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8277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三轮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轮车车架,包括相互固定连接形成车架的头管、前车架、主横梁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通过主横梁连接成整体,前车架包括左前边梁、右前边梁和前端固定连接于头管后端固定连接于主横梁的主梁,主梁呈下弯的弯梁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主梁和主横梁为主要承载部件,结合边梁和横梁的结构,并形成弯梁结构,改善车架的受力状况,在不增加车架以至整车重量的前提下,合理布局车架承载部件,使各个梁以及管件协同受力,能保证增加车架的整体强度,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变发动机等设备的安装位置,方便散热,保证其正常运转。
【专利说明】三轮车车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车部件,特别涉及一种三轮车车架。
【背景技术】
[0002]车架是车辆主要的承载部件,其强度和疲劳寿命对车辆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三轮车等需要承受一定载荷的小型轻便车辆来说,需要综合考虑车架的轻便性和强度。现有的三轮车车架一般包括头管、前左边梁、前右边梁、主横梁、后左边梁和后右边梁,头管、前左边梁、前右边梁、主横梁、后左边梁和后右边梁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整体车架;由于现有的三轮车车架为了使用时承受相应的负载,并且需具有较轻便的结构,因此,需对三轮车车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轻便、强度高并且易于布置车辆上的其他设备;而现有技术中的车架由于综合考虑强度以及设备布置的原因,发动机安装位位于座位下部,整车安装后不利于发动机散热,同时,上述梁构成的车架整体结构布置无法保证车架的强度,易于发生整体变形或者行驶振动较大。
[0003]因此,需要对车架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不增加车架以至整车重量的前提下,能保证增加车架的整体强度,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变发动机等设备的安装位置,方便散热,保证其正常运转。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轮车车架,在不增加车架以至整车重量的前提下,能保证增加车架的整体强度,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变发动机等设备的安装位置,方便散热,保证其正常运转。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车架,包括相互固定连接形成车架的头管、前车架、主横梁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通过主横梁连接成整体,所述前车架包括左前边梁、右前边梁和前端固定连接于头管后端固定连接于主横梁的主梁,所述主梁呈下弯的弯梁结构;采用弯梁结构有利于其他设备的布置,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连接以及固定设置的方式一般采用焊接,当然,也可采用组装固定的方式;车架上会设有各种安装附属部件和设备的部位,比如蓄电池、点火线圈、刹车、换挡等等支撑部位,在此不再赘述。
[0006]进一步,所述前车架还包括靠前设置的前车架前横梁和靠后设置的前车架后横梁,所述左前边梁和右前边梁通过前车架前横梁和前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形成矩形结构,该矩形结构位于主梁下部;矩形结构利于保持整车的稳定性,并且利于布置其他设备,与主梁一起形成的前车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较高。
[0007]进一步,所述主梁由前向后下沉弯曲后水平延伸至主横梁,主梁前段与矩形结构之间形成发动机安装空间;发动机安装在靠前的位置,车辆行驶时通风效果良好,因而利于散热;并且,发动机安装后还利于提高整车的稳定性,辅助增加车架强度;同时,合理布局整车的重量比例,利于整车的行驶稳定性。
[0008]进一步,所述后车架包括固定连接主横梁并向后延伸的左后边梁和右后边梁,所述左后边梁和右后边梁之间靠前固定连接设有后车架前横梁,靠后固定连接设有后车架后横梁,后车架前横梁与主横梁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主梁;能够有效提高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抵抗各个方向的冲击载荷,并具有较高的载重能力。
[0009]进一步,所述第二主梁由主梁向后贯穿主横梁形成;主梁和第二主梁一体成形,结构简单紧凑,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提高整车车架的强度,并且简化加工工艺;主梁贯穿主横梁的结构中,主横梁需开有相应的贯穿孔,并与主梁焊接成一体。
[0010]进一步,左前边梁和右前边梁均向后延伸超过主横梁后向上倾斜并固定连接于后车架前横梁,能够延长固定连接的强度,协同受力效果明显,进一步提高强度,并且提高纵向载荷的承受能力;左前边梁通过竖直设置的左竖撑管固定连接于主横梁,右前边梁通过竖直设置的右竖撑管固定连接于主横梁;形成较为稳定的支撑,与左前边梁和右前边梁的向后延伸部共同提高承受竖直载荷和纵向载荷的能力。
[0011]进一步,头管通过向下延伸并相对形成拱形的头管左支撑管和头管右支撑管支撑于前车架前横梁,如图所示,头管左支撑管和头管右支撑管以及主梁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发动机的连接件,用于稳定安装发动机,且头管左支撑管和头管右支撑管之间通风效果良好,利于发动机散热;所述主梁、左前边梁、右前边梁、前车架前横梁、前车架后横梁、左竖撑管、右竖撑管和主横梁共同形成空间框架结构;空间框架结构由规整的矩形结构形成,并由主梁起到更好的加强固定作用,具有较好的受力协调效果,可适当降低管径或者横向尺寸,可有效降低整车车架重量,实现轻便并且载重提高的目的。
[0012]进一步,头管左侧固定设有沿纵向的头管左加强板,右侧固定设有沿纵向的头管右加强板,所述头管左支撑管和头管右支撑管对应通过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固定连接头管;对头管具有加强效果,加强头管本身的承力能力,并且方便头管左支撑管和头管右支撑管的焊接连接,方便组装。
[0013]进一步,所述左前边梁上与主横梁上下正对向左延伸固定设有左加强管,所述左加强管与主横梁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左竖撑管;右前边梁上与主横梁上下正对向右延伸固定设有右加强管,所述右加强管与主横梁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右竖撑管;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以及第二左竖撑管和第二右竖撑管之间共同形成了局部框架支撑结构,进一步提高主横梁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整车车架的稳定性;所述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平行设置且均与主梁固定连接,位于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下部还设有与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均固定连接的头管下加强板,头管、主梁、头管左加强板、头管右加强板和头管下加强板相互固定连接共同形成盒式结构,协同受力并承载,保证了整体的紧凑性和协调性。
[0014]进一步,所述左前边梁左侧固定设有左踏板组件,左踏板组件包括左踏板和用于支撑左踏板的左踏板支架,所述左踏板支架右侧与左前边梁固定连接,后端固定连接于左加强管;所述右前边梁右侧固定设有右踏板组件,右踏板组件包括右踏板和用于支撑右踏板的右踏板支架,所述右踏板支架左侧与右前边梁固定连接,后端固定连接于右加强管;左加强管和右加强管与对应的踏板组件之间具有相互协调承受外力的能力,并保证踏板的稳定性。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车架,采用主梁和主横梁为主要承载部件,结合边梁和横梁的结构,并形成弯梁结构,改善车架的受力状况,在不增加车架以至整车重量的前提下,合理布局车架承载部件,使各个梁以及管件协同受力,能保证增加车架的整体强度,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变发动机等设备的安装位置,方便散热,保证其正常运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踏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沿A向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踏板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沿A向局部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三轮车车架,包括相互固定连接形成车架的头管3、前车架、主横梁14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通过主横梁14连接成整体,所述前车架包括左前边梁2a、右前边梁2和前端固定连接于头管3后端固定连接于主横梁14的主梁1,所述主梁I呈下弯的弯梁结构;采用弯梁结构有利于其他设备的布置,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连接以及固定设置的方式一般采用焊接,当然,也可采用组装固定的方式;车架上会设有各种安装附属部件和设备的部位,比如蓄电池、点火线圈安装件15、刹车、换挡部件以及覆盖件支耳等等支撑部位,在此不再赘述。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车架还包括靠前设置的前车架前横梁8和靠后设置的前车架后横梁9,所述左前边梁2a和右前边梁2通过前车架前横梁8和前车架后横梁9固定连接形成矩形结构,该矩形结构位于主梁I下部;矩形结构利于保持整车的稳定性,并且利于布置其他设备,与主梁一起形成的前车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较高。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梁I由前向后下沉弯曲后水平延伸至主横梁14,主梁I前段与矩形结构之间形成发动机安装空间;发动机安装在靠前的位置,车辆行驶时通风效果良好,因而利于散热;并且,发动机安装后还利于提高整车的稳定性,辅助增加车架强度;同时,合理布局整车的重量比例,利于整车的行驶稳定性。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车架包括固定连接主横梁14并向后延伸的左后边梁I Ia和右后边梁11,所述左后边梁Ila和右后边梁11之间靠前固定连接设有后车架前横梁12,靠后固定连接设有后车架后横梁10,后车架前横梁12与主横梁14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主梁13 ;能够有效提高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抵抗各个方向的冲击载荷,并具有较高的载重能力。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梁13由主梁I向后贯穿主横梁14形成;主梁I和第二主梁13 —体成形,结构简单紧凑,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提高整车车架的强度,并且简化加工工艺;主梁贯穿主横梁的结构中,主横梁需开有相应的贯穿孔,并与主梁焊接成一体。
[0025]本实施例中,左前边梁2a和右前边梁2均向后延伸超过主横梁14后向上倾斜并固定连接于后车架前横梁12,能够延长固定连接的强度,协同受力效果明显,进一步提高强度,并且提高纵向载荷的承受能力;左前边梁2a通过竖直设置的左竖撑管16a固定连接于主横梁14,右前边梁2通过竖直设置的右竖撑管16固定连接于主横梁14 ;形成较为稳定的支撑,与左前边梁2a和右前边梁2的向后延伸部共同提高承受竖直载荷和纵向载荷的能力。
[0026]本实施例中,头管3通过向下延伸并相对形成拱形的头管左支撑管6a和头管右支撑管6支撑于前车架前横梁8,如图所示,头管左支撑管6a和头管右支撑管6以及主梁I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发动机的连接件18等等,用于稳定安装发动机,且头管左支撑管6a和头管右支撑管6之间通风效果良好,利于发动机散热;所述主梁1、左前边梁2a、右前边梁2、前车架前横梁8、前车架后横梁9、左竖撑管16a、右竖撑管16和主横梁14共同形成空间框架结构;空间框架结构由规整的矩形结构形成,并由主梁I起到更好的加强固定作用,具有较好的受力协调效果,可适当降低管径或者横向尺寸,可有效降低整车车架重量,实现轻便并且载重提闻的目的。
[0027]本实施例中,头管3左侧固定设有沿纵向的头管左加强板4a,右侧固定设有沿纵向的头管右加强板4,所述头管左支撑管6a和头管右支撑管6对应通过头管左加强板4a和头管右加强板4固定连接头管3 ;对头管3具有加强效果,加强头管3本身的承力能力,并且方便头管左支撑管6a和头管右支撑管6的焊接连接,方便组装。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前边梁2a上与主横梁14上下正对向左延伸固定设有左加强管17a,所述左加强管17a与主横梁14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左竖撑管161a ;右前边梁2上与主横梁14上下正对向右延伸固定设有右加强管17,所述右加强管17与主横梁14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右竖撑管161 ;左加强管17a和右加强管17以及第二左竖撑管161a和第二右竖撑管161之间共同形成了局部框架支撑结构,进一步提高主横梁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整车车架的稳定性;所述头管左加强板4a和头管右加强板4平行设置且均与主梁I固定连接,位于头管左加强板4a和头管右加强板4下部还设有与头管左加强板4a和头管右加强板4均固定连接的头管下加强板19,头管3、主梁1、头管左加强板4a、头管右加强板4和头管下加强板19相互固定连接共同形成盒式结构,协同受力并承载,保证了整体的紧凑性和协调性。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前边梁2a左侧固定设有左踏板组件,左踏板组件包括左踏板7a和用于支撑左踏板的左踏板支架,所述左踏板支架右侧与左前边梁2a固定连接,后端固定连接于左加强管17a ;所述右前边梁2右侧固定设有右踏板组件,右踏板组件包括右踏板7和用于支撑右踏板7的右踏板支架,所述右踏板支架左侧与右前边梁2固定连接,后端固定连接于右加强管17 ;两边踏板组件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如图2 (右踏板组件)所示,右踏板支架由横管71和边杆72构成,并形成用于支撑右踏板7的结构;左加强管17a和右加强管17与对应的踏板组件之间具有相互协调承受外力的能力,并保证踏板的稳定性。
[0030]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三轮车车架,包括相互固定连接形成车架的头管、前车架、主横梁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通过主横梁连接成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包括左前边梁、右前边梁和前端固定连接于头管后端固定连接于主横梁的主梁,所述主梁呈下弯的弯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还包括靠前设置的前车架前横梁和靠后设置的前车架后横梁,所述左前边梁和右前边梁通过前车架前横梁和前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形成矩形结构,该矩形结构位于主梁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由前向后下沉弯曲后水平延伸至主横梁,主梁前段与矩形结构之间形成发动机安装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包括固定连接主横梁并向后延伸的左后边梁和右后边梁,所述左后边梁和右后边梁之间靠前固定连接设有后车架前横梁,靠后固定连接设有后车架后横梁,后车架前横梁与主横梁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主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梁由主梁向后贯穿主横梁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左前边梁和右前边梁均向后延伸超过主横梁后向上倾斜并固定连接于后车架前横梁;左前边梁通过竖直设置的左竖撑管固定连接于主横梁,右前边梁通过竖直设置的右竖撑管固定连接于主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头管通过向下延伸并相对形成拱形的头管左支撑管和头管右支撑管支撑于前车架前横梁;所述主梁、左前边梁、右前边梁、前车架前横梁、前车架后横梁、左竖撑管、右竖撑管和主横梁共同形成空间框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头管左侧固定设有沿纵向的头管左加强板,右侧固定设有沿纵向的头管右加强板,所述头管左支撑管和头管右支撑管对应通过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固定连接头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边梁上与主横梁上下正对向左延伸固定设有左加强管,所述左加强管与主横梁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左竖撑管;右前边梁上与主横梁上下正对向右延伸固定设有右加强管,所述右加强管与主横梁之间固定连接设有第二右竖撑管;所述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平行设置且均与主梁固定连接,位于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下部还设有与头管左加强板和头管右加强板均固定连接的头管下加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轮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边梁左侧固定设有左踏板组件,左踏板组件包括左踏板和用于支撑左踏板的左踏板支架,所述左踏板支架右侧与左前边梁固定连接,后端固定连接于左加强管;所述右前边梁右侧固定设有右踏板组件,右踏板组件包括右踏板和用于支撑右踏板的右踏板支架,所述右踏板支架左侧与右前边梁固定连接,后端固定连接于右加强管。
【文档编号】B62K5/06GK203714066SQ201320829870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6日
【发明者】冯勇, 冯仁川 申请人: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