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26949发布日期:2023-09-13 17:24阅读:31来源:国知局
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1、转向装置具备:柱单元,其具有外柱和内柱;以及转向轴,其被内柱支撑为能旋转。在这种转向装置中,有具备根据驾驶员的体格差异、驾驶姿势来调整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调整转向盘的上下位置的倾斜功能的转向装置。伸缩功能是内柱和转向轴相对于外柱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功能。倾斜移动功能是柱单元以前端部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动作。

2、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规定内柱(和转向轴)相对于外柱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止动单元的构成。止动单元具备:多个被卡合部,其在内柱中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以及锁定构件,其能转动地设置于外柱,与被卡合部啮合。锁定构件被施力构件向与被卡合部啮合的方向施力。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48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2、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关于在抑制了部件个数的增加的基础上提高操作性这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3、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抑制了部件个数的增加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操作性的转向装置。

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采用以下的方案。

6、(1)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柱单元,其具有:外柱,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内柱,其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到上述外柱中,并且其中插入转向轴,上述转向轴能绕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1轴线旋转;前支架,其装配到车体,并且将上述柱单元支撑为能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2轴线转动;以及后支架,其在上述前支架的后方装配到上述车体,并且将上述柱单元支撑为伴随着绕上述第2轴线的上述柱单元的转动而能上下移动,在上述内柱,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伸缩锁定齿,在上述外柱设置有:钩构件,其被上述外柱支撑为能转动,并且其能在与多个上述伸缩锁定齿卡合的卡合位置、从上述伸缩锁定齿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操作部,其构成为能在限制位置和容许位置之间移动,上述限制位置是在上述钩构件处于上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限制上述钩构件向上述卡合位置的移动的位置,上述容许位置是在上述钩构件处于上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容许上述钩构件向上述卡合位置的移动的位置,并且上述操作部伴随着从上述容许位置向上述限制位置的移动而使上述钩构件朝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在上述钩构件与上述后支架之间连接有施力构件,上述施力构件既对上述钩构件朝向上述卡合位置施力,又经由上述钩构件对上述柱单元朝向上方施力。

7、根据本方案,能够使施力构件具有向卡合位置的复位用弹簧和倾斜平衡用的弹簧这两者的功能。由此,与分别单独设置向卡合位置的复位用弹簧和倾斜平衡用的弹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因此,例如在进行倾斜动作时,在减轻了驾驶员经由转向盘支承转向装置的负荷的基础上,能够抑制转向装置落下到最下端。另一方面,钩构件是被施力构件朝向卡合位置施力的,从而在操作部处于容许位置时,钩构件易于卡合到伸缩锁定齿。由此,能够限制伸缩锁定齿相对于钩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操作性。

8、(2)在上述(1)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地,上述伸缩锁定齿形成于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构件,上述板构件具备连接到上述内柱的连接部,上述板构件构成为,在上述钩构件处于上述卡合位置时,伴随着二次碰撞时的上述内柱相对于上述外柱的向前移动而使上述连接部塑性变形,从而能从上述内柱脱离。

9、根据本方案,在二次碰撞时,由于连接部塑性变形时的弯曲载荷,二次碰撞时施加给驾驶员的冲击载荷得到缓和。由此,易于确保所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10、(3)在上述(2)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地,在上述内柱设置有支撑构件,上述支撑构件支撑从搭载于上述车体的车体侧构件延伸的延出构件,上述板构件与上述支撑构件绕上述第1轴线配置在不同位置。

11、根据本方案,在二次碰撞时,在板构件脱离的状态下内柱向前方移动时,能够抑制板构件与支撑构件的干扰。由此,在抑制了转向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大型化的基础上,易于确保压溃行程。

12、(4)在上述(3)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支撑构件相对于上述内柱配置在下方,上述板构件相对于上述内柱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一侧。

13、根据本方案,支撑构件相对于内柱配置在下方,从而在转向装置的下方空间中,易于将延出构件布设在左右方向的两侧。板构件相对于内柱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一侧,从而在倾斜动作时能够抑制板构件与柱单元的周边构件(例如,后支架等)的干扰。

14、(5)在上述(2)至(4)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地,在上述外柱形成有在与上述第1轴线交叉的方向上贯通上述外柱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缝,在上述内柱设置有通过上述狭缝向上述外柱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连接部在上述外柱的外侧连接到上述突出部。

15、根据本方案,例如在伸缩动作时,在内柱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时,突出部在狭缝内被导引。由此,在抑制了内柱的绕第1轴线的旋转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内柱的顺畅的移动。而且,由于内柱的绕第1轴线的旋转被抑制,因而例如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在外柱与内柱之间有效地产生摩擦阻力,易于确保所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16、(6)在上述(2)至(5)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地,在上述外柱形成有对上述板构件相对于上述外柱的前后移动进行导引的引导部。

17、根据本方案,例如在伸缩动作时,在内柱相对于外柱向前方移动时,板构件被引导部导引。由此,在抑制了内柱的绕第1轴线的旋转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内柱的顺畅的移动。

18、(7)在上述(6)的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板构件具备:前方限制部,其通过在上述柱单元的最收缩位置上从后方抵接到上述外柱来限制上述内柱相对于上述外柱的向前移动;以及后方限制部,其通过在上述柱单元的最伸展位置上从前方抵接到上述外柱来限制上述内柱相对于上述外柱的向后移动。

19、根据本方案,能够由板构件规定伸缩动作时的柱单元的最收缩位置和最伸展位置。由此,不需要另行设置限制构件,因此在实现了部件个数的削减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操作性。

20、(8)在上述(1)至(7)中的任意一个方案的转向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操作部具备:轴构件,其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上述外柱,并且被上述外柱支撑为能绕上述第2轴线旋转;以及联系部,其相对于上述轴构件向与上述第2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并且伴随着上述轴构件的旋转而在上述限制位置和上述容许位置之间移动。

21、根据本方案,联系部伴随着轴构件的旋转而在限制位置和容许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与联系部例如通过滑动等在限制位置和容许位置之间移动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22、发明效果

23、根据本公开的上述方案,在实现了部件个数的削减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操作性。



技术特征: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技术总结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柱单元,其具有外柱和内柱;前支架,其将柱单元支撑为能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2轴线转动;以及后支架,其将柱单元支撑为能上下移动。在外柱设置有:钩构件,其能在卡合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操作部,其构成为能在限制钩构件向卡合位置的移动的限制位置和在钩构件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容许钩构件向卡合位置的移动的容许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伴随着从容许位置向限制位置的移动而使钩构件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在钩构件与后支架之间连接有施力构件,施力构件既对钩构件朝向卡合位置施力,又经由钩构件对柱单元朝向上方施力。

技术研发人员:彭九双,曾德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