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护件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叉护件构造,是将保护前叉的叉护件安装于前挡泥板的构造,并且,不易受到行驶风的流动、外观性的制约,而且能够谋求保护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在支承两轮摩托车的前轮(33)的前叉(13)上,安装有以覆盖前轮(33)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朝下方开放的箱状的前挡泥板(34),将构成前叉(13)的左右一对的筒状的缓冲部(26)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叉护件(30L、30R)组装于前挡泥板(34),在该叉护件构造中,叉护件(30L、30R)固定于前挡泥板(34)内。
【专利说明】叉护件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前叉进行保护的叉护件,详细地说涉及固定于前叉内的叉护件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对前叉进行保护的叉护件构造已知:在配置于前挡泥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叉的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与前挡泥板独立设置的叉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现有技术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78339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上述专利文献I中,为了将叉套安装于前挡泥板的外侧,需要考虑行驶风的流动及外观性并确保外装面的连续性。因此,叉套的配置的自由度受到制约,难以将前叉与前挡泥板、叉套接近配置,难以谋求利用叉套对前叉进行保护的保护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0006]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护件构造,是将对前叉进行保护的叉护件安装于前挡泥板的构造,并且不易受到行驶风的流动及外观性的制约,而且能够谋求保护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0007]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叉护件构造,在支承二轮车10的前轮33的前叉13上,安装有以覆盖所述前轮33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朝下方开放的箱状的前挡泥板34,将构成所述前叉13的左右一对的筒状的缓冲部26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叉护件30L、30R组装于所述前挡泥板34,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护件30L、30R固定于所述前挡泥板34内。
[0008]根据该构成,由于在前挡泥板内固定叉护件,因此不易受到行驶风的流动、外观性的制约,另外,能够使叉护件尽可能地接近缓冲部而配置,能够使前叉的保护效果提高。
[0009]上述构成中,还可以为,所述叉护件30L、30R的至少指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以沿所述缓冲部26的方式构成圆筒的一部分。根据该构成,由于沿前叉形状形成叉护件,因此能够使前叉的保护效果进一步提高。
[0010]另外,上述构成中,还可以在所述前挡泥板34上形成供所述前叉13穿插的开口34g,并且,所述叉护件30L、30R以将所述开口 34g的一部分阻塞的方式配置。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前挡泥板的前叉穿插用的开口较大地形成,能够使前叉与前挡泥板的组装性更容易,并且,由于利用叉护件将开口的一部分阻塞,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小从前轮侧朝向前挡泥板上方开放的开口面积,能够抑制水等向前挡泥板上方飞散。
[0011]另外,上述构成中,还可以为,所述叉护件30L、30R以围绕所述缓冲部26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将所述前挡泥板34固定于所述前叉13的状态下能够装卸地形成,并且,通过使所述叉护件30L,30R以所述缓冲部26的轴线103为中心旋转,从而将其固定于所述前挡泥板34。根据该构成,能够在使前挡泥板和前叉成为组件的状态下组装叉护件,并且,通过利用左右的缓冲部间的空间将叉护件插入并使其旋转,能够在缓冲部的外方侧固定叉护件,因此能够使叉护件的组装性提高。
[0012]另外,上述构成中,还可以为,所述叉护件30L、30R中,在所述缓冲部26的后方设置有向车宽方向的车身中心侧延伸的肋壁30 j。根据该构成,对于在前挡泥板的后侧从前轮溅起的水等,能够通过肋壁将其刮掉,从而防止其向前挡泥板的前方飞散的情况,能够提高前叉的保护效果。
[0013]另外,上述构成中,还可以为,左右的所述缓冲部26通过底桥25而被连结并支承,所述前挡泥板34的上表面固定于所述底桥25,并且,所述叉护件30L、30R与底桥25相比在前方以及后方固定于所述前挡泥板34。根据该构成,将作为刚性部件的底桥前后夹住,将叉护件固定于前挡泥板,从而能够使叉护件的固定部的刚性提高,即使将叉护件与缓冲部接近配置其支承刚性仍很高,因此能够避免双方的干涉,有效地保护前叉。
[0014]另外,上述构成中,还可以在左右一对的所述叉护件30L、30R间设置所述底桥25与所述前挡泥板34的紧固部。根据该构成,由于将固定有叉护件的前挡泥板本身在叉护件间固定于底桥,因此能够使前挡泥板的支承刚性作用于叉护件。
[0015]另外,上述构成中,还可以为,所述缓冲部26由在下部具有外筒102而在上部具有内筒101的套筒式构成,在外筒102的上端形成有最大直径部30a,并且,在所述最大直径部30a的上下宽度W的范围内设有所述叉护件30L、30R的下端30u。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前叉与叉护件接近配置,并且,能够使叉护件与前叉看起来成为一体,因此能够使外观性提高。
[0016]另外,上述构成中,还可以为,所述前挡泥板34的侧壁34b与所述叉护件30L、30R抵接。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叉护件提高前挡泥板侧壁的刚性。
[0017]实用新型的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叉护件固定于前挡泥板内,因此不易受到行驶风的流动、外观性的制约,另外,能够使叉护件尽可能地接近缓冲部而配置,能够使前叉的保护效果提高。
[0019]另外,对于叉护件而言,至少使其指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以沿缓冲部的方式构成圆筒的一部分,因此,由于沿前叉形状形成叉护件,从而能够使前叉的保护效果进一步提闻。
[0020]另外,在前挡泥板上形成有供前叉穿插的开口,并且,叉护件以将开口的一部分阻塞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前挡泥板的前叉穿插用的开口较大地形成,使前叉与前挡泥板的组装性更容易,并且,由于利用叉护件将开口的一部分阻塞,因此能够使从前轮侧向前挡泥板上方开放的开口面积尽可能小,能够抑制水等向前挡泥板上方飞散。
[0021]另外,叉护件以围绕缓冲部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将前挡泥板固定于前叉的状态下能够装卸地形成,并且,通过使叉护件以缓冲部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从而将叉护件固定于前挡泥板,因此,能够在使前挡泥板和前叉成为组件的状态下组装叉护件,并且,通过利用左右的缓冲部间的空间将叉护件插入并使其旋转,能够在缓冲部的外方侧进行固定,因此能够使叉护件的组装性提高。
[0022]另外,对于叉护件而言,由于在缓冲部的后方设置有向车宽方向的车身中心侧延伸的肋壁,因此,对于在前挡泥板的后侧从前轮溅起的水等,能够通过肋壁将其刮掉,从而防止其向前挡泥板的前方飞散的情况,能够提高前叉的保护效果。
[0023]另外,左右的缓冲部通过底桥而被连结并支承,前挡泥板的上表面固定于底桥,并且,叉护件与底桥相比在前方以及后方固定于前挡泥板,因此,将作为刚性部件的底桥前后夹住,将叉护件固定于前挡泥板,从而能够使叉护件的固定部的刚性提高,即使将叉护件与缓冲部接近配置其支承刚性仍很高,因此能够避免双方的干涉,有效地保护前叉。
[0024]另外,由于在左右一对的叉护件间设置底桥与前挡泥板的紧固部,因此,由于将固定有叉护件的前挡泥板本身在叉护件间固定于底桥,因此能够使前挡泥板的支承刚性作用于叉护件。
[0025]另外,缓冲部由在下部具有外筒而在上部具有内筒的套筒式构成,在外筒的上端形成有最大直径部,并且,在最大直径部的上下宽度的范围内设有叉护件的下端。因此,能够将前叉与叉护件接近配置,并且,能够使叉护件与前叉看起来成为一体,因此能够使外观性提闻。
[0026]另外,由于前挡泥板的侧壁与叉护件抵接,因此能够通过叉护件提高前挡泥板侧壁的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叉护件构造的两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0028]图2是表示两轮摩托车的主视图。
[0029]图3是图1的II1-1II线剖视图。
[0030]图4是图2的IV-1V线剖视图。
[0031]图5是表示前叉以及前挡泥板的说明图。
[0032]图6是对前挡泥板的内侧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33]图7是对前挡泥板的内侧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0034]图8是表示图7的前挡泥板以及叉护件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0035]图9是表示前挡泥板以及叉护件的剖视图。
[0036]图10是表示前叉以及叉护件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0037]图11是图8的X1-XI线剖视图。
[0038]图12是表示叉护件的组装要领的作用图。
[0039]附图标记的说明
[0040]10两轮摩托车(二轮车)
[0041]13 前叉
[0042]25 底桥
[0043]26缓冲部
[0044]3OU3OR 叉护件
[0045]30a大直径部(最大直径部)
[0046]30 j 肋壁
[0047]33 前轮
[0048]34前挡泥板
[0049]34b 侧壁
[0050]34g插入孔(开口)
[0051]101叉管(内筒)
[0052]102底壳(外筒)
[0053]103缓冲部的轴线
[0054]W大直径部的宽度(最大直径部的上下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之类的方向的记载,若无特别记载便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前方,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上方,附图标记LE表示车身左方。
[0056]图1是表示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叉护件构造的两轮摩托车10的左侧视图。
[0057]两轮摩托车10中,在构成车架11的前端部的头管12上以能够操舵的方式安装有前叉13,在构成车架11的下部的底车架16的下部后端部经由连杆18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有动力单元21,在构成车架11的后部的后车架17上安装有收纳箱22。
[0058]车架11构成为包括:头管12 ;从该头管12向下方斜后方延伸的下车架14 ;在该下车架14的左右连结有前端部并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底车架16、16(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底车架16);从这些底车架16、16的后端一体地向后方斜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车架17、17 (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后车架17),车架11的大部分被车身罩23覆盖。
[0059]前叉13构成为包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头管12的转向轴杆24 ;安装于该转向轴杆24的下端部的底桥25 ;安装于该底桥25的左右两端部的缓冲部26、26 (仅图示了近前侧的缓冲部26)。在转向轴杆24的上端部安装有操纵手柄31,在左右的缓冲部26、26的下端部,经由车轴32支承有前轮33。前轮33被从上方安装于前叉13的前挡泥板34覆盖,在该前挡泥板34上安装有对前叉13进行保护的左右一对的叉护件30L、30R(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叉护件30L)。
[0060]动力单元21由构成前部的发动机35和在该发动机35的后部一体设置的无级变速器36构成。发动机35中,具备气缸盖、气缸体等的缸体部从曲轴箱37向大致前方延伸,在气缸盖上连接有包含空气滤清器38的进气装置。无级变速器36具备一体设置在曲轴箱37的后端部的传动箱39,在该传动箱39的后端部经由输出轴42安装有后轮43。在一方的后车架17和传动箱39上架设有后部减震单元45。
[0061]在收纳箱22的上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有车座46。
[0062]车身罩23具备:将前叉13的上部的前方覆盖的前罩51 ;在该前罩51的下端连续设置的左右一对的前底部罩52、52 (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前底部罩52);将操纵手柄31的中央部覆盖的手柄罩53 ;将前叉13的上部的后方覆盖的前内部罩54 ;将前叉13的上部的后方覆盖并且与前罩51的左右端连接从而覆盖驾驶员的腿部的前方的腿护板56 ;从该腿护板56的下端部向下方以及后方延伸并成为驾驶员的放脚部的底板踏板57 ;从该底板踏板57左右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底板侧边58、58 (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底板侧边58);以与这些底板侧边58、58的后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左右一对的后部侧边59、59 (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后部侧边59)。
[0063]而且,车身罩23具备:从底板踏板57的后端延伸至车座46的前端部下方的中央罩61 ;从底板踏板57及中央罩61在车座46的侧缘下方延伸至车身后方的左右一对的主体侧罩62、62 (仅图不了近前侧的主体侧罩62);在车座46的后方将左右的主体侧罩62、62的后端部之间覆盖的后部中央罩63 ;沿左右的主体侧罩62、62的下缘从底板踏板5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体底部罩64、64 (仅图示了近前侧的主体底部罩64);与主体侧罩62、62的后端部下缘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后部侧罩66、66 (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后部侧罩 66)。
[0064]在手柄罩53中,在前部设置有头灯71,在上部设置有挡风板72,在左右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后视镜73、73(仅图示了近前侧的后视镜73)。在底车架16设置有侧撑架75,在曲轴箱37的下部设置有主撑架76设。此外,图中的附图标记74、74(仅图示了近前侧的附图标记74)是转向指示灯,77是供同乘者手握的扶手轨,78是安装于扶手轨77的后部的行李箱,81是从上方将后轮43覆盖的后部挡泥板,82是尾灯,83是牌照板。
[0065]图2是表示两轮摩托车10的主视图。
[0066]前罩51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的下部罩86、86 ;设置在这些下部罩86、86的上部之间的主视Y字形状的中间部罩87 ;设置在该中间部罩87的上方的上部罩88,下部罩86、86以及中间部罩87与左右的前底部罩52、52 —同形成开口部91。
[0067]前叉13的下部、前轮33以及前挡泥板34等从开口部91向外部突出。图中的附图标记93、93是将操纵手柄31的两端部的前方覆盖的护手,94是安装于上部罩88的牌照板。
[0068]左右一对的叉护件30L、30R将前叉13的左右的缓冲部26的从前挡泥板34突出的部分的上部覆盖。
[0069]图3是图1的II1-1II线剖视图。
[0070]前挡泥板34具备:安装于底桥25 (参照图1)的上壁34a ;配置于前叉1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的侧壁34b、34b。叉护件30L、30R大致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安装于前挡泥板34的上壁34a并且配置于前挡泥板34的侧壁34b、34b的车宽方向内侧,将构成前叉13的缓冲部26的叉管101的前方、侧方以及后方覆盖,保护叉管101使其不接触飞溅的石罕坐丁寸ο
[0071]图4是图2的IV-1V线剖视图,表示了车身前部的截面。
[0072]缓冲部26由上端安装在底桥25上的叉管101和该叉管10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其中并且以下端部对前轮33进行支承的底壳102构成为套筒式(telescopic)构造,在这些叉管101以及底壳102内内置有减震器以及弹簧构成的缓冲机构。此外,附图标记103是缓冲部26的轴线。
[0073]底壳102中,在上端部设置有大直径部30a,该大直径部30a内置有对与叉管101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该大直径部30a的侧方以及与大直径部30a相比位于上方的叉管101的侧方被叉护件30L、30R (仅图示了内侧的叉护件30R)覆盖。即,叉护件30L、30R的下端30u配置在大直径部30a的沿轴线103的宽度W内。
[0074]前挡泥板34中,在截面大致圆弧形状的上壁34a上形成有一体地凹陷的安装部34d,在该安装部34d中具备:用于将前挡泥板34安装于底桥25的大致平坦状的桥侧安装部34e ;在比该桥侧安装部34e低的位置形成的多个护件安装部34f,在该护件安装部34f安装有左右的叉护件30L、30R。
[0075]图5是表示前叉13以及前挡泥板34的说明图,是按照沿转向轴杆24的轴线的方向从上方观察到的图。
[0076]前叉13的底桥25构成为包括:位于其中央并且供转向轴杆24安装的筒状的中央凸台部25C ;从该中央凸台部25C分别向侧方斜前方延伸的左臂部25L以及右臂部25R,在形成于左臂部25L以及右臂部25R的前端部的上下贯通的嵌合部25a、25a中,分别嵌合叉管101的上端部,并通过螺栓104紧固固定。
[0077]在底桥25上一体地具备从中央凸台部25C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25b和从左臂部25L以及右臂部25R分别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25d、25d,在这些后方突出部25b以及前方突出部25d、25d上安装有前挡泥板34。此外,附图标记25e是为了螺纹结合用于安装前挡泥板34的小螺钉(未图示)而形成在后方突出部25b以及前方突出部25d、25d上的内螺纹。
[0078]前挡泥板34具备:为了将前叉13的缓冲部26、26 (参照图2)插入而开设于桥侧安装部34e的两侧方的插入孔34g、34g ;为了安装叉护件30L、30R而在桥侧安装部34e的两侧方且在与插入孔34g、34g相比前方以及与插入孔34g、34g相比后方设置的4个护件安装部34f。
[0079]图6是对前挡泥板34的内侧进行说明的立体图,是从斜下方观察前挡泥板34的图。图7是对前挡泥板34的内侧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是沿缓冲部26的长度方向从下方观察的图。
[0080]如图6以及图7所示,叉护件30L、30R以围绕前叉13的叉管101、101的各自的前方、外侧方以及后方的方式安装在设置于前挡泥板34的内面34h的多个护件安装部34f。
[0081]叉护件30L是一体成形有下述部分的部件:包围叉管101的带状且平坦的基底板状部30b ;从该基底板状部30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 ;以从基底板状部30b的前缘遍及侧缘以及后缘地连续的方式形成的周壁30e,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分别安装于前挡泥板34的护件安装部34f。叉护件30R是与叉护件30L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是一体形成有基底板状部30b、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周壁30e的部件。
[0082]在前挡泥板34的内面34h上,一体地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前后肋34j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左右肋34k,从而提高刚性。
[0083]前挡泥板34的左右的侧壁34b、34b,分别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在叉护件30L、30R的外侧方设置有朝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34m。
[0084]图8是表示图7的前挡泥板34以及叉护件30L、30R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0085]前挡泥板34的桥侧安装部34e,其两侧的缘部34n、34n在前侧平行而在后侧以向后变窄的方式形成,在缘部34n、34n从平行变为向后变窄的弯曲缘部34p、34p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将前挡泥板34紧固于底桥25的2根螺栓106、106,在缘部34n、34n的向后变窄的后端部,配置有将前挡泥板34紧固于底桥25的I根螺栓106。
[0086]另外,以从缘部34η、34η低一层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底部34q、34q,在这些底部34q、34q (构成安装部34d的一部分。)的前部以及后部分别设置有护件安装部34f。护件安装部34f构成为包括:供叉护件30L、30R的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插入的插入用狭缝34r ;用于分别以小螺钉108将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紧固的安装壁34s。
[0087]叉护件30L、30R的基底板状部30b的内周缘部30q由两个直线部30r、30s和连接这些直线部30r、30s的圆弧部30t构成,圆弧部30t以沿着叉管101的外周面1la的方式抵接,或者以沿着叉管101的外周面1la的方式接近。
[0088]在前挡泥板34的鼓出部34m的内面34h上一体形成有L形状的钩部34t(也参照图11)。另外,在叉护件30L、30R的周壁30e的外周面30f上一体形成有:与前挡泥板34的钩部34t卡合的突出卡合部30g ;与钩部34t配合从而限制周壁30e的上下位置的突出壁部 30h。
[0089]图9是表示前挡泥板34以及叉护件30L、30R的剖视图,将前挡泥板34以及叉护件30L、30R上下地切断。
[0090]对于叉护件30L、30R而言,周壁30e与叉管101相比延伸至后方,而且与叉管101相比延伸至车宽方向内侧。而且在周壁30e上,一体形成有从其车宽方向内缘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肋壁30j。因此,伴随后轮43 (参照图3)的旋转而从后方飞散至前方的雨水等能够被肋壁30j阻止从而使其不向车辆前方飞散。
[0091]另外,回到图3,周壁30e与叉管101相比延伸至前方,在周壁30e的前部,一体形成有从其车宽方向内缘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肋壁30v。
[0092]图10是表示前叉13以及叉护件30L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0093]在叉护件30L的周壁30e的外周面30f上形成有:以与缓冲部2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形成的突出卡合部30g ;从该突出卡合部30g向缓冲部26的轴向上方离开且侧视L字形状的突出壁部30h。在突出卡合部30g的车宽方向内侧开设有矩形的贯通孔30k。突出壁部30h由与轴向正交的下壁30m和从该下壁30m的端部沿轴向延伸的上壁30η构成。
[0094]图11是图8的X1-XI线剖视图。
[0095]叉护件30L的突出卡合部30g处于与前挡泥板34的钩部34t卡合的状态。另外,叉护件30L的突出壁部30h位于钩部34t的上方,并且,突出壁部30h的前端部30p抵于前挡泥板34的内面34h。因此,钩部34t被突出卡合部30g和突出壁部30h上下夹住,从而限制叉护件30L相对于前挡泥板34的上下移动。另外,突出壁部30h的前端部30p抵于前挡泥板34的内面34h,由此能够提高前挡泥板34的鼓出部34m的刚性,由此,能够使鼓出部34m与叉护件30L不易相互在车宽方向上振动。
[0096]下面,对以上说明的叉护件30L相对于前挡泥板34的组装要领进行说明。
[0097]图12是表示叉护件30L的组装要领的作用图。图12 (A)是表示组装前的状态的作用图,图12 (B)是表示组装中的状态的作用图。
[0098]如图12(A)所示,在将叉护件30L的圆弧部30t抵于叉管101的外周面1la的状态下,使叉护件30L沿叉管101的轴向移动,使其接近前挡泥板34。此时,叉护件30L的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以位于从前挡泥板34的护件安装部34f、34f偏离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另外,叉护件30L的突出卡合部30g卡定于前挡泥板34的钩部34t。此外,附图标记34u是开设于护件安装部34f的安装壁34s的小螺钉穿插孔,111是安装于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的螺母部件,Illa是形成于螺母部件111的螺纹孔。
[0099]而且,在相对于叉管101以及前挡泥板34将叉护件30L以圆弧部30t抵于叉管101的外周面1la的状态下,如空心箭头所示那样使其转动。即,使叉护件30L以缓冲部26的轴线103为中心转动。由此,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如箭头A、B所示分别向护件安装部34f侧移动,突出卡合部30g以及突出壁部30h如箭头C所示向钩部34t侧移动。
[0100]其结果是,如图12 (B)所示,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分别插入护件安装部34f的插入用狭缝34r,前侧延伸突出部30c以及后侧延伸突出部30d分别与护件安装部34f的安装壁34s重叠,小螺钉穿插孔34u与螺纹孔Illa —致。这里,通过将小螺钉108 (参照图8)插入各小螺钉穿插孔34u并螺入螺纹孔111a,叉护件30L被固定于前挡泥板34。另外,如图11所示,突出卡合部30g与前挡泥板34的钩部34t卡合,并且,突出壁部30h位于钩部34t的上方,突出壁部30h的前端部30p抵于前挡泥板34的内面 34h。
[0101]如以上的图1以及图3所示,在支承两轮摩托车10的前轮33的前叉13上,安装有以覆盖前轮33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朝下方开放的箱状的前挡泥板34,将构成前叉13的左右一对的筒状的缓冲部26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叉护件30L、30R组装于前挡泥板34,在上述叉护件构造中,叉护件30L、30R固定于前挡泥板34内。
[0102]根据该构成,由于在前挡泥板34内固定叉护件30L、30R,因此叉护件30L、30R不易受到行驶风的流动、外观性的制约,能够提高形状、尺寸以及配置的自由度,另外,能够使叉护件30L、30R尽可能地接近缓冲部26、26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使叉护件30L、30R所实现的前叉13的保护效果提高。
[0103]另外,如图3、图6以及图8所示,对于叉护件30L、30R而言,至少指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即,周壁30e的外周面30f)以沿着缓冲部26的方式构成圆筒的一部分,因此沿前叉13的形状形成叉护件30L、30R,从而能够使前叉13的保护效果进一步提高。
[0104]另外,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前挡泥板34上形成有作为供前叉13穿插的开口的插入孔34g,并且,由于叉护件30L、30R以将插入孔34g的一部分阻塞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前挡泥板34的前叉穿插用的插入孔34g较大地形成,从而使前叉13与前挡泥板34的组装性更加容易,并且,由于以叉护件30L、30R将插入孔34g的一部分阻塞,因此能够尽可能减小从前轮33侧朝向前挡泥板34上方开放的开口面积,能够抑制水等向前挡泥板34上方飞散。
[0105]另外,如图5、图7以及图12 (A)、图12 (B)所示,叉护件30L、30R以围绕缓冲部26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将前挡泥板34固定于前叉13的状态下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形成,并且,通过使叉护件30L、30R以缓冲部26的轴线103为中心旋转而将其固定于前挡泥板34,因此,能够在使前挡泥板34和前叉13成为组件的状态下组装叉护件30L、30R,并且,通过利用左右的缓冲部26、26间的空间将叉护件30L、30R插入并使其旋转,能够在缓冲部26、26的外方侧进行固定,因此能够使叉护件30L、30R的组装性提高。
[0106]另外,如图9所示,叉护件30L、30R中,由于在缓冲部26、26的后方设置有向车宽方向的车身中心侧延伸的肋壁30j、30j,因此能够通过肋壁30j对在前挡泥板34的后侧从前轮33溅起并向前挡泥板34的前方飞散的水等进行刮落从而进行防止,能够提高前叉13的保护效果。
[0107]另外,如图5以及图7所示,左右的缓冲部26、26通过底桥25连结并支承,前挡泥板34的上表面固定于底桥25,并且,叉护件30L、30R在底桥25的前方以及后方固定于前挡泥板34,因此,将作为刚性部件的底桥25前后夹住,将叉护件30L、30R固定于前挡泥板34,从而能够使叉护件30L、30R的固定部的刚性提高,即使将叉护件30L、30R与缓冲部26、26接近配置支承刚性仍很高,因此能够避免双方的干涉,有效地保护前叉13。
[0108]另外,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由于在左右一对的叉护件30L、30R间设置底桥25与前挡泥板34的紧固部(多个螺栓106所实现的紧固部),因此将固定有叉护件30L、30R的前挡泥板34本身在叉护件30L、30R间固定于底桥25,因此能够使前挡泥板34的支承刚性作用于叉护件30L、30R,能够稳固地支承叉护件30L、30R。
[0109]另外,如图4所示,缓冲部26以在下部具有作为外筒的底壳102而在上部具有作为内筒的叉管101的套筒式构成,在底壳102的上端形成有作为最大直径部的大直径部30a,并且,在大直径部30a的上下的宽度W的范围内设置有叉护件30L、30R的下端30u,因此能够将前叉13与叉护件30L、30R接近配置,并且,能够使叉护件30L、30R与前叉13看起来成为一体,因此能够使外观性提高。
[0110]另外,如图8以及图11所示,前挡泥板34的侧壁34b、34b与叉护件30L、30R,详细地说与突出壁部30h、30h抵接,因此能够通过叉护件30L、30R提高前挡泥板34的侧壁34b、34b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前挡泥板34的侧壁34b、34b以及叉护件30L、30R的振动。
[0111]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变形以及应用。
[0112]本实用新型不限于适用于两轮摩托车10的情况,还能够适用于包括两轮摩托车以外的跨骑型车辆。
【权利要求】
1.一种叉护件构造,在支承二轮车(10)的前轮(33)的前叉(13)上,安装有以覆盖所述前轮(33)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朝下方开放的箱状的前挡泥板(34),将构成所述前叉(13)的左右一对的筒状的缓冲部(26)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叉护件(30L、30R)组装于所述前挡泥板(34),其特征在于, 所述叉护件(30L、30R)固定于所述前挡泥板(34)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护件(30L、30R)的至少指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以沿所述缓冲部(26)的方式构成圆筒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挡泥板(34)上形成有供所述前叉(13)穿插的开口(34g),并且,所述叉护件(30L、30R)以将所述开口(34g)的一部分阻塞的方式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护件(30L、30R)以围绕所述缓冲部(26)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将所述前挡泥板(34)固定于所述前叉(13)的状态下能够装卸地形成,并且,通过使所述叉护件(30L、30R)以所述缓冲部(26)的轴线(103)为中心旋转,从而将其固定于所述前挡泥板(3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护件(30L、30R)中,在所述缓冲部(26)的后方设置有向车宽方向的车身中心侧延伸的肋壁(30j)。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左右的所述缓冲部(26)通过底桥(25)而被连结并支承,所述前挡泥板(34)的上表面固定于所述底桥(25),并且,所述叉护件(30L、30R)在底桥(25)的前方以及后方固定于所述前挡泥板(3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的所述叉护件(30L、30R)间设置所述底桥(25)与所述前挡泥板(34)的紧固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26)由在下部具有外筒(102)而在上部具有内筒(101)的套筒式构成,在外筒(102)的上端形成有最大直径部(30a),并且,在所述最大直径部(30a)的上下宽度(W)的范围内设有所述叉护件(30L、30R)的下端(30u)。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护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泥板(34)的侧壁(34b)与所述叉护件(30L、30R)抵接。
【文档编号】B62J23/00GK203996601SQ201420042100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5日
【发明者】泷泽浩太, 堀内哲, 江波户香织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