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特别涉及一种前罩体可随方向把手左右旋动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般小型摩托车,在车体框架上安装固定各种零件,并在车体框架的外侧覆盖有车体外罩而构成车体外形。其中,在摩托车的前部,在前轮上方形成有可阻挡走行风
和降雨直接打到搁在搁脚板上方的骑乘者脚膝部的前罩,前罩上方设置有覆盖方向把手的上盖, 一般来说,所述前罩与其它部分的车体外罩固定结合在一起,而所述上盖则随着方向把手的左右转向操舵而相对于前罩以转向轴为转动中心而来回旋动。另一方面,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显示车速、燃油剩余量、以及显示头尾灯、左右方向灯、刹车灯各式灯具致动与否等各种车辆状态的仪表单元,同时在上盖或其所覆盖的方向把手上设置有供骑乘者操作各式灯具的操作开关、喇叭按钮、刹车拉杆、油门等各种操控装置。而无论是为了显示各种车辆状态而由车辆各部位连结到仪表单元的信号线,还是为了操控各种装置而由设置在上盖或其所覆盖的方向把手上的各种操控装置连结到各种装置的致动线(如喇叭和各式灯具等电子组件的电线、刹车线、油门线等),都必须通过上盖与前罩的连接部位,各种信号线、电线、致动线的线组在来回旋动的转向轴附近形成配线束。如此,必须注意到各种线组在方向把手左右转向时不会咬入上盖与前罩之间,同时不会有不当的力量作用在各种线组上而使其断裂或从连接端部脱落。因此,不仅构造变得复杂,同时也使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变大,无法确保上盖与前罩后方有充分的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2007-126126号日本特许公开案的发明提出一种如图6和图7所示的摩托车。图6是显示常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7是显示常规摩托车由骑乘者观看的局部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摩托车的前罩911与方向把手931固定结合在一起,即前罩911会随着方向把手931的操舵转向而左右来回旋动。通过这样构造,各种仪表信号线、电子组件的电线或是刹车线、油门线等操控致动线如图7所示,在前罩911的宽度方向上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配线,因此不仅配线容易,而且因为前罩911与方向把手一起来回旋动,不会有不当的力量作用在各种配线上,同时不会减少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确保前罩后方有充分的空间,增进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所述摩托车除了小型摩托车传统上具有的水平搁脚板975之外,更具有由水平搁脚板975两侧前端朝车辆行进方向倾斜向上而形成的倾斜搁脚部S',供骑乘者放置其双脚。且当骑乘者将双脚放置在倾斜搁脚部S'时,膝盖关节的弯曲角度比双脚放置在水平搁脚板975时大,使乘车姿势更为舒适。 但上述摩托车的构造中,其挡泥板951装设在前轮972上方且相对于车体随着前轮972左右转向而来回旋动。因此,所述倾斜搁脚部S'必须考虑到挡泥板951的设置空间和挡泥板951与车体之间的旋动间隙而使倾斜搁脚部S'更向垂直方向(即离开水平方向)倾斜。而当将这种构造应用在较小型的车辆上时,因为倾斜搁脚部S'与车辆行进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大,当骑乘者将双脚放置在其上时,脚掌相对地向上方翘起而使踝关节的姿势较为紧张,从而减损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常规的摩托车所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业界和用户都希望能获得一种有效的改善解决方案。而本发明就是发明人针对上述存在于现有摩托车的问题,苦心思考并长久致力于研发之后,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解决方案。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即使前罩体随方向把手左右旋动,也可在不增加前后轮轴距的情形下,充分确保与现有技术的车辆同等程度的挡泥效果,并提升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包括前叉,其支撑前轮;头管,其支撑所述前叉;下管,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倾斜延伸;前侧车架,其从所述下管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在其上方设有搁脚板;后侧车架,其从所述前侧车架的后部向上方倾斜延伸,在其上方设有座垫;挡泥部,其包括后部,其从所述搁脚板的前端向上方倾斜延伸且覆盖所述下管的上方,以及前部,其由所述后部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方向把手,其设置在所述前叉的上部;以及前罩体,其包围所述前叉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挡泥部的后部具有与所述搁脚板连接的搁脚部,所述挡泥部的前部具有供所述前叉穿过的通孔,所述前罩体包围所述前叉的位于所述通孔上方的部分,并随着所述方向把手的转向操作而以所述前叉为中心来回旋动,且所述挡泥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通孔位置的宽度大于所述前罩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造,由于摩托车的前罩体与方向把手一起随着所述方向把手
的转向操作而以前叉为中心来回旋动,各种仪表信号线、电子组件的电线或是刹车线、油门
线等操控致动线,在前罩体上端在宽度方向上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配线连接到设置在方向把
手上的灯具操作开关或喇叭按钮、刹车拉杆、油门等各种操控装置,因此不仅配线容易,而
且因为前罩体与方向把手一起来回旋动,不会有不当的力量作用在各种配线上,同时不会
造成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縮小,确保前罩体后方有充分的空间,增进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 另一方面,通过在挡泥部的从搁脚板的前端向上方倾斜延伸且覆盖下管上方的后
部上设置与搁脚板连接的搁脚部,当骑乘者将双脚放置在搁脚部时,膝盖关节的弯曲角度
比双脚放置在水平搁脚板时大,使乘车姿势更为舒适,可提升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而且,
进一步通过设置与搁脚板连接且覆盖前轮的上方的固定式挡泥部,与活动式挡泥板相比,
不须考虑挡泥板的设置空间和挡泥板与车体之间的旋动间隙,可使倾斜搁脚部更向水平方
向(即离开垂直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将本构造应用在较小型的车辆上,因为倾斜搁脚部
与车辆行进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小,当骑乘者将双脚放置在其上时,脚掌可不须向上
方翘起,可使踝关节维持舒适的姿势,进一步增进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且通过将挡泥部在
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通孔位置的宽度设为大于前罩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即使采用固
定式挡泥部也可获得与活动式挡泥板同等程度的挡泥效果。而且,因为挡泥部在车辆宽度
方向上的通孔位置的宽度较大,所以相对于活动式挡泥板可形成较大口径的通孔,增加穿
过此通孔的前叉的周围可供配线穿过的空间,使配线作业更容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前罩体具有供所述前叉穿过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通孔在所述前叉的旋动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
4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造,通过使前罩体的开口部与挡泥部的通孔在前叉的旋动中
心轴线方向上重叠,可使通过前罩体与挡泥部的连接部位的配线无法从外部看到,增进摩托车外观的美观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基础上的摩托车,其中所述
开口部周围朝所述挡泥部方向形成延伸壁,且所述延伸壁被所述通孔覆盖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造,通过在开口部周围形成延伸壁,且使所述延伸壁被挡泥
部的通孔覆盖重叠,利用简单的构造就可达到使通过前罩体与挡泥部的连接部位的配线不
会暴露而无法从外部看到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到3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发明的基础上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前罩体具有供所述前叉穿过的开口部,所述凹陷,将所述前罩体的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凹陷内。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造,通过将前罩体的开口部设置在挡泥部的通孔周围附近所形成的凹陷内,可使前罩体的开口部不容易暴露而从外部看到,进一步增进摩托车外观的美观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到3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发明的基础上
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挡泥部在所述通孔周围朝所述前罩体方向形成凸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基础上的摩托车,其中所述
挡泥部在所述通孔周围朝所述前罩体方向形成凸缘。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造,通过在挡泥部的通孔周围形成凸缘,可有效减少雨水经由前罩体与挡泥部的连接部位的间隙进入挡泥部内部。
图1是显示本发明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摩托车的前视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4是显示活动式挡泥板与固定式挡泥部的比较示意图。 图5是显示前罩体与挡泥部的连接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显示常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7是显示常规摩托车由骑乘者观看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参看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本发明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显示本发明摩托车的前视图。图3是显示本发明摩托车的俯视图。图1到图3中虽显示将本发明的摩托车应用于小型摩托车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应用于小型摩托车,还可以是其它型式的摩托车。 如图1到图3所示,具有本发明的摩托车M,包括方向把手l,位于方向把手1下方且下部向前方倾斜的前罩体2,位于前罩体2下方的挡泥部3,由挡泥部3所覆盖的前轮7,与挡泥部3连接且大致水平向后延伸的搁脚板4,从搁脚板4后部向上方延伸的后罩体5,位于后罩体5上方且大致水平向后延伸的座垫6,位于搁脚板4后方和座垫6下方的动力单元8,以及由动力单元8所驱动的后轮9,动力单元8可以是燃油引擎或是电动机。在车架 部分,主要由前叉10、头管20、下管30、前侧车架40和后侧车架50构成。其中前叉10在 上端连接固定于方向把手1,在下端则经由避震器V以夹住前轮7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 撑前轮7。前叉IO由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挡泥部3内部的头管20以可供其旋动自如的方式 支撑,并与地面形成特定的后倾角(caster angle)。下管30则由头管20向下方倾斜延伸 形成。前侧车架40则从下管30的下部分为左右两侧向后方延伸,并在上方设有搁脚板4。 后侧车架则从前侧车架40的后部向上方倾斜延伸,并在上方设有座垫6。而且,可利用后侧 车架的支撑在座垫6下方形成置物空间。 所述位于挡泥部3上方的前罩体2,其包围前叉10的位于通孔H上方的部分,并随 着方向把手1的左右操向而能够以前叉10为中心来回旋动。即当骑乘者操控方向把手1 时,前罩体2与方向把手1同时左右旋动。因此,各种仪表信号线、电子组件的电线或是刹 车线、油门线等操控致动线,在前罩体2上端在宽度方向上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配线连接到 设置在方向把手1上的灯具操作开关或喇叭按钮、刹车拉杆、油门等各种操控装置,因此不 仅配线容易,而且因为前罩体2与方向把手1一起来回旋动,不会有不当的力量作用在各种 配线上,同时不会减少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确保前罩体2后方有充分的空间,增进骑乘者 的乘车舒适性。 所述覆盖前轮7的挡泥部3包含后部3b与前部3a。后部3b从搁脚板4的前端向 上方倾斜延伸且覆盖下管30的上方。前部3a则从后部3b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覆盖前轮7 的上方,并具有供前叉10穿过的通孔H。挡泥部3的后部3b具有与搁脚板4连接的搁脚部 S,其从搁脚板4的前端向上方倾斜延伸,当骑乘者将双脚放置在搁脚部S时,膝盖关节的弯 曲角度比双脚放置在搁脚板4时大,使乘车姿势更为舒适,可提升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另 一方面,通过设置与搁脚板4连接的固定式挡泥部3,与活动式挡泥板相比,不须考虑挡泥 板的设置空间和挡泥板与车体之间的旋动间隙,如图4的显示活动式挡泥板与固定式挡泥 部的比较示意图所示,可使搁脚部S更向水平方向(即离开垂直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将 本构造应用在较小型的车辆上,因为搁脚部S与车辆行进的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e较小, 当骑乘者将双脚放置在其上时,脚掌可不须向上方翘起,可使踝关节维持舒适的姿势,进一 步增进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 且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将挡泥部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通孔H位置的宽度Wl 设为大于前罩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2,即使采用固定式挡泥部3也可获得与活动 式挡泥板同等程度的挡泥效果。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前罩体2与方向把手1同时左右旋动,即当骑乘者为左右 转向而操控方向把手1时,前罩体2也会相对于固定式挡泥部3而左右旋动。图5是显示 前罩体与挡泥部的连接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所示,前罩体2具有供前叉10穿过的开 口部K,并将开口部K构造为与通孔H在前叉10的旋动中心轴线L方向上重叠,使通过前罩 体2与挡泥部3的连接部位的配线C不会暴露而无法从外部看到,增进摩托车外观的美观 性。构成重叠的方式可例如在开口部K周围朝挡泥部3方向形成延伸壁Kt,且在组装完成 状态下,所述延伸壁Kt被通孔S覆盖重叠,这样,利用简单的构造就可达到所述通过连接部 位的配线无法从外部看到的目的。此外,如前述内容所述,因为挡泥部3在通孔H位置的宽 度较大,所以可形成较大口径的通孔H,进一步使前罩体2的开口部K的口径配合增大,增加
6前叉10的周围可供配线C穿过的空间,使配线作业更容易。 另一方面,可使挡泥部3在通孔H周围附近形成凹陷3d,并将前罩体2的开口部K 配置在所述凹陷3d内。借此,可使前罩体2的开口部K不容易暴露而从外部看到,进一步 增进摩托车外观的美观性(请同时参看图2)。此外,可使挡泥部3在所述通孔H周围朝前 罩体2方向形成凸缘F。借此,可有效减少雨水经由前罩体2与挡泥部3的连接部位的间隙 进入挡泥部3的内部。而且,可在避震器V的上方设置遮板3c,以避免从前轮7飞溅而来的 泥水直接打到挡泥部3内部的配线或头管20和下管30等结构。遮板3c进一步形成有供 前叉10穿过的通孔h。 上文已揭示了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点,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基于 上述本发明的教示和揭示内容而作种种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脱离本发明的替换和修改,并为 所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
权利要求
一种摩托车,包括前叉,其支撑前轮;头管,其支撑所述前叉;下管,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倾斜延伸;前侧车架,其从所述下管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在其上方设有搁脚板;后侧车架,其从所述前侧车架的后部向上方倾斜延伸,在其上方设有座垫;挡泥部,其包括后部,其从所述搁脚板的前端向上方倾斜延伸且覆盖所述下管的上方;前部,其从所述后部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方向把手,其设置在所述前叉的上部;以及前罩体,其包围所述前叉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挡泥部的后部具有与所述搁脚板连接的搁脚部,所述挡泥部的前部具有供所述前叉穿过的通孔,所述前罩体包围所述前叉的位于所述通孔上方的部分,并随着所述方向把手的转向操作而以所述前叉为中心来回旋动,且所述挡泥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通孔位置的宽度大于所述前罩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前罩体具有供所述前叉穿过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通孔在所述前叉的旋动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开口部周围朝所述挡泥部方向形成延伸壁,且所述延伸壁被所述通孔覆盖重叠。
4. 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前罩体具有供所述前叉穿过的开口部,所述挡泥部在所述通孔周围附近形成凹陷,将所述前罩体的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凹陷内。
5. 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挡泥部在所述通孔周围朝所述前罩体方向形成凸缘。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挡泥部在所述通孔周围朝所述前罩体方向形成凸缘。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其前罩体2与方向把手1同时左右旋动,不会有不当的力量作用在配线上,且在前罩体2上端在宽度方向上有足够的配线空间,不会减少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确保前罩体2后方有充分的空间,增进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通过设置固定式挡泥部3,与活动式挡泥板相比,可使搁脚部S更向水平方向倾斜,进一步增进骑乘者的乘车舒适性。通过将挡泥部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通孔H位置的宽度W1设为大于前罩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2,即使采用固定式挡泥部3也可获得与活动式挡泥板同等程度的挡泥效果。
文档编号B62J23/00GK101746450SQ20081018073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8日
发明者钟潮宁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