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37565发布日期:2022-03-12 14:3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架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


背景技术:

2.车辆通过无道路地区、工况条件复杂的沙漠等地区时,车辆左、右侧车轮和前后轴产生剧烈扭动,这种剧烈扭动会造成车身上装结构强度不足和撕裂情况的发生;当车身上装强度过盈时,又会造成底盘大梁的破坏和断裂,影响到车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申请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底盘与上装车身两部件柔性连接,能够减缓大梁大幅扭动时传递给车身上装的变形量,增强车身上装部件的抗扭强度,提升了整车的轻量化。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盘车架大梁,所述两个底盘车架大梁正上方设置上装车身,所述两个底盘车架大梁之间中部设置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左右两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两个底盘车架大梁,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上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上装车身,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能够实现底盘车架大梁和上装车身之间的相对扭转;所述第一副车架包括转轴,转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副车架侧安装板,车架侧安装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底盘车架大梁上,转轴两端套装轴套,轴套表面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安装板,安装板上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副车架上安装架,副车架上安装架上端面焊接上装车身下端面;所述第二副车架和第一副车架结构相同;
6.所述第一副车架前端设置第一浮动车架,第二副车架后端设置第二浮动车架,第一浮动车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倾斜设置的斜置横梁一端,斜置横梁另一端套装在套梁中,套梁侧面焊接横梁安装板,横梁安装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底盘车架大梁上,横梁前后端分别设置浮动架,浮动架通过转轴铰接横梁,使得横梁能够相对浮动架转动,浮动架上端焊接上装车身,第二浮动车架和第一浮动车架结构相同。
7.进一步的,副车架上安装架侧面焊接加强块,加强块上端面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上装车身。
8.进一步的,浮动架侧壁焊接加强板,加强板能够提高浮动架的结构强度。
9.进一步的,浮动架侧壁焊接浮动轴套,浮动轴承内转动连接转轴一端。
10.进一步的,套梁侧壁设置锁紧件,锁紧件能够伸入套梁中并顶紧斜置横梁表面。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底盘与上装车身两部件柔性连接,能够减缓大梁大幅扭动时传递给车身上装的变形量,增强车身上装部件的抗扭强度,提升了整车
的轻量化,车身减重20%。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结构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上装车身结构图。
15.图3为第一副车架结构图。
16.图4为第一浮动车架结构图。
17.其中:100、上装车身;200、底盘车架大梁;300、第一副车架;301、转轴;302、轴套;303、副车架侧安装板;304、副车架上安装架;305、加强块;306、安装板;400、第二副车架;500、第一浮动车架;501、横梁;502、斜置横梁;503、套梁;504、横梁安装板;505、浮动架;506、浮动轴套;507、加强板;600、第二浮动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19.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盘车架大梁200,两个底盘车架大梁200正上方设置上装车身100。
20.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底盘车架大梁200之间中部设置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左右两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两个底盘车架大梁200,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上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上装车身100,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能够实现底盘车架大梁200和上装车身100之间的相对扭转,避免车身上装100剧烈波动对底盘车架大梁200的破坏和断裂。
21.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副车架300包括转轴301,转轴30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副车架侧安装板303,车架侧安装板303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底盘车架大梁200上。转轴301两端套装轴套302,轴套302表面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安装板306,安装板306上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副车架上安装架304,副车架上安装架304上端面焊接上装车身100下端面。
22.为了提高第一副车架300和上装车身100的连接强度,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副车架上安装架304侧面焊接加强块305,加强块305上端面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上装车身100。
23.第二副车架400和第一副车架300结构相同。
24.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副车架300前端设置第一浮动车架500,第二副车架400后端设置第二浮动车架600。
25.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浮动车架500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501,横梁501两端分别连接倾斜设置的斜置横梁502一端,斜置横梁502另一端套装在套梁503中。套梁503侧面焊接横梁安装板504,横梁安装板504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底盘车架大梁200上。横梁501前后端分别设置浮动架505,浮动架505通过转轴铰接横梁501,使得横梁501能够相对浮动架505转动。浮动架505上端焊接上装车身100。
26.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浮动架505侧壁焊接加强板507,加强板507能够提高浮动架505的结构强度。
27.为了保证转轴的可靠安装,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浮动架505侧壁焊接浮动轴套
506,浮动轴承506内转动连接转轴一端。
28.套梁503侧壁设置锁紧件,锁紧件能够伸入套梁503中并顶紧斜置横梁502表面。
29.第二浮动车架600和第一浮动车架500结构相同。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上装车身100通过第一副车架300、第二副车架400、第一浮动车架500和底盘大梁连接后,使底盘与上装车身两部件柔性连接,能够减缓大梁大幅扭动时传递给车身上装的变形量,增强车身上装部件的抗扭强度,提升了整车的轻量化,车身减重20%。
31.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盘车架大梁(200),所述两个底盘车架大梁(200)正上方设置上装车身(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底盘车架大梁(200)之间中部设置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左右两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两个底盘车架大梁(200),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上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上装车身(100),第一副车架(300)和第二副车架(400)能够实现底盘车架大梁(200)和上装车身(100)之间的相对扭转;所述第一副车架(300)包括转轴(301),转轴(30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副车架侧安装板(303),副车架侧安装板(303)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底盘车架大梁(200)上,转轴(301)两端套装轴套(302),轴套(302)表面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安装板(306),安装板(306)上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副车架上安装架(304),副车架上安装架(304)上端面焊接上装车身(100)下端面;所述第二副车架(400)和第一副车架(300)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副车架(300)前端设置第一浮动车架(500),第二副车架(400)后端设置第二浮动车架(600),第一浮动车架(500)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501),横梁(501)两端分别连接倾斜设置的斜置横梁(502)一端,斜置横梁(502)另一端套装在套梁(503)中,套梁(503)侧面焊接横梁安装板(504),横梁安装板(504)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底盘车架大梁(200)上,横梁(501)前后端分别设置浮动架(505),浮动架(505)通过转轴铰接横梁(501),使得横梁(501)能够相对浮动架(505)转动,浮动架(505)上端焊接上装车身(100),第二浮动车架(600)和第一浮动车架(500)结构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上安装架(304)侧面焊接加强块(305),加强块(305)上端面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上装车身(10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架(505)侧壁焊接加强板(507),加强板(507)能够提高浮动架(505)的结构强度。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架(505)侧壁焊接浮动轴套(506),浮动轴套(506)内转动连接转轴一端。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梁(503)侧壁设置锁紧件,锁紧件能够伸入套梁(503)中并顶紧斜置横梁(502)表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架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有减震功能的浮动副车架装置。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底盘车架大梁,所述两个底盘车架大梁正上方设置上装车身,所述两个底盘车架大梁之间中部设置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左右两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两个底盘车架大梁,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上端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上装车身,第一副车架和第二副车架能够实现底盘车架大梁和上装车身之间的相对扭转。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底盘与上装车身两部件柔性连接,能够减缓大梁大幅扭动时传递给车身上装的变形量,增强车身上装部件的抗扭强度,提升了整车的轻量化,车身减重20%。车身减重20%。车身减重20%。


技术研发人员:陆美娟 钱波 卢晓莉 陶亚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中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7
技术公布日:2022/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