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盖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07626发布日期:2022-05-11 15:4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盖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盖和汽车。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汽车前盖的结构如图1所示,插块22连接在两个内板2之间,形成悬臂结构,插块22直接与外板1相对应。插块22的根部与外板1之间无支撑,结构强度较弱。汽车前盖在拆卸和装配过程中受力较大且受力不均,以及在行驶过程中的动态疲劳作用,容易导致汽车前盖的插块结构沿着根部周向发生断裂。在行驶过程中,插块断裂,容易导致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盖和汽车,优化了插块与内板主体以及外板的连接方式,增加了插块的强度,使得汽车前盖在拆装以及行驶过程中受力均匀不易断裂。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盖,所述汽车前盖包括外板和连接在所述外板内侧的内板,所述内板包括内板主体和至少一个插块,所述内板主体包括具有侧向开口和顶部开口的凹槽,所述插块由所述凹槽的底面向所述汽车前盖的外侧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凹槽的外侧。
5.进一步地,所述内板还包括:
6.第一侧向加强筋,连接所述插块、所述凹槽的第一侧壁和所述凹槽的底面;
7.第二侧向加强筋,连接所述插块、所述凹槽的第二侧壁和所述凹槽的底面,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在所述侧向开口的两侧;
8.多个顶部加强筋,连接所述插块的顶面、所述凹槽的第三侧壁和所述凹槽的底面,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侧向开口相对设置;
9.多个背部加强筋,连接所述插块的背面和所述凹槽的底面。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与所述插块、所述第一侧壁的连接处均设置为过渡圆角结构,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与所述插块、所述第二侧壁的连接处均设置为过渡圆角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插块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位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插接部位于所述凹槽的顶部开口的外侧且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和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连接在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两侧。
12.进一步地,所述插块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的厚度、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的厚度、所述顶部加强筋的厚度和所述背部加强筋的厚度。
13.进一步地,所述插块的厚度为3.5mm。
14.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底面和所述外板之间通过涂胶层粘接。
15.进一步地,所述内板包括两个插块,所述内板主体包括两个与所述插块一一对应设置的所述凹槽。
16.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
17.车身主体,具有插槽;
18.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汽车前盖,所述汽车前盖通过所述插块插入所述插槽内与所述车身主体扣合连接。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盖和汽车,汽车前盖包括外板和连接在外板内侧的内板,内板包括内板主体和插块,插块连接在内板主体的凹槽内,凹槽具有底面,该底面使得内板主体的下部整体连通,由此增加了插块底部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插块的强度,使得汽车前盖在拆装以及行驶过程中受力均匀不易断裂。
附图说明
20.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21.图1是现有的汽车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盖的局部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盖的局部结构的又一角度示意图。
26.附图说明标记:
27.1-外板;2-内板;21-内板主体;22-插块;221-第一插接部;222-第二插接部;23-凹槽;231-第一侧壁;232-第二侧壁;233-第三侧壁;24-第一侧向加强筋;25-第二侧向加强筋;26-顶部加强筋;27-背部加强筋;28-过渡圆角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29.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30.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2.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
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图2-图5是本实施例的汽车前盖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汽车前盖用于在与车身主体扣合后,进行空气导流,有利于汽车的行驶稳定;同时汽车前盖还用于保护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发动机、电路、油路、刹车系统、传动系统等。进一步地,汽车前盖还可以起到车辆美观等作用。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前盖包括外板1和内板2,如图2所示。其中,外板1一般通过冲压方式形成,可以起到美观、保护汽车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空气导流等作用。内板2连接在外板1的内侧,用于加强外板1的强度,同时还用于与车身主体扣合连接,从而实现汽车前盖与车身主体的闭合和打开。
35.内板2包括内板主体21和插块22,如图2所示。其中,内板主体21包括凹槽23,如图3-图5所示。插块22设置在凹槽23内,用于与车身主体实现扣合连接。在本技术中,所述凹槽23设置在所述内板主体21靠近外板1的边缘位置,且该边缘位置是指汽车前盖与车身主体开合的位置。
36.其中,所述凹槽23具有侧向开口和顶部开口,如图3所示。所述侧向开口位于内板主体21的厚度的一侧,所述顶部开口是指内板主体21远离外板1的一侧,以使得位于凹槽23内的插块22可以插入到车身主体内进行扣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凹槽23具有底面,该底面连通位于凹槽23两侧的内板主体21,其增加了插块22的根部与内板主体21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大了插块22的受力面积,提高了插块的结构强度,使得汽车前盖在拆装以及行驶过程中受力均匀不易断裂。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块22由所述凹槽23的底面向所述汽车前盖的外侧倾斜向上延伸并延伸至所述凹槽23的外侧。插块22与凹槽23的底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便于插块22插入到车身主体内。
38.所述插块22包括第一插接部221和第二插接部222,如图4所示。其中,所述第一插接部221位于所述凹槽23内且与所述凹槽23的底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插接部222位于所述凹槽23的顶部开口的外侧且与所述凹槽23的底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第二插接部222与所述第一插接部221之间形成第二夹角,从而便于与车身主体扣合连接。
39.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部221的一端与远离凹槽23侧向开口的底面位置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夹角,且倾斜方向朝向所述侧向开口。其中,所述第一插接部221的高度与所述凹槽23的深度基本相同,所述第一夹角接近90度,便于第二插接部221与底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第二插接部221的一端与第一插接部221的顶端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夹角,且倾斜方向朝向所述侧向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夹角使得第二插接部221与底面近似平行,便于插块22与车身主体扣合连接。
40.所述内板2还包括第一侧向加强筋24、第二侧向加强筋25、多个顶部加强筋26和多个背部加强筋27,如图3-图5所示。其中,第一侧向加强筋24连接所述插块22、所述凹槽23的第一侧壁231和所述凹槽23的底面,第二侧向加强筋25连接所述插块22、所述凹槽23的第二侧壁232和所述凹槽23的底面,所述第一侧壁231和所述第二侧壁232相对设置在所述侧向开口的两侧。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24和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25使得插块22与所述内板主体21连接为一体,对插块22进一步起到支撑作用,增加了插块22的结构强度,避免插块22在汽
车前盖拆装以及行驶过程中发生抖动发生断裂。
41.多个顶部加强筋26连接所述插块22的顶面、所述凹槽23的第三侧壁233和所述凹槽23的底面,所述第三侧壁233与所述侧向开口相对设置。多个背部加强筋27连接所述插块22的背面和所述凹槽23的底面。多个顶部加强筋26和多个背部加强筋27可以进一步将插块22与内板主体21连接为整体,且周圈采用加强筋连接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结构强度,使得汽车前盖在拆装以及行驶过程中受力均匀不易断裂,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能。优选地,多个顶部加强筋26和多个背部加强筋27均以等距的方式平行设置在插块22上,且每个加强筋的长度与插块22的长度相同,提高了插块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4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24与所述插块22、所述第一侧壁231的连接处均设置为过渡圆角结构28,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25与所述插块22、所述第二侧壁232的连接处均设置为过渡圆角结构28,如图4所示。过渡圆角结构28可以减少应力集中,提高结构强度,降低断裂的概率。
43.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24的高度和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25的高度与所述凹槽23的深度基本一致,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24和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25连接在所述第一插接部221的两侧,可以在增加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避免影响插块22与车身主体的插接。
44.在本技术中,所述插块22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侧向加强筋24的厚度、所述第二侧向加强筋25的厚度、所述顶部加强筋26的厚度和所述背部加强筋27的厚度,从而可以提高插块22的结构强度。一般情况下,所述插块22的厚度相对于其它位置(例如,各加强筋的位置)加厚1mm,既可以起到增加结构强度的作用,同时还不会造成插块22与车身主体之间无法连接的问题。优选地,所述插块22的厚度为3.5mm。
45.所述外板1和所述内板2可以分别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所述外板1和所述内板主体21之间通过涂胶或者双面胶等方式连接。在本技术中,所述凹槽23的底面和所述外板1之间的位置通过涂胶层粘接。相对于原先插块相对应的下部为断开的结构来说,凹槽23的底面和外板之间涂胶,增加了支撑面强度和受力面积。
46.在一种实施例中,汽车前盖的内板2包括两个或者多个插块22,所述内板主体21包括两个或者多个凹槽23。所述凹槽23的数量与所述插块22的数量一致,且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汽车前盖采用两个或者多个插块22的结构,使得汽车前盖与车身主体扣合连接的牢靠紧密,避免行驶过程中抖动导致汽车前盖打开出现行车安全事故。
47.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汽车包括车身主体和上述实施例的汽车前盖,车身主体具有与插块对应的插槽。汽车前盖通过插块插入到对应的插槽内,实现与车身主体的扣合连接,从而保护汽车重要部件结构等。
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盖和汽车,汽车前盖包括外板和连接在外板内侧的内板,内板包括内板主体和插块,插块连接在内板主体的凹槽内,凹槽具有底面,该底面使得内板主体的下部整体连通,由此增加了插块底部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插块的强度,使得汽车前盖在拆装以及行驶过程中受力均匀不易断裂。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