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踏板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88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低踏板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踏板式车辆,其经由悬架机构在车架上可摆动地支承由具有与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出轴的动力机构和将所述输出轴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轮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构成的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
背景技术
伴随小型摩托车等低踏板式车辆的近年来的大型化及动力性能的提高,希望旋转性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小型摩托车中,由发动机及动力传递机构构成的单元摆动发动机经由两个联杆结构可摆动地支承在车架上,并且通过使两个联杆机构中的一个作为压缩杆起作用,限制位移量,并谋求振动的降低。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7664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由侧面看在单元摆动发动机的一处设有枢轴部,故对于提高低踏板式车辆的滚动方向(以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刚性是有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谋求振动的降低且提高滚动刚性,并且进一步提高旋转性能的低踏板式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低踏板式车辆中,所述悬架机构在由侧面看被连结所述输出轴的轴线以及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轴线的假想直线上下区分的部位具有一对联杆机构,该一对联杆机构将设于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上的两组枢轴部分别地连结在车架上,两联杆机构中的至少一个可使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在两个方向上位移。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低踏板式车辆中,经由悬架机构在车架上可摆动地支承由具有与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出轴的动力机构和将所述输出轴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轮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构成的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机构具有多个联杆机构,其由侧面看将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的相互不同的多个位置上设置的枢轴部分别连结在车架上,这些联杆机构中的多个可使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在两个方向上位移。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动力机构是具有前倾的气缸轴线的同时,具有配置于所述输出轴即曲轴上方的平衡器的内燃机。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平衡器配置于连结节气门体以及空气滤清器之间的连接管的下方。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设定第一直线大致指向前后方向,第二直线大致指向上下方向,其中,所述第一直线连结第一枢轴部的转动中心和一对联杆机构中将第一枢轴部与车架连结的联杆机构的向车架的连结点,所述第一枢轴部为在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前方设于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上的两组所述枢轴部中配置于所述假想直线下方的枢轴部,所述第二直线连结所述两枢轴部中配置于所述假想直线上方的第二枢轴部的转动中心和两联杆机构中将第二枢轴部与车架连结的联杆机构的向车架的连结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设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上的两组枢轴部由侧面看被连结输出轴及驱动轮的旋转轴线的假想直线的上下区分配置,两枢轴部经由各个的联杆机构与车架连结,并且两联杆机构中的至少一个可使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在两个方向上位移,由此可限制滚动方向上的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的动作,提高滚动刚性。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设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上的多个枢轴部由侧面看配置在相互不同的多个位置上,将这些枢轴部各自与车架连结的多个联杆机构内的多个使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在两个方向上变位,因此可在降低振动的同时提高滚动刚性。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可通过平衡器进一步降低振动,并且在具有前倾的气缸轴线的内燃机中可有效地活用曲轴上方的空置空间来配置平衡器。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可有效地利用连接管的下方空间来配置平衡器。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可将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的摆动的瞬间中心从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分隔开,并且设定在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的前方且下方位置,容易缓和在不平整路面等行驶时的冲击。


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二轮机动车的侧面图;图2是图1的箭头标记2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3-3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4-4线剖面图。
符号说明21 输出轴即曲轴24 悬架机构25、26 联杆机构27 第一枢轴部48 第二枢轴部70 平衡器74 节气门体75 连接管76 空气滤清器C 气缸轴线E 动力机构即内燃机F 车架IL 假想直线L1 第一直线L2 第二直线M 动力传递机构即带式无级变速器WR 驱动轮即后轮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二轮机动车的侧面图,图2是图1的箭头标记2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3-3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4-4线剖面图。
首先,在图1中,作为低踏板式车辆的小型摩托车型二轮机动车的车架F在前端具有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1和可转向地支承连接在该前叉11上的转向把12的头管13,在后端支承驱动轮即后轮WR的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由车架F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可摆动地支承。
车架F具有上述头管13;连接设置在该头管13上并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部下框架14…;左右一对的下部下框架15…,其前半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同时后半部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地弯曲,并且在所述上部下框架14…下方与头管13连接设置;从上述上部下框架14…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导轨16…;从所述下部下框架15…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中心框架17…,上部下框架14…的后端与中心框架17…的中间部结合,中心框架17…的上端与座导轨16…的中间部结合。
在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前方在车架F上搭载有燃料罐18,该燃料罐18、车架F以及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一部分被车体罩19覆盖,在该车体罩19的后部上配置串联型的乘坐用座垫20。
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由作为动力机构的发动机E和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带式无级变速器M构成,所述发动机E使气缸轴线C前倾至大致水平,同时使输出轴即曲轴21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M将该发动机E的输出向后轮WR传递,配置于该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后部右侧的后轮WR轴支承在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后部。另外,在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后部以及车架F的后部之间设置后缓冲器单元22。
在图2中,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发动机E的曲轴箱23经由具有第一及第二联杆机构25、26的悬架机构24而可摆动地支承在车架F上,第一联杆机构25设置在车架F的下部框架15…以及中心框架17…的连接部以及所述曲轴箱23的前侧下部之间,第二联杆机构26设于车架F的中心框架17的中间部以及曲轴箱23的前侧上部之间。
在图3中,在所述曲轴箱23的前侧下部的两侧左右对称地分别设有第一枢轴部27、27。而在车架F的下部下框架15…以及中心框架17…的连接部上固定有在同轴上排列的枢轴筒28、28,第一联杆机构25具有第一联杆部件29,其一端可转动地与所述枢轴筒28、28连结;第二联杆部件30,其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一联杆部件29的另一端部上,并且其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一枢轴部27…上。
第一联杆部件29由第一转动筒32和一对侧板33、33构成,所述第一转动筒32在与所述两枢轴筒28…之间夹有受推力的垫圈31、31而配置于两枢轴筒28…之间,所述一对侧板33、33相互隔开间隔平行地配置,并且一端部固定在第一转动筒32的外周。在所述两枢轴筒28…上固定有同轴地贯通第一转动筒32的第一连结轴34,在第一连结轴34以及第一转动筒32之间夹装一对滚针轴承35、35。即,可使第一联杆部件29的一端部绕第一连结轴34的轴线转动,并且被车架F侧的两枢轴筒28…支承。
第二联杆部件30由第二转动筒37、第三转动筒39以及一对连结板40、41构成,所述第二转动筒37在与第一联杆部件29的两侧板33…的另一端部之间夹有受推力的垫圈36、36而配置于两侧板33…的另一端部之间,所述第三转动筒39配置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侧的第一枢轴部27…之间,所述一对连结板40、41相互隔开间隔并连结第二及第三转动筒37、39之间。在第一联杆部件29的两侧部33…的另一端部固定有同轴地贯通第二转动筒37的第二连结轴42,介于第二连结轴42以及第二转动筒37之间安装一对滚针轴承43、43。另外,在第一枢轴部27…上可转动地嵌合同轴的圆筒状金属套管44、44,进而将扩径头部45a卡合在一个金属套管44的外端上的螺栓45可使第三转动筒39以及两金属套管44…同轴地贯通,卡合于另一个金属套管44外端上的螺母46拧固在所述螺栓45上。
即,第二联杆机构30的一端部可绕第二连结轴42的轴线转动,并且可转动地与第一联杆机构29的另一端部连结,第二联杆机构30的另一端部可绕螺栓45的轴线转动,并且可转动地与第一枢轴部27…连结。
在图4中,在曲轴箱23的前侧上部的左侧设有第二枢轴部48,位于第二枢轴部48下方的一对支承板49、49向后方侧延伸并被固定在车架F左侧的中心框架17的中间部。第二联杆机构26具有一端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承板49…连结的第三联杆部件50和可转动地与第三联杆部件50的另一端部连结的同时可转动地与第二枢轴部48连结的一对第四联杆部件51、51,在第三联杆部件50的中间部以及第四联杆部件51…之间装有橡胶衬套52。
第三联杆部件50使其一端部位于下方并且使其中间部向后方侧弯曲而上下延伸,在第三联杆部件50的一端部一体地设置第四转动筒53,在第三联杆部件50的另一端部一体地设置与第四转动筒53平行的第五转动筒54,在第三联杆部件50的中间部一体地设置与第四及第五转动筒53、54平行的限制筒55。
第四转动筒53配置在车架F侧的一对支承板49…之间,圆筒状的金属套筒57在与第四转动筒53之间装有一对树脂套筒56、56,并且在与支承板49…之间夹有碟状的防尘套筒58、58,同轴地插入第四转动筒53内。另外,同轴地贯通金属套筒57的第三连结轴59固定在支承板49…上。即,第三联杆部件50的一端部可绕第三连结轴59的轴线转动,并可转动地与支承板49…连结。
如图2所示,第四联杆部件51…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平板状,第四联杆部件51…的后部配置在第二枢轴部48的两侧。另一方面,与第三连结轴59的轴线平行的支承筒60使其两端从第二枢轴部48向两侧突出而固定在第二枢轴部48上,圆筒状的金属套筒62在与支承筒60之间装有一对树脂套筒61、61,同时,在与第四联杆部件51…之间夹有碟状的防尘套筒63、63,同轴地插入支承筒60内。另外,同轴地贯通金属套筒62的第四连结轴64固定在第四联杆部件51…上。即,第四联杆部件51…的后部可绕第四连结轴59的轴线转动并与第二枢轴部48连结。
第三联杆部件50的另一端部的第五转动筒54配置在第四联杆部件51…的前侧上部间,圆筒状的金属套筒66在与第五转动筒54之间装有一对树脂套筒65、65,同时,在与第四联杆部件51…之间夹有碟状的防尘套筒67、67,同轴地插入第五转动筒54内。另外,同轴地贯通金属套筒66的第五连结轴68固定在第四联杆部件51…上。即,第三联杆部件50…的另一端部可绕第五连结轴68的轴线转动并与第二联杆部件51…的前部上侧连结。
第三联杆部件50的中间部的限制筒55配置在第四联杆部件51…的下部之间,插入限制筒55内的橡胶衬套52的内筒67中插通的限制轴68固定在第四联杆部件51…的下部。并且,第三联杆部件50以及第四联杆部件51…的相对姿态限制可使橡胶衬套52在限制筒55内挠曲的范围。
如图1所示,在后轮WR的旋转轴线的前方设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侧的两组枢轴部、即第一枢轴部27…及第二枢轴部48被连结曲轴21的轴线以及后轮WR的旋转轴线的假想直线IL上下区分而进行配置。并且,设定第一直线L1大致指向前后方向,该第一直线L1连结在所述假想直线IL的下方配置的第一枢轴部27…的转动中心(螺栓45的轴线)和将第一枢轴部27…连结在车架F上的第一联杆机构25向车架F的连结点(第二连结轴42的轴线),设定第二直线L2大致指向上下方向,该第二直线L2连结在所述假想直线IL的上方配置的第二枢轴部48的转动中心(第四连结轴64的轴线)和将第二枢轴部48连结在车架F上的第二联杆机构26向车架F的连结点(第三连结轴59的轴线)。
另外,第一及第二联杆机构25、26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二个)可使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向两个方向例如前后及上下方向位移,构成为所谓的液压联杆式(オレオリンク式)。
着眼于图2,与曲轴21连动并连结的平衡器70配置在曲轴21的上方,收纳于发动机E的曲轴箱23内。另一方面,在发动机E具备的气缸盖71的上部侧面连接有向后方延伸的进气系统77,该进气系统77包括与气缸盖71连接并附设燃料喷射阀73的进气管72、与该进气管72的上游端连接的节气门体74、与节气门体74的上游端连接的连接管75以及位于连接管75的上游端并配置于后轮WR左侧的空气滤清器76,所述平衡器70连接节气门体74以及空气滤清器76之间并配置在所述连接管75的下方。
接着说明该实施例的作用,设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以及车架F之间的悬架机构24由侧面看在被连接曲轴21的轴线以及后轮WR的旋转轴线的假想直线IL的上下区分的部位具有分别将设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的两组枢轴部27…、48与车架F连结的第一及第二联杆机构25、26,两联杆机构25、26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双方)可使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在两个方向例如前后及上下方向上位移,因此可限制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在滚动方向的动作,提高滚动刚性并降低振动。
由于第一及第二联杆机构25、26构成为所谓的油压联杆式,故可有助于与平衡器70及曲轴21间的距离对应的联合振动或曲轴21的二次振动降低。
另外,设定第一直线L1大致指向前后方向,该第一直线L1连结在后轮WR的旋转轴线的前方设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上的两组枢轴部27…、48中位于假想直线IL下方的第一枢轴部27…的转动中心和第一联杆机构25向车架F的连结点,设定第二直线L2大致指向上下方向,该第二直线L2连结在假想直线IL的上方配置的第二枢轴部48的转动中心和第二联杆机构26向车架F的连结点,因此,可使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摆动的瞬间中心(第一直线L1及第二直线L2的交点)从后轮WR的旋转轴线分隔开,同时设定在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前方且下方位置,容易缓和在不平整路面等行驶时的冲击。
另外,在连结假想直线IL上方的第二枢轴部48以及车架F间的第二联杆机构26中,由于将第二联杆机构26向车架F的连结点设定在第二枢轴部48的下方位置,故可设定在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前方且下方位置,可容易地确保用于在发动机E的上方配置进气系统77的节气门体74等零件的空间。
另外,具有前倾的气缸轴线C的内燃机E具有配置于其曲轴21上方的平衡器70,故可通过平衡器70进一步降低振动,同时在具有前倾的气缸轴线C的内燃机E中可有效地活用曲轴21的上方空置空间来配置平衡器70。
另外,由于平衡器70配置在连结节气门体74及空气滤清器76间的连接管75的下方,故可有效利用连接管75下方的空间来配置平衡器70。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将第二枢轴部48配置在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左右两侧,被分成左右的一对第二联杆机构26…设于一对的第二枢轴部48…及车架F之间。这样,通过使一对第二联杆结构26…可相互逆相位转动,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平摆(绕垂直轴的旋转)方向的支承刚性不会过高,可吸收来自路面的左右方向的干扰。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了油压联杆,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减轻重量(肉拔き)等根据周向位置来改变一个联杆的弹力,可与联杆的动作一致,向两个方向位移。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低踏板式车辆,其经由悬架机构(24)在车架(F)上可摆动地支承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该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由具有与驱动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出轴(21)的动力机构(E)和将所述输出轴(21)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轮(WR)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M)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机构(24)在由侧面看被连结所述输出轴(21)的轴线以及所述驱动轮(WR)的旋转轴线的假想直线(IL)的上下区分的部位具有一对联杆机构(25、26),其将设于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上的两组枢轴部(27、48)分别地连结在车架(F)上,两联杆机构(25、26)中的至少一个可使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在两个方向上位移。
2.一种低踏板式车辆,其经由悬架机构(24)在车架(F)上可摆动地支承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该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由具有与驱动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出轴(21)的动力机构(E)和将所述输出轴(21)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轮(WR)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M)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机构(24)具有多个联杆机构(25、26),其由侧面看将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的相互不同的多个位置上设置的枢轴部(27、48)分别连结在车架(F)上,这些联杆机构(25、26)中的多个可使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在两个方向上位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E)是具有前倾的气缸轴线(C),并且具有配置于所述输出轴即曲轴(21)上方的平衡器(70)的内燃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器(70)配置于连结节气门体(74)以及空气滤清器(76)之间的连接管(75)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设定第一直线(L1)大致指向前后方向,第二直线(L2)大致指向上下方向,所述第一直线(L1)连结第一枢轴部(27)的转动中心和一对所述联杆机构(25、26)中将第一枢轴部(27)与车架(F)连结的联杆机构(25)的向车架(F)的连结点,所述第一枢轴部(27)为在所述驱动轮(WR)的旋转轴线前方设于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上的两组所述枢轴部(27、48)中配置于所述假想直线(IL)下方的枢轴部,所述第二直线(L2)连结所述两枢轴部(27、48)中配置于所述假想直线(IL)上方的第二枢轴部(48)的转动中心和两联杆机构(25、26)中将第二枢轴部(48)与车架(F)连结的联杆机构(26)的向车架(F)的连结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降低振动并且提高滚动刚性,进一步提高旋转性能的低踏板式车辆,该低底板式车辆经由悬架机构在车架上可摆动地支承由具有与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输出轴的动力机构和将输出轴的旋转动力向驱动轮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构成的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悬架机构(24)在由侧面看被连结输出轴(21)的轴线以及驱动轮的旋转轴线的假想直线(IL)的上下区分的部位具有一对联杆机构(25、26),其将设于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上的两组枢轴部(27、48)分别地连结在车架(F)上,两联杆机构(25、26)中的至少一个可使所述单元摆动式动力组件(U)在两个方向上位移。
文档编号B62M7/00GK1903644SQ200610108118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9日
发明者林秀树, 高桥博久, 藤井纯, 杉冈浩一, 金原英司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