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
(2)背景技术现有的自行车上,为提高骑乘的舒适性及操控性,于自行车上大都会设置避震器,来吸收自行车行进时因路面不平或撞击障碍物等情况所产生的震动力,一般而言,自行车的避震器大抵有后轮及前轮避震两大类型,分别用以吸收后轮及前轮所受到的撞击力,以避免撞击力直接传递至车架及把手上,又现有的前轮避震装置主要是设置于前叉管上,依用途、使用目的等的不同,习用的避震装置大抵有弹簧式、弹性胶块式、气压式或液压式等不同的避震装置,然而现有的避震装置仅能提供其预定的避震效果,并无法提供其他的调整功能,尤其是对于登山、竞赛的选手而言,当他行走于上坡或下坡路段时,为了节省骑士的体力,并加快自行车的行进速度,骑士需调整其本身的姿势,以配合当时的地形状态,然而因现有自行车的前叉管长度并无法随意调整,纵然骑士自行调整其身体姿势,在无法改变自行车车身角度的情况下,则可能会无谓地浪费骑士的体力,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及目的。
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3)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可调整长度及避震行程且能调整自行车车体整体角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它包括有一外管及一伸缩管,于伸缩管插入外管的一端设有一活塞,而将外管内部区分成一正压室及一负压室,又于伸缩管内设置有一调整控制杆,另设置有一用以控制正、负压室连通与否的控制手段,藉此可通过该控制手段让正、负压室连通,以便于相对外管压缩或拉伸伸缩管时,能保持正、负压室压力的平衡,使伸缩管与外管能相对定位于预定的位置上。
采用上述方案不仅可调整避震器的避震行程,并可同时改变避震装置的整体长度,以调整自行车车架及把手与前轮间的角度与位置,来配合不同使用者及路况的使用需求,进而提升避震器的使用效能。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4)
图1是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避震装置的自行车车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避震装置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局部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调整长度时的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一种控制阀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一种控制阀的动作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二种控制阀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避震装置的第二种控制阀的动作剖面图。
(5)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请配合参看图1至3,由图中可看到,它是设置于自行车的前叉管上并包括有一外管10及一伸缩管20,外管10是与自行车前叉管的勾爪部40相结合,伸缩管20则与前叉管的肩部42相结合,伸缩管20的一端插入外管10的一端,于伸缩管20伸入外管10的一端设置有一活塞22,藉由活塞22的设置可将外管10内部区分成一正压室12及一负压室14,于正压室12及负压室14内分别填注有具有一定压力的空气,使正、负压室1214内各形成有一定的气压力,而伸缩管20异于设置活塞22的一端则形成有一用以与前叉管肩部42相结合的结合部24,又于伸缩管20内形成有一内通道26,于伸缩管20上设置有一连通负压室14及内通道26的通孔202。
本实用新型的避震装置另设置有一用以控制正、负压室1214连通与否的控制手段,其中该控制手段主要是于伸缩管20内设置有一贯穿内通道26的调整控制杆30,其中调整控制杆30可相对伸缩管20伸缩移动,于调整控制杆30底端形成有一可封闭内通道26底端的活塞部304,其结构主要是于内通道26近底缘处固设有一环绕于调整控制杆30周缘的防漏垫圈33,请配合参看图3和4,并且将调整控制杆30的活塞部304设置成扩大状,并使调整控制杆30与活塞部304连接的端缘抵靠于防漏垫圈33上,这样,当调整控制杆30与活塞部304间的端缘抵靠于防漏垫圈33上时,便可将内通道26底端封闭,使内通道26不会与正压室12连通。
另于调整控制杆30顶端形成有可封闭内通道26顶端的按压部306,请配合参看图1、2,按压部306是容置于伸缩管20的结合部24内,又于调整控制杆30内设置有一贯通调整控制杆30的充气通道32,充气通道32底端是与正压室12相连通,而于充气通道32顶端设置有一气嘴34,于气嘴34上固设一按钮36,这样藉由气嘴34可将空气经由充气通道32注入正压室12中,使正压室12保持一定的压力,另外可让使用者通过按压按钮36来带动调整控制杆30相对伸缩管20移动,而使调整控制杆30底部的活塞部304离开与防漏垫圈33相抵靠接触的位置,而于伸缩管20与调整控制杆30间形成一可供空气通过的通道,让正压室12与内通道26相连通。
在操作时,请配合参看图2和3,当自行车于行进而前轮撞击至障碍物时,前轮受撞击所产生的力会经由前叉管的勾爪部40传至避震装置的外管10,使外管10相对伸缩管20伸缩移动,这样伸缩管20上的活塞22便会相对压缩正压室12,使正压室12内的气压增大,而通过正压室12内的气压来缓冲、吸收由前轮处所传递的力,避免该震动力量直接传递至前叉管的肩部42,而传递至自行车的把手上,来提供一避震及缓冲的效果,以提升自行车骑乘的舒适性及操控性。
另外,当正压室12被压缩时,会同时使负压室14扩张,而让负压室14内的气压变小,这样当前轮震动的力消失后,便可藉由正压室12与负压室14间气压的平衡,推动活塞22回复原位,使外管10与伸缩管20相对移动至未受震动力前的状态,以待下次吸收另一次的震动力。
当使用者按压按钮36时,请配合参看图2至5,调整控制杆30会因使用者而按压而相对伸缩管20移动,其底端的活塞部304则会脱离贴靠防漏垫圈33而封闭伸缩管20内通道26的位置,使正压室12及负压室14通过伸缩管20的内通道26及通孔202而相互连通,此时使用者可相对外管10推压或拉伸伸缩管20,使伸缩管20相对外管10伸缩移动,以伸缩管20被推压而正压室12被压缩为例,此时被压缩的正压室12内的空气压力会因被压缩而增大,负压室14内的气压则会因负压室14扩张而变小,故正压室12内较高压的空气会经由伸缩管20上的内通道26及通孔202流入负压室14内,来平衡正、负压室1214内的气压,待将伸缩管20相对压缩进入外管10预定位置后,则放开按钮36,此时可因正、负压室1214内压力的平衡而自动地推动调整控制杆30的活塞部304回复至封闭伸缩管20内通道26的位置,藉此便可调整伸缩管20与外管10间的相对位置,以调整避震装置的整体长度及避震行程,进而能调整自行车把手及车架相对前轮的位置及角度,使自行车的车架与前轮间相对呈上仰或下俯的形态,来配合自行车行进于上坡或下坡路段,让自行车骑士能更轻松地控制自行车于上、下坡路段前进。
再请参看图2,由图中可看到,于外管10内设置有一位于正压室12底部的第二避震结构16,其中第二避震结构16可由数个具弹性的弹性避震块162相堆叠所组成,藉此,若使用者将伸缩管20调整至接近正压室12底部的位置,而使正压室12的体积变得相当小,甚或将伸缩管20相对外管10完全缩入,而使正压室12完全消失时,因避震装置的避震行程会因正压室12的变小而缩短,所以在避震行程中,伸缩管20上的活塞22可藉由抵压外管10内第二避震结构16的各弹性避震块162来提供另一道的避震作用,可避免伸缩管20上的活塞22直接撞击外管10,让避震装置得以充份提供应有的避震功能。
又于正压室12内所设置的第二避震结构17,亦可为如图6所示,是为一由一内缸172及一活塞杆174所组成的气压避震器,其中内缸172是固设于外管10的底部,于外管10底部则可设置一与内缸172连通的气嘴,以便对内缸172进行充气,使内缸172中保持一定的气压,其中内缸172内的气压可设定成等于或大于正压室12未被压缩前的气压大小,又活塞杆174的一端是插设于内缸172中,于活塞杆174插入内缸172的一端形成有一活塞部176,活塞杆174未插入内缸172的一端则形成有一封闭正压室12底部的活塞178。
藉此当自行车前轮受到撞击,而外管10向上相对伸缩管20移动时,除伸缩管20上的活塞22会相对压缩正压室12,通过正压室12内的气压来提供一避震效果外,当正压室12内的气压增加至超过内缸172内的气压时,正压室12内的气压亦会推动活塞杆174的活塞178,使活塞杆174相对内缸172移动,以藉由其活塞部176相对压缩内缸172,而通过内缸172内的气压,来提供第二道避震缓冲效果,这样除可提升避震装置的避震效果外,若伸缩管20于长度调整时,其活塞22过于靠近甚至贴抵于活塞杆174上的活塞178时,亦可直接藉由第二避震结构17来提供整个避震装置应有的避震缓冲功能。
请再配合参看图7,由图中可看到,于伸缩管20内所设置的调整控制杆30是呈一体固设的结构形态,于伸缩管20与调整控制杆30间形成有一内通道26,并且于伸缩管20上设置有一与外管10负压室14及内通道26相连通的通孔(图中未示出),又于调整控制杆30上设置有一与外管10正压室12连通的充气通道32,于伸缩管20的连接部24上设置有一与充气通道32连通的气嘴34,以便将空气经充气通道32注入正压室12内,以维持正压室12内的气压于一定值。
又于伸缩管20结合部24上设置有两分别连通至内通道26及充气通道32的穿孔242244,如图8所示,于两穿孔242244上则分别连接设置一连接气管28282,两连接气管28282另端连接至一控制阀50,该控制阀50是固设于自行车的车架上,尤以固设于自行车把手固定架上为最佳,请再配合参看图7、9,由图中可看到,控制阀50设置有一阀体52,于阀体52上设置有两气室522524,两气室522524则分别与两连接气管28282连接,使两气室522524分别通过连接气管282282连通至内通道26及充气通道32,又于两气室522524间设置有一通孔526,于阀体52上则设置有一可封闭通孔526的控制钮524,其中控制钮54是形成有一贯穿通孔526的杆部542,于杆部542自由端形成有一扩大状的封闭凸部544,另于通孔周缘设置有一套设于杆部542的防漏垫圈56,并且将控制钮54杆部542与封闭凸部544连接的端缘抵靠于防漏垫圈56上,以封闭通孔526,使两气室522524不相连通。
当使用者按压控制阀50上的控制钮54时,请配合参看图7、9及10,控制钮54的杆部542会沿阀体52的通孔526移动,并使其封闭凸部544脱离抵靠防漏垫圈56而封闭通孔526的位置,使控制钮54的杆部542与通孔526间形成可供气体流通的通道,让两气室522524相通,藉此可让正压室12通过调整控制杆30的充气通道32、两连接气管28282、控制阀50两相通的气室522524、内通道26及通孔而与负压室14相连通,这样,当使用者相对外管10推压或拉伸伸缩管20时,可让正压室12与负压室14内的空气相互流通,来调整伸缩管20相对外管10的组合长度,以调整避震装置的长度。
另用以控制正、负压室1214流通与否的控制阀60,亦可如图11所示,于一阀体60上横向设置有两分别与两连接气管28282(如图7所示)连通的通气孔622、624,又于阀体62上设置有一纵向的贯孔626,两通气孔622、624分别与贯孔626连通,另于阀体62上设置有一受弹簧68顶持的控制钮64,于控制钮64上凸设形成有一贯穿贯孔626的控制轴65,于控制轴65外周缘凹设形成有一具特定长度的凹槽652,并且该凹槽652与其中一通气孔622相连通,并于控制轴65位于凹槽652两侧的位置各套设有一防漏垫圈66662,使两通气孔622624因两防漏垫圈66662的阻隔而保持不连通的状态。
当使用者按压控制钮64时,请配合参看图11、12,可带动控制轴65于贯孔626内相对移动,并压缩弹簧68,待控制轴65移动至其凹槽652同时与两通气孔622、624相对的位置时,如图12所示,可让两通气孔622、624藉由控制轴65上的凹槽652连通,藉此便可让正压室12通过调整控制杆30的充气通道32、两连接气管28282、控制阀60两相通的通气孔622624、内通道26及通孔而与负压室14相连通,当使用者相对外管10推压或拉伸伸缩管20时,可让正压室12与负压室14内的空气相互流通,以调整伸缩管20相对外管10的组合长度,进而调整避震装置的整体长度,这样可藉由控制阀50、60,如图9至图12所示,来提供另一种正压室12及负压室14连通的控制手段。
藉由上述的避震装置,除可提供一定的避震缓冲效果,以提升自行车骑乘的舒适性外,本实用新型的避震装置也可以配合如PCT/EP01/00074号专利等的自行车车架使用,可让自行车骑士自由地调整避震装置的长度及行程,以调整自行车把手及车架与前轮间相对的位置及角度,来配合不同路面状态的行驶,如上、下坡等,让自行车的使用更具弹性及实用性。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外管及一伸缩插入外管的伸缩管,于伸缩管伸入外管的一端设置有一活塞,而将外管内部区分成一正压室及一负压室,另设置有一可控制正、负压室连通与否的控制手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手段包括伸缩管内设置有一内通道,于伸缩管上设置有一连通负压室及内通道的通孔,又于伸缩管内另设置有一贯穿内通道,且可相对伸缩管伸缩移动的调整控制杆,于调整控制杆底端形成有一可封闭内通道底端的活塞部,调整控制杆顶端则形成有可封闭内通道顶端的按压部;又于调整控制杆内设置有一贯通调整控制杆且与正压室连通的充气通道,并于充气通道顶端设置有一气嘴,并于气嘴上固设有一按钮,同时于伸缩管异于设置活塞的一端形成有一用以与自行车前叉管肩部相结合的结合部,并且调整控制杆的按压部是位于伸缩管的结合部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于内通道近底缘处固设有一环绕于调整控制杆周缘的防漏垫圈,另将调整控制杆的活塞部设置成扩大状,并使调整控制杆与活塞部连接的端缘抵靠于防漏垫圈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于外管内设置有一位于正压室底部的第二避震结构,该第二避震结构是一由一内缸及一活塞杆所组成的气压避震器,内缸是固设于外管的底部,活塞杆的一端是插设于内缸中,于活塞杆插入内缸的一端形成有一活塞部,活塞杆未插入内缸的一端则形成有一封闭正压室底部的活塞,并于外管底部设置有一与内缸连通的气嘴,并且内缸内的气压是设定成不小于正压室未被压缩前的气压大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手段包括于伸缩管内固设有一调整控制杆,于调整控制杆上设置有一与外管正压室连通的充气通道,又于伸缩管与调整控制杆间形成有一内通道,于伸缩管上设置有一与外管负压室及内通道相连通的通孔,另于伸缩管上设置有两分别连通至内通道及充气通道的连接气管,两连接气管另端则连接有一可控制两连接气管连通与否的控制阀;又于伸缩管异于设置活塞的一端形成有一用以与自行车前叉管肩部相结合的结合部,于伸缩管结合部上设置有两分别连通至内通道及充气通道的穿孔,于每一穿孔上则分别连接设置有连接气管,另于外管内设置有一位于正压室底部的第二避震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避震结构是一由一内缸及一活塞杆所组成的气压避震器,内缸是固设于外管的底部,活塞杆的一端是插设于内缸中,于活塞杆插入内缸的一端形成有一活塞部,活塞杆未插入内缸的一端则形成有一封闭正压室底部的活塞,并于外管底部设置有一与内缸连通的气嘴,并且内缸内的气压是设定成不小于正压室未被压缩前的气压大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伸缩管的连接部上设置有一与充气通道连通的气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阀包括有一阀体,于阀体上设置有两气室,两气室分别与两连接气管连接,使两气室分别通过连接气管连通至内通道及充气通道,又于两气室间设置有一通孔,于阀体上设置有一可封闭通孔的控制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钮形成有一贯穿通孔的杆部,于杆部自由端形成有一扩大状的封闭凸部,另于通孔周缘设置有一套设于杆部的防漏垫圈,并且将控制钮杆部与封闭凸部连接的端缘抵靠于防漏垫圈上,以封闭通孔。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阀设置有一阀体,于阀体上横向设置有两分别与两连接气管连通的通气孔,又于阀体上设置有一纵向的贯孔,两通气孔分别与贯孔连通,于阀体上设置有一受弹簧顶持的控制钮,于控制钮上凸设形成有一贯穿贯孔的控制轴,于控制轴外周缘凹设形成有一具特定长度的凹槽,并且该凹槽与其中一通气孔相连通,并于控制轴位于凹槽的两侧各套设有一防漏垫圈,使两通气孔保持不连通的状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可调整长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包括有一外管及一伸缩管,于伸缩管插入外管的一端设有一活塞,而将外管内部区分成一正压室及一负压室,于伸缩管内设置有一调整控制杆,另设置有一可通过直接手控或遥控方式控制正、负压室连通与否的控制手段,藉此可让伸缩管与外管相对定位于预定的位置上,以改变整体长度及避震行程。
文档编号B62K25/06GK2561686SQ0223928
公开日2003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18日
发明者安德烈亚·斯菲尔瑟, 史帝凡亚·伯瑞西特 申请人:安德烈亚斯·菲尔瑟, 史帝凡·亚伯瑞西特, 陈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