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
技术背景现有用于摩托车上的链条调节装置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较传统 的一种是由调节器本体、挡板组件、调节螺钉和螺母构成,调节器本 体通过轴孔安装在摩托车后轮轴上,挡板组件位于调节器本体的一 侧,调节螺钉的螺头端焊接在调节器本体上,调节螺钉的螺杆端从挡 板组件下端穿过并通过螺母固定。旋转螺母,使调节螺钉及调节器本 体朝着螺线方向移动,调节器本体带动后轮轴,使后轮及链轮整体后 移,从而实现链条的调节。这种结构形式的调节器,由于调节螺钉的 螺杆外端裸露在挡板组件外侧,影响美观,且容易造成螺纹损伤,调 节器难以进行正常的链条调节,更换及维修都比较麻烦。在公告号为CN2858471Y,公告日为2007年1月17日,名称为"摩 托车链条调节器"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通过在挡板组件下端设置 开有阶梯形中心孔的衬套,使调节螺钉的螺头能够沉入中心孔,螺杆 不外露,防止螺纹损伤。这种结构的调节器,可以克服上述传统结构 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调节器本体的下端钻有螺纹孔,调节螺钉 穿过螺纹孔与调节器本体呈螺纹连接。 一方面,能钻孔的材料必须要 有较好的刚度和强度,这对调节器本体的选材要求较高,使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在较大的拉力和振动下,调节器本体上的螺孔螺纹容易滑 丝、损坏,且调节器本体一旦损坏就必须整体更换,使用和维修同样 存在着不便。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使用及维修方便的摩托 车链条调节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包含有位于平叉管内的调节器本体及固定在平叉管尾端的挡板组件,调节 器本体上有用于连接后轮轴的轴孔,挡板组件上有螺栓过孔;在调节 器本体上设置有盲孔,在该盲孔里有螺母被转动限位于卡槽内,调节 螺钉的螺纹端穿过挡板组件上的螺栓过孔后伸入调节器本体的盲孔 里与螺母连接;调节器本体为二合一分体结构,组成调节器本体的两个构件分开时螺母就可顺利的装入或取出卡槽。装配时,先将螺母放入卡槽内,使其在卡槽里能够转动限位,然 后将两构件接触在一起合拢成一个调节器本体,并作为一个整体塞入 平叉管内,调节器本体外形与平叉管内腔形状相匹配,使平叉管能对 调节器本体进行转动限位,调节器本体在平叉管内可轴向滑动。挡板组件固定在平叉管尾端,调节螺钉的螺纹端穿过挡板组件上的螺栓过 孔后伸入调节器本体上的盲孔里与螺母联接,调节器本体通过其上的 轴孔与后轮轴相连。拧动调节螺钉,调节螺钉就可通过螺母带动调节 器本体在平叉管内轴向移动,调节器本体带动后轮轴移动,进而起到调节链条的作用。在本发明中,调节螺钉与内嵌于调节器本体盲孔中的螺母连接, 若出现螺纹损坏,只须更换螺母或调节螺钉即可,克服了现有整体式调节器本体一旦螺纹损坏就必须更换整个调节器本体的不足;由于调节器本体上无须设置螺纹孔,可选用重量轻、成本较低的材料来制作调节器本体,有助于减轻产品重量和降低成本;调节器本体采用二合 一分体结构,以便于螺母的装入或取出,使用及维修很方便,制造工 艺简单。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控制产品的成本与重量,加工、 使用及维修方便。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装配状态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由调节器本体1、挡板组件2、螺母3及调节螺钉4构成,调节器本体1位于平 叉管5内,调节器本体1的外形与平叉管5的内腔形状相匹配,使得 调节器本体1可在平叉管5内轴向滑动但不能转动,调节器本体1通 过其上的轴孔14与后轮轴6相连。挡板组件2固定在平叉管5尾端, 挡板组件2上有螺栓过孔21,螺栓过孔21为沉孔,以使调节螺钉4 的端头不外露于挡板组件2表面。在调节器本体1上设置有盲孔12, 并在盲孔12里设有卡槽13,卡槽13的形状与螺母3外轮廓相配,使 螺母3嵌于卡槽13内时可转动限位。盲孔12、螺母3及卡槽13与挡 板组件2上的螺栓过孔21中心线重合。装配时调节螺钉4的螺纹端 穿过挡板组件2上的螺栓过孔21后伸入调节器本体1的盲孔12里与 螺母3连接。盲孔12也可由贯穿了整个调节器本体1的孔来代替。调节器本体1是由两个构件15、 16组成的二合一分体结构,当 两个构件15、 16分开时螺母3就可顺利的装入或取出卡槽13。本发 明中调节螺钉4与内嵌于调节器本体1盲孔12中的螺母3连接,若 出现螺纹损坏,只须更换螺母3或调节螺钉4即可,克服了现有整体式调节器本体一旦螺纹损坏就必须更换整个调节器本体的不足;由于 调节器本体1上无须设置螺纹孔,可选用重量轻、成本较低的材料来制作调节器本体,有助于减轻产品重量和降低成本;调节器本体l采 用二合一分体结构,以便于螺母3的装入或取出,使用及维修很方便, 制造工艺简单。为了实现上述结构及功能,可有多种实施方式,下面 举出三种典型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调节器本体1由对称的两 个构件15、 16接触在一起构成,盲孔12及卡槽13从两构件15、 16的接触面处对称的分成两部分并分别位于两构件15、 16上,调节器 本体1上用来与后轮轴相连的轴孔14也被对称的分成两部分。采用 对称的二合一分体结构,加工更方便,强度更容易得到保证。装配时,先柚螺母3放入卡槽13内,使其在卡槽13里能够转动 限位,然后将两构件15、 16接触在一起合拢成一个调节器本体1,并 作为一个整体塞入平叉管5内,将挡板组件2固定在平叉管5尾端, 调节螺钉4的螺纹端穿过挡板组件2上的螺栓过孔21后伸入调节器 本体1上的盲孔12里与螺母3联接,调节器本体1通过其上的轴孔 与后轮轴6相连。拧动调节螺钉4,调节螺钉4就可通过螺母3带动 调节器本体1在平叉管5内轴向移动,调节器本体1带动后轮轴6移 动,进而起到调节链条的作用。实施例2:如图4、图5所示,调节器本体上的盲孔12及卡槽13均 设置在调节器本体的其中一个构件15上,两构件15、 16合拢时将卡 槽13的开口封闭。这样只需在其中一个构件上加工盲孔和卡槽,工 序简化,将两构件15、 16合拢塞入平叉管里时,即使两构件15、 16 之间存在轴向错位,也不会影响其正常使用。其余结构、装配方法及 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实施例3:如图6、图7所示,调节器本体上的盲孔12位于调节器 本体的其中一个构件15上,卡槽13则从两构件15、 16的接触面处 分成两部分并分别位于两构件15、 16上。其余结构、装配方法及工 作原理同实施例1。两构件15、 16的结构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三种,只要满足是二 合一分体结构,且在分开时螺母3能够顺利的装入或取出卡槽13即 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包括位于平叉管(5)内的调节器本体(1)及固定在平叉管(5)尾端的挡板组件(2),调节器本体(1)上有用于连接后轮轴(6)的轴孔(14),挡板组件(2)上有螺栓过孔(2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本体(1)上设置有盲孔(12),在该盲孔(12)里有螺母(3)被转动限位于卡槽(13)内,调节螺钉(4)螺纹端穿过挡板组件(2)上的螺栓过孔(21)后伸入调节器本体(1)的盲孔(12)里与螺母(3)连接;调节器本体(1)为二合一分体结构,组成调节器本体(1)的两个构件(15、16)分开时螺母(3)就可顺利的装入或取出卡槽(1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器本体(1)由对称的两个构件(15、 16)接触在一起构成, 所述盲孔(12)及卡槽(13)从两构件(15、 16)的接触面处对称的 分成两部分并分别位于两构件(15、 16)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盲孔(12)及卡槽(13)均设置在调节器本体(1)的其中一个 构件(15)上,两构件(15、 16)合拢时将卡槽(13)的开口封闭。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盲孔(12)位于调节器本体(1)的其中一个构件(15)上,卡 槽(13)则从两构件(15、 16)的接触面处分成两部分并分别位于两 构件(15、 16)上。
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盲孔(12)、螺母(3)及卡槽(13)与挡板组件(2) 上的螺栓过孔(21)中心线重合。
全文摘要
一种摩托车链条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器本体(1)及挡板组件(2),调节器本体(1)上有用于连接后轮轴的轴孔(14),挡板组件(2)上有螺栓过孔(21),调节器本体(1)上设置有盲孔(12),在该盲孔(12)里有螺母(3)被转动限位于卡槽(13)内,调节螺钉(4)螺纹端穿过挡板组件(2)上的螺栓过孔(21)后伸入调节器本体(1)的盲孔(12)里与螺母(3)连接;调节器本体(1)为二合一分体结构,组成调节器本体(1)的两个构件(15、16)分开时螺母(3)就可顺利的装入或取出卡槽(13)。本发明可降低产品的成本与重量,加工、使用及维修方便。
文档编号B62M9/00GK101219702SQ200810069318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9日
发明者周先龙, 喻申华, 蒋传华, 灏 陈 申请人:隆鑫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