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杆及其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83728发布日期:2023-12-25 16:4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撑杆及其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的,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杆及其汽车。


背景技术:

1、目前撑杆机械杆中大部分是采用压缩气体作为阻尼或者无阻尼结构,由于受温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机械杆伸缩行程不够线性、阻尼效果不稳定、阻尼衰减大、且阻尼力度大小预设困难。目前部分阻尼结构传动结构复杂,导致生产成本和售后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杆及其汽车,减少环境因素对阻尼组件的影响,实现自动补偿磨损,提升阻尼稳定性,微调阻尼力度,降低阻尼调节操作难度,整体结构简单,降低生产成本。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杆,包括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弹性驱动件,所述弹性驱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连接;

3、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外筒体、第一内筒体以及阻尼组件,所述第一内筒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外筒体内,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外筒体的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壳体、预紧力弹性件、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所述预紧力弹性件、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分别安装于所述阻尼壳体内,所述旋转螺母的至少一端通过所述预紧力弹性件与所述摩擦单元抵接,所述阻尼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内筒体远离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所述阻尼壳体、所述预紧力弹性件、所述摩擦单元、所述旋转螺母以及所述第一内筒体沿轴向连通形成阻尼传动通道;

4、所述第二筒体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外筒体以及螺纹传动杆,所述螺纹传动杆安装于所述第二外筒体内,所述第二外筒体的一端以及所述螺纹传动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螺纹传动杆安装于所述阻尼传动通道,所述螺纹传动杆与所述旋转螺母螺纹传动连接。

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摩擦单元朝向所述旋转螺母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旋转螺母抵接的阻力摩擦面,所述阻力摩擦面与所述旋转螺母通过所述螺纹传动杆相对转动。

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摩擦单元包括摩擦片和定位片,所述摩擦片位于所述旋转螺母与所述定位片之间。

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旋转螺母包括塑料螺母本体以及金属包盖,所述螺纹传动杆为金属材质,所述塑料螺母本体与所述螺纹传动杆螺纹传动连接,所述金属包盖至少包覆于所述螺母本体朝向摩擦单元一侧的端部,所述金属包盖与所述摩擦单元抵接。

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阻尼壳体包括阻尼壳主体以及阻尼盖,所述阻尼盖和所述第一内筒体分别连接于所述阻尼壳主体的两端,所述阻尼盖设有开口朝向所述阻尼壳体的第一限位腔,所述预紧力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一限位腔内,所述阻尼壳主体设有第二限位腔,所述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限位腔内,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二限位腔轴向连通,所述阻尼盖伸入所述第二限位腔形成预紧力保护部,所述预紧力保护部朝向所述摩擦单元设有预紧力保护面,所述预紧力保护面与所述摩擦单元在轴向间隙配合。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限位腔的内壁朝向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一端径向凸出形成加强平台,所述加强平台位于所述阻尼组件以及所述第一内筒体之间。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强平台朝向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一侧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一内筒体朝向所述阻尼壳体的一端设有连接筒端以及沿径向向内凸出形成行程限位部,所述螺纹传动杆远离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端设有沿径向凸出限位块,所述凸出限位块的直径大于所述行程限位部的直径,所述连接筒端连接于所述插接槽。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强平台的朝向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一端的内侧设有加强延伸臂,所述连接筒端与所述加强延伸臂具有形成连接重叠区,所述加强延伸臂连接于所述行程限位部。

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外筒体与所述第一内筒体之间形成有支撑限位腔,所述弹性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限位腔,所述弹性驱动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

13、一种汽车,包括车体、车尾门以及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电动驱动杆以及所述支撑杆,所述车尾门铰接于所述车体,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电动驱动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电动驱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车尾门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电动驱动杆分别位于所述车尾门的相对两侧。

14、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支撑杆及其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弹性驱动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连接,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相对滑动,支撑杆的整体长度变长时,弹性驱动件提供支撑作用。其中,第一外筒体的一端、第一内筒体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件,阻尼组件连接于第一内筒体远离第一固定件的一端,以使第一外筒体、第一内筒体、第一固定件以及阻尼组件形成第一整体。第二筒体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外筒体以及螺纹传动杆,螺纹传动杆安装于第二外筒体内,螺纹传动杆的外周与第二外筒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内筒体和阻尼组件的活动空间,第二外筒体的一端以及螺纹传动杆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固定件形成第二整体。其中,阻尼组件包括阻尼壳体、预紧力弹性件、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预紧力弹性件、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安装于阻尼壳体内,提升阻尼组件的整体性,使预紧力弹性件、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在形成阻尼作用时保持在阻尼壳体内,提升支撑杆阻尼作用的运作稳定性。所述阻尼壳体、所述预紧力弹性件、所述摩擦单元、所述旋转螺母以及所述第一内筒体沿轴向连通形成阻尼传动通道,所述螺纹传动杆安装于所述阻尼传动通道,所述螺纹传动杆与所述旋转螺母螺纹传动连接,通过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相对滑动,使支撑杆整体变长时,由于旋转螺母与螺纹传动杆螺纹连接,螺纹传动杆向远离第一固定件的轴向方向移动,使旋转螺母以螺纹传动杆为转轴进行转动,由于预紧力弹性件在轴向方向对旋转螺母与摩擦单元持续施加挤压作用力,使旋转螺母一端与摩擦单元抵接并摩擦,摩擦单元与旋转螺母之间产生旋转阻力,进而使支撑杆伸长产生阻尼作用。其中,由于摩擦单元、预紧力弹性件受工况环境影响小,使得支撑杆的阻尼效果稳定。同时,由于预紧力弹性件为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持续提供压力,对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产生自动补充磨损作用,延长阻尼组件的使用寿命,保证阻尼组件的长时间正常运行。通过调整预紧力弹性件的压力或改变摩擦单元的数量从而改变阻尼力度,便于阻尼力度的微调整。同时,本发明支撑杆整体呈线性布置,减少支撑杆内多个部件之间的磨损,传动结构出错率更低,整体传动结构简单,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售后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弹性驱动件,所述弹性驱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单元朝向所述旋转螺母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旋转螺母抵接的阻力摩擦面,所述阻力摩擦面与所述旋转螺母通过所述螺纹传动杆相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单元包括摩擦片和定位片,所述摩擦片位于所述旋转螺母与所述定位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螺母包括塑料螺母本体以及金属包盖,所述螺纹传动杆为金属材质,所述塑料螺母本体与所述螺纹传动杆螺纹传动连接,所述金属包盖至少包覆于所述螺母本体朝向摩擦单元一侧的端部,所述金属包盖与所述摩擦单元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壳体包括阻尼壳主体以及阻尼盖,所述阻尼盖和所述第一内筒体分别连接于所述阻尼壳主体的两端,所述阻尼盖设有开口朝向所述阻尼壳体的第一限位腔,所述预紧力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一限位腔内,所述阻尼壳主体设有第二限位腔,所述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限位腔内,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二限位腔轴向连通,所述阻尼盖伸入所述第二限位腔形成预紧力保护部,所述预紧力保护部朝向所述摩擦单元设有预紧力保护面,所述预紧力保护面与所述摩擦单元在轴向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腔的内壁朝向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一端径向凸出形成加强平台,所述加强平台位于所述阻尼组件以及所述第一内筒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平台朝向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一侧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一内筒体朝向所述阻尼壳体的一端设有连接筒端以及沿径向向内凸出形成行程限位部,所述螺纹传动杆远离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端设有沿径向凸出限位块,所述凸出限位块的直径大于所述行程限位部的直径,所述连接筒端连接于所述插接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平台的朝向所述第一内筒体的一端的内侧设有加强延伸臂,所述连接筒端与所述加强延伸臂具有形成连接重叠区,所述加强延伸臂连接于所述行程限位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筒体与所述第一内筒体之间形成有支撑限位腔,所述弹性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限位腔,所述弹性驱动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车尾门以及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电动驱动杆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杆,所述车尾门铰接于所述车体,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电动驱动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电动驱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车尾门连接,所述支撑杆和所述电动驱动杆分别位于所述车尾门的相对两侧。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支撑杆及其汽车,第一内筒体安装于第一外筒体内,第一外筒体一端以及第一内筒体的一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固定件,阻尼组件包括阻尼壳体、预紧力弹性件、摩擦单元以及旋转螺母,旋转螺母的至少一端通过预紧力弹性件与摩擦单元抵接,阻尼壳体连接于第一内筒体远离第一固定件的一端,阻尼壳体、预紧力弹性件、摩擦单元、旋转螺母以及第一内筒体沿轴向连通形成阻尼传动通道;螺纹传动杆安装于第二外筒体内,第二外筒体的一端以及螺纹传动杆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固定件,螺纹传动杆安装于阻尼传动通道,螺纹传动杆与旋转螺母螺纹传动连接。本发明的支撑杆及其汽车,减少环境因素影响,自动补偿磨损,提升阻尼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敏裕,陈建就,龙帅,陈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东箭汽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