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113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的技术改良。
背景技术
人们公知有一种供乘员乘坐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2))。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车座(19)(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专利文献1中的符号,下同)的结构为在由树脂制成的底板(80)上铺上缓冲材(90),再用表面材料(100)包覆该缓冲材(90)。车座(19)具有底板(80)、搭在该底板(80)上的缓冲材(90)。由缓冲材(90)使车座(19)具有减震性。因缓冲材(90)具有一定厚度,导致车座(19)的重量增大。所以人们期待一种能够减轻车座重量的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1146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其重量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驾驶员以跨骑在布状部件的方式乘坐在所述车座上,布状部件靠张紧力保持其形状,用于保持其形状的布状部件支承部件具有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其从车身延伸至布状部件的前部附近,对布状部件的前部背面的支承部位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其从车身延伸至布状部件的后部附近,对布状部件的后部背面的支承部位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其从车身延伸至布状部件的侧部附近,对布状部件的侧部背面的支承部位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其位置低于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以及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的位置。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不仅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上鼓起的凸状,还在与车宽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下鼓起的凸状。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绷紧安装在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和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张紧力大于在车宽方向上的张紧力。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在布状部件的下方形成有用来收装物品的物品收装空间。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物品收装空间为能收装头盔的空间,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设置在高于头盔顶部的位置,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设置在低于头盔顶部的位置。本发明技术方案6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的缘部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附近的布状部件内侧设有用来连接布状部件支承部的布状部件连接部,该布状部件连接部被设置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的布状部件固定部固定。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连接部为通孔,布状部件固定部为销部件,使通孔套在销部件上时布状部件固定芯材支承在销部件上。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的缘部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上设有用来连接布状部件支承部的芯材连接部, 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安装有用来固定芯材连接部的芯材固定部,该芯材固定部由安装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的螺母,以及插入开在布状部件上的孔和开在芯材连接部上的孔中并与螺母旋合的螺钉构成。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物品收装空间由朝向上方敞口的物品收装箱形成,该物品收装箱设在车身和布状部件支承部之间,该布状部件支承部经铰链安装在物品收装箱上且能上下摆动,从布状部件支承部的前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从布状部件支承部的后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 从布状部件支承部的侧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布状部件的缘部安装在布状部件支承部的下表面上。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和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形成平顺相连的结构,由于3个布状部件支承壁的外侧面相连,由此形成布状部件支承部的外侧面。发明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用来构成车座的布状部件靠张紧力保持其形状,为保持其形状,所述布状部件被设在其前部、后部和侧部的布状部件支承部支承。 因此,依靠布状部件的张紧力来支承乘员重量。由于布状部件被设置成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有张紧力,所以无需使用发泡氨基甲酸乙酯等缓冲材也能制成具有减震性的车座。这样有助于减轻车座重量。另外,由于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设在低于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的位置,所以向地面落脚时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难以碰到脚部。这样能确保较好的落脚可靠性。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在与车宽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下鼓起的凸状。由于乘员会坐在凸部的最低部分,所以易于确定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乘坐位置。另外,布状部件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上鼓起的凸状。即,由于布状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向上鼓成人字形,所以易于使布状部件与腿部的形状一致。由于能在较大面积内使腿部与布状部件相接触,所以向地面落脚时,乘员能容易地支撑车身。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采用绷紧安装的方法安装,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张紧力大于在车宽方向上的张紧力。布状部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因将布状部件较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布状部件张紧力设得较大,所以与车宽方向上的情况相比,更容易保持延展性变大的布状部件的形状。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能将布状部件的下方的空闲空间用作物品收装空间。由于能去掉通常情况下设在布状部件的下方的缓冲材,所以能确保具有较大的物品收装空间。CN 102530136 A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由于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设置在低于头盔顶部的位置,所以能够在将车座高度控制得较低的情况下将头盔设置在物品收装空间内。因此能兼顾落脚可靠性和收装能力。本发明技术方案6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布状部件的缘部包覆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附近的布状部件内侧设有布状部件连接部,该布状部件连接部被设置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的布状部件固定部固定。作用于布状部件的载荷能够从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传递给布状部件连接部。虽然载荷集中于布状部件连接部,但是该集中载荷会被布状部件固定芯材转换为分布载荷。与集中载荷局部作用于布状部件周围的情况相比,由于本发明由分布载荷作用于布状部件,所以能容易地进行布状部件的强度设计。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由于布状部件连接部为通孔,布状部件固定部为销部件,所以能用简单的结构支承布状部件。因此能降低车座的制造费用。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上设有芯材连接部,用来将该芯材连接部固定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的芯材固定部安装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芯材固定部由螺母和螺钉构成。由于布状部件的缘部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上设有芯材连接部,所以布状部件和芯材连接部形成一体。由于芯材连接部经过由螺母和螺钉构成的芯材固定部与布状部件支承部连接,所以能够将布状部件可靠地固定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物品收装空间由朝向上方敞口的物品收装箱形成,布状部件支承部经铰链设在物品收装箱上,从该布状部件支承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前部、后部和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布状部件支承在该布状部件支承壁的下表面上。只要是从布状部件支承部延伸出来的布状部件支承壁,改变布状部件支承壁的形状时,能根据所需来设定车座缘部的平面形状。因此能提高车座缘部的形状自由度。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和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形成平顺相连的结构。由于车座的缘部在其整周范围内形成平顺相连的结构,所以能提高车座的外观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左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位的放大图。图3是用来说明布状部件的支承结构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2的剖切线4-4剖切的剖面图。图5是图3的5部的放大图。图6是用来说明布状部件支承部的结构的图。图7是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的立体图。图8是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的作用说明图。图9是图4的变更例的图。
图10是第2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左视图。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位的剖面图。图12是沿图11的剖切线12-12剖切的剖面图。图13是第2实施例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跨骑式车辆(两轮摩托车),16 车座,20 车身,47 头盔,50 布状部件支承部件,56 布状部件,56f 布状部件的缘部,58 物品收装空间,61L、61R 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 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 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6 布状部件固定芯材,71 头盔顶部,73 布状部件连接部,74 布状部件固定部,77 芯材连接部,81 芯材固定部,82 螺母, 83 螺钉,92 通孔,93 销部件,101 物品收装箱,106 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6b 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的外侧面,107 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7b 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的外侧面, 108 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8b 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的外侧面,111 铰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和实施例中,“上”、“下”、“前”、“后”、 “左”、“右”等分别表示驾驶员乘坐在两轮摩托车上时的方向。另外,附图的阅读方向与附图标记的朝向相同。实施例1首先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10具有车架11 ;前轮12,其设置在该车架11的前部且能转向;动力单元13,其从该车架1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延伸且能上下摆动;减震单元14,其设置在该动力单元13和车架11之间;后轮15,作为驱动轮,其设置在动力单元13的后端;车座16,其在前轮12和后轮15之间安装在车身20上,以供乘员乘坐。 作为跨骑式车辆,乘员跨骑在该车座16上。车架11主要包括转向立管21 ;主车架22,其从该转向立管21向下方延伸后再向后下方延伸;后车架23,其从主车架22斜向后上方延伸。在转向立管21的下方设有用来支承前轮12的前叉沈,在转向立管21的上方设有车把27,其连接在前叉沈上以供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由发动机四和无级变速式变速器 31 一体构成动力单元13。其中,发动机四在动力单元13的前部向前方延伸,其气缸部观的轴28c大致呈水平状态,变速器31从上述发动机四向车辆后方延伸。发动机四的气缸部观的上表面28a连接有用来提供混合气的节气阀32,空气滤清器单元33连接在该气缸部28上。气缸部28的下表面28b上连接有排气管34,该排气管34的后端安装有消音器36。 作为装货台的前支承架36安装在转向立管21上,前大灯37安装在该前支承架36上。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在车把27和车座16之间的主车架22设有供乘员放脚的脚支承部43,燃料箱44设在该脚支承部43的下方。前挡泥板45在前轮12的上方安装在前叉沈上,后挡泥板41在后轮15的后部上方位置安装在后车架23的后端部。包含车架11和覆盖该车架11的脚支承部43或挡泥板41、45等的部分成为车身20。能放置头盔47等物品的载物台48在发动机四的上方位置设在后车架23上,在该载物台48的上方延伸有用来支承车座16的车座支承部件50,该车座支承部件50上设有车座16。根据以下附图详细说明车座和车座关联部分。如图2所示,车座支承部件50由以下部件构成车座侧部件51L、51R(只表示图中近身侧的符号51L),其呈圆管状且数量为左右各一,从后车架23朝向上方延伸之后再向车辆后方延伸;车座支承杆52L、52R(只表示图中近身侧的符号52L),其跨搭在左右各一的车座侧部件51L、51R的后部和后车架23之间,用来支承左右各一的车座侧部件51L、51R ; 车座前交叉部件53,其呈圆管状并沿车宽方向跨搭在左右各一的车座侧部件51L、51R的前部;车座后交叉部件M,其呈圆管状并沿车宽方向跨搭在左右各一的车座侧部件51L、51R 的后部。在本实施例中,左侧车座侧部件51L、车座后交叉部件M和右侧车座侧部件5IR由 1根管材形成。车座16具有供乘员乘坐的布状部件56。布状部件56被左右各一的车座侧部件 51L与51R、车座前交叉部件53、车座后交叉部件M支承。布状部件56靠张紧力保持其形状。在布状部件56的下方以及载物台48的上方形成有用来收装物品的物品收装空间 58。能够将布状部件56的下方的空闲空间用作物品收装空间58。由于能去掉通常情况下设在布状部件的下方的缓冲材,所以能确保具有较大的物品收装空间58。本发明中,车座支承部件50是用来支承构成车座16的表面的布状部件56,因此也可称为布状部件支承部件。所以下面将车座支承部件50称为布状部件支承部件50。布状部件支承部件50由左右各一的车座侧部件5IL与51R、车座前交叉部件53、 车座后交叉部件讨构成。左右各一的车座侧部件51L与51R上分别设有用来支承布状部件56的侧部的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只表示图中近身侧的符号61L),车座前交叉部件53上设有用来支承布状部件56的前部的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车座后交叉部件M 上设有用来支承布状部件56的后部的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图3 5用来说明布状部件的缘部的结构。图3中表示有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的截面。布状部件56在与车宽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下鼓起的凸状。由于乘员会坐在凸部的最低部分,所以易于确定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乘坐位置。图4中表示有左右各一的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的截面。布状部件56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上鼓起的凸状,即,由于布状部件56在车宽方向上向上鼓成人字形,所以易于使布状部件56与腿部的形状一致。由于能在较大面积内使腿部与布状部件56相接触,所以能容易地将乘员支撑在车身上(图1 中符号20)。同时参照图3,在布状部件56的下方设置有用来收装头盔47等物品的物品收装空间58。这里,若说明对布状部件56进行支承的各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以及设置在物品收装空间58内的头盔47的位置关系,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设置在高于头盔顶部71的位置,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设置在低于头盔顶部71的位置。同时参照图1,由于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设置在低于头盔顶部71的位置, 所以能够在将车座高度控制得较低的情况下将头盔47设置在具有该头盔47所需收装空间的整个物品收装空间58内。因此能兼顾落脚可靠性和较高的收装能力。接下来详细说明布状部件支承部的结构。如图5所示,布状部件56的缘部56f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固定芯材66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附近的布状部件56内侧设有用来连接布状部件支承部60 的布状部件连接部73,该布状部件连接部72被设置在布状部件支承部60上的布状部件固定部74固定。详细地讲,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既固定有作为板状部件的芯材连接部77, 还卷绕固定有布状部件56。布状部件56的缘部56f朝向与布状部件支承部一侧抵接的方向卷绕在截面为圆形的实心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由布状部件56的缘部56f包覆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并被缝合,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设有芯材连接部77。另外,在布状部件支承部60上设置有用来固定芯材连接部77的芯材固定部81,卷绕有布状部件56的布状部件支承部60的部分上安装有筒状部件80。筒状部件80是套在布状部件支承部60的外侧的部件。芯材固定部81由安装在布状部件支承部60上的螺母82,以及插入开在布状部件 56上的孔84和开在芯材连接部77上的孔85中并与螺母82旋合的螺钉83构成。这样,用芯材固定部81将芯材连接部77安装在布状部件支承部60上。由于布状部件56的缘部56f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设有芯材连接部77,所以布状部件56和芯材连接部77形成一体。由于芯材连接部77经过由螺母92和螺钉83构成的芯材固定部81与布状部件支承部60连接,所以能够将布状部件56可靠地固定在布状部件支承部60上。另外,与上述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的结构相比,图3所示的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的结构和图4所示的左右各一的布状部件支承部的结构,除了前后、左右朝向不同之外,其与均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接下来说明去除作为布状部件固定部的芯材固定部后的布状部件支承部。如图6中(a)所示,布状部件56卷绕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和芯材连接部77上, 该芯材连接部77固定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并从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延伸出来。 此时,为露出芯材连接部77,在布状部件56开有第1孔8 和第2孔84b。如图6中(b)所示,布状部件的缘部56f形成大致呈条形的条形部90,将该条形部90卷绕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之后再用线91缝合布状部件56时,能使布状部件连接部73与芯材连接部77形成一体。其中,上述条形是使顶边87、底边88以及连接所述顶边87和底边88的纵边89相连而形成的。作用于布状部件56的载荷被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分散,且能够从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传递给设在布状部件56上的多个连接部73。因此,作用于布状部件56的载荷被分散,所以能提高由布状部件56承受的载荷。
同时参照图2 3,布状部件56靠张紧力保持其形状。用于保持其形状的布状部件支承部件50具有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 61L、61R。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是从车身20延伸至布状部件56的前部附近,对布状部件 56的前部背面的支承部位(抵接)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的部分。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是从车身20延伸至布状部件56的后部附近,对布状部件 56的后部背面的支承部位(抵接)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的部分。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是从车身20延伸至布状部件56的侧部附近,对布状部件56的侧部背面的支承部位(抵接)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的部分,其位置低于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的位置。如图7所示,布状部件56绷紧安装在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与61R上,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张紧力大于在车宽方向上的张紧力。布状部件56采用绷紧安装的方法安装,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张紧力大于在车宽方向上的张紧力。布状部件5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因将布状部件56较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布状部件56的张紧力设得较大,所以与车宽方向上的情况相比,更容易保持布状部件56的形状。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左右各一的侧车座侧部件51L、51R与车座后交叉部件M由 1根筒状管材形成一体,所以能减少零件个数。下面说明上述车座的作用。如图8所示,用来构成车座16的布状部件56靠张紧力保持其形状,其被用来保持该布状部件56的形状的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支承。用设在布状部件56的前后的布状部件支承部60支承布状部件56,依靠布状部件 56的张紧力来支承乘员重量F。由于布状部件56被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有张紧力,所以无需使用发泡氨基甲酸乙酯等缓冲材,当有载荷F作用时,布状部件56向图中假想线一样产生挠曲变形。同时参照图7,布状部件56被设在其左右的布状部件支承部60支承。由于布状部件56被设置成在左右方向上有张紧力,所以无需使用发泡氨基甲酸乙酯等缓冲材,当有载荷F作用时,布状部件56向图中假想线一样产生挠曲变形。像这样使布状部件56产生挠曲变形时,由于能获得具有减震性的车座16,所以有助于减轻车座16的重量。返回图2,由于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设置在低于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 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的位置,所以向地面落脚时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难以与脚部产生干涉。这样能够确保较好的落脚可靠性。下面说明布状部件支承部的变型例。如图9所示,布状部件56的缘部56f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而与之接合, 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附近的布状部件56内侧设有用来连接布状部件支承部60的布状部件连接部73,该布状部件连接部72被设置在布状部件支承部60上的布状部件固定部 74固定。这里,布状部件连接部为通孔92,布状部件固定部74为销部件93,使通孔92套在销部件93上时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支承在销部件93上。由于布状部件连接部73为通孔92,布状部件固定部74为销部件93,所以能用简单的结构支承布状部件56。因此能够降低车座的制造费用。实施例2接下来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2。如图10所示,两轮摩托车10具有车架11 ;前轮12,其设置在该车架11的前部且能转向;动力单元13,其从该车架1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减震单元 14,其设置在动力单元13和车架11之间;后轮15,作为驱动轮,其设置在动力单元13的后端;车座16,其在前轮12和后轮15之间安装在车架11上,以供乘员乘坐。作为跨骑式车辆,乘员跨骑在该车座16上。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较大的不同点是在车座16的下方设置物品收装箱101并且又该物品收装箱101支承车座16。另外还有一点是转向立管21的周围被前罩103遮盖,车辆后部侧方被后罩104遮盖。根据以下附图详细说明车座的结构。如图11所示,物品收装空间58由朝向上方敞口的物品收装箱101形成,该物品收装箱101设在车身20和布状部件支承部60之间。物品收装箱101经连接部件113安装在后车架23上。布状部件支承部60经铰链111安装在物品收装箱101上且能上下摆动,从布状部件支承部60的前缘部60a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6,从布状部件支承部件60的后缘部60b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7。如图12所示,从布状部件支承部件60的侧缘部60c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两个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8L、108R。参照图11 12,布状部件的缘部56f安装在布状部件支承部的下表面60u上。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6、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7和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8L 与108R形成平顺相连的结构,由于3个布状部件支承壁的外侧面106b 108b相连,由此形成布状部件支承部的外侧面。如图13所示,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6、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7和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8L与108R形成平顺相连的结构。由于车座的支承壁在其整周范围内形成平顺相连的结构,所以能提高车座16的外观效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两轮摩托车,但本发明也能适用于跨骑式三轮摩托车,还可以适用于一般的跨骑式车辆。还有,布状部件只要其为较薄且而在平面方向上具有弹性的部件即可,可以是由纺织物或无纺布等纤维形成的部件,也可以是像橡胶布以沿一体形成的部件。另外,还可以是将橡胶布粘在纺织物上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将布状部件安装在布状部件支承部上之后,也可包覆现有的车座表面材料。工业实用性本发明优选适用于两轮摩托车。
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车座,驾驶员以跨骑在布状部件(56)的方式乘坐在所述车座上, 其特征在于,上述布状部件(56)靠张紧力保持其形状, 为了保持其形状的布状部件支承部件(50)具有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其从车身00)延伸至上述布状部件(56)的前部附近,对上述布状部件(56)的前部背面的支承部位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其从上述车身00)延伸至上述布状部件(56)的后部附近, 对上述布状部件(56)的后部背面的支承部位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其从上述车身OO)延伸至上述布状部件(56)的侧部附近,对上述布状部件(56)的侧部背面的支承部位中位于最上方的部分进行支承,其位置低于上述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 以及上述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布状部件(56)不仅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上鼓起的凸状,还在与车宽方向垂直相交的截面上呈向下鼓起的凸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布状部件(56)绷紧安装在上述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上述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和上述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上,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张紧力大于在车宽方向上的张紧力。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布状部件(56)的下方形成有收装物品用的物品收装空间(5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物品收装空间(58)具有能够收装头盔G7)的空间,上述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 (63)和上述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设置在高于上述头盔的顶部(71)的位置,上述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设置在低于上述头盔的顶部(71)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布状部件(56)的缘部(56f)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固定芯材(66)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附近的上述布状部件内侧设有连接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 (61L、61R、63、64)的布状部件连接部(73),该布状部件连接部(7 被设置在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上的布状部件固定部(74)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布状部件连接部(7 为通孔(92),上述布状部件固定部(74)为销部件(93),使上述通孔(9 套在上述销部件(9 上时上述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支承在上述销部件 (93)上。
8.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布状部件(56)的缘部(56f)包覆在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而与之接合,在该布状部件固定芯材(66)上设有连接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的芯材连接部 (77),在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上安装有固定上述芯材连接部(77)用的芯材固定部(81),该芯材固定部(81)由安装在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上的螺母(82),以及插入开在上述布状部件(56)上的孔和开在上述芯材连接部上的孔中并与螺母(82)旋合的螺钉(83)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物品收装空间(58)由朝向上方敞口的物品收装箱(101)形成,该物品收装箱 (101)设在上述车身00)和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之间,该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经铰链(111)安装在上述物品收装箱(101)上且能上下摆动,从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 的前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6),从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4)的后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7),从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的侧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8), 上述布状部件的缘部(56f)安装在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的下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6)、上述后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7)和上述侧部布状部件支承壁(108)形成平顺相连的结构,由于3个布状部件支承壁的外侧面(106b 108b) 相连,由此形成上述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63、64)的外侧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其重量的跨骑式车辆的车座。用于构成两轮摩托车(10)的布状部件(56)靠张紧力保持其形状,用于保持布状部件(56)的形状的布状部件支承部件(50)由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构成。布状部件(56)的下方形成有能收装头盔(47)的物品收装空间(58)。前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3)和后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4)设在高于头盔的顶部(71)的位置,侧部布状部件支承部(61L、61R)设在低于头盔的顶部(71)的位置。
文档编号B62J1/12GK102530136SQ20111039969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日
发明者冈田直树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