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333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尤其是涉及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
背景技术
由于折叠式自行车折叠后具有所占空间小、容易收藏和易于携带外出等优点,因此,折 叠式自行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现有折叠式自行车普遍存在折叠操作麻烦、折叠效 果不理想的问题,其中转向架的把手收叠状态不佳是主要原因的一,下面举例说明。
图1和2给出现有的一种折叠式自行车前车架,该折叠式自行车前车架主要设有转杆52、 固定于该转杆52上的轴管70、固定于该转杆52上端的把手51及固定于该转杆52下端的U 字形前叉杆60。轴管70与车架的横梁(在图1和2中,车架的横梁未画出)连接。当使用 者欲进行折叠收藏时,可通过设于转杆52上的折叠节点521将转杆52向斜下方折叠。若向 前折叠,则把手51会接触到安装在前叉杆60上的前轮(图1和2中未画出前轮),造成无 法具有良好的折叠效果,故一般的转杆52均被设计成可向斜下方折叠的方式,以避免把手 51与前轮接触。但是,由于转杆52向斜下方折叠,会使把手51的一部分凸出,不能与前叉 杆60等部件贴合,使得折叠效果不好,严重影响其实用性。此外,该转杆52的下节(折叠 节点521为转杆52的上、下两节的分界点)不能伸縮,因此,即使转杆52可向斜下方折叠, 但把手51所处的高度却无法进一步降低,仍影响折叠效果。
图3给出现有的另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部分,包括把手351、把手立管352,把手立 管352设于前叉360的连接部361上,该连接部361设有车架前端管370,前端管370与车 架横梁连接,该把手立管352为了满足把手351高度可进行升降调整的需求,该把手立管352 设计成具有伸縮功能。但是,由于该把手立管352受到结构限制,其伸縮量很小,使用功能 受限,因此把手351的高度降低程度不明显,仍影响折叠效果。
公开号为CN101172509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旅行箱式折叠自行车,包括箱体、可折 叠后置于箱体内的可折叠的自行车龙头及把手、与自行车龙头及把手联接的可伸缩的自行车 前支架、自行车前后轮构成,自行车中轴设置在箱体上,所述自行车后轮轴设置于箱体的后 下部,自行车后轮的一部分露置于箱体外,自行车后轮的另一部分则容置于箱体内;与自行 车前支架和前轮配合的前叉上连接有可伸縮的前车架管,所述可伸縮的前车架管与设置在箱体内的固定滑槽相配合。该发明通过对旅行箱式折叠自行车的各组成部件,位于箱体的位置 进行设置后,简化了自行车的折叠步骤,减轻了自行车的重量,使之携带更加便利,因而具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公告号为CN200951821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把手杆与前叉管之结合构 造,具有一把手杆, 一端连结一折叠器,该折叠器具有一上壳体、 一下壳体及一结合件,藉 一快拆件将该上、下壳体结合或脱离,该折叠器下方连接一中间管件,并在该中间管件内套 设一前叉管;该折叠器之下壳体中央处开设有一穿孔,供一螺杆穿设,在折叠器与中间管件 间置有一轴套,其内设有内螺纹;该前叉管顶部设有外螺纹,用来与轴套之内螺纹作螺合; 在前叉管内设有一具有一螺孔的定位块;组装时,将该前叉管插入该中间管件内,再将前叉 管的外螺纹与该轴套的内螺纹螺合,接着,将螺杆穿过该折叠器下壳体的穿孔再穿入该前叉 管内及该定位块的螺孔后旋紧,使把手杆与该前叉管稳固结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把手折叠并显著降低高度的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 本发明设有把手部分和前叉部分;把手部分设有把手和至少1根把手立杆,把手与把手 立杆转动连接,把手立杆上设有转折节点,前叉部分设有左叉管和右叉管,左叉管上端与右 叉管上端连接,把手立杆与前叉部分的左叉管或/和右叉管伸縮式连接。 把手可为整体式把手或分体式把手。
分体式把手设有左把手和右把手,把手立杆设有左把手立杆和右把手立杆,左把手立杆 的上端与左把手转动连接,右把手立杆的上端与右把手转动连接,左把手立杆的下端与左叉 管伸缩连接,右把手立杆的下端与右叉管伸縮连接。
转折节点最好通过销轴转动连接,销轴最好为垂直于纸面方向或平行于纸面方向。
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当自行车折叠时,先将左右方向设置的把手转成前后方向, 再将把手立杆向下压缩,使把手立杆縮入前叉部分的左叉管或/和右叉管中,然后通过转折节 点的销轴进行转折,使把手立杆向下方折叠,这样,把手的高度可显著降低。由此可见,与 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具有可显著减小自行车折叠后的外形尺寸,而且折叠操作快捷方便的 突出优点和有益效果,并且可适用于大人和孩子驾驶。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折叠式自行车前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折叠式自行车把手部分及其把手的收縮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图4的伸縮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把手立杆转折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4 8,本发明设有把手部分和前叉部分。把手部分设有左把手11、右把手12、 左把手立杆21和右把手立杆22。前叉部分设有左叉管31和右叉管32。左把手ll与左把手 立杆21经销轴111转动连接,销轴111垂直于纸面。右把手12与右把手立杆22经销轴221 转动连接。左把手立杆21上设有销轴211,销轴211垂直于纸面。左把手立杆21可经销轴 211转折,右把手立杆22可经销轴221转折。左叉管31上端与右叉管32上端经连接板33 连接。左把手立杆21的下端位于左叉管31内,形成可伸縮连接,右把手立杆22的下端位于 右叉管32内,也形成可伸縮连接。车架横梁P2的前端管Pl与连接板33连接。前车轮P3 的前轴P4与左叉管31和右叉管32下端转动连接。如图6和7所示,左把手立杆21縮入左 叉管31内,右把手立杆22縮入右叉管32内,从而使把手高度显著降低,大大减小自行车折 叠后所占空间。
如图8所示,左把手立杆21可经销轴211作向后向下(平行于纸面)翻转折叠,而且, 左把手11可经销轴111向后向下(平行于纸面)转动,右把手立杆22折叠时与左把手立杆 21的折叠方式相同。这样,可使把手高度低于车架横梁P2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自行车折叠 效果。
实施例2
参见图9,与实施例1类似,区别在于把手1为整体式把手,把手立杆2只设1根, 把手立杆2与左叉管31伸縮式连接。本实施例的把手1转折原理与实施例1的左把手或右把 手转折原理相同。图9中的其余标号与图4对应一致。 '
实施例3
参见图IO,与实施例l类似,区别在于图10中的销轴211'和221'是将图4中的销轴211和221改成平行于纸面的方向。这样,左把手立杆11可经销轴211'作向左向下(垂直于 纸面)翻转折叠,右把手21可经销轴221'作向右向下(垂直于纸面)翻转折叠。图10中的 其余标号与图4对应一致。 实施例4
参见图ll,与实施例2类似,区别在于图11中的销轴2111是将图9中的销轴211改 成平行于纸面的方向。这样,左把手立杆1可经销轴2111作向左向下(垂直于纸面)翻转折 叠。图11中的其余标号与图9对应一致。
权利要求
1. 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设有把手部分和前叉部分;把手部分设有把手和至少1根把手立杆,把手与把手立杆转动连接,把手立杆上设有转折节点,前叉部分设有左叉管和右叉管,左叉管上端与右叉管上端连接,把手立杆与前叉部分的左叉管或/和右叉管伸缩式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整体式把手或分体 式把手。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分体式把手设有左把手和右把 手,把手立杆设有左把手立杆和右把手立杆,左把手立杆的上端与左把手转动连接,右把手 立杆的上端与右把手转动连接,左把手立杆的下端与左叉管伸縮连接,右把手立杆的下端与 右叉管伸縮连接。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转折节点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其特征在于销轴为垂直于纸面方向或平行 于纸面方向。
全文摘要
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涉及自行车,尤其是涉及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供一种可使把手折叠并显著降低高度的折叠式自行车转向架。设有把手部分和前叉部分;把手部分设有把手和至少1根把手立杆,把手与把手立杆转动连接,把手立杆上设有转折节点,前叉部分设有左叉管和右叉管,左叉管上端与右叉管上端连接,把手立杆与前叉部分的左叉管或/和右叉管伸缩式连接。具有可显著减小自行车折叠后的外形尺寸,而且折叠操作快捷方便的突出优点和有益效果,并且可适用于大人和孩子驾驶。
文档编号B62K21/12GK101544260SQ200910111720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8日
发明者刘小童, 黄淳权 申请人:刘小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