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在考虑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时,就不得不考虑正面、偏置等碰撞过程中,机舱、地板纵梁的在受到撞击载荷时,所能表现的吸能、传递效果,而纵梁作为车身前部主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吸能、传递效果,使保证所受的撞击载荷合理的吸收、分散掉,保证乘员舱安全空间,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家用代步汽车基本都是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包括一条处于发动机舱内的前纵梁和两条处于汽车底板上的后纵梁,两条后纵梁之间的底板上的中央通道,中央通道上表面设有凸筋,凸筋位于汽车底板的正中间,一般也具有较高的强度,汽车底板的周围分别设有汽车门槛,汽车门槛是一种对汽车侧面进行保护的加强梁,汽车后纵梁、底板和门槛构成了汽车底盘平面上的主要加强结构,是汽车发生碰撞时主要吸能、缓冲和防变形的构件。在专利(201120575601.7)中公开了一种纵梁后段结构加强装置,包括纵梁后段、纵梁后段搭接件,还包括后段连接件,后段连接件为截面呈几字形的管状结构,后段连接件一端与纵梁后段搭接件固定且几字形开后向下,后段连接诶几字形顶部平面与纵梁后段底平面、纵梁后段搭接件底平面平行,该种结构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将车身承受的冲击力传导到地板上,对车身进行缓冲,但是,冲击力不能均衡的传导至后纵梁和门槛,导致吸能效果不是很好,容易造成车上的变形。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 的技术问题是利用多个加强板将底板、中央通道凸筋和门槛分别与后纵梁连接,已达到较好的吸能和缓冲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汽车车身包括车舱底部的底板和底板两侧的门槛,底板的正中间设有一条纵向分布的凸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的两侧各设有一条固定在底板上的后纵梁,本吸能结构包括一块加强板一和一块加强板二,所述的加强板一固连在门槛与后纵梁之间,所述的加强板二固连在凸筋与后纵梁之间,所述的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均与后纵梁呈锐角分布。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为了将在考虑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在后纵梁和门槛之间固连一块加强板一,在后纵梁和凸筋之间固设一块加强板二,在汽车受到撞击载荷时,后纵梁、门槛、凸筋和底板相互缓冲和传递载荷,防止车身变形,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中,所述加强板一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后纵梁和门槛上,所述加强板二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后纵梁和凸筋上。在车身加工过程中,将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分别焊接在门槛、后纵梁和凸筋之间,根据底板上其他汽车部件的安装和布置状况,适当的调整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的位置和角度,使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不会影响各部件原来的布置方式和安装位置。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二上与凸筋固连的一端设有一块焊接臂,所述的焊接臂与凸筋平行且抵靠在凸筋上。由于凸筋的强度相比后纵梁和门槛稍弱,焊接臂能使凸筋和加强板二能够有更大的焊接面,增强后冲击载荷从后纵梁传递至凸筋是的传递效果。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后纵梁贴靠在底板上并与底板固连。后纵梁与底板固连,门槛和凸筋均设置在底板上,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的加入,可以使得汽车底板、后纵梁、门槛、凸筋等形成一个强大的载荷传递和吸收的网状结构,全面的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中,所述的后纵梁与一条处于发动机舱下方的前纵梁相连,所述后纵梁的前端抵靠在前纵梁的后端且两者相固连。车头撞击是汽车发生意外时发生概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撞击,前纵梁抵靠并固定在前横梁和后纵梁之间,能够充分的将汽车前端的载荷传递至后纵梁,然后由后纵梁传递至门槛、底板和凸筋等部位,进行吸收和缓冲。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在汽车底板上的后纵梁上设置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分别连接门槛和凸筋,在汽车前方受到撞击载荷时由后纵梁传递至门槛和凸筋,以至传递到底板,对载荷进行缓冲和吸收。2、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与后纵梁之间呈锐角,对后纵梁上的载荷进行很好的分解,加强板二上设有焊接臂,使加强板二和凸筋之间由更大的接触面,以便更好的传递能量。
图1是本实施例中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与后纵梁之间的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汽车车身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后纵梁;3、门槛;4、凸筋;51、加强板一 ;52、加强板二 ;6、焊接
臂;7、前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汽车车身包括车舱底部的底板I和底板I两侧的门槛3,底板I的正中间设有一条纵向分布的凸筋4,其特征在于,凸筋4的两侧各设有一条固定在底板I上的后纵梁2,本吸能结构包括一块加强板一 51和一块加强板二 52,加强板一 51固连在门槛3与后纵梁2之间,加强板二 52固连在凸筋4与后纵梁2之间,加强板一 51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后纵梁2和门槛3上,加强板二 5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后纵梁2和凸筋4上。在车身加工过程中,将加强板一 51和加强板二 52分别焊接在门槛3、后纵梁2和凸筋4之间,根据底板I上其他汽车部件的安装和布置状况,适当的调整加强板一 51和加强板二 52的位置和角度,使加强板一 51和加强板二 52不会影响各部件原来的布置方式和安装位置,加强板一 51和加强板二 52均与后纵梁2呈锐角分布。加强板二 52上与凸筋4固连的一端设有一块焊接臂6,焊接臂6与凸筋4平行且抵靠在凸筋4上,由于凸筋4的强度相比后纵梁2和门槛3稍弱,焊接臂6能使凸筋4和加强板二 52能够有更大的焊接面,增强后冲击载荷从后纵梁2传递至凸筋4是的传递效果,后纵梁2贴靠在底板I上并与底板I固连,后纵梁2与底板I固连,门槛3和凸筋4均设置在底板I上,加强板一 51和加强板二 52的加入,可以使得汽车底板1、后纵梁2、门槛3、凸筋4等形成一个强大的载荷传递和吸收的网状结构,全面的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如图2所示,后纵梁2与一条处于发动机舱下方的前纵梁7相连,后纵梁2的前端抵靠在前纵梁7的后端且两者相固连,车头撞击是汽车发生意外时发生概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撞击,前纵梁7抵靠并固定在前横梁和后纵梁2之间,能够充分的将汽车前端的载荷传递至后纵梁2,然后由后纵梁2传递至门槛3、底板I和凸筋4等部位,进行吸收和缓冲。本加强结构的基本原理是:为了将在考虑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在后纵梁2和门槛3之间固连一块加强板一 51,在后纵梁2和凸筋4之间固设一块加强板二 52,在汽车受到撞击载荷时,后纵梁2、门槛3、凸筋4和底板I相互缓冲和传递载荷,汽车前方受到撞击时,载荷有前横梁传递至前纵梁7,前纵梁7传递至后纵梁2,由加强板一 51和加强板二 52分别传递至门槛3和凸筋4,形成一个强大的载荷传递和吸收的网状结构,全面的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防止车身变形。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汽车车身包括车舱底部的底板(I)和底板(I)两侧的门槛(3),底板(I)的正中间设有一条纵向分布的凸筋(4),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4)的两侧各设有一条固定在底板(I)上的后纵梁(2),本吸能结构包括一块加强板一(51)和一块加强板二(52),所述的加强板一(51)固连在门槛(3)与后纵梁(2)之间,所述的加强板二(52)固连在凸筋(4)与后纵梁(2)之间,所述的加强板一(51)和加强板二(52)均与后纵梁(2)呈锐角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一(51)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后纵梁(2)和门槛(3)上,所述加强板二(5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后纵梁(2)和凸筋(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二(52)上与凸筋(4)固连的一端设有一块焊接臂(6),所述的焊接臂(6)与凸筋(4)平行且抵靠在凸筋(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纵梁(2)贴靠在底板(I)上并与底板(I)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纵梁(2)与一条处于发动机舱下方的前纵梁(7)相连,所述后纵梁(2)的前端抵靠在前纵梁(7)的后端且两者相固 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的吸能结构,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的后纵梁与车身之间吸能效果较差等技术问题。汽车车身包括车舱底部的底板和底板两侧的门槛,底板的正中间设有一条纵向分布的凸筋,凸筋的两侧各设有一条固定在底板上的后纵梁,本吸能结构包括一块加强板一和一块加强板二,加强板一固连在门槛与后纵梁之间,加强板二固连在凸筋与后纵梁之间,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均与后纵梁呈锐角分布。本实用新型具有效能效果好、有利于载荷传递等优点。
文档编号B62D21/15GK203094191SQ20132006454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1日
发明者陈定方, 周聪, 张登贤, 乐志国, 刘宗巍,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