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二轮摩托车的支架(stand,支脚)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使用于二轮摩托车的支架装置,具有以将后轮抬起的 状态将车辆垂直抬起的主支架。但是,在例如频繁地重复乘降(上下车) 的商务用的二轮摩托车等中,每次乘降都操作主支架的话非常繁瑣。因此, 在主支架之外,希望有操作简易的支架装置。作为公开了具备这样的简易
IMt型的支架装置的二轮摩托车,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l。
在上述/^报所记载的支架装置中,包括在收纳以^立方向上升降
自如的脚体,和用于使该脚体从起立后(立起)的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的 脚蹬。脚蹬在脚体处于立起的位置时,脚蹬面处于从驾驶者放置脚的脚踏 台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在向脚踏台i^"时,可以^Jfr体向收纳状态移动。 专利文献l:特开平8-40327号公报
但是,在该支架装置中,在脚蹬面被 后的状态下,也使一部分从 脚踏台突出(参照上述公报的图10)。
其原因是在俯视图上,脚蹬面的一部分4皮配置在与车座的前边缘重 合的位置,所以对脚蹬面进行的#往往是由驾驶者的脚后跟进行的操作。 即,因为在脚蹬面的膝睹结束的状态下,通过脚后跟^^作容易产生, 不充分。脚后跟操作与脚尖^Mt相比,随着脚掌接近水平状态,变得难以 使膝睹力作用,所以如果不在脚蹬面上形成适当高度的伸出部而膝睹该部 分,则不容易将脚蹬面的高度膝皆到与脚踏台的上面一致的位置。另外可 以列举下述的原因 一般脚后跟操作难以圆滑进行,会有脚蹬面踩偏的危
险,所以如果将上述的伸出部形成在脚蹬面的宽度方向端缘上,则也可实 现作为防滑的功能。
根据这样的情况,上述公报中的支架装置必须采用下述的结构即使 在脚体位于收纳位置时,也积极地使脚蹬面的一部分从脚踏台突出。但是, 在如上所述的脚蹬面的配置中对于艰睹的操作性还留有改良的余地,另外 具有下述问题^J^P蹬面的一部分一踏台突出的构造不适于配置在驾驶 者通常乱御的区域,所以缩小了脚蹬面的配置的自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脚蹬的操 作性优异并且能够提高脚蹬面的配置的自由度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装置,是被设置在设置于车把与车座之间的脚踏 板的下方、在前后轮接地的状态下能够将车体保持为起立姿势的二轮摩托 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脚体,其能够在接地位置与接近车体 侧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和脚蹬,其具有脚蹬面,能够通过对该脚蹬面的 操作使所^体从接地位置向收纳位置变位;其中,脚蹬能够与脚体 的移动动作联动,并且脚蹬面被配置成在俯视图上其后端的位置从车座的 前端的位置向前方间隔开,并且脚蹬面在脚体位于接地位置时向脚踏板的 上方突出,在脚体位于收纳位置时,脚蹬面与脚踏板的上面齐平或者位于 其附近。
根据本发明,在将车体保持为起立姿势的情况下,^J^p体从收纳位置 向接地位置下降。此时,收纳用脚蹬的脚蹬面位于^踏板的上面突出的 位置。另一方面,在为了行驶而踩踏脚蹬面时,脚体从接地位置向收纳位 置上抬。在该膝沓时,脚蹬面被配置成在俯视图上其后端从车座的前端向 前方离开,所以与以往构造相比容易进行#操作。另外,在脚体位于收 纳位置时,脚蹬面与脚踏板的上面齐平或者位于其附近,所以也能够将脚 蹬面利用作搁脚空间。因此,可以说能够提高脚蹬面的配置的自由度。
图1是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A^示支架装置的安装部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支架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是表示脚体位于收纳位置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脚体脱离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而处于朝向接地位置的途中 的状态的剖视图7是表示脚体脱离位于接地位置的状态而处于朝向收纳位置的途中 的状态的剖视图8是表示制动杆的动作的俯视图,(A)表示操作前的状态,(B) 表示仅拉拽第l线的状态,(C)表示拉拽第1、第3线的状态。 符号说明 8:车体主体(腿保护板)
8A:突出部 9:脚踏板 11:车座 15:脚体 16A:转动轴
24:棘轮(转动止动构件) 42:车把(方向把,handle) 51:脚蹬 51A:脚蹬面 54:脚蹬轴
59:连结杆(连接构件) S:支架装置 F: 放脚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方式1>
通过图l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图中,l表示在后部具有 车厢(箱)的錄tl型二轮摩托车的整体。车架2具有从插通转向轴的头管 (都未图示)向下方延伸的下管3。左右一对后架4从下管3向车辆后方 延伸。后架4如图2所示,从下管3的下端部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具有大 致水平地向后方>1伸的水平部4A (侧架)。
在车辆的中央部,配置有使气釭的轴线朝向前方的发动机E。该发动 机E是由后架4支撑得能够摆动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其驱动力经由动力 传递部5而向后轮6传递。
车辆的大致整体由固定在车架2上的车身覆盖件(cover) 7覆盖。车 身覆盖件7中的车辆前部形成为作为腿保护板(整流罩,腿挡风板,leg shield)而起作用的车体主体8。在车体主体8的后部下端大致水平地连续 有脚踏板9。脚踏板9的后端与车座11的前部之间由车座下盖板12覆盖, 车座下盖板12的后方由左右一对侧下盖板13覆盖。在车座11的后方水平 配置有车厢面板单元P,并被固定到后架4。
在脚i^板9的下面侧^殳有支架装置S。如图2所示,在后架4的两水 平部4A之间架设有收纳支架装置S的金属制的壳体14。在壳体14上,盒 状地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收纳部(其开口面由未图示的盖盖住。)14A, 在其车宽方向两侧的上部向外侧伸出形成有与后架4相对的一对安装部 14B。两安装部14B经由托架等用螺栓紧固在后架4的水平部4A (侧架) 的上面,由此进行壳体14的固定。
在收纳部14A内的后端部附近沿着车宽方向配置有脚体15的支轴部 16 ( boss )。该支轴部16被支撑得能够围绕两端被架设在收纳部14A的相 对的侧壁14C、 14D之间的转动轴16A转动。在该支轴部16的车宽方向 两端部附近,向径方向后方突出有连结臂17。两连结臂17如图5等所示, 在从收纳部14A的底壁到后侧壁开口的窗孔18通过而从壳体14向后方突 出,其顶端净皮连结在由金属制的管材构成的脚体15上。由此,脚体15能
够在图1的实线所示的收纳位置和虚线所示的接地位置(该位置与收纳位 置所成的角度不是一定的,在车辆整体的下沉量由于驾驶者的体重而变化
时,该位置根据该变化量而变动)之间转动。在壳体14的后壁面上与两连 结臂17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安装有抵接构件19,起到脚体15向收纳位置 复位而与两连结臂17的上面板接(触接)时的緩沖的效果。
脚体15如图2所示,整体形成大致U字状,并且车宽方向两端形成 为向顶端侧打开的一对支脚20。在两支脚20的顶端水平地固定有圆柱状 的构件60而成为接地部,并且M覆盖有橡胶套(rubber boot) 21 , 保 护接地面(例如粘贴有砖的i^面)免受脚体15下落到接地面时的冲击。 另外,橡胶套21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树脂制的连接条(系带,tie band) 22而安M支脚20上.在一方的支脚20 (驾驶者的左脚侧)在橡胶套21 附近(靠橡胶套21处)向外侧安装有用于驾^踩踢脚体15的突出部23。
接下来,对允许脚体15的升降动作、具体地说是从收纳位置向接地位 置下降的动作但限制向相反方向的动作的单方向机构R进行说明。单方向 机构R包括扇状的棘轮24 (转动限制构件),和将该*24的转动限 制为单方向的棘爪25。
棘轮24被嵌在支轴部1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也是车辆整体的车宽方 向中央部,所以;IJ^述的距离脚体15的两接地部(橡胶套21)等距离的 位置),由金属制的板材形成。在棘轮24的外周部以预定角度范围向径方 向突出,并且在其外周边缘上形成有多个棘齿24A。
另一方面,在壳体14内在餘洽24的前方配置有限制构件26。限制构 件26具有沿车宽方向夹着掩洽24的相对的板状的构件,并且形成为将它 们互相之间部分连结的构造。限制构件26的下端侧由沿着车宽方向被支撑 在壳体14内的支撑轴36支撑,将限制构件26整体支撑得能够围绕支撑轴 36转动。在上端侧安装有能够转动的滑动辊37,能够在棘轮24的外周边 缘上一边转动一边滑动。在捧洽24的外周边缘的一部分上以预定的角度范 围凹陷形成有卡定凹部24B,在脚体15处于收容位置时滑动辊37落入卡 定凹部24B并卡定在那里(图5的状态),由此限制餘洽24向该图中的
顺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不会使得处于收纳位置的脚体15在没有施加后 轮侧制动的状态下、因为不注意而向接地位置下降。
用于使限制构件26进行相对于沐給24的卡定动作或者进行卡定解除 的构造如下所述。从限制构件26的一方的侧面(在图2中是右侧所示的侧 面)向外侧突出有连结销钉27。在该连结销钉27上,经由朝向前后方向 的长孔31安装有与连接在后制动器杆28上的第1线29相对的杆侧中继构 件30,并且连结销钉27在通常时位于长孔31的后端部。该杆侧中继构件 30形成为在车辆前部侧具有折回面的大致U字形状,连接有第1线29的 端部。第1线29被配置成贯通壳体14的前壁,并且在该前壁与杆侧中继 构件30的折回面之间,在第1线29上设有复位弹簧32。
在杆侧中继构件30的顶端相互之间插入设置有制动器侧中继构件33 的顶端部。在制动器侧中继构件33的顶端部连接有所述连结销钉27,另 一方面,在制动器侧中继构件33的后端连接有,皮连接在未图示的后制动器 装置上的第2线35的端部。因此,在将滑动辊37卡定于棘轮24的卡定凹 部24B的状态下,如果握住(握紧操作)后制动器杆28而经由第1线29 使杆侧中继构件30抵抗复位弹簧32的弹簧力而拉拽,则限制构件26以支 撑轴36为中心而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滑动辊37从卡定凹部24B 脱离,允许4^24的转动。这样,限制构件26以支撑轴36为中心而向图 示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下,经由制动器侧中继构件33将第2线35拉拽。 由于设置在后制动器装置内的未图示的弹簧蓄积作用力,所以與伴随着将 第2线35拉拽,成为由该弹簧力而将限制构件26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加栽 力的状态。
在限制构件26的两侧面之间,在支撑轴36上在轴方向上设置间隔地 嵌合有一对棘爪25。该棘爪25能够与限制构件26独立地围绕支撑轴36 转动。棘爪25在后侧边缘的上部向后方突出形成有能够有选择地卡定在棘 齿24A上的爪部25A。在棘爪25上,在与爪部25A相反一侧在其与壳体 14的底面之间设有圆弧弹簧38,对棘爪25施力,使其向爪部25A与棘齿 24A卡定的方向转动。在两棘爪25之间以被夹持在它们中间的方式配设有
释放构件39。释放构件39被嵌合在支撑轴36上,与棘爪25同样,能够 围绕支撑轴36转动。在释放构件39上形成有长孔40,并将^MJ昧爪25的 上端突出的连络销钉34卡定在长孔40的后端部。在释放构件39的上端经 由复位弹簧58连接有被连接在后制动器杆28上的第3线41的端部,通过 使第3线41抵抗复位弹簧58的弹簧力而被拉拽,由此由连尉肖钉34 —体 化的释放构件39与棘爪25 —起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能够将棘爪25 的爪部25A与棘齿24A的啮合状态解除。
在设置在车把42的端部的把手43 (握把,handle grip)的基部设置有 金属制的杆装设部44。在该杆装设部44上连接有第1线29与第3线41 的覆盖件的端部,并且后制动器杆28装设得能够围绕安装销钉45转动。 在后制动器杆28的基部连接有笫l线29的端部。另外,在后制动器杆28 的基部的下面侧以能够相对于安装销钉45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有解除板 46,并且在解除板46上连结有第3线41的端部。
进而,在后制动器杆28的基部的上面设有能够按压操作的解除, 47,在下面具有未图示的卡定轴。在解除板46上,与解除掩組47的卡定 轴的下端相对地开有未图示的卡定孔,当在不握紧:操作后制动器杆28的状 态(图8 U )的状态)下按压操作解除按钮47时,解除掩組47的卡定轴 的顶端^卡定孔,当在该状态下握紧^^作后制动器杆28时,解除板46 与后制动器杆28 —起联动地围绕安装销钉45转动,由此一起4i^操作第 1、第3线29、 41 (图8 (c)的状态).与此相对,如果不按压操作解除 掩組47地握住后制动器杆28,则解除板46与解除掩組47的卡定轴为非 卡定状态,所以即使握紧操作后制动器杆28,解除板46也不变位,因此 仅拉拽操作第1线29 (图8 (b)的状态)。
在支轴部16的外周面在沿车宽方向夹着限制构件26相对的位置,向 径方向外侧(大致前方)突出安装有一对杆片48(杆臂,k^一片)。另一 方面,在壳体14的前壁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形成有一对安装臂49。在两 安装臂49与对应的杆片48之间连接有缸50 (油阻尼器,油压减振器,oil damper),该缸在内部封有工作油,具有能够伸缩的杆61。两缸50的头
侧端部(前部侧端部)被连接得能够相对于安装臂49的前端转动,杆侧端 部(后部侧端部)被连接得能够相对于杆片48的顶端转动。两缸50在车 宽方向上并列,并且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但是,两缸50虽然向壳 体14的前方突出,但是两缸50的上面不从壳体14的上边缘突出,以免妨 碍在壳体14上覆盖未图示的外壳。
两缸50作为压缩弹簧而起作用,并被构成为仅在伸长时进行衰减作 用。缸50构成翻转机构T,能够以转动轴16A的中心位于缸的轴线(将 安装臂49侧与杆片48侧双方的连接端连结的轴线)上的中立位置(图6 的状态)为界限,进行施力使得脚体15向收纳位置侧变位(移动)或者相 反地使得脚体15向接地位置侧转动。
对用于在将棘爪25与沐险24的棘齿24A的卡定解除的状态下使处于 接地位置的脚体15向收纳位置变位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脚踏板9的比车宽方向中心线更靠近单侧(驾驶者的右脚侧)的位 置上配置有脚蹬51。即,如图2所示,作为腿保护板的车体主体8为了避 免与下管3的干涉,后面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后方鼓出而形成突出部8A, 脚蹬51相对于该突出部8A被配置在偏向右脚侧的位置。该脚蹬51如图4 所示,在脚体15处于接地位置(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时,上面的脚蹬面 51A位于通过形成在脚踏^板9的上面的开口 52而向上方突出的位置(参照 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而在脚体15处于收纳位置(实线所示的位置)时, 脚蹬面51A以相对于开口 52在周围大致没有间隙的状态嵌合,与脚踏板9 的上面大致齐平(实线所示的状态)。另外,在脚i^板9的上面上,夹着 突出部8A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区域,构成驾驶者通常放置脚时的放脚区域F 的一部分,并且如图2所示,脚蹬面51A被配置在该放脚区域F内。
另外,如图1中虚线所示,在脚体15处于接地位置时,脚蹬面51A 被配置成其后端位置从车座11的前端边缘向车辆前方离开预定距离。进 而,如图2所示,在脚体15处于收纳位置时,脚蹬面51A被配置成其前 端边g腿保护板(车体主体8)的后面向后方离开预定距离。
在脚蹬面51A的下面向后方延伸有形成为圆弧状的臂53。另一方面,
在壳体14的单侧(配置有脚蹬51 —侧)的安装部14B的下面沿着车宽方 向能够转动地支撑有脚蹬轴54,臂53的后端被连结在脚蹬轴54的车宽方 向外侧的端部附近。脚蹬轴54如图3等所示,与转动轴16A相比位于车 宽方向的外侧。具体地说,脚蹬轴54的内侧端部(左侧端部)在俯视图上 在车宽方向上与转动轴16A的右侧端部位置一致。在脚蹬轴54的车宽方 向内側的端部,向径方向外侧固定有连结杆59的一端侧。连结杆59的另 一端侧4皮连结在大致形成圆弧状的连接片55的一端侧,该连接片55的另 一端侧,皮连结在脚体15的一方的连结臂17的外面的后端部附近。这样, 脚体15能够与脚蹬51的变位动作联动地变位。
另外,在壳体14的安装部14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脚体位置 检测开关56。另一方面,在脚蹬51的臂53的后端部的外面安装有按压板 57,在踩踏脚蹬51从而脚体15位于收纳位置时,由按压板57按压脚体位 置检测开关56。该脚体位置检测开关56在该实施方式中被组装在发动机E 的控制电路中。控制装置设定成基于来自脚体位置检测开关56的信号的有 无进行控制,在脚体15位于收纳位置时允许发动机E的转速提高,但在 处于接地位置时禁止发动机E的转速提高。
接下来,具体说明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图 5所示,在脚体15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限制构件26的滑动辊37卡定 于沐洽24的卡定凹部24B从而处于阻止棘轮24的旋转的状态,所以在车 辆行驶中脚体15不会因为不注意而向接地位置转动。在脚体15位于收纳 位置时,如图4中实线所示,脚蹬51的脚蹬面51A处于与脚踏板9的上 面大致齐平的状态,所以脚蹬51不会成为无用的突起物而成为驾驶的障 碍。
在要使脚体15下降时,在使前后a^接地的状态下,不进行解除g 47的按压地进行后制动器杆28的握紧操作。于是,第1线29被拉拽,因 此限制构件26经由杆侧中继构件30以支撑轴36为中心向图5的逆时针方 向转动。由此,限制构件26从后倾姿势变为大致铅垂(笔直)地起立的姿 势(图6状态)。于是,滑动辊37M轮24的卡定凹部24B脱离,所以
棘轮24变为从由限制构件26进行的转动限制而解放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在驾驶者将脚搁在脚体15的突出部23上而将脚体15 整体向接地位置蹬下时,与脚体15的变位相联动地,棘轮24如图6所示 那样顺时针转动。在该期间,滑动辊37脱离卡定凹部24B而滑接到* 24的外周边缘上。在限制构件26变为起立姿势时,第2线35被向前方拉 拽。该拉拽是抵抗未图示的后制动装置内的弹簧而进行的,所以限制构件 26由该弹簧力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加载作用力,所以滑动辊37维持为,皮按 压在棘轮24的外周边缘上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停止对后制动器杆28的 握紧操作时,由复位弹簧32在杆侧中继构件30上作用向后方的按压力。 由此,限制构件26的连结销钉27在长孔31内向前端侧移动,由此杆侧中 继构件30向后方移动,所以第l线29,皮拉向后方,其结果,后制动器杆 28向握紧操作前的原位置复位。
另一方面,在脚体15向接地位置转动的期间内,伴随着支轴部16的 转动,杆片48也以转动轴16A为中心而转动。因此,在脚体15从收纳位 置向接地位置转动的期间的前半期间内缸50被緩慢地收缩,所以沐洽24 以及脚体15由于缸50而受到使它们向收纳位置侧回复变位的加载力。因 此,如果将脚体15的蹬下IMt在该期间内中断,则餘洽24以及脚体15 由于缸50的加载力而向收纳位置自动地返回。
然后,在脚体15的转动进行、超过釭50的轴线以及杆片48并列在同 一直线上的中立位置(图6所示的状态)时,由缸50产生的加栽力与上述 相反,以向顺时针方向对沐洽24加载的方式作用,所以对脚体15的蹬下 操作以较轻的力即可,另外即使蹬下操作在中途中断,脚体15也接受缸 50的加载力而自动地向接地位置转动(参照图7)。在脚体15的顶端部马 上就要接地之前,棘爪25与棘轮24的棘齿24A逐渐啮合,在脚体15的 顶端部接地的时刻,棘齿24A与棘爪25的啮合的进行停止,保持两者的 卡定状态。这样,限制了沐給24以;5U卿体15向收纳位置的方向回复变位, 所以车辆整体被支撑为脚体15的支脚20 —起接地的状态,而处于左右平 衡的状态。另外,在脚体15处于接地状态时,如上所述限制构件26被保
持为起立姿势,第2线35被保持为被拉拽的状态,所以后制动器被保持为 工作状态。因此,即使在下坡的途中使车辆停车,车辆也不会因为不注意 而移动。
上述的脚体15的蹬下操作多在驾驶者坐在车座上的状态下进行。因 此,即使在就座状态下脚体15的顶端部接地,驾驶者从车座ll离开时, 减震器(shock absorber)(未图示)伸长从而脚体15上抬。因此,会产 生脚体15的顶端部暂时从接地面上浮的状态,但由于此时也由缸50的加 载力而使沐洽24进一步转动而使脚体15向下方转动,所以自动地向接地
状态矫正o
如果对使脚体15从接地位置向收纳位置复位时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 将后制动器杆28的解除掩組47按入。由此,解除按钮47的卡定轴(未图 示)i^解除板46的卡定孔(未图示)而卡定,所以如果握紧操作后制动 器杆28,则与此相联动地,解除板46也围绕安装销钉45转动,所以第l、 第3线29、 41一起被拉拽。于是,杆侧中继构件30向前方移动,但此时 仅仅连结销钉27从长孔31的前端部向后端部侧移动,限制构件26不会移 动。另一方面,由于第3线41的拉拽,将棘爪25向前方拉近,所以爪部 25A与棘齿24A的啮合被解除,允许棘轮24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另一方面,在脚体15处于接地位置时,脚蹬51处于一踏板9的上 面突出的状态。此时,如图7所示,成为使脚蹬面51A朝向斜上后方的姿 势。在上述的允许餘洽24的转动的状态下,即一边按压^作解除掩組47 一边握紧操作后制动器杆28的状态下,驾驶者通过^J^脚蹬面51A,橫脚 体15上抬,在将脚蹬面51AiW到与脚踏板9的上面齐平时,脚体15向 收纳位置复位。在该期间内,限制构件26的滑动辊37不断在棘轮24的外 周面上滑动,在到达卡定凹部24B的时刻落入卡定凹部24B从而棘轮24 不会向接地位置方向转动。在脚体15复位到收纳位置时,脚体15的连结 臂17抓接在由安装在壳体14上的弹性材料构成的抵接构件19上,所以能 够可靠地吸收脚体15复位时的沖击。
由于脚体15向收纳位置复位,按压板57按压脚体位置检测开关56。
由此,从该开关56向发动机的控制装置输出检测信号,允许提高发动机E 的转速。相反,在脚体15处于接地位置时,停车用灯点亮而使驾驶者察觉 到脚体15下降,并且即使误操作节气门,发动机E的转速也不提高。 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而发现如下所述的特征性的构造。
(1) 脚蹬面51A的整个面与脚踏板9的上面齐平或者位于其附近。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脚蹬面51A的整个面利用作脚踏区域,所以
能够进一步提高脚蹬面51A的配置的自由度。
(2) 脚蹬51包括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脚蹬轴54、从该脚蹬轴54 向大致直径方向外侧延伸的臂53和设置在该臂53顶端的脚蹬面51A,并 且脚蹬面51A被配置在比脚蹬轴54更靠车辆前方处。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脚蹬面51A被配置在比脚蹬轴54更靠车辆前 方处,并且在将脚蹬面51A踩下时成为与称作脚膝&9的大致平坦的面大 致齐平的状态,所以脚体15处于接地位置时的i^前的脚蹬面51A的姿 势成为使上端侧朝向车辆前方的倾斜姿势。因此,驾驶者能够佳Jp跟侧与 脚踏板9接触地通过前脚掌(脚尖)对脚蹬面51A进行i^操作,所以能
够顺利地进行i^i^^Mt。
(3 )脚体15能够以沿着车体宽度方向配置的转动轴16A(支轴部16 ) 为中心转动,并且与转动轴16A同轴地并且在关于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 线附近配置有在脚体15处于收纳位置时限制脚体15向接地位置转动的转 动止动构件24 (棘轮24)。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将进行脚体15的转动止动的转动止动构件(棘 轮24)配置在关于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附近,所以能够使转动止动的 力均等地作用在双方的接地部(橡胶套21)上。
(4 )脚蹬面51A在脚体15处于接地位置时被配置在脚踏板的上面的 前部区域。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通过脚尖将脚蹬面51A踩下。 (5)在脚踏板9的前部,配置有从车辆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的腿保护 板(车体主体8 ),脚体15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脚蹬面51A被配置在从
所述腿保护板(车体主体8)向车辆后方隔开预定间隔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脚蹬面51Ai^到与脚踏板9的上面齐平时, 在脚尖与腿保护板(车体主体8)之间具有余量,所以在相对于脚蹬面51A 的i^^位置上不要求严格性,使用方便。
(6) 脚蹬面51A被配置得从关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向左右任一 方向偏位(变位,偏移).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将脚蹬面51A配置得从关于车辆宽度方向 的中心线错位,而与驾驶者将脚放在脚踏板9上的位置大致对应。因此, 能够减少在从就座状态开始进行脚蹬面51A的膝皆时脚的移动距离。
(7) 在脚踏板9的前部,配置有从车辆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的腿保护 板(车体主体8),并且在腿保护板(车体主体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 向车辆后方突出设置有突出部8A,并JU^踏板9的上面中突出部8A的车 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构成驾驶者的放脚区域F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脚体 15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脚蹬面51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突出部8A的车辆 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腿保护板(车体主体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 设有突出部8A,所以虽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夹着突出部8A的区域容易成 为死角,但是^it脚区域F也扩张到该死角,进而脚蹬面51A位于该区域 F,所以能够避免车辆的前后长度的扩大同时确保放脚区域F的面积。进 而,脚蹬面51A的位置配置在使拔御面向前方扩张的区域,所以容易从通 常^U^的区域向前方偏离。因此,在通常时尽可能^将脚放在脚蹬面51A 上的状况,不会使驾驶者感到奇怪。
(8 )脚体15能够以沿着车体宽度方向配置的转动轴16A为中心转动, 并且脚蹬面51A的脚蹬轴54位于比脚体15的转动轴16A更靠车辆前方的 位置,并且脚蹬轴与脚体15经由连接构件(连结杆59)连结成能够联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脚蹬面51A的脚蹬轴54配置得比脚体15的转动 轴16A更靠车辆前方,所以能够缩短脚蹬51的臂53的长度。因此,能够 缩短脚蹬51的i^行程。 (9)转动轴16A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另一方面脚蹬轴54 被配置成至少其一端在俯视图上从转动轴16A的 一方的轴端向车辆宽度方 向突出,臂53被连接于脚蹬轴5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与一位置相适合地将脚蹬面51A配置在车辆 宽度方向的外侧。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所述并且通过
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 的实施方式也包^^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进而,在下述以外,在不脱离 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种变更而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脚蹬轴54沿着车宽方向配置,但也可以沿着车辆前 后方向配置、将脚蹬51设为能够围绕脚蹬轴转动。另外,脚蹬面51A也 可以不是必须以脚尖操作为前提而设定向前上方的倾斜的部件,可以是以 朝向正上的水平姿势一踏板9突出。
权利要求
1. 一种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该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被设置在设置于车把与车座之间的脚踏板的下方、在前后轮接地的状态下能够将车体保持为起立姿势,其特征在于,包括:脚体,其能够在接地位置与接近所述车体一侧的收纳位置之间变位;和脚蹬,其具有脚蹬面,能够通过对该脚蹬面的踩踏操作使所述脚体从所述接地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变位;其中,所述脚蹬能够与所述脚体的移动动作联动,并且所述脚蹬面被配置成在俯视图上其后端的位置从所述车座的前端的位置向前方离开,并且所述脚蹬面在所述脚体位于所述接地位置时向所述脚踏板的上方突出,在所述脚体位于所述收纳位置时,所述脚蹬面与所述脚踏板的上面齐平或者位于其附近。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脚蹬面的整个面与所一踏板的上面齐平或者位于其附近。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蹬包括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脚蹬轴、从该脚蹬轴向大致直径方向外侧延伸的臂和设置在该臂顶端的所述脚蹬面;并且 所*蹬面被配置在比所,蹬轴靠车辆前方处。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逸鄉体能够以沿着车体宽度方向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并且 与所述转动轴同轴地并且在关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附近配置有在所逸卿体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限制所述脚体向所述接地位置转动的 转动止动构件。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脚蹬面在所述脚体处于所述接地位置时被配置在所*踏板的上面的前部 区域。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 ^Jp踏板的前部,配置有从车辆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的腿保护板,所一 体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脚蹬面被配置在从所述腿保护板向车辆后方 隔开预定间隔的位置。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脚蹬面净皮配置得从关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向左右任意方向偏移。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 iiJfr踏板的前部,配置有从车辆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的腿保护板,并且在 腿保护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向车辆后方突出设置有突出部,并且所述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脚体处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脚蹬面的至 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突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内。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脚体能够以沿着车体宽度方向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并且所一蹬面 的所一蹬轴位于比所*体的所述转动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且所述 脚蹬与所述脚体经由连接构件连结成能够联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转动轴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而所*蹬轴被配置成至少其一端 在俯视图上从所述转动轴的一个轴端向车辆宽度方向突出,所述臂被连接 于所*蹬轴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突出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对脚蹬的操作性优异的二轮摩托车用支架装置。在脚踏板(9)的下方,设有在前后轮接地的状态下将车体保持为起立姿势的支架装置(S)。支架装置(S)包括在接地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升降的脚体(15),能够以转动轴(16A)为中心转动。在脚踏板(9)的前部区域,设置有能够与脚体(15)联动的脚蹬(51)。脚蹬(51)能够围绕位于比其靠后方处的脚蹬轴(54)转动。脚蹬面(51A)在脚体(15)位于接地位置时,向脚踏板(9)的上方突出,在脚体(15)位于收纳位置时,形成为与脚踏板(9)的大致齐平的状态。
文档编号B62H1/00GK101386312SQ200810213549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2日
发明者丸尾卓也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