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汽车中客车的车身装置,特别是涉及ー种客车车身的延伸式侧围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传统的客车车身的侧围装置,包括上边梁I、侧围立柱2、侧窗下纵梁3、斜撑4、腰梁5、舱门立柱6、裙边梁7和腰立柱8。上边梁I位于客车车身的侧围顶部,与客车车身的顶盖连接,上边梁I从纵向(车辆在道路中前后向)贯通客车车身的侧围,上边梁I下端间隔设有多根侧围立柱2,侧围立柱2上端与上边梁I连接,下端与腰梁5连接,腰梁5下端间隔设有多根舱门立柱6,两根舱门立柱6下端之间设有裙边梁7 ;在两侧围立柱2中间的上边梁I与腰梁5之间设有侧窗下纵梁3,侧窗下纵梁3与腰梁5之间在纵向设有 腰立柱8,腰立柱8、腰梁5、侧窗下纵梁3以及侧围立柱2之间通过斜撑4连接。如图2所示,传统的客车车身的顶盖装置,包括顶盖横梁14、顶盖纵梁13、顶盖加强纵梁9、顶盖边纵梁12和顶盖加强横梁10等。顶盖边纵梁12位于客车顶盖的外侧部位,与客车侧围的上边梁I连接,顶盖边纵梁12在纵向贯通客车的顶盖,顶盖边纵梁12在上端与顶盖加强纵梁9通过顶盖加强横梁10连接,顶盖横梁14两端分别与两顶盖边纵梁12连接,两顶盖横梁14之间设有多根顶盖纵梁13和两顶盖加强纵梁9。如图2所示,传统的客车侧围的上边梁I与顶盖边纵梁12焊接,实现客车侧围与顶盖之间的连接,或者是顶盖直接焊接到上边梁I上,实现客车侧围与顶盖之间的连接。侧围立柱2上端通过焊接方式与顶边纵梁连接。在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先进行侧围总成焊接,然后通过顶边纵梁与顶盖总成内部零件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合装。由于侧围立柱2与顶盖横梁14之间经上边梁I隔开,在客车侧翻事故中冲击载荷不能充分地传递到其他构件,导致客车上部结构受カ模式不合理,变形较大,容易侵犯车内乘员生存空间,从而造成严重的伤亡。将侧围立柱2、地板横梁和顶盖横梁14连成一体的“封闭环”结构虽然能够提高客车在侧翻事故中的耐撞性,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エ艺复杂,同时由于总布置的要求难以完全满足“封闭环”结构的实施。目前的客车车身结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制造效率,降低装配的难度,通常先对侧围和顶盖总成分别进行焊装,最后进行总装,因而基本采用上述的“分片式”结构形式。同时,关于上部结构形式对客车侧翻安全性影响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客车制造厂生产的客车侧围结构大多按照经验和出于总布置的需要进行基于图2设计。显然这样的设计存在明显的安全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客车侧围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ー种能够显著提高侧翻(翻滚)安全性的延伸式侧围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0009]ー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包括上边梁、侧围立柱、侧窗下纵梁和腰梁;上边梁位于客车车身的侧围顶部,多根侧围立柱间隔分布,侧围立柱的下端与腰梁连接,在两侧围立柱中间的上边梁与腰梁之间设有侧窗下纵梁;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还包括顶盖横梁和顶盖纵梁,侧围立柱在上边梁上端弯折后延伸至顶盖内部第一根纵梁,形成顶盖横梁;上边梁位于两侧围立柱之间,上边梁两端分别与两侧围立柱焊接。为进ー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述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还包括顶盖加强横梁和顶盖加强纵梁;上边梁与顶盖加强纵梁之间设有顶盖加强横梁,顶盖加强横梁两端分别焊接在上边梁与顶盖加强纵梁上。所述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还包括斜撑、舱门立柱、裙边梁和腰立柱;腰梁下端间隔设有多根舱门立柱,两根舱门立柱下端之间设有裙边梁;侧窗下纵梁与腰梁之间在竖直方向设有腰立柱,腰立柱与腰梁的连接端以及侧窗下纵梁与两侧围立柱的连接端之间通过斜
撑连接。侧围立柱的下端与腰梁、侧窗下纵梁与侧围立柱、腰立柱与腰梁以及腰立柱与侧窗下纵梁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的上边梁、侧围立柱、侧窗下纵梁、腰梁、顶盖横梁和顶盖纵梁都由钢材制成。相对于传统形式的客车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采用本实用新型侧围装置形式的客车结构能够在侧翻(翻滚)事故中显著減少上部结构对生存空间的侵入量,改善侧围立柱对冲击载荷的承载模式,提高客车结构的翻滚耐撞性和保护乘员的能力。同时,采用前述的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能够保证侧围、顶盖总成各自的整体性,便于生产制造。
图I为传统的客车侧围装置示意图(沿车长方向截取一段);图2为传统的客车侧围装置与顶盖装置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ー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示意图(沿车长方向截取一段);图4为本实用新型ー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与顶盖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的描述,但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表述的范围。如图3、4所示,ー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包括上边梁I、侧围立柱2、侧窗下纵梁
3、斜撑4、腰梁5、舱门立柱6、裙边梁7、腰立柱8、顶盖加强横梁10和顶盖加强纵梁9与顶盖横梁。上边梁I位于客车车身的侧围顶部,多根侧围立柱2间隔分布,侧围立柱2在上边梁I上端弯折后延伸至顶盖内第一根顶盖纵梁13,形成顶盖横梁,该顶盖横梁与侧围立柱2形成一体,部分取代了传统顶盖中的顶盖横梁。上边梁I位于两侧围立柱2之间,上边梁I两端分别与两侧围立柱2焊接;侧围立柱2的下端与腰梁5连接,腰梁5下端间隔设有多根舱门立柱6,两根舱门立柱6下端之间设有裙边梁7 ;在两侧围立柱2中间的上边梁I与腰梁5之间设有侧窗下纵梁3,侧窗下纵梁3与腰梁5之间在竖直方向设有腰立柱8,腰立柱8与腰梁5的连接端以及侧窗下纵梁3与两侧围立柱2的连接端之间通过斜撑4连接进行加强;上边梁I与顶盖纵梁13之间优选设有顶盖加强纵梁9,上边梁I与顶盖加强纵梁9之间设有顶盖加强横梁10,顶盖加强横梁10两端分别焊接在上边梁I与顶盖加强纵梁9上。本实用新型的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侧围立柱2将上纵梁I打断后,在客车侧围顶部,也就是在上边梁I上端,侧围立柱2弯折,以与顶盖平齐,侧围立柱2延伸至顶盖中的第一根顶盖纵梁13,以使得侧围立柱2与顶盖部分连成一体。在客车侧翻事故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触地的部位是上边梁I和侧围立柱2,撞击时刻来自地面或其它物体的冲击カ大,持续时间短,对该处的结构强度要求高。采用本实用新型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侧围立柱2在上纵梁I处与顶盖横梁是一体式,没有被打断,使得来自地面或其它物体对上边梁I的冲击载荷能够顺利地通过上边梁I两侧的侧围立柱2和顶盖横梁传递到顶盖和远离撞击侧的侧围结构中,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減少上部结构的整体变形,提高乘员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延伸式侧围装置突破了传统客车骨架结构根据结构空间位置进行分类的约束,侧围部分也包括了传统结构中的顶盖结构。 经测试,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延伸式侧围装置的某11米长的客车,按照ECE R66法规要求进行侧翻试验计算机仿真分析时,生存空间侵入量峰值比传统客车结构下的峰值降低了 68. 4%。本实用新型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中,侧围立柱2与腰梁5、侧窗下纵梁3、上边梁I、顶盖纵梁13、侧围斜撑4和腰梁5、顶盖加强纵梁9等都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舱门立柱6与腰梁5和裙边梁7通过焊接方式连接;顶盖加强横梁10与上边梁I和顶盖加强纵梁9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腰立柱8与斜撑4、侧窗下纵梁3和腰梁5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中,上边梁I、侧围立柱2、侧窗下纵梁3、腰梁5、顶盖横梁和顶盖纵梁13都由钢材制成。事实上,所有的各种纵梁和横梁都可由钢材制成。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ー种,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中侧围上部必须具有如图3所示的顶盖加强横梁10、顶盖加强纵梁9、侧围斜撑4或舱门立柱6等,同时并不限定两根侧围立柱2之间构件的个数必须与图3中所示的完全一致。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做举例说明。凡是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1.ー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包括上边梁、侧围立柱、侧窗下纵梁和腰梁;上边梁位于客车车身的侧围顶部,多根侧围立柱间隔分布,侧围立柱的下端与腰梁连接,在两侧围立柱中间的上边梁与腰梁之间设有侧窗下纵梁,其特征在于,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还包括顶盖横梁和顶盖纵梁,侧围立柱在上边梁上端弯折后延伸至顶盖内部第一根顶盖纵梁,形成顶盖横梁;上边梁位于两侧围立柱之间,上边梁两端分别与两侧围立柱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还包括顶盖加强横梁和顶盖加强纵梁;上边梁与顶盖加强纵梁之间设有顶盖加强横梁,顶盖加强横梁两端分别焊接在上边梁与顶盖加强纵梁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还包括斜撑、舱门立柱、裙边梁和腰立柱;腰梁下端间隔设有多根舱门立柱,两根舱门立柱下端之间设有裙边梁;侧窗下纵梁与腰梁之间在竖直方向设有腰立柱,腰立柱、腰梁以及侧窗下纵梁之间有斜撑通过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其特征在于,侧围立柱的下端与腰梁、侧窗下纵梁与侧围立柱、腰立柱与腰梁以及腰立柱与侧窗下纵梁通过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边梁、侧围立柱、侧窗下纵梁、腰梁、顶盖横梁和顶盖纵梁都由钢材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延伸式客车侧围装置;包括上边梁、侧围立柱、侧窗下纵梁、腰梁、顶盖横梁和顶盖纵梁;上边梁位于客车车身的侧围顶部,多根侧围立柱间隔分布,侧围立柱的下端与腰梁连接,在两侧围立柱中间的上边梁与腰梁之间设有侧窗下纵梁;侧围立柱在上边梁上端弯折后延伸至顶盖内部第一根纵梁,形成顶盖横梁;上边梁位于两侧围立柱之间,上边梁两端分别与两侧围立柱焊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侧围立柱向顶盖总成内部延伸,打断传统客车结构中前后贯通的顶边纵梁,直至顶盖纵梁,提高了客车在侧翻(包括翻滚)事故中的碰撞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B62D31/02GK202508172SQ20112050697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8日
发明者兰凤崇, 李毅, 陈吉清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