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34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尤其是拴紧钩的卡合部被设置在接近燃油箱的位置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的车身下部,设置有通过拖车或铁路货车等运送车辆时,固定该车辆的拴紧钩的卡合部(孔)(以下称为拴紧卡合部)。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247058号)中,公开了一种在燃油箱附近的横梁上设置拴紧卡合部的车身下部结构。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公报平成4-70587号)中,公开了一种在燃油箱的周围设置保护杠(顶端阻挡部件)等保护部件的结构,当车辆在恶劣路面上行驶时以防止燃油箱与路面接触而受损。
在运送车辆的时候,使用如上所述的拖车或铁路货车以及运送船等各种各样的运送手段进行运送,此时通过上述拴紧钩将车辆固定于运送手段的拴紧带的固定位置,即设置在运送手段上的固定部的设置位置,因各种运送手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车辆的拴紧状态下,各种运送手段的拴紧带的紧固方向也就不尽相同。
这样,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在燃油箱的附近位置设置拴紧卡合部时,由于拴紧带的紧固方向的不同就有可能发生拴紧钩或拴紧带与燃油箱产生干涉,而造成燃油箱的破损。
不过,对于上述问题虽然可以将拴紧卡合部设置在远离燃油箱的位置,但是,出于车辆布局设计上的需要(例如,由于设置了支持悬架装置的辅助车架而使拴紧卡合部的设置空间只能位于接近燃油箱的位置)而不能采用上述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即使根据车辆布局设计上的需要,将拴紧卡合部设置在接近燃油箱位置上,也可防止燃油箱与拴紧钩、拴紧带等产生干涉,从而防止燃油箱发生破损等。
本发明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包括设置在车辆下部的车架部件;邻接于该车架部件设置的燃油箱;设置在该车架部件的位于燃油箱附近位置上的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其中,上述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设置在比上述燃油箱底部位于车辆的上方一侧,同时从上述车架部件比上述卡合部更向车辆下方延伸的燃油箱保护部件设置在位于上述卡合部与上述燃油箱之间的位置上。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从车架部件向车辆下方延伸的燃油箱保护部件,位于设置在比燃油箱底部位于车辆的上方一侧由拴紧钩等组成的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和燃油箱之间,所以拴紧钩或拴紧带的紧固位置就可以被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所限定(阻止拴紧钩的转动,或规限拴紧带向车辆车宽方向内侧呈张紧状态)。
即,将燃油箱保护部件设置在卡合部与燃油箱之间,可限定拴紧钩以及拴紧带的紧固位置,从而可防止拴紧钩以及拴紧带与燃油箱产生干涉。
另外,燃油箱保护部件,只要能限定拴紧带等的紧固位置,可以设定为板状部件,棒状部件或箱状部件等各种形状。
另外,对于将燃油箱保护部件设置在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和燃油箱之间的结构,设置有燃油箱保护部件的车架部件,即可采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部件,也可采用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的车架部件。
另外,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的形状,可以是贯穿设置在平板部件上的孔,也可以是由棒形部件形成的环状结构。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可具有折曲部,从俯视看,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水平方向形状,可设定为使燃油箱全部位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一端部、上述折曲部、以及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另一端部的连线的车辆车宽方向内方一侧。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燃油箱保护部件的水平方向形状设定为使燃油箱全部位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一端部、上述折曲部、以及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另一端部的连线的车辆车宽方向内方一侧,当拴紧带从上述卡合部向燃油箱一侧紧固时,紧固位置就必定被燃油箱保护部件所限定。
因此,当收紧拴紧带时,该拴紧带就不会处于大致呈水平方向而与燃油箱抵接的紧固状态。
由此,即使拴紧带的紧固方向指向燃油箱一侧也可以确切地防止燃油箱与拴紧带等产生干涉。
在上述结构中,从侧视看,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下端部的高度位置可设定在与上述燃油箱的底部几乎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燃油箱底部更位于下侧的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燃油箱保护部件下端部的高度位置被设定在与燃油箱的底部几乎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燃油箱底部更位于下侧的位置,因而拴紧带通过燃油箱保护部件可大致沿垂直方向予以引导,且至少可被引导至燃油箱底部的高度位置。
因此,拴紧带不会超越燃油箱底部的高度而向燃油箱一侧予以紧固。
由此,即使拴紧带的紧固方向为指向燃油箱一侧,也可以确切地防止燃油箱与拴紧带等产生干涉。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由比燃油箱的底部更向下方延伸的,车辆在恶劣路面行驶时所使用的保护杠构成。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车辆在恶劣路面行驶时所使用的保护杠,作为燃油箱的保护部件而予以使用,在使用运送手段运送车辆的指定期间内,为限定拴紧钩或拴紧带的位置而不需要另外设置别的部件,因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防止燃油箱与拴紧带等产生干涉。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其与拴紧带抵接的抵接面设定为曲面形状。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燃油箱保护部件,其与拴紧带抵接的抵接面呈曲面形状,所以即使拴紧带与燃油箱保护部件抵接而产生弯折,该抵接面也不会损伤拴紧带的表面,因此可以使用拴紧带稳定地拴紧车辆。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一端,可与用于安装设置在悬架装置或上述车架部件的下方的辅助车架的加强部件相结合。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燃油箱保护部件与用于安装设置在悬架装置或车架部件的下方的坚固的加强部件,即辅助车架的加强部件相连接,因而可以提高燃油箱保护部件的安装刚性,同时也能提高耐拴紧性能。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的车架部件,可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纵梁构成,该后纵梁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粱,上述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且连接上述下纵粱和后纵梁的抗扭箱。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的抗扭箱,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的设置部可通过抗扭箱予以牢固地固定,即使承受拴紧负荷也不会产生变形,从而使卡合部,燃油箱保护部件以及燃油箱的相互位置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可确实地限定拴紧带等的紧固位置,从而可防止拴紧带等与燃油箱产生干涉。
采用本发明,可将燃油箱的保护部件设置在卡合部和燃油箱之间,从而可限定拴紧钩及拴紧带等的紧固位置,由此可以防止拴紧钩、拴紧带等与燃油箱产生干涉。
因此,对于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即使根据车辆布局设计上的需要,而将拴紧卡合部设置在接近燃油箱的位置上,也可防止燃油箱与拴紧钩、拴紧带等产生干涉,从而防止燃油箱发生破损。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在拴紧状态时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底面示意图。
图3是拴紧卡合部附近的底面详细示意图。
图4是拴紧卡合部附近的详细侧视图。
图5是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拴紧卡合部及其周边的底面(仰视)示意图。
图7是沿车辆车宽方向切断拴紧卡合部及其周边的垂直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通过图1,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加以说明。图1是表示车辆在拴紧状态时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底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V是轻便客货两用车(pick up track),在车辆的后部备有货台。
该车辆V下部的中央部位后方、设置有装燃料的燃油箱1。在邻接于该燃油箱1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设置有在运送车辆V时固定该车辆V的拴紧钩H的被卡合部,即拴紧卡合部2。
在运送车辆V时,上述拴紧钩H被卡合在拴紧卡合部2中,从而拴紧带T在车辆V与运送手段C之间予以紧固。该拴紧带T的紧固方向,对应于设置在运送手段C,如拖车,铁路货车,搬运船等上的紧固部位置,而向各种方向进行变化。
例如,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可沿实线所示的紧固方向、或虚线、双点划线所示的紧固方向等进行变化。另外,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从车辆的外侧至内侧可进行多种方向的变化(未图示)。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备有一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纵梁3,3,一对在后纵粱的外侧、于车辆的中央部位(附图的左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粱4,4,以及位于后纵梁3与下纵粱4之间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抗扭箱5等。另外,在上述后纵梁3,3之间,上述燃油箱1以其长度方向位于车辆车宽方向的方式予以设置。
该燃油箱1,其各个角部紧固在后纵梁3,3上,从而相对于车身被牢固地固定。另外,在位于燃油箱1的车辆车宽方向中央部位,拥有规定宽度的保护板6沿车辆前后方向跨越设置在位于燃油箱1前后的位置上。
在燃油箱1的两侧,设置有车辆在恶劣路面行驶时保护燃油箱1的保护杠7,7。该保护杠7,7,由圆柱形的管材构成,为了保护燃油箱1的侧部,沿燃油箱1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另外,该保护杠7,通过设置在其前端及后端的凸缘部71,72,紧固在后纵梁3上,从而相对于车身被牢固地固定。
燃油箱1的车辆后方一侧,支承后轮悬架装置(未图示)等的辅助车架8,设置在图2中用点划线围住的部分中。
该辅助车架8,设置在后纵梁3,3的下方,同时架设在该后纵梁3,3之间,其前端的固定部等,通过设置在后纵梁3,3下底面的安装加强支架9,9,而紧固在后纵梁3,3上。
如上所述,上述拴紧卡合部2,2,设置在邻接于燃油箱1的后纵梁3,3的下底面上。
另外,如上所述,将拴紧卡合部2,2设置在接近燃油箱的位置上,是由于将辅助车架8架设在上述后纵梁3,3之间,在车辆后方的后纵梁3,3上不能确保设置拴紧卡合部2的空间。
有关拴紧卡合部2及其附近部位的详细结构以图3~图5加以说明。图3是拴紧卡合部及其附近的底面详细示意图,图4是详细侧视图,图5是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拴紧卡合部2,由贯穿设置在后纵梁3下底面上的长孔形卡合孔21、位于该卡合孔21的周围且与后纵梁3的内表面接合的箱状加强件22、与上述箱状加强件22接合以包围卡合孔21的平板状挡板部件23构成(参照图5)。
如上所述,该拴紧卡合部2,邻接于燃油箱,且比燃油箱1的底部1a更位于车辆的上方一侧。而且,该拴紧卡合部2,设置在与燃油箱1的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相对应的位置上。
因此,如果把拴紧带T的紧固方向,设定在比拴紧卡合部2更位于车辆车宽方向的内侧,所以拴紧带T以及拴紧钩H有可能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拴紧卡合部2的车辆车宽方向内侧、燃油箱1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即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拴紧卡合部2与燃油箱1之间的部位设置有保护杠7,由此拴紧带T的紧固方向即使设定在比拴紧卡合部2更位于车辆车宽方向的内侧,拴紧带T以及拴紧钩H也不会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
另外,有关保护杠7防止拴紧带T以及拴紧钩H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的功能,将在后叙述。
如上所述,该保护杠7,由管材部件构成,该管材部件的前端和后端的凸缘部71,72紧固在后纵梁3,3上。该管材部件的中间部73,向车辆的下方弯曲成曲柄状,以保护燃油箱1,使之在车辆行驶于恶劣路面时不与路面产生干涉。
具体来说,由于上述中间部73的高度设定为与燃油箱1的底部1a的高度几乎相同,同时该中间部73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在从燃油箱1的后端至中央部位前侧的范围内,因此可保护上述燃油箱1的侧部,使之在车辆行驶于恶劣路面时不与路面产生干涉。
即,保护杠7的中间部73,比燃油箱1要容易先接触路面,从而可保护燃油箱1。
另外,在该保护杠7的中间部73的中央部位,从俯视看形成有向车辆V内侧弯折的折曲部74。该折曲部74,设置在从俯视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拴紧卡合部2大致一致的位置上,由此在作业者将拴紧钩H卡合到拴紧卡合部2时能具有引导功能。另外,当紧固拴紧带T时,在拴紧带T位于该折曲部74的附近的状态下,由于车辆V被固定,因此通过该折曲部74可限制车辆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能辅助性地提高拴紧功能。
另外,在拴紧卡合部2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箱状加强件22一致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倒帽剖面的抗扭箱51。
通过在上述位置设置抗扭箱51,拴紧卡合部2的周边部被牢固地固定,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从拴紧钩H输入的负荷等引起拴紧卡合部2的设置部变形。
另外,如图5所示,拴紧卡合部2的卡合孔21,通过箱状加强件22和挡板部件23,使其周围部分得到加固,因而卡合孔21的长孔形状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拴紧钩H的卡合位置也就不存在产生变化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设置在保护杠7后端的凸缘部72被紧固在上述安装加强支架9上,因而可以提高保护杠7的安装刚性,即使较大的负荷作用在保护杠7上,保护杠7的设置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保护杠7的后端凸缘部72紧固在作为辅助车架8的加强部件的上述安装加强支架9上的结构,可以采用将保护杠7的后端凸缘部72紧固在安装悬架装置的加强支架上的结构来代替。
如上所述,由于拴紧卡合部2和保护杠7被牢固地固定,即使受到了较大的拴紧负荷,两者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更加确实地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后述的保护杠7防止拴紧带T等产生干涉的功能。另外,耐拴紧性能也能得以提高。
下面,通过图6,图7对保护杠7的防止拴紧带T等产生干涉的功能加以说明。图6是沿车辆车宽方向切断拴紧卡合部2及其周边的垂直面的示意图,图7是拴紧卡合部2及其周边的底面(仰视)示意图。在这里,各构成要素使用与上述相同的符号,说明从略。
如图6所示,通常在一般情况下,拴紧带T如虚线所示,在比拴紧卡合部2更位于车辆车宽方向的外方一侧被紧固。因此,拴紧带T与燃油箱1不会产生干涉。
但是,当运送手段一侧的固定装置位于比拴紧卡合部2更靠向车辆车宽方向的内方一侧时,就有可能发生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护杠7设置在上述拴紧卡合部2与燃油箱1之间,拴紧钩H和拴紧带T,如虚线所示与保护杠7相抵接,因而紧固位置被限定。
即,拴紧钩H和拴紧带T,大致沿垂直方向被紧固至保护杠7的所在位置,且进一步向车辆车宽方向内侧的紧固受到保护杠7的规限,因而拴紧钩H的自由转动受到抑制,拴紧带T在途中就呈折曲状态。
特别是,保护杠7的高度被设定在与燃油箱1的底部1a大致一致的高度上,所以运送手段一侧的固定装置,即使向车辆车宽方向内方一侧产生较大的位移偏,拴紧带T始终被设定在不与燃油箱产生干涉的位置上,因此可以确实地防止拴紧带T等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
另外,为了得到以上的效果,最好是把保护杠7设定在与燃油箱1的底部1a相同或更位于下侧的高度上,但是如双点划线所示,也可将保护杠7设定在比燃油箱1的底部1a还要高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形下虽然有可能发生干涉,但是由于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当由于别的要求需要把保护杠7的位置设定在略微高于燃油箱1的底部1a的位置时,也可采用上述位置设定。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该保护杠7,其中间部7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同时,上述中间部73的形状,从俯视看被设定为,使燃油箱1全部位于保护杠7的中间部位前端73a、折曲部74(卡合孔21)、以及中间部位后端73b的连线的车辆车宽方向内方一侧(图6中以影线表示的领域S)。
这样,通过设定保护杠7的中间部73的形状,当拴紧带T在上述领域S内(车辆车宽方向内侧)进行紧固时,拴紧带T等的设置位置始终被保护杠7所限定,因而可以确实地防止拴紧带T等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
另外,上述中间部73的长度在下述情况下,可设定得较短。例如,在运送手段一侧的固定部位于拴紧卡合部2的车辆前方一侧的可能性较低时,中间部73向上述拴紧卡合部2的前方延伸的突出长度,可设定为短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尺寸。
另外,上述中间部73向车辆前方一侧呈前下方倾斜时,其突出尺寸也可设定得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运送手段一侧的固定装置,相对于拴紧卡合部2位于车辆前方一侧,由于拴紧带T与保护杠7的接触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一侧,所以中间部73向上述拴紧卡合部2的前方延伸的突出长度,无需设定为较大的数值也可防止拴紧带T等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兼用)在车辆行驶于恶劣路面时保护燃油箱的保护杠7,来防止拴紧带T等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所以在使用运送手段运送车辆的指定期间内,为限定拴紧钩或拴紧带的位置而不需要另外设置发挥上述功能的部件,因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防止上述干涉的产生。
当然,在没有装备上述在车辆行驶于恶劣路面时保护燃油箱的保护杠7的车辆上,为了限定拴紧带T等的紧固位置,可以另外设置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圆柱形的管材构成保护杠7,因而其与拴紧带T的抵接面可呈圆曲面形状。因此,即使拴紧带T与保护杠7抵接而产生弯折,拴紧带T的表面而不会受到损伤。由此,可以长时间稳定地拴紧车辆V。
当然,如果只重视防止燃油箱1与拴紧带T产生干涉,保护杠7也可以由板状部件,角形部件,或箱状部件构成。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是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纵梁3,3上设置有拴紧卡合部2,2为前提加以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在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上设置拴紧卡合部的结构。
另外,拴紧卡合部的形状也可以采用由棒状部件构成的环状部件。
本发明并非只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其包含一切适用于车辆车身下部结构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车辆下部的车架部件;邻接于该车架部件设置的燃油箱;设置在该车架部件的位于燃油箱附近位置上的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上述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被卡合部),设置在比上述燃油箱底部位于车辆的上方一侧,同时从上述车架部件比上述卡合部更向车辆下方延伸的燃油箱保护部件,设置在位于上述卡合部与上述燃油箱之间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具有折曲部,从俯视看,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水平方向形状,设定为使燃油箱全部位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一端部、上述折曲部、以及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另一端部的连线的车辆车宽方向内方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侧视看,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设定在与上述燃油箱的底部几乎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燃油箱底部更位于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由比燃油箱的底部更向下方延伸的,车辆在恶劣路面行驶时所使用的保护杠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其与拴紧带抵接的抵接面设定为曲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一端,与用于安装设置在悬架装置或上述车架部件的下方的辅助车架的加强部件相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车架部件,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纵梁构成,该后纵梁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粱,上述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且连接上述下纵粱和后纵梁的抗扭箱。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其与拴紧带抵接的抵接面设定为曲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一端,与用于安装设置在悬架装置或上述车架部件的下方的辅助车架的加强部件相结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车架部件,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纵梁构成,该后纵梁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粱,上述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且连接上述下纵粱和后纵梁的抗扭箱。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其与拴紧带抵接的抵接面设定为曲面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油箱保护部件的一端,与用于安装设置在悬架装置或上述车架部件的下方的辅助车架的加强部件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车架部件,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纵梁构成,该后纵梁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粱,上述车辆固定钩的卡合部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车宽方向延伸且连接上述下纵粱和后纵梁的抗扭箱。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可根据车辆布局设计上的需要,将拴紧钩的卡合部设置在接近燃油箱的位置上,以防止燃油箱与拴紧钩或拴紧带产生干涉,从而防止燃油箱发生破损等。本发明的车辆车身下部结构,在拴紧卡合部2的车辆车宽方向内侧、燃油箱1的车辆车宽方向外侧,即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上拴紧卡合部2与燃油箱1之间的部位设置有保护杠7,由此拴紧带T的紧固方向即使设定在比拴紧卡合部2更位于车辆车宽方向内侧,拴紧带以及拴紧钩也不会与燃油箱1产生干涉。
文档编号B62D21/00GK1765645SQ20051011411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6日
发明者江岛胜美, 泽田英二郎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