装置的前端;以及
18、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设置于所述气密墙上,所述开闭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整流罩运动,以隐藏或显露所述车钩吸能装置;
19、其中,所述开闭机构和所述整流罩的运动轨迹与所述吸能装置的间距均处于30mm以上。
20、本申请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及其碰撞吸能结构,利用分别设置于车钩吸能装置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和沿高度方向的上侧的防爬吸能装置,提高了轨道车辆车头的吸能性能,通过吸能骨架为吸能装置提供支撑力,以使在不加长车头的条件下,达到了重联后的轨道车辆的碰撞吸能要求。
1.一种轨道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骨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气密墙两侧的连接梁、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每侧所述连接梁连接所述窗立柱和所述底边柱,每侧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梁和所述气密墙,每侧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存在相交点,每侧所述第三连接柱连接所述相交点与所述底边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侧所述第一连接柱水平连接所述气密墙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侧所述底边柱与所述气密墙存在交汇处,每侧所述第二连接柱倾斜连接所述交汇处与所述连接梁,由所述气密墙向所述连接梁的方向,每侧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底边柱的间距逐渐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柱为整体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分为两段,两段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骨架还包括枕梁和窗边梁,所述枕梁连接两侧所述底边柱,所述窗边梁连接两侧所述窗立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钩吸能装置包括车钩、固定结构和吸能元件,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车钩和所述吸能元件固定于所述气密墙上,所述吸能元件穿过所述气密墙向后延伸至所述枕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骨架还包括牵引梁,两个所述牵引梁设置于所述吸能元件的两侧,每侧所述牵引梁连接所述气密墙和所述枕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防爬盘,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布置两个所述防爬吸能装置,两侧所述防爬吸能装置的所述防爬盘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所述防爬盘与所述车钩吸能装置的距离逐渐增加。
1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能结构,所述碰撞吸能结构设置于所述轨道车辆沿长度方向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