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单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5772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并联单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联单车,尤指一种除具有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 功能外,更可利用联结单元的配合,而达到并联两部单车功效的并联单车。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休闲及环保意识抬头,因此,一般民众皆会以骑乘单车的方式达到运动 休闲以及节能减碳的功效,而由于一般单车的体积较大,所以便有相关业者研发出一种折 叠式单车,而可加以折叠达到缩小单车体积以及便于载运的功效;虽然,已用的折叠式单车可加以折叠缩小体积达到方便载运的功效,但是由于该 折叠式单车于折叠之后,其前、后车架会有交错情形,而使得前、后车架无法对齐,造成不易 进行上、下楼梯的携带,况且该折叠式单车除进行单人骑乘与折叠之外,则无其它运用上的 变化,而导致其实用性较差;故,一般已用的折叠式单车并无法符合实际使用时所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外,更 可与另一部单车并联使用的并联单车。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并联单车,其包括一单车,至少包含活动结合的前、后车架,一设于前、后车架间的折叠转轴,一活动 设于前车架上且相互连动的上、下转轴,分别与上、下转轴活动结合的把手及前轮体,一对 应前轮体的刹车部,一设于把手上且连动刹车部的制动器,一活动设于后车架上且具有座 垫的座管,及分别设于后车架底部的后轮体与传动部,而该上转轴及座管与地面垂直,通过 该折叠转轴可将该单车折叠成前后轮对齐的形态;—折叠器,设于前车架与上转轴之间;一固定器,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且位于前、后轮体一侧的第一、二吸 附组件;一辅助轮,设于前车架上且与地面垂直,其至少包含有一与前车架结合的伸缩杆、 及一活动设于伸缩杆一端的轮体;以及一联结单元,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的第一、二及第三连杆。该折叠转轴与地面垂直。该上、下转轴一侧分别具有相对应的延伸部,而该折叠器至少包含有一套设于各 延伸部外侧的套接部、一穿设该套接部且活动设于各延伸部间的梢件、一穿设于梢件上且 两端分别顶掣套接部与各延伸部的弹性组件、及一活动设于梢件一端的扳动部。该扳动部中活动设有一挡杆,该挡杆的一端顶掣于梢件上,且于该扳动部中具有 一穿设于挡杆上的弹性组件。该第一、二吸附组件为磁性体,而该第一吸附组件与下转轴活动结合,且该第一吸附组件一侧连接有一卸载杆。[0015]该伸缩杆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于前车架上的外管、一活动设于外管中的内管、一设于外管一端的套环、多数设于外管与套环间的滚珠、及一设于外管与套环间的弹性组件,而 该内管外缘适当处设有多数与滚珠抵靠的凹陷槽,且所述轮体设于内管一端。该伸缩杆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于前车架上的外管、一活动设于外管中的内管、一设 于外管一端的套环、一设于套环与内管间的弹性体、设于外管外缘的螺纹部、设于内管外缘 的导引部、及对应于导引部中的定位梢,且所述轮体设于内管一端。该第一连杆至少包含有一设于前车架上的固定部、一活动设于前车架上的杆体、 及一设于杆体一端的双性接头,该固定部上具有一连接座,而该杆体上具有一与连接座对 应结合的对接部。该双性接头至少包含有一活动设于杆体内的顶杆、一设于杆体与顶杆间的弹性组 件、一设于杆体一端外缘的套环、多数顶掣于套环与顶杆间的滚珠、及一设于套环与杆体之 间的弹性组件。该第一连杆具有一可伸缩的杆体,而该杆体两端分别设有一对卡接头,而各对卡 接头上设有一卡接部,且各对卡接头的底部分别设有一凸柱,并于各卡接部与对卡接头之 间分别设有一弹性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除可让单车具有 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外,更可利用联结单元的配合,而达到并联两部单车的功 效。

图1系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图3系本实用新型折叠器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4系本实用新型辅助轮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5系本实用新型双性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6系本实用新型对称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7系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图7A系图7的A部放大图。图8系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图9本实用新型联结单元的移出状态示意图。图10系本实用新型双性接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图11系本实用新型对称接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图12系本实用新型两单车的并联状态示意图。图13系本实用新型同步煞车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4系本实用新型辅助轮的另一实施状态示意图。图14A系图14的A部放大图。图15系本实用新型另一第一连杆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6系本实用新型另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7系本实用新型另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0040]图18系本实用新型又一第一连杆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9系本实用新型又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图20系本实用新型另一对称接头的实施例示意图。标号说明单车 l、la前、后车架ll、lla、llb、12、12a卡接座Illb固定孔 112b折叠转轴13上、下转轴14、15延伸部140、150把手141前轮体151刹车部16、16a制动器161、16 Ia座管17座垫 171折叠器2套接部21梢件22弹性组件23扳动部24挡杆25弹性组件251固定器3第一、二吸附组件31、32卸载杆33辅助轮4、4a伸缩杆 41、41a外管411、411a内管 412、412a套环413、413a滚珠414弹性组件415凹陷槽416弹性体417a螺纹部418a导引部419a定位梢420a[0079]轮体42联结单元5、5a第一连杆51、51a、51b固定部 511、511a杆体512、512a、512b、512c双性接头513、513a顶杆5131、5131a弹性组件5132套环 5133滚珠5134弹性组件5135连接座 514、514a对接部515、5l5a对卡接头51陆卡接部517b凸柱 518b弹性组件519b第二、三连杆52、52a、53、53a轴部521、521a、531、531a杆体 522、522a、532、532a对称接头523、523a、533、533a嵌槽5231、5231a、5331顶珠5232、5232a、5332弹性组件5233、5233a、5333凹部 5234、5234a、5334对称接头54套筒 541翼板542螺纹部543半圆螺杆545煞车同步器6、6a壳体 61、61a滑块62、62a第一、二缓冲部63、63a、64、64a钢索 65、65a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 图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折叠器的剖面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辅助轮的剖面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双性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对称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如图所 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并联单车,其至少由一单车1、一折叠器2、一固定器3、一辅助轮4以 及一联结单元5所构成(非折叠车则不包含折叠器2、固定器3、辅助轮4)。如图1-图3所示,上述所提单车1至少包含活动结合的前、后车架(11、12),一设 于前、后车架(11、12)间的折叠转轴13,一活动设于前车架11上且相互连动的上、下转轴 (14、15),分别与上、下转轴(14、15)活动结合的把手141及前轮体151,一对应前轮体151 的刹车部16,一设于把手141上且连动刹车部16的制动器161,一活动设于后车架12上且 具有座垫171的座管17,及分别设于后车架12底部的后轮体121与传动部122,而该折叠 转轴13、上转轴14及座管17与地面垂直,且该上、下转轴(14、15) —侧分别具有相对应的 延伸部(140、150)。该折叠器2设于前车架11与上转轴14之间,如图3所示,该折叠器2至少包含有 一套设于各延伸部(140、150)外侧的套接部21、一穿设该套接部21且活动设于各延伸部 (140,150)间的梢件22、一穿设于梢件22上且两端分别顶掣套接部21与各延伸部(140、 150)的弹性组件23、及一活动设于梢件22 —端的扳动部24,该扳动部24中活动设有一挡 杆25,该挡杆25的一端顶掣于梢件22上,且于该扳动部24中具有一穿设于挡杆25上的弹 性组件251。如图1所示,该固定器3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11、12)上且位于前、后 轮体(151、121) —侧的第一、二吸附组件(31、32),该第一、二吸附组件(31、32)可为磁性 体,而该第一吸附组件31与下转轴15活动结合,且该第一吸附组件31的一侧连接有一卸 载杆33。该辅助轮4设于前车架11上且与地面垂直,如图4所示,其至少包含有一与前车 架11结合的伸缩杆41、及一活动设于伸缩杆41 一端的轮体42,其中该伸缩杆41至少包含 有一固定于前车架11上的外管411、一活动设于外管411中的内管412、一设于外管411 一 端的套环413、多数设于外管411与套环413间的滚珠414、及一设于外管411与套环413 间的弹性组件415,而该内管412外缘适当处设有多数与滚珠414抵靠的凹陷槽416,且所 述轮体42设于内管412的一端。如图1及图5、图6所示,该联结单元5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11、12)上 的第一、二及第三连杆(51、52、53),其中该第一连杆51至少包含有一设于前车架11上的固 定部511、一活动设于前车架11上的杆体512、及一设于杆体512 —端的双性接头513,该 固定部511上具有一连接座514,而该杆体512上具有一与连接座514对应结合的对接部 515,该双性接头513至少包含有一活动设于杆体512内的顶杆5131、一设于杆体512与顶 杆5131间的弹性组件5132、一设于杆体512 —端外缘的套环5133、多数顶掣于套环5133 与顶杆5131间的滚珠5134、及一设于套环5133与杆体512的弹性组件5135,而该第二及 第三连杆(52、53)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11、12)上的轴部(521、531)、活动设于 轴部(521,531)上的杆体(522、532)、及设于杆体(522,532) 一端的对称接头(523,533), 各对称接头(523、533)上设有一嵌槽(5231、5331),该嵌槽(5231、5331)的一内面活动设 有一顶珠(5232、5332),该顶珠(5232、5332)与对称接头(523、533)之间具有一弹性组件 (5233、5333),且各对称接头(523、533)端面具有一凹部(5234、5334)。如是,藉由上述结构 构成一全新的并联单车及并联装置。[0120]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折叠后 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本实用新型于折叠时,可将单车1的前、后车架(11、12) 利用折叠转轴13进行对折,而让固定器3的第一、二吸附组件(31、32)相互吸附,使前、后 车架(11、12)相对应折叠并加以固定(而当欲分离第一、二吸附组件(31、32)时,仅需拉动 该卸载杆33,即可让第一、二吸附组件(31、32)分离),且让前、后轮体(151、121)对齐,并 使辅助轮4位于两轮的前面,此时,即可以上转轴14的把手141与前、后轮体(151、121)以 及辅助轮4的配合推动单车1进行移动,且推动时可考虑让前、后轮体(151、121)及辅助轮 4皆着地,或收起辅助轮4呈悬空状态亦可,更方便上下楼梯,而当辅助轮4收起时,将该套 环413向上拉动,而压缩外管411与套环413间的弹性组件415,并使各滚珠414离开内管 412外缘的凹陷槽416,之后再将内管412往外管411内推入,藉以让内管412缩入于外管 411内,进而收起轮体42 (请同时参阅图4); 另外,若使用者欲将上转轴14进行折叠时,可先将挡杆25往上拨动,使挡杆25的 一端离开梢件22,之后再将扳动部24往外拨动,让套接部21移开各延伸部(140、150)上, 如此,便可将上转轴14往前车架11的方向进行折叠(请同时参阅图3),藉以缩小单车1折 叠后的体积,以便于使用者进行携带。请参阅图9 图1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联结单元的移出状态示意图、本实用 新型双性接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对称接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两 单车的并联状态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同步煞车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本实用 新型欲进行两部单车(l、la)的并联运用时,可将两单车(l、la)上所设联结单元(5、5a)的 第一、二及第三连杆(51、51a、52、52a、53、53a)从前、后车架(11、11a、12、12a)上移出,使第 一连杆(51、51a)所设杆体(512,512a)的对接部(515,515a)与固定部(511、511a)上的连 接座(514、514a)对应结合,而第二及第三连杆(52、52a、53、53a)所设的杆体(522、522a、 532,532a)则利用轴部(521、521a、531、531a)加以移出,之后再将各单车(Ula)上第一、二 及第三连杆(51、51a、52、52a、53、53a)的双性接头(513,513a)以及对称接头(523,523a, 533,533a)进行连接,而当各双性接头(513、513a)于对接时,将其中一双性接头513的套环 5133往后推动,而压缩杆体512与套环5133间的弹性组件5135,并使各滚珠5134不再顶 掣于顶杆5131上,使该顶杆5131产生松动,此时,即可将另一双性接头513a以顶杆5131a 顶推该松动的顶杆5131,使顶杆5131缩入并同时压缩弹性组件5132,而该顶杆5131a则可 进入双性接头513中,藉以让各滚珠5134顶掣于顶杆5131a上,而完成各双性接头(513、 513a)的对接,而当各第二连杆(52、52a)的对称接头(523、523a)进行连接时,可将各对称 接头(523、523a)上的嵌槽(5231、5231a)相对应嵌接,使其中一对称接头523的顶珠5232 压缩弹性组件5233之后卡接于另一对称接头523a的凹部5234a中,而另一对称接头523a 的顶珠5232则于压缩弹性组件5233a之后卡接于对称接头523的凹部5234中,如此,便可 完成各第二连杆(52、52a)的对接,而各第三连杆(53、53a)的对称接头(533、533a)则与各 第二连杆(52、52a)相同方式进行对接,此时,便可将两部单车(l、la)进行并联。待该两部单车(l、la)完成上述并联状态之后,再将各单车(l、la)上的煞车同步 器(6、6a)加以连接,其中各煞车同步器(6、6a)至少包含有一壳体(61、61a)、一设于壳体 (61、61a)中的滑块(62、62a)、分别设于滑块(62、62a)上的第一及第二缓冲部(63、63a、64、 64a)及连接第一、二缓冲部(63、63a、64、64a)的钢索(65、65a);当组装时,将各煞车同步器(6,6a)的第一缓冲部(63,63a)的两端分别与刹车部(16、16a)及制动器(161、161a)连接, 而各煞车同步器(6、6a)的第二缓冲部(64、64a)以钢索(65、65a)相互连接,如此便可完成 各煞车同步器(6、6a)的安装。而当使用时,启动单车1的制动器161,收缩第一缓冲部63,使滑块62下移,除让 刹车部16进行煞车之外,同时带动钢索65启动另一煞车同步器6a的第二缓冲部64a收缩, 使滑块62a下移,而让另一单车Ia的刹车部16a进行煞车,藉以达到同步煞车的效果。所 以并联单车只要有任何一部单车煞车,就可以启动同时煞车系统,以达同步煞车的目地。 请参阅图14所示,系本实用新型辅助轮的另一实施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 用新型的该辅助轮4a,该伸缩杆41a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于前车架上的外管411a、一活动设 于外管411a中的内管412a、一设于外管411a —端的套环413a、一设于套环413a与内管 412a间的弹性体417a、设于外管411a外缘的螺纹部418a、设于内管412a外缘的导引部 419a、及对应于导引部419a中的定位梢420a ;可使套环413a和外管411a上的螺纹部418a 锁紧在一起,而锁紧时,该弹性体417a则会弹性变形且依靠磨擦力抓紧内管412a,以达伸 缩杆41a快速锁固与放松的功能,此外,该外管411a上的定位梢420a在内管412a的导引 部419a上移动,使做外管411a与内管412a进行伸缩调整时不会有轴向转动的情形发生, 藉以让本实用新型能更符合实际使用时所需。请参阅图15 图19所示,系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第一连杆的实施例示意图、本 实用新型另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另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 图、本实用新型又一第一连杆的实施例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又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剖面 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杆51b的杆体512b亦可为一伸缩杆,而该杆体512b 两端分别设有一对卡接头516b,而各对卡接头516b上设有一卡接部517b,且各对卡接头 516b的底部分别设有一凸柱518b,并于各卡接部517b与对卡接头516b之间分别设有一弹 性组件519b ;当运用时可于前车架lib上设有一卡接座111b,而卡接座Illb上则设有多数固定 孔112b,于进行并联组装时,将该杆体512b调整至适当长度,并以各对卡接头516b底部的 凸柱518b插接于卡接座Illb的适当固定孔112b中,并以卡接部517b扣接于卡接座Illb 上,而完成并联时第一连杆51b的组装。另该第一连杆51b的杆体512b除可为一伸缩杆之外,该杆体512c亦可为一折叠 杆,而当不使用时可以折叠方式加以收折。请参阅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并联接头的另一实施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 实用新型的对称接头(523、533)除上述所提结构型态之外,该对称接头54亦可包含有一活 动设于杆体522 (532)上的套筒541、二分别设于套筒541外侧缘的翼板542、一环设于套筒 541中的螺纹部543、及一连接于杆体522(532) —端且延伸出套筒541的半圆螺杆545。而当各对称接头54于组接时,系可使各对称接头54的半圆螺杆545对应插接于 套筒541之中,之后再利用翼板542转动套筒541,而让套筒541藉由螺纹部543将各半圆 螺杆545加以锁紧,而完成并联时第二及第三连杆的组装。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并联单车可有效改善已用的种种缺点,除可让本实用新型 单车具有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功能外,更可利用联结单元的配合,而达到并联 两部单车的功效,进而使本实用新型的产生能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使用者所须,确已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也不局限于脚踏车的实施,凡电动脚踏车、机车亦是;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 围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范围 内。
权利要求一种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单车,至少包含活动结合的前、后车架,一设于前、后车架间的折叠转轴,一活动设于前车架上且相互连动的上、下转轴,分别与上、下转轴活动结合的把手及前轮体,一对应前轮体的刹车部,一设于把手上且连动刹车部的制动器,一活动设于后车架上且具有座垫的座管,及分别设于后车架底部的后轮体与传动部,而该上转轴及座管与地面垂直,通过该折叠转轴可将该单车折叠成前后轮对齐的形态;一折叠器,设于前车架与上转轴之间;一固定器,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且位于前、后轮体一侧的第一、二吸附组件;一辅助轮,设于前车架上且与地面垂直,其至少包含有一与前车架结合的伸缩杆、及一活动设于伸缩杆一端的轮体;以及一联结单元,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的第一、二及第三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折叠转轴与地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上、下转轴一侧分别具有相对应的 延伸部,而该折叠器至少包含有一套设于各延伸部外侧的套接部、一穿设该套接部且活动 设于各延伸部间的梢件、一穿设于梢件上且两端分别顶掣套接部与各延伸部的弹性组件、 及一活动设于梢件一端的扳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扳动部中活动设有一挡杆,该挡杆 的一端顶掣于梢件上,且于该扳动部中具有一穿设于挡杆上的弹性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吸附组件为磁性体,而该 第一吸附组件与下转轴活动结合,且该第一吸附组件一侧连接有一卸载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伸缩杆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于前车 架上的外管、一活动设于外管中的内管、一设于外管一端的套环、多数设于外管与套环间的 滚珠、及一设于外管与套环间的弹性组件,而该内管外缘适当处设有多数与滚珠抵靠的凹 陷槽,且所述轮体设于内管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伸缩杆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于前车 架上的外管、一活动设于外管中的内管、一设于外管一端的套环、一设于套环与内管间的弹 性体、设于外管外缘的螺纹部、设于内管外缘的导引部、及对应于导引部中的定位梢,且所 述轮体设于内管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至少包含有一设于前车 架上的固定部、一活动设于前车架上的杆体、及一设于杆体一端的双性接头,该固定部上具 有一连接座,而该杆体上具有一与连接座对应结合的对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双性接头至少包含有一活动设于 杆体内的顶杆、一设于杆体与顶杆间的弹性组件、一设于杆体一端外缘的套环、多数顶掣于 套环与顶杆间的滚珠、及一设于套环与杆体之间的弹性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具有一可伸缩的杆体, 而该杆体两端分别设有一对卡接头,而各对卡接头上设有一卡接部,且各对卡接头的底部 分别设有一凸柱,并于各卡接部与对卡接头之间分别设有一弹性组件。
专利摘要一种并联单车,包含一具有前、后车架、上、下转轴、把手、前轮体、刹车部、制动器、座管、座垫、后轮体及传动部的单车,而该上转轴及座管与地面垂直;一设于前车架与上转轴间的折叠器;一设于前、后车架上且包含第一、二吸附组件的固定器;一设于前车架上且与地面垂直的辅助轮;以及包含有第一、二及第三连杆的联结单元,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藉此,除可让本实用新型单车具有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功能外,更可利用联结单元的配合,而达到并联两部单车的功效。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592754SQ20102030075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5日
发明者萧士奇 申请人:萧士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