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716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结构特征主要表现车辆前部两侧分别设有支撑轮收储舱,收储舱和车辆前地台间固定有支撑轮固定基座,左右支撑轮臂套置在支撑轮固定基座上的转轴上,左、右刹车联动线一端连接在脚刹臂上,另一端分别连接在左右支撑轮臂上;左转向联动线一端连接在前叉左侧,另一端连接在左支撑轮臂滑块上,右转向联动线一端连接在前叉右侧,另一端连接在右支撑轮臂滑块上;左、右驻车制动器联动线一端固定在驻车制动器拉杆上,另一端固定在左、右支撑轮臂滑块上。通过将刹车与支撑轮联动达到替代脚支撑车辆平衡的作用,通过将转向与支撑轮联动使车辆运动中更加平稳,通过将驻车制动器与支撑轮联动,使车辆可以以支撑轮着地行驶。
【专利说明】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动力驱动两轮车辆的侧支撑轮,即一种可以和刹车、转向装置联动的侧支撑轮。
【背景技术】
[0002]两轮摩托车自从诞生伊始就有两个侧支撑轮,在车辆低速行驶失去平衡的时候起着支撑保护的作用,但它们是固定不可调的。由于技术的进步车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固定的侧支撑轮的支撑反而影响车辆的灵活性,更容易使车辆失去平衡,因而就在现代摩托车和电动两轮车中消失了。由于两轮车的侧向稳定依靠动平衡,失去平衡时只能依靠骑车人的两条腿来支撑。但是人腿的负载能力毕竟很小,因此在车辆高速行驶中或发生碰撞时,不能有效地发挥支撑作用,导致事故频发,伤人无数。
[000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置于车辆两侧、可与转向装置及制动装置联动的可收放的侧支撑轮。在车辆驻泊时将制动杆拉到底,侧支撑轮提供两侧支撑并刹住车辆;低速或冰雪路面行驶时可将制动杆拉到第一节点或将制动踏板踩至第一节点,左右侧支撑轮支撑在车辆两侧,使车辆形成菱形四轮状态;高速行驶时,侧支撑轮收起,以降低车辆行驶阻力,增加车辆的灵活性;在驾驶者紧急制动时,随着刹车装置的运动,侧支撑轮随之撑地,使车辆保持平衡。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车体、左支撑轮、左支撑轮基座、左支撑轮臂、左支撑轮活动臂、右支撑轮、右支撑轮基座、右支撑轮臂、右支撑轮活动臂、车龙头手刹、脚刹、可调式驻车制动器、前轮刹车联动线、后轮刹车联动线、左支撑轮回收弹簧、右支撑轮回收弹簧以及和前叉联动的左、右侧支撑轮转向调节装置、手刹系统、制动系统以及联系在支撑轮与制动系统之间的软管和软轴线、支撑轮与左前叉、右前叉之间的软管和软轴线,支撑轮与脚刹装置之间的软管和软轴线组成,其具体构成是:左支撑轮舱安置于车辆前地台下舱室左侧,左支撑轮基座固定在其中,右支撑轮舱安置于车辆前地台下舱室右侧,右支撑轮基座固定在其中;右支撑轮臂一端套置在右支撑轮基座上的转轴上,另一端安装右支撑轮;右支撑轮回收弹簧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基座的连接点上,另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连接臂上;右转向联动线的转轴线的一端连接在右前叉上,另一端穿过右转向联动线软套管连接在右支撑轮臂上的滑块上;右刹车联动线软轴线一端固定右支撑轮臂中部,另一端从右刹车联动线软套管内管道穿过固定在脚刹臂上;驻车制动器右软轴线一端固定在驻车制动器拉杆上,另一端由驻车制动器右联动线软套管内管道穿过,连接在右支撑轮臂上,左侧支撑轮结构和部件间连接关系与右侧相同。
[0005]左支撑轮收储舱安置于车辆底盘左侧中、前部,左支撑轮基座固定在其中,右支撑轮收储舱安置于车辆底盘右侧中、前部,右支撑轮基座固定在其中;右支撑轮连接臂一端套置在右支撑轮基座上的转轴上,另一端安装右支撑轮;右支撑轮回收弹簧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基座的连接点上,另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连接臂上;右支撑轮刹车联动线两端分别固定在脚刹臂和右支撑轮臂上的滑块上;右支撑轮联动线是由软套管和穿过该软套管内管道的软轴线组成,右支撑轮刹车联动线的软套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脚刹臂和右支撑轮臂附近,右支撑轮刹车联动线的软轴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脚刹臂和右支撑轮臂上,软轴线可在软套管管道内滑动;右支撑轮臂上有滑块,滑块可套置右支撑轮臂上,驻车制动器制动臂联动线和左支撑轮臂上的滑块、右支撑轮连接臂上的滑块之间由穿过软套管内管道的软轴线连接并可以相互联动;左右车龙头手刹和左支撑轮连接臂、右支撑轮连接臂之间由穿过软套管内管道的软轴线连接并可以相互联动;右前叉和右支撑轮臂之间由穿过软套管内管道右转向联动线的软轴线连接并相互联动;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本文的联动线是由软套管和穿在其中的软轴线构成,其中软套管两端固定在需勾连的两个部件附近适宜位置,软轴线两端分别固定在需联动的两个部件上;左、右支撑轮收进收储舱后,支撑轮的下部仍低于车的底盘下底面3—5cm。使用时,脚踏下脚刹踏板带动脚刹臂向前运动,从而拉动左右支撑轮臂绕转轴运动,脚刹臂运动行程未达到一半时左、右支撑轮落地支撑,车辆可继续行驶,脚刹臂运动行程超过一半时,前后轮开始刹车,同时在脚刹臂拉动的下带动控制线使动力装置断电或离断。
[0006]脚刹和支撑轮的联动也可采用下列方式:脚刹臂转轴固定于车体地台内前部,并延伸至车体两侧,脚刹臂、左手刹臂、右手刹臂、左拉臂、右拉臂固定其上,左拉臂和左支撑轮连接臂、右拉臂和右支撑轮连接臂之间分别由左拉杆和右拉杆连接,左刹把可通过手刹线拉动左手刹臂,右刹把可通过手刹线拉动右手刹臂。
[0007]驻车制动器由拉杆、棘轮、棘爪以及控制线组成,棘轮上有若干凹齿,驻车制动器制动臂上的棘爪可依制动需要卡置于棘轮的任一凹齿上,与驻车制动器制动臂通过驻车制动器联动线联动的左支撑轮和右支撑轮位置随之作相应的改变。使用时,驻车制动器拉杆拉起带动脚刹臂向前运动,从而拉动左右支撑轮臂绕转轴运动,驻车制动器拉杆运动行程未达到一半时,车辆可在左、右支撑轮落地支撑下继续行驶,驻车制动器拉杆运动行程超过一半时,前后轮开始刹车,同时动力装置在驻车制动器拉杆或脚刹臂的拉力作用下断电或离断。
[0008]左支撑轮连接臂上端套置在与左支撑轮基座上的转轴上,下端有转轴或通孔,左支撑轮活动臂中部或上端的通孔或转轴套置其上形成可向后弯折的活动关节,左支撑轮活动臂和左支撑轮连接臂之间由弹簧支撑;右支撑轮结构与左侧相同。
[0009]右支撑轮套置在右支撑轮连接臂下端或右支撑轮活动臂下端的转轴上,右支撑轮活动臂下表面可设置弧形防护滑撬;右防护滑撬呈圆弧形,直径大于右支撑轮,右防护滑撬的两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臂下表面或右支撑轮活动臂下表面,其顶点和右支撑轮轮毂相切;左侧结构和右侧相同。
[0010]右转向联动线的软轴线一端固定在右前叉上,另一端由固定在右前叉附近车体上的软管管道内穿入,再由固定在右转轴上的出口穿出,连接在右滑块上,右回收弹簧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臂下端,另一端固定在右滑块上;左侧结构和右侧相同。转向时,由于前叉与附近的左右转向联动线软套管距离产生变化,从而拉动滑块在左、右支撑轮臂上移动,支撑轮臂的支撑角度随之改变,使车辆有着适度的支撑。
[0011]左转向联动线的软轴线也可以由右转轴上穿出的另一端由固定在右支撑轮连接臂中部的定滑轮变向后,固定在右支撑轮活动臂的上端;左侧结构同于右侧。
[0012]右支撑轮基座下缘固定在底盘最右侧结构件,其上缘向车内倾斜,固定在地台下舱室右侧上结构件上;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0013]右支撑轮基座也可呈扇形,其圆心有通孔,套置于前地台右侧结构件上的转轴上,其弧形边插置于车体右侧的弧形轨道中,右支撑轮基座由驻车制动器联动线拉动,在轨道中旋转运动,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0014]左支撑轮基座下缘固定在底盘外缘,左支撑轮基座上缘向车内倾斜,固定在地台地板的支撑件上,右支撑轮基座下缘固定在底盘外缘,右支撑轮基座上缘向车内倾斜,固定在地台地板的支撑件上。
[0015]右支撑轮基座上的转轴垂直于右支撑轮基座;套置于右支撑轮基座转轴上的右支撑轮连接臂随右支撑轮基座倾斜角度向车内倾斜;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0016]左回收弹簧一端固定在左侧上部车体上,另一端固定在左支撑轮基座上,左转向联动线的软轴线一端固定在左前叉上,另一端由固定在其附近的软管管道内穿入,由左支撑轮基座附近穿出,连接在左支撑轮基座上;右回收弹簧一端固定在右侧上部车体上,另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基座上,右转向联动线软轴线一端固定在右前叉上,另一端由固定在其附近的软套管管道内穿入,由右支撑轮基座附近穿出,连接在右支撑轮基座上。
[0017]支撑轮收放也可以由设置在支撑轮固定基座上的液压撑杆实现,液压撑杆由手刹或脚刹控制,即左、右液压液导管分别固定在左、右液压撑杆的液压液入口,它们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液压泵的2个出口上,左、右手刹或脚刹的控制线连接在液压泵的拉杆上,任意一个刹车装置使用时,即通过控制线拉动液压泵,由液压泵通过液压液将力量传送到左、右液压撑杆上,从而推动左、右支撑轮臂向下旋转,右支撑轮臂末端的支撑轮随之落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液压制动右侧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软套管、软轴线传动右侧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转轴、拉杆转动液压制动左侧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可活动固定基座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驻车制动器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的侧支撑轮后收储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的支撑轮前收储结构示意图。
[0025]图1中,I为前轮制动盘,2是前轮,3是前轮制动钳,4是前轮制动钳与制动泵之间的传动管,5是车的右前叉,6是左前叉,7是前主梁,8是右转向联动线软套管,9是右侧制动泵,10是右手刹线的软套管,11是前叉立管,12是右转向联动线的软轴线,13是左手刹线的软套管,14是脚刹踏板,15是前地台地板,16是右转向联动线软套管的固定桩,17是车龙头19的左把手,18是左手刹,19是车龙头,20是右手刹,21是车龙头19的右把手,22是前座椅基座,23是驻车制动器的手刹杆,24是驻车制动器拉杆转轴,25是驻车制动器联动线的右软轴线,26是驻车制动器联动线软套管固定桩,27是后地板,28是后轮刹车线,29是驻车制动器联动线软套管,30是后主梁,31是驻车制动器垂直支柱也是前座椅右腿,32是右支撑轮臂和脚刹臂间联动线的软套管,33是支撑横杆,34是右支撑轮臂转轴,35是右支撑轮,36是右支撑轮活动臂,37是右支撑轮基座,38是右支撑轮臂和脚刹臂间联动线软套管32的固定桩,39是右支撑轮臂回收弹簧,40是右支撑轮臂和脚刹臂间联动线的软轴线,41是右弧形槽,42是右支撑轮保护圈,43是右支撑轮臂,44是右支撑轮活动臂和右支撑轮臂之间的支撑弹簧,47是右支撑轮臂挡板,48是脚刹臂,49是右拉杆,50是右手刹线10的软轴线,51是脚刹臂转轴,52是右拉臂,53为邻近制动泵的软套管固定桩,54是制动泵活塞,55是制动泵拉臂支点,56是制动泵拉臂,57是制动泵基座,122是右转向联动线上固定桩,123是右支撑轮舱,124是前地台下舱室,126是断电或动力离断控制线。
[0026]图2中,46是脚刹臂48与右支撑轮臂间的刹车联动软轴线,58是脚刹臂48与右支撑轮臂间的刹车联动线软套管,59是连接脚刹臂48的前轮刹车线软套管,60是邻近脚刹臂48的固定桩,61是连接前轮制动钳3和脚刹臂48的软轴线,62是连接后轮制动钳和脚刹臂48的软轴线,116是滑块拉伸弹簧,117是滑块,其余与图1相同。
[0027]图3中,45是左支撑轮转向调节线的软轴线,63是左制动泵,64是左支撑轮转向调节线软套管,65是左固定基座上转轴,66是驻车制动线的左软轴线,67是驻车制动线的左软套管,68是前座椅左腿,69是左支撑轮臂联动刹车线软套管,70是左支撑轮,71是左支撑轮活动臂,72是左支撑轮基座,73是左支撑轮臂联动刹车线软套管69在装修材料固定基座72上的固定桩,74是左支撑轮臂联动刹车线的软轴线,75是左弧形槽,76是左支撑轮保护圈,77是左支撑轮臂,78是左支撑轮活动臂和左支撑轮臂之间的支撑弹簧,79是左支撑轮回收弹簧,80是左支撑轮臂挡板,81是左支撑轮臂联动刹车线软套管,82是左支撑轮拉杆,83是左拉臂,84是邻近左制动泵的固定桩,85是左制动泵活塞,86是左制动泵拉臂支点,87是左制动泵拉臂,88是左手刹线13的软轴线,117是右滑块,119是左支撑轮转向调节线的软套管上固定桩,125是左支撑轮收储舱。
[0028]图4中,92是右侧支撑轮连接臂上的减震器,93是旋转基座复位弹簧,94是活动基座转动轨道,95是左活动基座上的软轴套管固定桩,96是车辆侧部结构件97上的软轴套管固定桩,97是车辆侧部结构件,98是脚刹臂48和右支撑轮臂43联动的软套管,99是驻车制动器手刹杆23和脚刹臂48之间的传动连杆,100是脚刹臂48和右支撑轮臂43联动的软轴线,其余与图1、图2、图3相同。
[0029]图5中,101是手刹解锁按钮,102是顶杆,103是棘爪转轴,104是弹簧,105是弹簧104的安装基座,106是棘轮,107是棘轮106上的凹齿,109是棘爪,110是软轴线25在手刹杆23上的固定点,其余与图1、图2、图3、图4相同。
[0030]图6中,34是支撑轮基座上的转轴,42是支撑轮保护圈,111是支撑轮连接臂上垂直插入右弧形槽41的凸柱上的端帽,112是弹簧113的上基座,113是后减震弹簧,114是弹簧113的下基座,115是前减震弹簧,其余与图1、图2、图3、图4相同。
[0031 ] 图7中,108是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上的通孔,其余部件与图1、图2、图3、图4、图
5、图6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图1实施例中,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固定于车体中前部的右侧,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的上缘向车内倾斜,使之与车辆垂线呈10° -35°夹角,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可由钢板、钢管等制作,右弧形槽41以转轴34轴心在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上的投影点为圆心,半径10cm—30cm,槽款lcm—3cm,弧度40° -120°,右支撑轮臂43—端为轴套,套置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上的转轴34上,另一端套置于右支撑轮活动臂36中部的转轴上,右支撑轮35安置在右支撑轮活动臂36 —端的转轴上,拉伸弹簧44的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臂43的中部,另一端固定固定在右支撑轮活动臂36的末端,固定桩16固定在转轴34上,右支撑轮转向调节线软套管8 —端固定在固定桩16上,另一端固定在主梁邻近右前叉5的固定桩上,软轴线12 —端固定在右支撑轮活动臂36的末端,另一端由固定桩16的通孔穿人,经右支撑轮转向调节线软套管8内管道从主梁邻近右前叉5的固定桩的通孔穿出,固定在右前叉5的安装座上;驻车制动线软套管29的下固定桩47固定于固定基座37下部弧形槽30的下顶端处,驻车制动线软套管29的上固定桩26固定于前座椅的支撑腿31上,距离驻车制动器的手刹杆23的转轴5cm-15cm处,驻车制动器的手刹杆23通过转轴24安装在支撑腿31上,软轴线25 —端固定于驻车制动器的手刹杆23的中部,另一端由上固定桩26的通孔传入,驻车制动线软套管29内管道,由下固定桩47通孔穿出固定在右支撑轮臂43的中部;脚刹臂转轴51通过轴承或通孔安置于车的底部且垂直于主梁7,脚刹臂转轴51分别向左、右延伸至车体两端,脚刹踏板14通过脚刹臂48固定在脚刹臂转轴51上,脚刹臂转轴51左、右两侧和支撑轮邻近的位置分别固定有左拉臂83和右拉臂52,右支撑轮臂拉杆49 一端套置于右支撑轮臂43的中部安装孔或转轴上,另一端插置于右拉臂52的安装孔内;制动泵9固定于前主梁7,传动管4 一端密封连接在制动泵9的制动液出口,另一端密封连接在前轮或后轮制动钳3的制动液入口上,制动泵拉臂56安装在拉臂支点55的转轴上,拉臂56下端设有凸柱顶着制动泵活塞54,距离制动泵95cm-15cm处有固定桩53,软套管32 —端固定于固定桩53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桩38上,软轴线40 —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臂43的中部,另一端由右支撑轮臂联动刹车线软套管固定桩38的通孔中穿入,经软套管32内的管道,由邻近制动泵的软套管固定桩53上的通孔穿出固定在制动泵拉臂56的上端;右手刹线的软套管10 —端固定在右把手21的固定桩上,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桩53上,右手刹线的软轴线50 一端固定在制动泵拉臂56的上端,另一端由固定桩53通孔穿入,经软套管10内管道,从右把手21固定桩中穿出,连接在右刹把20上;使用脚刹时,由于脚刹臂43带动脚刹臂转轴51向前转动从而拉动支撑轮连接臂43向前运动,使支撑轮26着地,同时拉动软轴线40,从而拉动刹车系统工作,使车辆制动;脚刹臂43绕脚刹臂转轴51转动的同时,拉动断电或动力离断控制线126,使车辆驱动力停止;右支撑轮活动臂36下有右支撑轮保护圈42,右支撑轮保护圈42是直径大于又右支撑轮35的圆弧形构件,其两端固定在右支撑轮活动臂36的下面,弧顶位置和右支撑轮35轮毂相切,当右支撑轮遇到障碍或沟坎时,提供临时滑撬的作用。
[0033]图2所示实施例中,滑块117套置于右支撑轮臂43的中部并能在右支撑轮臂43上滑块收缩弹簧116和软轴线12的作用下滑动,软套管8 一端固定于固定桩16上另一端固定于固定桩60上,软轴线12 —端固定在滑块117上另一端由固定桩16通孔穿入,经软套管8内的管道,由固定桩60的通孔穿出连接在脚刹臂48上;右侧手刹制动软套管10 —端固定在右刹把21的固定桩上,另一端固定在后轮附近的固定桩上,软轴线一端连接在右刹把20上,另一端经右侧手刹制动软套管10内管道,从后轮固定桩穿出,连接在后轮制动臂上,左侧手刹结构同于右侧,连接的目标为前轮制动器;前轮刹车线软套管59和软套管28一端均固定在固定桩60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前轮、后轮制动器固定桩上,软轴线61和软轴线62的一端均固定在脚刹臂48上另一端分别从前轮刹车线软套管59和软套管28内管道穿出,分别连接在前轮制动器3和后轮制动器上,其余与图1实施例相同。
[0034]图3是图1实施例的左侧结构,图中,左支撑轮固定基座72固定于车体中前部的左侧,左支撑轮固定基座72的上缘向车内倾斜,使之与车辆垂线呈10° -35°夹角,左支撑轮固定基座72可由钢板等制作,左弧形槽75以转轴65轴心在左支撑轮固定基座72的投影点为圆心,半径IOcm—30cm,槽宽Icm—3cm,弧度40° -120° ,左支撑轮臂77—端为轴套,套置在左支撑轮固定基座72的转轴65上,另一端套置于左支撑轮活动臂71中部的转轴上,左支撑轮70安置在左支撑轮活动臂71 一端的转轴上,左支撑轮回收弹簧79的一端固定在左支撑轮臂77的中部,另一端固定固定在左支撑轮固定基座72上部的固定点上,左转向联动线软套管的下固定桩固定在左支撑臂的轴套上,左转向联动线软套管64—端固定在左转向联动线软套管的下固定桩,另一端固定在邻近左前叉6的主梁上的左支撑轮转向调节线的软套管上固定桩119上,软轴线45 —端固定在左支撑轮活动臂71的末端,另一端由下固定桩64的通孔穿入,经左转向联动线软套管64内管道从主梁邻近左前叉6的上固定桩119的通孔穿出,固定在左前叉6的安装座上;驻车制动线软套管66的下固定桩80固定于固定基座72下部左弧形槽下端部,软套管67 —端固定在前座椅的右支撑腿22内侧的固定桩118上,距离驻车制动器拉杆23的转轴24约5cm-15cm处,另一端固定在左支撑轮固定基座72下部的下固定桩80上,软轴线66 —端固定于驻车制动器拉杆23的中部,另一端由上固定桩118的通孔传入,经软套管67内管道,由下固定桩80通孔穿出固定在左支撑轮臂77的中部;左拖臂83固定在制动转轴51的左端,拉杆82 —端套置于左支撑轮臂77的中部安装孔或转轴上,另一端插置于左拖臂83的安装孔内;软套管69—端固定在固定桩73上,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桩84上,软轴线74 一端固定在左支撑轮臂77的中部,另一端由固定桩73穿入,经软套管69内管道,由固定桩84通孔传出,连接在左制动泵63的拉臂87上,制动泵63既可以固定在主梁21上,也可以固定在车龙头刹把上,制动导管120 —端密封连接在制动泵63的制动液出口,另一端密封连接在后轮制动钳的制动液入口上,制动泵拉臂87中部安装在左制动泵拉臂支点86的上,拉臂87下端设有凸柱顶着制动泵活塞85,距离制动泵635cm — 15cm处有固定桩84,软套管81 —端固定于固定桩84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桩73上,软轴线74 一端固定在左支撑轮臂77的中部,另一端由固定桩73的通孔中穿入,经软套管81内的管道,由固定桩84上的通孔穿出固定在制动泵拉臂87上,软套管
13—端固定在左把手17的固定桩上,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桩84上,软轴线88 —端固定在制动泵拉臂87的上端,另一端由固定桩84的通孔穿入,经软套管13内管道,从左把手17的固定桩中穿出,连接在左刹把18上。左支撑轮活动臂71下有左支撑轮保护圈76,左支撑轮保护圈76是直径大于又左支撑轮71的圆弧形构件,其两端固定在左支撑轮活动臂71的下面,弧顶位置和左支撑轮70轮毂相切,当右支撑轮遇到障碍或沟坎时,提供临时滑撬的作用。
[0035]图4是可旋转的支撑轮固定基座结构,图中,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呈扇形,其圆心部位有轴套,套置在转轴34上,其弧形边插置在轨道94中,右支撑轮臂43的上端也为轴套,也套置在转轴34上并由紧固件紧固,减震器92上端固定在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的上缘,其下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臂43的中部;右支撑轮臂43的下端安装有右支撑轮35 ;驻车制动线的右软轴线25 —端固定在驻车制动器拉杆23的中部,另一端由软套管121的一端穿入,再由邻近脚刹臂43的软套管8 一端穿出,连接在连杆98的下端,连杆98中部有通孔,套置在位于地台垂直构件上的转轴上,连杆98的上端通孔套置在脚刹臂48中部的转轴上,制动转轴线一端固定在脚刹臂48中部,另一端穿过软套管29连接在右支撑轮臂43的中部;转向软轴线12 —端固定在左前叉6上,另一端右软套管8中穿过,连接在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的前缘;右侧结构和左侧相同。
[0036]图5是驻车制动器把手的结构,驻车制动器拉杆23的末端套置在驻车制动器垂直支柱31的转轴24上,棘轮106呈扇形,其圆心部位有通孔,棘轮106通孔套置在转轴24,其直边固定在驻车制动器垂直支柱31上,棘轮106弧形边有很多凹齿107,凹齿107分别对应支撑轮着地位置及驻车制动位置,当棘爪109卡在任一凹齿时则车辆两侧支撑轮随之相应改变;制动器拉杆23呈管状,棘爪109中部套置在制动器拉杆23内的转轴103上,棘爪109的下端卡置在棘轮106的凹齿内,上端和顶杆102 —端相连,弹簧104安置在基座105和棘爪109之间,顶杆102的另一端连接着手刹解锁按钮101,制动器把手23的中部有制动软轴线29的固定点102。
[0037]图6是减震支撑轮的结构。弧形槽41是以转轴34的圆心为圆心的圆弧形槽,支撑轮臂43的中部和支撑轮固定基座37相对的一侧有凸柱插入弧形槽41中,凸柱露出基座37车内面,其顶端有帽111,用于加强支撑轮臂的强度,支撑轮35中心轴套套置在支撑轮活动臂36末端的转轴上,支撑轮活动臂36的中部通孔套置在右支撑轮臂43下端的转轴上,弹簧113和115分别安装在支撑轮臂43和支撑轮活动臂36前、后固定座上;活动臂36上有弧形保护圈42。
[0038]图7中,右支撑轮转轴34位于右支撑轮收储舱123后部车身构件或固定基座上,右支撑轮43上端轴套套置其上,右支撑轮回收弹簧39 —端固定在右支撑轮收储舱123前部车身构件或固定基座上,另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臂43上,固定桩47位于右支撑轮臂后,驻车制动器联动线软套管下端、刹车联动线软套管一端均固定其上。
[0039]本实用新型将侧支撑轮舱放置于前地台舱两侧,通过转向系统调节车辆行驶时的两侧不同的支撑力度和角度,使车辆灵活性有了很大提高,由支撑轮为车辆提供支撑,也可以避免由于力量的欠缺导致伤害,连续可调的驻车制动器工作模式也为车辆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的使用方法。将其用于全封闭两轮摩托车或电动车上将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
1.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由左支撑轮(70)、右支撑轮(35)、左支撑轮臂(77)、右支撑轮臂(43)、左支撑轮基座(72)、右支撑轮基座(37)、手刹系统、制动系统以及联系在支撑轮与制动系统之间的软管和软轴线、支撑轮与左前叉、右前叉之间的软管和软轴线,支撑轮与脚刹装置之间的软管和软轴线组成,其特征在于: 左支撑轮舱(125)安置于车辆前地台下舱室(124)左侧,左支撑轮基座(72)固定在其中,右支撑轮舱(123)安置于车辆前地台下舱室(124)右侧,右支撑轮基座(37)固定在其中;右支撑轮臂(43) —端套置在右支撑轮基座(37)上的转轴O上,另一端安装右支撑轮(35);右支撑轮回收弹簧(39) —端固定在右支撑轮基座(35)的连接点上,另一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连接臂(43)上;右转向联动线的转轴线(12)的一端连接在右前叉(5)上,另一端穿过右转向联动线软套管(8)连接在右支撑轮臂(43)上的滑块(117)上;右刹车联动线软轴线(46) —端固定右支撑轮臂(43)中部,另一端从右刹车联动线软套管(58)内管道穿过固定在脚刹臂(48)上;驻车制动器右软轴线(25) —端固定在驻车制动器拉杆(23)上,另一端由驻车制动器右联动线软套管(29)内管道穿过,连接在右支撑轮臂(43)上,左侧支撑轮结构和部件间连接关系与右侧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脚刹臂转轴(51)固定于车体地台内前部,并延伸至车体两侧,脚刹臂(48)和左拉臂 (83)、右拉臂(52)固定其上,左拉臂(83)和左支撑轮臂(77)、右拉臂(52)和右支撑轮臂(43)之间分别由左拉杆(82)和右拉杆(49)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棘轮(106)上有若干凹齿(107),驻车制动器制动臂(23)上的棘爪(109)依制动需要卡置于棘轮(106)的任一凹齿上,与驻车制动器制动臂(23)通过驻车制动器联动线联动的左支撑轮(70)和右支撑轮(35)位置随之作相应的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右支撑轮臂(43)上端为轴套,套置在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上的转轴(34)上,其下端有转轴或通孔,右支撑轮活动臂(36)中部或上端的通孔或转轴套置其上形成能向后弯折的活动关节,右支撑轮活动臂(36)和右支撑轮臂(43)之间由弹簧(44)支撑,左侧结构和右侧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右防护滑撬(42)呈圆弧形,直径大于右支撑轮(35),右防护滑撬(42)的两端固定在右支撑轮臂(43)下表面或右支撑轮活动臂(36)下表面,其顶点和右支撑(35)轮轮毂相切,左侧结构和右侧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右转向联动线的软轴线(12) —端固定在右前叉(5)上,另一端由固定在右前叉(5)附近车体上的右转向联动线的软套管(8)的内管道穿入,再由固定在右转轴(34)上的出口穿出,连接在右滑块(117)上,右支撑轮臂回收弹簧(39) —端固定在右支撑臂(43)下端,另一端固定在右滑块(117)上,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右转向联动线的软轴线(12)由右转轴(34)上固定桩穿出的另一端由固定在右支撑轮臂(43)中部的定滑轮变向后,固定在右支撑轮活动臂(36)的上端,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下缘固定在底盘最右侧结构件,其上缘向车内倾斜,固定在地台下舱室(124)右侧上结构件上,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于: 当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也呈扇形时,其圆心有通孔,套置于前地台右侧结构件(97)上的转轴(34)上,其弧形边插置于车体右侧的轨道(94)中,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由驻车制动器联动线拉动,在轨道(94)中旋转运动,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转向机构和制动机构联动的两轮车侧支撑轮,其特征在 于: 右转轴(34)垂直固定在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上,右支撑轮臂(43) —端为轴套,套置其上,右支撑轮臂(43)随右支撑轮固定基座(37)倾斜角度向车内倾斜,左侧结构与右侧相同。
【文档编号】B62H1/12GK203766942SQ201320713880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秦正斌 申请人:秦正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