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355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驻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驻车机构,特别是涉及平衡两轮车的驻车机构。一种驻车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驻车支脚,所述驻车支脚一端通过旋转轴可旋转的连接于车辆的底盘,所述底盘上靠近所述驻车支脚的位置铰接设置有支脚勾;第一拉簧一端与所述支脚勾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驻车支脚旋转到靠近所述底盘位置时,所述支脚勾勾住所述驻车支脚。本发明驻车机构适用于横向分布车轮的两轮车。能够可靠的实现车辆的水平放置。
【专利说明】驻车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驻车机构,特别是涉及平衡两轮车的驻车机构。
【背景技术】
[0002]自平衡两轮车是一种新型的智能交通工具,能够为人们的短距离运输提供一个可靠、便捷、环保的移动平台。中国专利200610052273.6公开的自平衡两轮车,具有两个横向分布的车轮,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保持车辆平衡。驾驶者只要改变身体的角度往前或往后倾,自平衡两轮机器人就会根据倾斜的方向前进或后退,而速度则与驾驶者身体倾斜的程度呈正比。
[0003]该种车辆的驻车方式,常常是在停车时,使车辆倾斜,车辆的底盘边缘与地面接触,与车轮一起支撑停止状态的车辆。目前常见的前后两轮电动车、摩托车等驻车机构,并不适用于自平衡两轮车。尤其是在需要自平衡两轮车水平放置停车时,没有适合的驻车机构。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的适用于横向分布车轮的两轮车的驻车机构,能够实现车辆的水平放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驻车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驻车支脚,所述驻车支脚一端通过旋转轴可旋转的连接于车辆的底盘,所述底盘上靠近所述驻车支脚的位置铰接设置有支脚勾;
[0007]第一拉簧一端与所述支脚勾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所述底盘连接;
[0008]所述驻车支脚旋转到靠近所述底盘位置时,所述支脚勾勾住所述驻车支脚。
[0009]优选的,所述底盘上还铰接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转动到一定位置时,覆盖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
[0010]所述挡板上位于铰接一侧的对向边缘设置有卡孔;
[0011]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挡板勾,所述挡板旋转到覆盖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的位置时,所述挡板勾与所述卡孔配合;
[0012]第二拉簧一端与所述支脚勾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所述底盘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挡板和所述挡板勾均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盘两侧,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各有四个;
[0014]每个所述挡板与一对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配合。
[0015]优选的,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与所述挡板铰链的轴线垂直,并且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与地面成一倾斜角;且倾斜方向使得所述驻车支脚与地面接触时向远离底盘方向倾斜;
[0016]位于所述底盘同侧的两个所述旋转轴分别位于同一所述挡板两边。
[0017]优选的,位于所述底盘同侧的两个所述驻车支脚的旋转方向相反,并且收起时相向运动,放下时反向运动。[0018]优选的,所述卡孔位于所述挡板边缘的中部;所述挡板勾位于两个所述驻车支脚之间。
[0019]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0020]1、本发明中四个驻车支脚合理的分布于底盘两侧,放下支脚即可平稳的支撑车辆,使车辆保持水平,驾驶者此时可以在车辆上放置各种装置或进行各种操作,平稳可靠。
[0021]2、本发明中四个驻车支脚收起时,挡板盖住所有相关部件;四个驻车支脚放下时,挡板盖住其他部件,不仅结构紧凑美观,而且防止灰尘和雨水对各个部件造成的损伤。
[0022]3、拉簧及挡板勾、支脚勾的设置可以保证车辆在行驶时,挡板及驻车支脚等部件位置固定,不会产生晃动或者干涉周边。
[0023]4、挡板勾和第一拉簧的设置使得挡板的合起和打开非常方便,只要用手拉挡板勾,使得第一拉簧延长,即可分离挡板勾和挡板的卡孔,方便的打开挡板;放下挡板时,挡板勾嵌入卡孔,使得挡板位置固定,覆盖驻车支脚等部件。
[0024]5、支脚勾和第二拉簧的的设置使得驻车支脚的收起和放下非常方便,只要用手拉支脚勾,使得第二拉簧延长,即可分离支脚勾和驻车支脚,放下驻车支脚;收起驻车支脚时,驻车支脚卡入支脚勾的勾内,不会产生意外放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对本发明驻车机构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以下附图中省略车辆的其他部件,仅表示出相关的车辆底盘和车轮。
[0026]图1为本发明驻车机构在车辆行驶时立体示意图。
[0027]图2为本发明驻车机构挡板打开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3为本发明驻车机构挡板打开并且驻车支脚放下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4为为本发明驻车机构挡板关闭并且驻车支脚放下时的立体示意图。
[0030]图中标记:1底盘;2挡板;201卡孔;3驻车支脚;4旋转轴;5支脚勾;6挡板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发明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发明技术的限定或限制。在图中,所示大小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各幅图为了显示清楚,可能会大小不同,不表示尺寸真实变化。本发明所示的实施例不应该被认为仅限于图中所示区域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所得到的形状,比如制造引起的偏差。
[0032]图1到图4不仅是本发明驻车机构的结构图,也是自平衡两轮车在停车时驻车过程的流程图。
[0033]如图1,车辆刚刚停止行驶,此时挡板2处于放下的状态。此时及车辆行驶时,挡板2盖所有驻车机构的相关部件,不仅结构紧凑美观,而且防止灰尘和雨水对各个部件造成的损伤。
[0034]如图2,此时打开挡板2。挡板2和挡板勾6均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底盘I两侧。驻车支脚3、旋转轴4及支脚勾5各有四个(其中两个位于图的背面一侧)。每个挡板2与一对驻车支脚3、旋转轴4及支脚勾5配合。第二拉簧(图中未示出)一端与支脚勾5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底盘I连接。旋转轴4的轴线与挡板2铰链的轴线垂直,因此挡板2的开合方向与驻车支脚3的收放方向不同。旋转轴4的轴线与地面成一倾斜角,而非垂直或水平。旋转轴4这样布置,可以使驻车支脚3放下时倾斜于地面,且倾斜方向使得驻车支脚3与地面接触时向远离底盘I方向倾斜,支撑更加牢固。
[0035]如图2,驻车支脚3 —端通过旋转轴4可旋转的连接于车辆的底盘1,底盘I上靠近驻车支脚3的位置铰接设置有支脚勾5 ;第一拉簧(图中未示出)一端与支脚勾5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底盘I连接。图中,驻车支脚3旋转到靠近底盘I位置时,支脚勾5勾住驻车支脚3。挡板2上位于铰接一侧的对向边缘设置有卡孔201。底盘I上设置有挡板勾6。
[0036]挡板2旋转到覆盖驻车支脚3、旋转轴4及支脚勾5的位置时,挡板勾勾住卡孔201。卡孔位于所述挡板边缘的中部;所述挡板勾位于两个所述驻车支脚之间。
[0037]拉簧及挡板勾6、支脚勾5的设置可以保证车辆在行驶时,挡板2及驻车支脚3等部件位置固定,不会产生晃动或者干涉周边。
[0038]挡板勾6和第一拉簧的设置使得挡板2的合起和打开非常方便,只要用手拉挡板勾6,使得第一拉簧延长,即可分离挡板勾6和挡板2的卡孔201,方便的打开挡板2。放下挡板2时,挡板勾6嵌入卡孔201,使得挡板2位置固定,覆盖驻车支脚3等部件。
[0039]支脚勾5和第二拉簧的的设置使得驻车支脚3的收起和放下非常方便,只要用手拉支脚勾5,使得第二拉簧延长,即可分离支脚勾5和驻车支脚3,放下驻车支脚3。收起驻车支脚3时,驻车支脚3卡入支脚勾5的勾内,不会产生意外放下。
[0040]如图3,此时放下驻车支脚3。位于底盘I同侧的两个旋转轴4分别位于同一挡板4两边;位于底盘I同侧的两个驻车支脚3的旋转方向相反,并且收起时相向运动,放下时反向运动。这样的位置布置,使得位于底盘I同侧的两个驻车支脚3空间分布最为紧凑,放下时,分别向两侧运动,稳定的支撑车辆。
[0041]如图4,最后放下挡板2,完成停车的全部动作。四个驻车支脚放下,挡板盖住其他部件,不仅结构紧凑美观,而且防止灰尘和雨水对各个部件造成的损伤。此时车辆平稳的支撑,保持水平,驾驶者此时可以在车辆上放置各种装置或进行各种操作,稳定可靠。
【权利要求】
1.一种驻车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驻车支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支脚一端通过旋转轴可旋转的连接于车辆的底盘,所述底盘上靠近所述驻车支脚的位置铰接设置有支脚勾; 第一拉簧一端与所述支脚勾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所述底盘连接; 所述驻车支脚旋转到靠近所述底盘位置时,所述支脚勾勾住所述驻车支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上还铰接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转动到一定位置时,覆盖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 所述挡板上位于铰接一侧的对向边缘设置有卡孔; 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挡板勾,所述挡板旋转到覆盖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的位置时,所述挡板勾与所述卡孔配合; 第二拉簧一端与所述支脚勾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所述底盘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和所述挡板勾均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盘两侧,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各有四个; 每个所述挡板与一对所述驻车支脚、旋转轴及支脚勾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与所述挡板铰链的轴线垂直,并且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与地面成一倾斜角;且倾斜方向使得所述驻车支脚与地面接触时向远离底盘方向倾斜; 位于所述底盘同侧的两个所述旋转轴分别位于同一所述挡板两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底盘同侧的两个所述驻车支脚的旋转方向相反,并且收起时相向运动,放下时反向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位于所述挡板边缘的中部; 所述挡板勾位于两个所述驻车支脚之间。
【文档编号】B62K11/00GK103640659SQ201310751104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1日
【发明者】韦正华, 方继勇, 陈养彬 申请人: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