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斜梁、后斜杈、水平后杈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车架的前端与圆管壳固定。前车杈上部、脚蹬架、联接杆下部在圆管壳内用铰轴和圆球联系;联接杆与带车把的推拉杆通过折叠关节联接,脚蹬架与推拉杆组成推拉杠杆;前车轮安装在前车杈中。后车轮、左、右单向离合轮同轴安装在水平后杈中。上、下传动齿条分别与左、右单向离合轮的齿圈配成啮合传动。上、下传动齿条的左端与水平后杈前部滑杆上的滑块联接,右端与联板联接。连杆的前端与设置在联接杆上部的转套铰接,后端与联板铰接。在连杆、斜梁、水平后杈前部均有折叠关节。车座可调整高低和前后。脚蹬、手推拉杠杆,通过连杆、滑块齿条齿圈传动使车前行。拧转把手实现转向。
【专利说明】
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特别是一种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大都是脚蹬链轮驱动的,脚蹬一圈只有半圈做功,所以驱动力量不大,遇到坡道,人出力受限,车速很慢。现有的自行车常常发生脱链和卡链故障。现有的后轮驱动自行车,人骑时,上身须前倾或直挺,这样不舒适易疲劳。已有多种折叠式自行车,但高效便捷的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还没有发现。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自行车的上述缺陷,设计一种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骑行舒适不易疲劳、加速快、速度快,坡道行使给力大,手脚联动更健身。
[0004]本实用新型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8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
[0006]如图1示,前车轮I安装在前杈2中,车轮I为普通式车轮或轮毂电机式车轮(也叫内装电动机式车轮);如图3示,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8的下部固定。
[0007]如图2示,轴47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 3-2和圆球48,轴47与圆球48配成转动配合,轴47放置于径向缺口 3-2 ;在轴47外圆联接一号挡片47-3、二号挡片47_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47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47-1、右圆弧形滑板47-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7-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7-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4、右脚蹬46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4、右脚蹬46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
[0008]如图3示,联接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48上的缺口与轴47的外圆固定,联接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
[0009]如图1、图4示,转套7用一号螺母5-1安装在联接杆5中部外圆和环台,转套7与联接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
[0010]如图1示。横向车把12联结在推拉杆11头部;联接杆5的上部和推拉杆11的下部用一号关节10连接。一号关节10的结构放大图如图9示,联接杆5的上部插入杈子10-1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一号销钉10-3铰联,二号螺母10-2拧接在一号销钉10-3的一头;从图9看,右卡销10-5a插入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右卡销10-5a的左端半球卡入联接杆5的右边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右弹簧10_6a、右螺塞10_4a套在右卡销10_5a的右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右螺塞10-4a与杈子10-1下部的窝螺纹联接。左卡销10-5b、左弹簧10-6b、左螺塞10-4b和杈子10-1下部左边的孔窝装配关系对称于右卡销10-5a、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和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
[0011]如图1示,上斜梁16、二号关节43、下斜梁6、后斜杈30、水平后杈40、水平梁45、三号关节42联接组成三角形车架。下斜梁6下端和水平梁45前端联结在圆管壳3外圆。二号关节43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2示,一号连件43-1的右侧面与上斜梁16的左端面联结,二号连件43-5的左侧面与下斜梁6的右端面联结,一号连件43-1的下平面置于二号连件43-5的上平面,使上斜梁1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下斜梁6的中心线重合,并用二号销钉43-4铰联,三号螺母43-6拧接在二号销钉43-4的下头;上卡销43-2插入一号连件43-1的孔窝,上卡销43-2的下端半球卡入二号连件43-5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上弹簧43-10、上螺塞43-3套在上卡销43-2的上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上螺塞43-3与一号连件43-1的窝螺纹联接;下卡销43-8插入二号连件43-5的孔窝,下卡销43-8的上端半球卡入一号连件43-1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下弹簧43-9、下螺塞43-7套在下卡销43-8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下螺塞43-7与二号连件43-5的窝螺纹联接。三号关节42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1示,水平后杈40的前部插入水平梁45后部杈子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三号销钉42-2铰联,四号螺母42-3拧接在三号销钉42-2的下头;销钉42-1穿过水平梁45后部杈子和水平后杈40的前部并配成滑动配合。下斜梁6的前下端、水平梁45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水平梁45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
[0012]如图1示,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联结有内螺纹的垂直管26,垂直螺杆25插入垂直管26并以螺纹配合联接。垂直螺杆25的上端面与托架23的下面固定。前端有手轮的水平螺杆17的右端依次穿过托架23左垂边、滑块19中螺孔、托架23右垂边,然后带上端螺母24,水平螺杆17与托架23配成转动配合并与滑块19配成螺纹配合,滑块19与托架23配成滑动配合。车座18的下面固定在滑块19的上面,车座18带有减振装置。靠背21和车座18用铰轴20联接,转轮22固定在铰轴20的一端。
[0013]如图1示,载物架28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30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30-1、左(按图8定义)杈枝30-2的下部。若前车轮I为轮毂电机式车轮时,将电池及控制器27置于载物架28,控制钮设置在车把12上(图中未画),电池与控制器电连接,前车轮1、所述控制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水平梁45上有放脚板45-1。
[0014]如图8示,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的后车轴38依次穿过右单向离合轮37a的右从动轮37a-l的中心、后车轮31的中心和左单向离合轮37b的左从动轮37b-l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左单向离合轮37b由左从动轮37b-l和左齿圈37b-2构成,右单向离合轮37a由右从动轮37a-l和右齿圈37a-2构成。左单向离合轮37b、右单向离合轮37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传统的超越离合器,其技术早已成熟(例如现有自行车的飞轮、单向轴承),在此不赘述。从图1看,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逆时针转动时,才能与后车轴38结合在一起转动;而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轴38脱离而只能滑转。左齿圈37b-2与上齿条32配成啮合传动,右齿圈37a-2与下齿条36配成啮合传动。
[0015]如图8示,后斜杈30的右杈枝30-1、水平后杈40的右杈枝40-3均用右轴承39a安装于后车轴38的右部,后斜杈30的左杈枝30-2、水平后杈40的左杈枝40-24均用左轴承39b安装于后车轴38的左部。
[0016]如图1、图5示,滑板41套在水平后杈40的前部滑杆外周面,并且配成滑动配合,水平后杈40上有限制滑板41的前限位环40-1和后限位环40-2;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前端固定在滑板41的右端面(从图1看),从图5看,上齿条32处于滑板41的右上角,下齿条36处于滑板41的左下角。如图1示,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后端固定在联板33的左端面。
[0017]如图1不,四号关节14a把一号杆13a和二号杆15a联接成一号连杆。四号关节14a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0示,三号连件14a_l的左侧面与一号杆13a的右端面联结,四号连件14a_7的右侧面与二号杆15a的左端面联结,三号连件14a_l的下平面置于四号连件14a_7的上平面,使一号杆13a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二号杆15a的中心线重合,并用四号销钉14a_5铰联,五号螺母14a_6拧接在四号销钉14a_5的下头;卡销14a_2插入三号连件14a_l的孔窝,卡销14a-2的下端半球卡入四号连件14a-7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弹簧14a-3、螺塞14a-4套在卡销14a_2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螺塞14a_4与三号连件14a_l的窝螺纹联接。
[0018]如图7不,五号关节14b把三号杆13b和四号杆15b联接成二号连杆。五号关节14b的结构与四号关节14a的完全相同,五号关节14b与三号杆13b和四号杆15b的联接关系,也相同于四号关节14a与一号杆13a和二号杆15a的。
[0019]如图1、图4示,一号杆13a的前端用一号螺销8a和六号螺母9a铰接于转套7的外圆的右侧,三号杆13b的前端用二号螺销Sb和七号螺母9b也铰接于转套7的外圆的左侧,一号杆13a与三号杆13b对称于转套7的轴线。
[0020]如图1、图6示,二号杆15a的后端用三号螺销35a和八号螺母34a铰接于联板33的右侦U,四号杆15b的后端用四号螺销35b和九号螺母34b铰接于联板33的左侧,二号杆15a与四号杆15b对称于联板33的垂直中心线。
[0021 ]设置所述一号连杆、二号连杆、上齿条32、下齿条36、联板33、右单向离合轮37a的右、左单向离合轮37b的保护罩壳(图中未画),防止它们运动时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异物掉到它们上影响正常骑行。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
[0022]设置与现有自行车结构及原理相同的刹车装置(图中未画)。
[0023]如图1示,人骑时,左右脚分别蹬左脚蹬44、蹬右脚蹬46—起向前,同时双手握住车把12向后拉,轴47转动(见图2 ),这时圆球48在圆管壳3内转动。这样,两连杆将推动联板33连同上齿条32、下齿条26向后运动。传动齿条32搓转左单向离合轮37b的左齿圈37b-2相对左从动轮37a-l顺时针滑转,不会带动后车轴38及后车轮31转动。而下传动齿条36搓转左单向离合轮37a逆时针转动,同时带动后车轮31逆时针转动,车向前行。当双手握住车把12向前推,若左脚蹬44、右脚蹬46上的扣带扣着人脚,双脚向后拉,这样手脚并用,使两个连杆拉动连同上齿条32、下齿条26向前运动,易推知,只有上齿条32拉转左单向离合轮37b逆时针带转后车轮31,车继续向前行。齿条前后运动的最大范围是前限位环40-1和后限位环40-2之距离。脚可停放在放脚板31上歇息,只用手推拉驱动骑行。
[0024]无论是在上述的手脚同时驱动骑行还是只用双手驱动驱动,骑行转向时,都象骑现有的传统的自行车一样用手转动转动车把12实现。如图2示,转弯时,轴47在圆管壳3的向缺口 3-2内水平(相对于图1说)转动,联接在轴47左圆弧形滑板47-1、右圆弧形滑板47-2分别在脚蹬架4的左枝4-1的滑槽、脚蹬架4的右枝4-2的滑槽内滑转,脚蹬架4总不会左右摆动,不影响双脚的正常蹬拉左脚蹬44和右脚蹬46的运动。
[0025]若前车轮I是电动车轮时,可采用电动骑行模式。这时,手脚均停止驱动,齿条只在单向离合轮滑转。
[0026]转动车座使螺杆25在垂直管26内转动,可调整车座的高低。转动水平螺杆17的手轮,可调整车座的前后位置。转动转轮22,可调整靠背21的角度。
[0027]车子停放时,为了节省空间,如图1、图9示,先向看者扳动推拉杆11,迫使卡销10-5a和卡销10-5b的半球头部滑出联接杆5,继续扳动推拉杆11,使其向联接杆5折叠。接着,拔出销钉42-1(如图1、图11示),从左向右扳转联接杆5扳转,带动一号杆13a、二号杆13b、下斜梁6、水平梁45绕着各自的关节向车子后部折叠。最后,将靠背21折叠到车座18。打开时,逆着上述顺序和操作即可,各卡销在弹簧作用下复原位,并插入销钉42-1到原位。
[0028]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
[0029]1.传统自行车,单用脚蹬转,而且脚每蹬转一圈只有半圈能发力。而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改变了传统的自行车蹬转的骑行方式,手脚并用,而且手脚来回运动均能发力,驱动力比传统自行车的大得多,效率高,所以能比传统自行车获得高得多的加速度和骑行速度,效率高,且爬坡能力比传统自行车强得多。手脚并用还比传统自行车更好的健身。
[0030]2、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的脚蹬在车座前下方,人骑时自然微向后仰靠住车座的靠背很舒适,较长时间骑行也不会疲劳。
[0031]3、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不存在掉链问题。
[0032]4、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能折叠,可节省停放空间。
[0033]5、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的车座能调整高低和前后位置,能适应不同身高的人使用。
【附图说明】
[0034]1.图1是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0035]2.图2是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0036]3.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0037]4.图4是图1的C-C剖面放大图;
[0038]5.图5是图1的D-D剖面放大图;
[0039]6.图6是图1的E-E剖面放大图;
[0040]7.图7是图1的G向的局部视图;
[0041]8.图8是图1的F-F剖面放大图;
[0042]9.图9是图1中一号关节10的结构放大图;
[0043]10.图10是图1中四号关节14a的结构放大图;
[0044]11.图11是图1中三号关节42的结构放大图;
[0045]12.图12是图1中二号关节43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实施例:
[0047]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8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
[0048]如图1示,前车轮I安装在前杈2中,车轮I为普通式车轮或轮毂电机式车轮(也叫内装电动机式车轮);如图3示,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8的下部固定。
[0049]如图2示,轴47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 3-2和圆球48,轴47与圆球48配成转动配合,轴47放置于径向缺口 3-2 ;在轴47外圆联接一号挡片47-3、二号挡片47_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47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47-1、右圆弧形滑板47-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7-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7-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4、右脚蹬46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4、右脚蹬46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
[0050]如图3示,联接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48上的缺口与轴47的外圆固定,联接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
[0051]如图1、图4示,转套7用一号螺母5-1安装在联接杆5中部外圆和环台,转套7与联接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
[0052]如图1示。横向车把12联结在推拉杆11头部;联接杆5的上部和推拉杆11的下部用一号关节10连接。一号关节10的结构放大图如图9示,联接杆5的上部插入杈子10-1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一号销钉10-3铰联,二号螺母10-2拧接在一号销钉10-3的一头;从图9看,右卡销10-5a插入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右卡销10-5a的左端半球卡入联接杆5的右边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右弹簧10_6a、右螺塞10_4a套在右卡销10_5a的右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右螺塞10-4a与杈子10-1下部的窝螺纹联接。左卡销10-5b、左弹簧10-6b、左螺塞10-4b和杈子10-1下部左边的孔窝装配关系对称于右卡销10-5a、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和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
[0053]如图1示,上斜梁16、二号关节43、下斜梁6、后斜杈30、水平后杈40、水平梁45、三号关节42联接组成三角形车架。下斜梁6下端和水平梁45前端联结在圆管壳3外圆。二号关节43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2示,一号连件43-1的右侧面与上斜梁16的左端面联结,二号连件43-5的左侧面与下斜梁6的右端面联结,一号连件43-1的下平面置于二号连件43-5的上平面,使上斜梁1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下斜梁6的中心线重合,并用二号销钉43-34铰联,三号螺母43-6拧接在二号销钉43-34的下头;上卡销43-2插入一号连件43-1的孔窝,上卡销43-2的下端半球卡入二号连件43-5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上弹簧43-10、上螺塞43-3套在上卡销43-2的上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上螺塞43-3与一号连件43-1的窝螺纹联接;下卡销43-8插入二号连件43-5的孔窝,下卡销43-8的上端半球卡入一号连件43-1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下弹簧43-9、下螺塞43-7套在下卡销43-8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下螺塞43-7与二号连件43-5的窝螺纹联接。三号关节42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1示,水平后杈40的前部插入水平梁45后部杈子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三号销钉42-2铰联,四号螺母42-3拧接在三号销钉42-2的下头;销钉42-1穿过水平梁45后部杈子和水平后杈40的前部并配成滑动配合。下斜梁6的前下端、水平梁45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水平梁45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
[0054]如图1示,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联结有内螺纹的垂直管26,垂直螺杆25插入垂直管26并以螺纹配合联接。垂直螺杆25的上端面与托架23的下面固定。前端有手轮的水平螺杆17的右端依次穿过托架23左垂边、滑块19中螺孔、托架23右垂边,然后带上端螺母24,水平螺杆17与托架23配成转动配合并与滑块19配成螺纹配合,滑块19与托架23配成滑动配合。车座18的下面固定在滑块19的上面,车座18带有减振装置。靠背21和车座18用铰轴20联接,转轮22固定在铰轴20的一端。
[0055]如图1示,载物架28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30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30-1、左(按图8定义)杈枝30-2的下部。若前车轮I为轮毂电机式车轮时,将电池及控制器27置于载物架28,控制按钮设置在车把12上(图中未画),电池与控制器电连接,前车轮1、所述控制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水平梁45上有放脚板45-1。
[0056]如图8示,所述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的后车轴38依次穿过右单向离合轮37a的右从动轮37a-l的中心、后车轮31的中心和左单向离合轮37b的左从动轮37b-l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左单向离合轮37b由左从动轮37b-l和左齿圈37b-2构成,右单向离合轮37a由右从动轮37a-l和右齿圈37a-2构成。左单向离合轮37b、右单向离合轮37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传统的超越离合器,其技术早已成熟(例如现有自行车的飞轮、单向轴承),在此不赘述。从图1看,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逆时针转动时,才能与后车轴38结合在一起转动;而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轴38脱离而只能滑转。左齿圈37b-2与上齿条32配成啮合传动,右齿圈37a-2与下齿条36配成啮合传动。
[0057]如图8示,后斜杈30的右杈枝30-1、水平后杈40的右杈枝40-3均用右轴承39a安装于后车轴38的右部,后斜杈30的左杈枝30-2、水平后杈40的左杈枝40-4均用左轴承39b安装于后车轴38的左部。
[0058]如图1、图5示,滑板41套在水平后杈40的前部滑杆外周面,并且配成滑动配合,水平后杈40上有限制滑板41的前限位环40-1和后限位环40-2;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前端固定在滑板41的右端面(从图1看),从图5看,上齿条32处于滑板41的右上角,下齿条36处于滑板41的左下角。如图1示,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后端固定在联板33的左端面。
[0059]如图1不,四号关节14a把一号杆13a和二号杆15a联接成一号连杆。四号关节14a的结构放大图如图10示,三号连件14a_l的左侧面与一号杆13a的右端面联结,四号连件14a_7的右侧面与二号杆15a的左端面联结,三号连件14a_l的下平面置于四号连件14a_7的上平面,使一号杆13a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二号杆15a的中心线重合,并用四号销钉14a_5铰联,五号螺母14a_6拧接在四号销钉14a_5的下头;卡销14a_2插入三号连件14a_l的孔窝,卡销14a-2的下端半球卡入四号连件14a-7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弹簧14a-3、螺塞14a-4套在卡销14a_2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螺塞14a_4与三号连件14a_l的窝螺纹联接。
[0000]如图7不,五号关节14b把三号杆13b和四号杆15b联接成二号连杆。五号关节14b的结构与四号关节14a的完全相同,五号关节14b与三号杆13b和四号杆15b的联接关系,也相同于四号关节14a与一号杆13a和二号杆15a的。
[0061]如图1、图4示,一号杆13a的前端用一号螺销8a和六号螺母9a铰接于转套7的外圆的右侧,三号杆13b的前端用二号螺销Sb和七号螺母9b也铰接于转套7的外圆的左侧,一号杆13a与三号杆13b对称于转套7的轴线。
[0062]如图1、图6示,二号杆15a的后端用三号螺销35a和八号螺母34a铰接于联板33的右侦U,四号杆15b的后端用四号螺销35b和九号螺母34b铰接于联板33的左侧,二号杆15a与四号杆15b对称于联板33的垂直中心线。
[0063]设置所述一号连杆、二号连杆、上齿条32、下齿条36、联板33、右单向离合轮37a的右、左单向离合轮37b的保护罩壳(图中未画),防止它们运动时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异物掉到它们上影响正常骑行。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
[0064]设置与现有自行车结构及原理相同的刹车装置(图中未画)。
【主权项】
1.折叠式直线驱转自行车,其特征是: 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8)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 前车轮(I)安装在前杈(2)中,车轮(I)为普通式车轮或轮毂电机式车轮;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8)的下部固定; 轴(47)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3-2)和圆球(48),轴(47)与圆球(48)配成转动配合,轴(47)放置于径向缺口(3-2);在轴(47)外圆联接一号挡片(47-3)、二号挡片(47-4),这两个挡片以圆管壳(3)两边相对地接触圆管壳(3)的外圆且能相对圆管壳(3)滑转;在轴(47)的两端分别联结左圆弧形滑板(47-1)、右圆弧形滑板(47-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7-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7-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4)、右脚蹬(46)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4)、右脚蹬(46)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 联接杆(5)的下端依次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圆球(48)上的缺口与轴(47)的外圆固定,联接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 转套(7)用一号螺母(5-1)安装在联接杆(5)中部外圆和环台,转套(7)与联接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 横向车把(12)联结在推拉杆(11)头部;联接杆(5)的上部和推拉杆(11)的下部用一号关节(10)连接;联接杆(5)的上部插入杈子(10-1)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一号销钉(10-3)铰联,二号螺母(10-2)抒接在一号销钉(10-3)的一头;右卡销(10-5a)插入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右卡销(10-5a)的左端半球卡入联接杆(5)的右边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右弹簧(10_6a)、右螺塞(10_4a)套在右卡销(10_5a)的右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右螺塞(10_4a)与杈子(10-1)下部的窝螺纹联接;左卡销(10-5b)、左弹簧(10-6b)、左螺塞(10-4b)和杈子(10-1)下部左边的孔窝装配关系对称于右卡销(10-5a)、右弹簧(10-6a)、右螺塞(10-4a)和杈子(10-1)下部右边的孔窝; 上斜梁(16)、二号关节(43)、下斜梁(6)、后斜杈(30)、水平后杈(40)、水平梁(45)、三号关节(42)联接组成三角形车架;下斜梁(6)下端和水平梁(45)前端联结在圆管壳(3)外圆;一号连件(43-1)的右侧面与上斜梁(16)的左端面联结,二号连件(43-5)的左侧面与下斜梁(6)的右端面联结,一号连件(43-1)的下平面置于二号连件(43-5)的上平面,使上斜梁(16)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下斜梁(6)的中心线重合,并用二号销钉(43-4)铰联,三号螺母(43-6)拧接在二号销钉(43-4)的下头;上卡销(43-2)插入一号连件(43-1)的孔窝,上卡销(43-2)的下端半球卡入二号连件(43-5)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上弹簧(43-10)、上螺塞(43-3)套在上卡销(43-2)的上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上螺塞(43-3)与一号连件(43-1)的窝螺纹联接;下卡销(43-8)插入二号连件(43-5)的孔窝,下卡销(43-8)的上端半球卡入一号连件(43-1)的半球状窝,依次将下弹簧(43-9)、下螺塞(43-7)套在下卡销(43-8)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下螺塞(43-7)与二号连件(43-5)的窝螺纹联接;水平后杈(40)的前部插入水平梁(45)后部杈子中配成转动配合,并用三号销钉(42-2)铰联,四号螺母(42-3)拧接在三号销钉(42-2)的下头;销钉(42-1)穿过水平梁(45)后部杈子和水平后杈(40)的前部并配成滑动配合;下斜梁(6)的前下端、水平梁(45)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水平梁(45)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 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联结有内螺纹的垂直管(26),垂直螺杆(25)插入垂直管(26)并以螺纹配合联接;垂直螺杆(25)的上端面与托架(23)的下面固定;前端有手轮的水平螺杆(17)的右端依次穿过托架(23)左垂边、滑块(19)中螺孔、托架(23)右垂边,然后带上端螺母(24),水平螺杆(17)与托架(23)配成转动配合并与滑块(19)配成螺纹配合,滑块(19)与托架(23)配成滑动配合;车座(18)的下面固定在滑块(19)的上面,车座(18)带有减振装置;靠背(21)和车座(18)用铰轴(20)联接,转轮(22)固定在铰轴(20)的一端; 载物架(28)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30)的右杈枝(30-1)、左杈枝(30-2)的下部;若前车轮(I)为轮毂电机式车轮时,将电池及控制器(27)置于载物架(28),控制钮设置在车把(12)上,电池与控制器电连接,前车轮(1)、所述控制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水平梁(45)上有放脚板(45-1); 后车轴(38)依次穿过右单向离合轮(37a)的右从动轮(37a-l)的中心、后车轮(31)的中心和左单向离合轮(37b)的左从动轮(37b-l)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左单向离合轮(37b)由左从动轮(37b-l)和左齿圈(37b-2)构成,右单向离合轮(37a)由右从动轮(37a-l)和右齿圈(37a-2)构成;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逆时针转动时,才能与后车轴(38)结合在一起转动;而左单向离合轮(37b)和右单向离合轮(37a)在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轴(38)脱离而只能滑转;左齿圈(37)b-2与上齿条(32)配成啮合传动,右齿圈(37a-2)与下齿条(36)配成啮合传动; 后斜杈(30)的右杈枝(30-1)、水平后杈(40)的右杈枝(40-3)均用右轴承(39a)安装于后车轴(38)的右部,后斜杈(30)的左杈枝(30-2)、水平后杈(40)的左杈枝(40-4)均用左轴承(39b)安装于后车轴(38)的左部; 滑板(41)套在水平后杈(40)的前部滑杆外周面,并且配成滑动配合,水平后杈(40)上有限制滑板(41)的前限位环(40-1)和后限位环(40-2);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前端固定在滑板(41)的右端面,上齿条(32)处于滑板(41)的右上角,下齿条(36)处于滑板(41)的左下角;上齿条(32)和下齿条(36)的后端固定在联板(33)的左端面; 四号关节(14a)把一号杆(13a)和二号杆(15a)联接成一号连杆;三号连件(14a_l)的左侧面与一号杆(13a)的右端面联结,四号连件(14a_7)的右侧面与二号杆(15a)的左端面联结,三号连件(14a-l)的下平面置于四号连件(14a_7)的上平面,使一号杆(13a)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与二号杆(15a)的中心线重合,并用四号销钉(14a_5)铰联,五号螺母(14a_6)拧接在四号销钉(14a_5)的下头;卡销(14a_2)插入三号连件(14a-l)的孔窝,卡销(14a_2)的下端半球卡入四号连件(14a_7)的半球状窝,依次将弹簧(14a_3)、螺塞(14a_4)套在卡销(14a-2)的下部外圆并配成滑动配合,螺塞(14a-4)与三号连件(14)a-l的窝螺纹联接; 五号关节(14) b把三号杆(13b)和四号杆(15b)联接成二号连杆;五号关节(14b)的结构与四号关节(14a)的完全相同,五号关节(14b)与三号杆(13b)和四号杆(15b)的联接关系,也相同于四号关节(14a)与一号杆(13a)和二号杆(15a)的; 一号杆(13a)的前端用一号螺销(Sa)和六号螺母(9a)铰接于转套(7)的外圆的右侧,三号杆(13b)的前端用二号螺销(Sb)和七号螺母(9b)也铰接于转套(7)的外圆的左侧,一号杆(13a)与三号杆(13b)对称于转套(7)的轴线; 二号杆(15a)的后端用三号螺销(35a)和八号螺母(34a)铰接于联板(33)的右侧,四号杆(15b)的后端用四号螺销(35b)和九号螺母(34b)铰接于联板(33)的左侧,二号杆(15a)与四号杆(15b)对称于联板(33)的垂直中心线; 设置所述一号连杆、二号连杆、上齿条(32)、下齿条(36)、联板(33)、右单向离合轮(37a)的右、左单向离合轮(37b)的保护罩壳,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 设置刹车装置。
【文档编号】B62M1/12GK205707120SQ201620171222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8日
【发明人】刘新广
【申请人】刘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