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平叉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平叉结构,左平叉主管(1)与右平叉主管(2)对称设置,两者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横管(3)固定,在每根平叉主管的前端均固定设置有金属套管(4),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顶面上均设有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并在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左右管壁上对称开设有条形通槽(6),所述连接横管(3)为矩形管。本实用新型将摩托车左右平叉主管之间的连接横管改为矩形结构,并把连接横管嵌套入盒式加强筋内,提高了摩托车平叉的承载载荷能力,并根据安装小轮径、宽轮胎的车型要求,将平叉结构中的相关部件安装尺寸作了调整,通过对后轮安装高度差的调整,使得小轮径、宽轮胎的后轮安装间隙更为合理。
【专利说明】摩托车平叉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构件,特别涉及摩托车上的平叉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摩托车平叉的左、右两个平叉主管之间都采用圆管作为连接横管,而圆管本身的外圆受力面积小、受力强度不大,容易发生弯折变形,不仅会影响摩托车的承载载荷,而且变形后又会影响两个平叉主管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摩托车后减震的受力角度,影响减震效果。另外,摩托车后轮定位结构比较固定,相对于小轮径、宽胎而言,在安装上存在间隔空间不足的问题,在颠簸的路面上后轮易与车架或摩托车的覆盖件发生干涉,从而影响行驶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承载载荷的摩托车平叉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摩托车平叉结构,左平叉主管(I)与右平叉主管(2 )对称设置,两者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横管(3)固定,在每根平叉主管的前端均固定设置有金属套管(4),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顶面上均设有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并在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左右管壁上对称开设有条形通槽(6),所述连接横管(3)为矩形管。
[0006]本实用新型将连接横管由传统的圆管改为矩形管,增加了连接横管上下两端的承载面积,连接横管前后方向的侧面能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摩托车平叉的承载载荷能力。
[0007]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横管(3)嵌套入盒式加强筋(5)的空腔内,该盒式加强筋(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平叉主管焊接固定。采用以上结构,连接横管嵌套入盒式加强筋的空腔内,同时,盒式加强筋的左右两端还与对应位置的平叉主管焊接固定,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承载面积,而且以平叉主管为支撑,提高了承载载荷,平叉结构的稳定性更强。
[0008]作为优选,所述盒式加强筋(5)为开口向前的空腔体,该盒式加强筋(5)上盒板的前部与连接横管(3)的上板面贴合,盒式加强筋(5)下盒板的前部与连接横管(3)的下板面贴合,并且盒式加强筋(5)的前端面与连接横管(3)的前端面齐平;所述盒式加强筋(5)的后盒板在连接横管(3)的后侧。采用以上结构,盒式加强筋的上下盒板分别贴合连接横管的上下板面,增加了受力面的承载厚度,抗压能力加强,平叉主管和连接横管相互支撑不易变形。
[0009]作为优选,所述盒式加强筋(5)后盒板的中部为平直板面,该平直板面的左右两侧为向后延伸的斜面,并且左右两边的斜面呈“八”字形。采用以上结构,通过支撑处受力角度的变化及受力接触面的延长,可将所受承载载荷均匀分担到平叉主管上,避免连接横管因受力集中而发生变形。[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要装配车型的组装要求,所述左平叉主管(I)与右平叉主管
(2)长度相等,长度LI优选为450?520mm。
[0011]为了加大受力支撑面,提高受力稳定性,同时满足装配车型所用的小轮径宽轮胎后轮的安装要求,所述左平叉主管(I)的后段和右平叉主管(2)的后段为相互平行的直管段,两直管段的内侧壁间距L2优选为200?230mm。
[0012]根据平叉主管前端所对应安装位置的宽度,左右两边所述金属套管(4)的内侧壁间距L3优选为150?170mm。
[0013]为了满足小轮径宽轮胎后轮的安装要求,同时提高后轮减震器的稳定性,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呈“U”形槽状,左右两边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的槽中心间距L4优选为205?235_。
[0014]为了加大后轮安装的落差值,增加小轮径、宽轮胎的安装间隙,更好的满足安装要求,所述条形通槽(6)的宽度L5优选为12?16mm,长度L6优选为40?60mm。
[0015]结合整车安装尺寸要求,所述条形通槽(6)与同侧金属管套(4)的中心距L7优选为 400 ?460mm。
[0016]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摩托车左右平叉主管之间的连接横管改为矩形结构,并把连接横管嵌套入盒式加强筋内,提高了摩托车平叉的承载载荷能力,并根据安装小轮径、宽轮胎的车型要求,将平叉结构中的相关部件安装尺寸作了调整,通过对后轮安装高度差的调整,使得小轮径、宽轮胎的后轮安装间隙更为合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摩托车平叉结构包括左平叉主管1、右平叉主管2、连接横管3、金属套管4和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左平叉主管I与右平叉主管2对称设置,所述左平叉主管I与右平叉主管2长度相等,长度LI为450?520_,在每根平叉主管的前端均固定设置有金属套管4,左右两边所述金属套管4的内侧壁间距L3为150?170mm。
[0021]所述左平叉主管I与右平叉主管2的前部之间还通过连接横管3固定,所述连接横管3采用矩形管结构并位于金属套管4的后侧,所述连接横管3嵌套入盒式加强筋5的空腔内,所述盒式加强筋5为开口向前的空腔体,该盒式加强筋5上盒板的前部与连接横管3的上板面贴合,盒式加强筋5下盒板的前部与连接横管3的下板面贴合,并且盒式加强筋5的前端面与连接横管3的前端面齐平;该盒式加强筋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平叉主管焊接固定;所述盒式加强筋5的后盒板在连接横管3的后侧,所述盒式加强筋5后盒板的中部为平直板面,该平直板面的左右两侧为向后延伸的斜面,并且左右两边的斜面呈“八”字形。
[0022]所述左平叉主管I的后段和右平叉主管2的后段为相互平行的直管段,两直管段的内侧壁间距L2为200?230mm,在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顶面上均设有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呈“U”形槽状,左右两侧槽壁为三角形,左右两边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的槽中心间距L4为205?235mm ;在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左右管壁上对称开设有条形通槽6,所述条形通槽6的宽度L5为12?16mm,长度L6为40?60mm,所述条形通槽6与同侧金属管套4的中心距L7为400?460mm。
[0023]本实用新型未叙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平叉结构,左平叉主管(I)与右平叉主管(2)对称设置,两者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横管(3)固定,在每根平叉主管的前端均固定设置有金属套管(4),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顶面上均设有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并在每根平叉主管后端的左右管壁上对称开设有条形通槽(6),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横管(3)为矩形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横管(3)嵌套入盒式加强筋(5)的空腔内,该盒式加强筋(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平叉主管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式加强筋(5)为开口向前的空腔体,该盒式加强筋(5)上盒板的前部与连接横管(3)的上板面贴合,盒式加强筋(5)下盒板的前部与连接横管(3)的下板面贴合,并且盒式加强筋(5)的前端面与连接横管(3)的前端面齐平;所述盒式加强筋(5)的后盒板在连接横管(3)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式加强筋(5)后盒板的中部为平直板面,该平直板面的左右两侧为向后延伸的斜面,并且左右两边的斜面呈“八”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平叉主管Cl)与右平叉主管(2)长度相等,长度LI为450?52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平叉主管(I)的后段和右平叉主管(2)的后段为相互平行的直管段,两直管段的内侧壁间距L2为200?2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两边所述金属套管(4)的内侧壁间距L3为150?17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7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呈“U”形槽状,左右两边所述后减震器安装座组件(7)的槽中心间距L4为205?235mm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通槽(6)的宽度L5为12 ?16mm,长度 L6 为 40 ?6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摩托车平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通槽(6)与同侧金属管套(4)的中心距L7为400?460_。
【文档编号】B62K11/02GK203391925SQ201320369000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6日
【发明者】伍毅, 任京生 申请人: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