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455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童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童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童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设置于所述 的推车车架底前部的左前轮组件与右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底后部的左后轮组 件与右后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上的座位机构、用于将所述的推车车架锁定于展 开位置下的锁定机构,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左右两侧部的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连接 在所述的左侧支架与所述的右侧支架之间的连接架。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 所述的左侧支架与所述的右侧支架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童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童车,包括具有展开 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底前部的左前轮组件与右前轮组件、 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底后部的左后轮组件与右后轮组件、用于将所述的推车车架锁定于 展开位置下的锁定机构,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左右两侧部的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连 接在所述的左侧支架与所述的右侧支架之间的连接架,所述的左侧支架包括左前轮支架,所述的左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的下部;左后轮支架,所述的左后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下部;左推把杆,所述的左推把杆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的上部相能够滑动地连接,所述 的左后轮支架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左推把杆相转动地连接;左连杆,所述的左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相转动地连接;左下滑动件,所述的左下滑动件沿着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 所述的左后轮支架上,所述的左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相转动地连接;左座杆,所述的左座杆与所述的左连杆的大致中部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左座杆 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左下滑动件位于所述的左座杆的后端 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左前滑动件,所述的左前滑动件沿着所述的左座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 的左座杆上;左上滑动件,所述的左上滑动件沿着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 所述的左后轮支架上,并且所述的左上滑动件位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的上方,所述的右侧支架包括右前轮支架,所述的右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的下部;右后轮支架,所述的右后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下部;右推把杆,所述的右推把杆与所述的 前轮支架的上部相能够滑动地连接,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右推把杆相转动地连接;右连杆,所述的右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相转动地连接;右下滑动件,所述的右下滑动件沿着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 所述的右后轮支架上,所述的右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下滑动件相转动地连接;右座杆,所述的右座杆与所述的右连杆的大致中部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右座杆 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右下滑动件位于所述的右座杆的后端 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右前滑动件,所述的右前滑动件沿着所述的右座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 的右座杆上;右上滑动件,所述的右上滑动件沿着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 所述的右后轮支架上,并且所述的右上滑动件位于所述的右下滑动件的上方,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后撑架,所述的后撑架设置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所述的右上滑 动件、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下部、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下部之间;能够横向折叠的底撑架,所述的底撑架设置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所述的右前滑 动件、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下部、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下部之间。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左前轮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左支撑件,所述的右前轮支 架上固定设置有右支撑件,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左座杆的前部压在所 述的左支撑件上,所述的右座杆的前部压在所述的右支撑件上。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左推把杆具有第一管腔,所述的右推把杆具有第二管 腔,所述的左前轮支架的上部能够滑动地插在所述的第一管腔内,所述的右前轮支架的上 部能够滑动地插在所述的第二管腔内。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后撑架包括第一后撑杆、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相交叉 且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二后撑杆,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右上滑动件 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所 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下端部 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后撑架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 所述的底撑架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所述的后撑架与所述的右后轮支 架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底撑架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底撑架包括第一杆件、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杆件的后 端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二杆件、第三杆件、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三杆件的前端部相转动地连 接的第四杆件,所述的第一杆件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通过第一转动关节相转动地 设置,所述的第二杆件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右前滑动件通过第二转动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 述的第三杆件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通过第三转动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四 杆件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通过第四转动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一杆件的后 部与所述的第三杆件的前部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杆件的后部与所 述的第四杆件的前部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杆件、所述的第二杆件、 所述的第三杆件与所述的第四杆件构成四连杆机构。
6[003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底撑架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 所述的左座杆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所述的底撑架与所述的右后轮支 架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右座杆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左座杆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左滑槽,所述的右座杆沿 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右滑槽,所述的左前滑动件滑动地位于所述的左滑槽内,所述的右前滑 动件滑动地位于所述的右滑槽内。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与所述的左后 轮支架之间的以及所述的右下滑动件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之间的用于将所述的推车车架 锁定于展开位置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锁定机构还包括能够将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锁定 于至少两个相对距离位置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的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 与左后轮支架之间以及所述的右上滑动件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之间;或者所述的第二锁定 机构设置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与所述的左座杆之间以及所述的右前滑动件与所述的右座 杆之间。以上所涉及到的上、下、前、后等方位名词是在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作定义 的,左、右前轮组件所在的位置为前。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 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 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寸。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 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构思的设计方案,当推车车架被锁定于展开位置下,调节左上滑动件、右 上滑动件或者左前滑动件、右前滑动件可以改变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使得在 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能够设置合适的座位机构供儿童乘坐。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推车车架位于展开位置下,单人座童车);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推车车架位于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转换过程 中);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推车车架位于折叠位置下);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推车车架位于展开位置下,单人座童车);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推车车架位于折叠位置下);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推车车架位于展开位置下,双人座童车)。其中1、推车车架;2、左前轮组件;3、右前轮组件;4、左后轮组件;5、右后轮组件; 6、左前轮支架;7、左后轮支架;8、左推把杆;9、左连杆;10、左下滑动件;11、左座杆;12、 左前滑动件;13、左上滑动件;14、右前轮支架;15、右后轮支架;16、右推把杆;17、右连杆; 18、右下滑动件;19、右座杆;20、右前滑动件;21、右上滑动件;22、后撑架;23、底撑架;24、 左支撑件;25、右支撑件;28、第一后撑杆;29、第二后撑杆;30、第一杆件;31、第二杆件; 32、第三杆件;33、第四杆件;34、第一转动关节;35、第二转动关节;36、第三转动关节;37、第四转动关节;38、左滑槽;39、右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各附图所示,一种童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1、设置于所 述的推车车架1底前部的左前轮组件2与右前轮组件3、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1底后部的 左后轮组件4与右后轮组件5、用于将所述的推车车架1锁定于展开位置下的锁定机构。所述的推车车架1包括位于左右两侧部的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连接在所述的左 侧支架与所述的右侧支架之间的连接架。所述的左侧支架包括左前轮支架6,所述的左前轮组件2设置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的下部;左后轮支架7,所述的左后轮组件4设置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左推把杆8,所述的左推把杆8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的上部相能够滑动地连接, 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左推把杆8相转动地连接;左连杆9,所述的左连杆9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相转动地连接;左下滑动件10,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沿着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长度方向滑动地 设置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上,所述的左连杆9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相转动地 连接;左座杆11,所述的左座杆11的大致中部与所述的左连杆9的大致中部相转动地连 接,所述的左座杆11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 位于所述的左座杆11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左前滑动件12,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沿着所述的左座杆11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 置于所述的左座杆11上;左上滑动件13,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沿着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长度方向滑动地 设置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上,并且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位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的上方。所述的右侧支架包括右前轮支架14,所述的右前轮组件3设置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的下部;右后轮支架15,所述的右后轮组件5设置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右推把杆16,所述的右推把杆16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的上部相能够滑动地连 接,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右推把杆16相转动地连接;右连杆17,所述的右连杆17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相转动地连接;右下滑动件18,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沿着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长度方向滑动 地设置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上,所述的右连杆17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相转 动地连接;右座杆19,所述的右座杆19的大致中部与所述的右连杆17的大致中部相转动地 连接,所述的右座杆19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右下滑动件 18位于所述的右座杆19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右前滑动件20,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沿着所述的右座杆19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 置于所述的右座杆19上;
8[0063]右上滑动件21,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沿着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长度方向滑动 地设置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上,并且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位于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的 上方,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底撑架23,所述的底撑架23设置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所述的 右前滑动件20、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底撑架23包括第一杆件30、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杆件30的后 端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二杆件31、第三杆件32、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三杆件32的前端部相转 动地连接的第四杆件33,所述的第一杆件30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通过第一转 动关节34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杆件31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通过第二转 动关节35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三杆件32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通过第三转 动关节36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四杆件33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通过第四转 动关节37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一杆件30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三杆件32的前部相交叉并 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杆件31的后部与所述的第四杆件33的前部相交叉并 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杆件30、所述的第二杆件31、所述的第三杆件32与所 述的第四杆件33构成四连杆机构。如附图1、附图6所示,单人座童车向双人座童车转换的 过程中,同步向后调节左前滑动件12、右前滑动件20使得所述的四连杆机构变形,使得左 座杆11与右座杆19之间的距离拉大,同时使得后撑架22变换,使得左上滑动件13与右上 滑动件21同时向下滑动,使得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的距离都拉大。无图示,也可以是 所述的底撑架包括第一底撑杆、与所述的第一底撑杆相交叉且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的第 二底撑杆,所述的第一底撑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 底撑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底撑杆的前端部与所 述的右前滑动件20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底撑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相转 动地连接。能够横向折叠的后撑架22,所述的后撑架22设置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所述的 右上滑动件21、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之间;可以是所 述的后撑架22包括第一后撑杆28、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28相交叉且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 接的第二后撑杆29,所述的第一后撑杆28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相转动地连接, 所述的第一后撑杆28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 撑杆29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29的下端部与 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无图示,也可以是所述的后撑架包括第一后撑 杆、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下端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二后撑杆、第三后撑杆、上端部 与所述的第三后撑杆的上端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四后撑杆,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上端部与 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 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三后撑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 第四后撑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一后撑杆的下部与 所述的第三后撑杆的上部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的下部与所 述的第四后撑杆的上部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撑杆、所述的第二 后撑杆、所述的第三后撑杆与所述的第四后撑杆构成四连杆机构。同样地,如附图1、附图
96所示,单人座童车向双人座童车转换的过程中,同步向下调节左上滑动件13、右上滑动件 21使得所述的后撑架变形,使得左后轮支架7与右后轮支架15之间的距离拉大,同时使得 底撑架23变换,使得左前滑动件12与右前滑动件20同时向后滑动,使得左侧支架与右侧 支架之间的距离都拉大。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上固定设置有左支撑件24,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上固定设置 有右支撑件25,所述的推车车架1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左座杆11的前部压在所述的左 支撑件24上,所述的右座杆19的前部压在所述的右支撑件25上。所述的左推把杆8具有第一管腔,所述的右推把杆16具有第二管腔,所述的左前 轮支架6的上部能够滑动地插在所述的第一管腔内,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的上部能够滑动 地插在所述的第二管腔内。也可以是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具有第一管腔,右前轮支架14具 有第二管腔,所述的左推把杆8的下部能够滑动地插在所述的第一管腔内,所述的右推把 杆16的下部能够滑动地插在所述的第二管腔内。所述的后撑架22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底撑架 23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所述的后撑架22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 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底撑架23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所述的底撑架23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左座杆 11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所述的底撑架23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 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右座杆19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所述的左座杆1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左滑槽38,所述的右座杆19沿其长度方向 开设有右滑槽39,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滑动地位于所述的左滑槽38内,所述的右前滑动 件20滑动地位于所述的右滑槽39内。也可以是左前滑动件12上开有槽,而左座杆11上 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导轨,该导轨插在前述槽内。该结构同样适用于右前滑动件20与右座 杆19之间。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之间的 以及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之间的用于将所述的推车车架1锁定于 展开位置下的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的锁定机构还包括能够将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锁定于至少两个相对距 离位置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的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与左后轮支架7 之间以及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之间;或者所述的第二锁定机构设 置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与所述的左座杆11之间以及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与所述的右 座杆19之间。所述的第一锁定机构与所述的第二锁定机构均是现有技术,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 明要点,只要是能够将两个相滑动的部件相锁定的锁定机构均能在此使用,如通过弹销与 锁孔的配合达到锁定与解锁之类。当第一锁定机构锁定时,向下调节左上滑动件13、右上滑动件21或者向后调节左 前滑动件12、右前滑动件20可以加大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的距离,根据锁定地左侧支 架与右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不同,可以在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设置小尺寸的单人座座位 机构,或是大尺寸的单人座座位机构,还可以是如附图6所示的尺寸,能够设置两个座位机 构的供两名小孩乘坐的双人座座位机构(座位机构无图示)。[0077]推车车架1在单人座童车下可以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换,将所有的锁定 机构都解锁,如附图1-附图3所示,将左下滑动件10与右下滑动件18向上滑动,在左连杆 9与右连杆17的作用下,左座杆11、右座杆19的前部都向上转,同时将左前轮支架6、右前 轮支架14向上拉,从而左前轮支架6、右前轮支架14缩至左推把杆8与右推把杆16内,左 下滑动件10与右下滑动件18继续向上滑的过程中,使得左前轮支架6与左后轮支架7相 对靠拢,右前轮支架14与右后轮支架15相对靠拢,后撑架22与底撑架23横向收拢,整车 的折叠,折叠后体积较小。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 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 内。
权利要求一种童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1)、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1)底前部的左前轮组件(2)与右前轮组件(3)、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1)底后部的左后轮组件(4)与右后轮组件(5)、用于将所述的推车车架(1)锁定于展开位置下的锁定机构,所述的推车车架(1)包括位于左右两侧部的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连接在所述的左侧支架与所述的右侧支架之间的连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支架包括左前轮支架(6),所述的左前轮组件(2)设置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的下部;左后轮支架(7),所述的左后轮组件(4)设置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左推把杆(8),所述的左推把杆(8)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的上部相能够滑动地连接,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左推把杆(8)相转动地连接;左连杆(9),所述的左连杆(9)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相转动地连接;左下滑动件(10),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沿着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上,所述的左连杆(9)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相转动地连接;左座杆(11),所述的左座杆(11)与所述的左连杆(9)的大致中部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左座杆(11)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位于所述的左座杆(11)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左前滑动件(12),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沿着所述的左座杆(11)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的左座杆(11)上;左上滑动件(13),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沿着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上,并且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位于所述的左下滑动件(10)的上方,所述的右侧支架包括右前轮支架(14),所述的右前轮组件(3)设置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的下部;右后轮支架(15),所述的右后轮组件(5)设置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右推把杆(16),所述的右推把杆(16)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的上部相能够滑动地连接,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右推把杆(16)相转动地连接;右连杆(17),所述的右连杆(17)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相转动地连接;右下滑动件(18),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沿着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上,所述的右连杆(17)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相转动地连接;右座杆(19),所述的右座杆(19)与所述的右连杆(17)的大致中部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右座杆(19)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位于所述的右座杆(19)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右前滑动件(20),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沿着所述的右座杆(19)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的右座杆(19)上;右上滑动件(21),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沿着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上,并且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位于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的上方,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后撑架(22),所述的后撑架(22)设置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之间;能够横向折叠的底撑架(23),所述的底撑架(23)设置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上固定设置有左 支撑件(24),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上固定设置有右支撑件(25),所述的推车车架(1)处 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左座杆(11)的前部压在所述的左支撑件(24)上,所述的右座杆(19) 的前部压在所述的右支撑件(2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推把杆(8)具有第一管腔,所述 的右推把杆(16)具有第二管腔,所述的左前轮支架(6)的上部能够滑动地插在所述的第一 管腔内,所述的右前轮支架(14)的上部能够滑动地插在所述的第二管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撑架(22)包括第一后撑杆 (28)、与所述的第一后撑杆(28)相交叉且在交叉处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二后撑杆(29),所述 的第一后撑杆(28)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后撑杆 (28)的下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29)的上 端部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撑杆(29)的下端部与所述的 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相转动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撑架(22)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 (7)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底撑架(23)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转动连接处的 下方,所述的后撑架(22)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底撑 架(23)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撑架(23)包括第一杆件(30)、 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杆件(30)的后端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二杆件(31)、第三杆件(32)、 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三杆件(32)的前端部相转动地连接的第四杆件(33),所述的第一杆件 (30)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通过第一转动关节(34)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 二杆件(31)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通过第二转动关节(35)相转动地设置,所 述的第三杆件(32)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通过第三转动关节(36)相转动地设 置,所述的第四杆件(33)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通过第四转动关节(37)相转 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一杆件(30)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三杆件(32)的前部相交叉并在交叉处 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杆件(31)的后部与所述的第四杆件(33)的前部相交叉并在交 叉处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杆件(30)、所述的第二杆件(31)、所述的第三杆件(32)与 所述的第四杆件(33)构成四连杆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撑架(23)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 (7)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左座杆(11)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的转动连接处的 下方,所述的底撑架(23)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下部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的右座 杆(19)与所述的右后轮支架(15)的转动连接处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座杆(1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 左滑槽(38),所述的右座杆(19)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右滑槽(39),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 滑动地位于所述的左滑槽(38)内,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滑动地位于所述的右滑槽(39)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的左下 滑动件(10)与所述的左后轮支架(7)之间的以及所述的右下滑动件(18)与所述的右后轮 支架(15)之间的用于将所述的推车车架(1)锁定于展开位置下的第一锁定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定机构还包括能够将左侧支架 与右侧支架之间锁定于至少两个相对距离位置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的第二锁定机构设置 于所述的左上滑动件(13)与左后轮支架(7)之间以及所述的右上滑动件(21)与所述的右 后轮支架(15)之间;或者所述的第二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的左前滑动件(12)与所述的左 座杆(11)之间以及所述的右前滑动件(20)与所述的右座杆(19)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童车,包括推车车架,推车车架包括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连接在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的连接架,左侧支架包括左前轮支架、左后轮支架、与左前轮支架能够相滑动地连接的左推把杆、前端部与左前轮支架相转动地连接的左连杆、左下滑动件、左座杆、左前滑动件、左上滑动件,右侧支架包括右前轮支架、右后轮支架、与右前轮支架能够相滑动地连接的右推把杆、前端部与右前轮支架相转动地连接的右连杆、右下滑动件、右座杆、右前滑动件、右上滑动件,连接架包括后撑架、底撑架。调节左上滑动件、右上滑动件或者左前滑动件、右前滑动件可以改变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使得两者能够设置合适的座位机构供儿童乘坐。
文档编号B62B7/08GK201745627SQ20102021642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31日
发明者王俊马, 缪开华 申请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