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桁架式结构过渡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9131阅读:8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桁架式结构过渡梁,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在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传统石油能源的依赖方面具有传统汽车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底盘作为汽车四大系统之一,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底盘布置和调校都是十分重要的,底盘布置和调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及稳定性。

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底盘布置上有所不同,新能源汽车在底盘布置上用“三大件”和“六小件”替代了传统汽车的动力部分。新能源汽车“三大件”中的动力电池有重量大,尺寸长特点,因此新能源汽车底盘合理化布置很关键。

目前5吨以上的电动商用车动力电池普遍采用2块电池左右对称布置在车架纵梁两侧,这种方式易产生扇摆现象,使车辆行驶跳动量加剧,严重影响整车行驶平稳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桁架式结构过渡梁,将电池至于其中,使其位置前后适中,左右均匀,且重心降低;再加上桁架结构受力均匀,变形小等特点,大大提高整车行驶平稳性。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桁架式结构过渡梁,在过渡梁内布置动力电池,桁架结构设置为梯形结构,依据电池形状尺寸和数量将桁架结构分出对应的格,电池横向至于格中;桁架结构过度梁与车架的搭接处进行连接,并在横、纵向受力处分别设置横向加强板和纵向加强板,用于加强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桁架结构过渡梁采用矩形钢管通过钻孔、切割、焊接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梁与车架搭接处通过焊接、螺栓连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电池设置两块,位于桁架结构的梯形结构中,并用螺栓进行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梁于车架搭接处设置加强板u形槽,加强板u形槽与车架本体搭接处通过焊接连接,以增加横纵向强度。

作为最佳应用例,所述桁架式结构过渡梁应用于电动商用车专用底盘的小批量、多品种的开发。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1)桁架结构式过渡梁是通过矩形钢切割、钻孔、焊接而成,整体强度较高;(2)桁架结构受力均匀,变形小,而电池至于其中,使其位置前后适中,左右均匀,大大提高整车行驶的平稳性;(3)制作过程由焊接完成,操作简单,且无需重开模具,成本较低;(4)桁架式结构过渡梁也为水路、气路、高低压线束的布置提供足够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渡梁,2、动力电池,3、横向加强板,4、纵向加强板,5、车架,6、加强板u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桁架式结构过渡梁,在过渡梁1内布置动力电池2,桁架结构设置为梯形结构,依据电池形状尺寸和数量将桁架结构分出对应的格,电池横向至于格中;桁架结构过度梁1与车架5的搭接处进行连接,并在横、纵向受力处分别设置横向加强板3和纵向加强板4,用于加强固定。

所述桁架结构过渡梁1采用矩形钢管通过钻孔、切割、焊接形成。

所述过渡梁1与车架5搭接处通过焊接、螺栓连接而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电池2设置两块,位于桁架结构的梯形结构中,并用螺栓进行固定。

所述过渡梁1于车架5搭接处设置加强板u形槽6,加强板u形槽6与车架5本体搭接处通过焊接连接,以增加横纵向强度。

本发明的桁架式结构过渡梁最适合应用于电动商用车专用底盘的小批量、多品种的开发。

本发明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桁架结构式过渡梁是通过矩形钢切割、钻孔、焊接而成,整体强度较高;(2)桁架结构受力均匀,变形小,而电池至于其中,使其位置前后适中,左右均匀,大大提高整车行驶的平稳性;(3)制作过程由焊接完成,操作简单,且无需重开模具,成本较低;(4)桁架式结构过渡梁也为水路、气路、高低压线束的布置提供足够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桁架式结构过渡梁,在过渡梁内布置动力电池,桁架结构设置为梯形结构,依据电池形状尺寸和数量将桁架结构分出对应的格,电池横向至于格中;桁架结构过度梁与车架的搭接处进行连接,并在横、纵向受力处分别设置横向加强板和纵向加强板,用于加强固定。本发明桁架结构式过渡梁是通过矩形钢切割、钻孔、焊接而成,整体强度较高;桁架结构受力均匀,变形小,而电池至于其中,使其位置前后适中,左右均匀,大大提高整车行驶的平稳性;制作过程由焊接完成,操作简单,且无需重开模具,成本较低;桁架式结构过渡梁也为水路、气路、高低压线束的布置提供足够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孙丁柱;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恒天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25
技术公布日:2017.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