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802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技术领域[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
背景技术
[0002]通常,不同型号的汽车车身,由于车身结构各不相同,其车身上设置的定位基准点 也不同,对应也要设置不同的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以实现不同车型的组装。显然,对 应每一车型分别对应设置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将大大增加成本,而且所述总装吊具 及前后悬模块托盘的通用性较低,闲置时还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如果能统一各汽车车身的 定位基准点,使多种型号的汽车车身能共用一套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将大大减少 成本,也将减少所述总装吊具占用的空间。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共用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的汽车车 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其上开设有两总装吊具前销 定位孔、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以及两后悬模块定位孔,所述两总装吊 具前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00mm,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52mm,两前悬 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816mm,两后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58mm,总装吊具前销 定位孔与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487mm或1382mm,前悬模块定位孔与后悬模 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583mm或1688mm。[0005]优选地,所述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的孔径为40mm。[0006]优选地,所述两前悬模块定位孔的孔径为25mm。[0007]优选地,所述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的孔径为40mm。[0008]优选地,所述两后悬模块定位孔的孔径为32mm。[0009]优选地,所述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均为翻边孔。[00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汽车车身的汽车。[001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2]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上设置有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前 悬模块定位孔以及后悬模块定位孔,使得具有该车身的多种型号的汽车可共用总装吊具及 前后悬模块托盘,成本更低,且可减少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存放的空间。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15]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的仰视图。该汽车车身上开设有两总装 吊具前销定位孔、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以及两后悬模块定位孔。所述 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以及两后悬模块定位 孔分别相对该汽车车身的长度方向(即图中坐标所示的X轴方向)对称设置,且所述总装 吊具前销定位孔与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相对于汽车车身的宽度方向(即图中坐标所示的Y 轴方向)对称设置,所述前悬模块定位孔与后悬模块定位孔也相对所述Y轴对称设置,使现 有的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可配合所述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 前悬模块定位孔以及后悬模块定位孔实现所述汽车车身的固定、组装。[0016]其中,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00mm,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 的距离为1252mm,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816mm,两后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 为1258mm,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与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487mm或1382mm, 前悬模块定位孔与前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583mm或1688mm。[0017]具体的,所述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的孔径均为40mm,第一总装吊具前定位销孔 11以及第二总装吊具前定位孔12的X轴坐标为2218mm或2233mm,Z轴(图1所示汽车车 身的高度方向)坐标范围均为118mm或165mm,第一总装吊具前定位销孔11的Y轴坐标为 600mm,第二总装吊具前定位孔12的Y轴坐标为_600mm。[0018]所述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的孔径均为40mm,且第一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与 第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2的X轴坐标为3600mm或3720mm,Z轴坐标范围为192. 5mm或 239. 5mm,所述第一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的Y轴坐标626mm,第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2 的Y轴坐标-626mm。[0019]所述两前悬模块定位孔的孔径均为25mm,且第一前悬模块定位孔51与第二前悬 模块定位孔32的X轴坐标均为2250mm,Z轴坐标为IOOmm或127. 5mm,所述第一前悬模块 定位孔51的Y轴坐标408mm,第二前悬模块定位孔32的Y轴坐标_408mm。[0020]所述两后悬模块定位孔的孔径为32mm,且第一后悬模块定位孔71、第二后悬模块 定位孔72的X轴坐标为3833mm或3938mm, Z轴坐标为175mm或219mm,第一后悬模块定位 孔71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mm,第二后悬模块定位孔72的Y轴坐标范围为_629mm。[0021]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汽车车身为车型C50E的车身,其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1、 12的孔径均为40mm,X轴坐标值均为2218mm,Z轴坐标均为165mm,所述第一总装吊具前 销定位孔11的Y轴坐标为600mm,第二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2的Y轴坐标为-600mm。所 述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32的孔径均为40mm,且X轴坐标均为3600mm,Z轴坐标均为 239. 5mm,第一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的Y轴坐标为626mm,第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2的 Y轴坐标为-626mm。所述前悬模块定位孔51、52的孔径均为25mm,X轴坐标均为2250mm, Z轴坐标均为127. 5mm,所述第一前悬模块定位孔51的Y轴坐标为408mm,第二前悬模块定 位孔52的Y轴坐标为-408mm。所述后悬模块定位孔71、72的孔径为均32mm,且X轴坐标 均为3833mm,Z轴坐标均为219mm,第一后悬模块定位孔71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mm,第二 后悬模块定位孔72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_。[0022]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汽车车身为车型C60F的车身,其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1、 13的孔径均为40mm,X轴坐标值均为2233mm,Z轴坐标均为127mm,所述第一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1的Y轴坐标为600mm,第二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2的Y轴坐标为-600mm。所 述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32的孔径均为40mm,且X轴坐标均为3720mm,Z轴坐标均为 201. 5mm,第一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的Y轴坐标为626mm,第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2的 Y轴坐标为-626mm。所述前悬模块定位孔51、52的孔径均为25mm,且X轴坐标均为2250mm, Z轴坐标均为115mm,所述第一前悬模块定位孔51的Y轴坐标为408mm,第二前悬模块定位 孔52的Y轴坐标为-408mm。所述后悬模块定位孔71、72的孔径均为32mm,且X轴坐标均 为3833mm,Z轴坐标均为183. 35mm,第一后悬模块定位孔71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mm,第 二后悬模块定位孔72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_。[0023]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汽车车身为车型C70G的车身,其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1、 13的孔径均为40mm,X轴坐标值均为2218mm,Z轴坐标均为165_,所述第一总装吊具前 销定位孔11的Y轴坐标为600mm,第二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2的Y轴坐标为-600mm。所 述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32的孔径均为40mm,且X轴坐标均为3705mm,Z轴坐标均为 239. 5mm,第一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的Y轴坐标为626mm,第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2的 Y轴坐标为-626mm。所述前悬模块定位孔51、52的孔径均为25mm,且X轴坐标均为2250mm, Z轴坐标均为115mm,所述第一前悬模块定位孔51的Y轴坐标为408mm,第二前悬模块定位 孔52的Y轴坐标为-408mm。所述后悬模块定位孔71、72的孔径为均32mm,且X轴坐标均 为3938mm, Z轴坐标均为219mm,第一后悬模块定位孔71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mm,第二后 悬模块定位孔72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mm。[0024]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汽车车身为车型C80K的车身,其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1、 13的孔径均为40mm,X轴坐标值均为2233mm,Z轴坐标均为118mm,所述第一总装吊具前 销定位孔11的Y轴坐标为600mm,第二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12的Y轴坐标为-600mm。所 述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32的孔径均为40mm,且X轴坐标均为3720mm,Z轴坐标均为 192. 5_,第一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1的Y轴坐标为626_,第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32的 Y轴坐标为-626mm。所述前悬模块定位孔51、52的孔径均为25mm,且X轴坐标均为2250mm, Z轴坐标均为100mm,所述第一前悬模块定位孔51的Y轴坐标为408mm,第二前悬模块定位 孔52的Y轴坐标为-408mm。所述后悬模块定位孔71、72的孔径为均32mm,且X轴坐标均 为3938mm,Z轴坐标均为175mm,第一后悬模块定位孔71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mm,第二后 悬模块定位孔72的Y轴坐标范围为-629mm。[0025]有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上述四个型号的汽车车身可共用同一总装吊具,所述 C50E、C70G两车型可共用同一前后悬模块托盘,所述C60F、C80K可共用同一前后悬模块托 盘。所述汽车车身适用的总装吊具具有两前定位销和两后定位销,且两前定位销之间的距 离为1200mm,两后定位销之间的距离为1252mm,所述前、后定位销之间的距离可调节,针 对C60F、C70G、C80K车型,所述前后定位销之间的距离为1487mm,针对C50E车型,所述前后 定位销之间的距离为1382mm。[0026]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前悬模块定位 孔以及后悬模块定位孔均为翻边孔,定位的同时可承重。所述前后悬模块托盘对应的定位 孔可以为直孔也可以为翻边孔,起到定位功能即可,不需要承重。[0027]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其上设置的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 前悬模块定位孔以及后悬模块定位孔使得具有该车身的多种型号的汽车可共用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成本更低,且可减少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占用的空间。[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 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其上开设有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以及两后悬模块定位孔,所述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00mm,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52mm,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 816mm,两后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58mm,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与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487mm或1382mm,前悬模块定位孔与后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 1583mm 或 168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的孔径为 40mm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前悬模块定位孔的孔径为 25mm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的孔径为 40mm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后悬模块定位孔的孔径为 3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和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均为翻边孔。
7.一种汽车,包括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为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车身上开设有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以及两后悬模块定位孔,两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00mm,两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52mm,两前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816mm,两后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258mm,总装吊具前销定位孔与总装吊具后销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487mm或1382mm,前悬模块定位孔与后悬模块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为1583mm或1688mm。本实用新型可使得具有该车身不同车型的汽车共用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成本更低,且可减少所述总装吊具及前后悬模块托盘存放的空间。
文档编号B62D25/00GK202827761SQ20122053192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7日
发明者张海桥, 刘宏江, 杨永泰, 王家朝, 孙映博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