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脱钩盖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汽车脱钩盖板结构,它包括有一盖板,闭锁卡钩,其技术要点是:在盖板的内侧中部的上下对称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转轴,转轴限位在保险杠蒙皮内侧并可绕轴转动;在盖板一端盖板按压开启处的内侧边沿设有限位挡片,该限位挡片限制盖板外凸于保险杠蒙皮平面的相对位置;与盖板一侧对应位置另一侧的盖板按压关闭处的内侧还设有闭锁卡钩,该闭锁卡钩将盖板固定在保险杠蒙皮上;盖板开启处与盖板关闭处分别布置在转轴两侧的盖板边缘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脱钩盖板取消开凹槽,造型完整无突变,美观;以徒手方式开启,无需工具,操作便利;开关过程不会造成漆面破坏。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汽车脱钩盖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方便徒手开启的新型汽车脱钩盖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在汽车前后车身上有用于牵引、拖拽汽车的装置,但为使车身整体性美观,一般会被前后保险杠蒙皮遮盖,所以需要在于牵引装置对应的位置布置可开闭的脱钩盖板。传统的汽车汽车脱钩盖板需要在盖板上布置一个凹槽,将工具或硬币插入槽中才能撬开,即将闭锁卡钩别变形解锁,脱离前保蒙皮;关闭时先将限位片插入前保蒙皮,再按压闭锁卡钩,闭锁卡钩变形闭锁,而卡接在前保蒙皮上。其缺点是表面开槽,破坏了汽车保险杠造型的完整性,不美观。同时开启需要相应工具,不方便,也容易划伤漆面。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徒手开启的新型汽车脱钩盖板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汽车脱钩盖板结构,它包括有一盖板,闭锁卡钩,其特征在于:在盖板的内侧中部的上下对称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转轴,转轴限位在保险杠蒙皮内侧并可绕轴转动;在盖板一端盖板按压开启处的内侧边沿设有限位挡片,该限位挡片限制盖板外凸于保险杠蒙皮平面的相对位置;与盖板一侧对应位置另一侧的盖板按压关闭处的内侧还设有闭锁卡钩,该闭锁卡钩将盖板固定在保险杠蒙皮上;盖板开启处与盖板关闭处分别布置在转轴两侧的盖板边缘处。
[0005]所述盖板为椭圆形或圆形结构。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脱钩盖板取消开凹槽,造型完整无突变,美观;以徒手方式开启,无需工具,操作便利;开关过程不会造成漆面破坏。
[0007]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宽等到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脱钩盖板装配效果图;
[0009]图2是图1中A-A向放大剖面结构示意简图;
[0010]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脱钩盖板示意图;
[0011]图4是图3的后视图。
[0012]附图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0013]1-脱钩盖板,2-保险杠蒙皮,3-按压开启处,4-按压关闭处,5-限位挡片,6_闭锁卡钩,7-转轴。
[0014]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例I
[0016]如图1-图3所示,图中的I为圆形脱钩盖板,6为闭锁卡钩;在圆形脱钩盖板I的内侧中部的上下对称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转轴7,转轴7限位在保险杠蒙皮2内侧并可绕轴转动;在脱钩盖板I 一端盖板按压开启处3的内侧边沿设有限位挡片5,该限位挡片5限制脱钩盖板外凸于保险杠蒙皮平面的相对位置;与脱钩盖板I 一侧对应位置另一侧的盖板按压关闭处4的内侧还设有闭锁卡钩6,该闭锁卡钩6将脱钩盖板I固定在保险杠蒙皮2上;脱钩盖板开启处与盖板关闭处分别布置在转轴两侧的脱钩盖板边缘处。
[0017]操作步骤:脱钩盖板开启时按压开启处3,限位挡片5向内运动,脱钩盖板I绕转轴7转动,闭锁卡钩6变形解锁,脱离前保险杠蒙皮2。关闭时按压关闭处4,闭锁卡钩6变形闭锁,卡接在前保蒙皮I上,同时脱钩盖板I绕转轴7转动,限位片5顶在前保蒙皮I上,防止脱钩盖板I外凸。由此该脱钩盖板外观美观、装配方便,且开关不会造成漆面损坏。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汽车脱钩盖板结构,它包括有一盖板,闭锁卡钩,其特征在于:在盖板的内侧中部的上下对称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转轴,转轴限位在保险杠蒙皮内侧并可绕轴转动;在盖板一端盖板按压开启处的内侧边沿设有限位挡片,该限位挡片限制盖板外凸于保险杠蒙皮平面的相对位置;与盖板一侧对应位置另一侧的盖板按压关闭处的内侧还设有闭锁卡钩,该闭锁卡钩将盖板固定在保险杠蒙皮上;盖板开启处与盖板关闭处分别布置在转轴两侧的盖板边缘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脱钩盖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盖板为椭圆形或圆形结构。
【文档编号】B62D25/00GK204236569SQ201420544101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2日
【发明者】刘阳, 徐晶才, 张青松 申请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