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车身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另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机舱纵梁。
背景技术:
1、在车辆的前部框架结构中,机舱纵梁具有重要的支撑和防护作用,其除了需要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之外,还应当具有合理的溃缩缓冲性能,以溃缩变形的方式消解车辆受到的大力碰撞冲击力,进而降低驾驶舱变形危及人员的风险。
2、在车辆前部受低速碰撞的过程中,机舱纵梁应当发挥可靠的防护作用,不宜发生严重的溃缩变形,以尽量保护前机舱内的发动机等重要部件。
3、在发生高速碰撞的情况下,机舱纵梁则需要具备合理的溃缩缓冲性能,通过溃缩吸能,降低驾驶舱被侵入而受损的几率。
4、然而,上述对机舱纵梁在结构强度和溃缩缓冲两方面的性能要求,存在自相矛盾的逻辑关系,这也成为机舱纵梁设计方案的权衡取舍的关键所在。
5、如果机舱纵梁结构强度太强,高速碰撞可能就无法吸能溃缩,而导致驾驶舱受损;若机舱纵梁结构强度太弱,则在低速碰撞过程中机舱纵梁可能就会直接溃缩而严重变形,这就降低了车辆前机舱部位的保险防护等级。
6、因此,如何综合考虑机舱纵梁在结构强度和溃缩缓冲两方面的性能要求,对机舱纵梁的整体结构及其加强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使机舱纵梁在上述两方面性能上达到合理的均衡,一直是车辆结构研发方向上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以改善机舱纵梁在结构强度和溃缩缓冲两性能方面的均衡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设于机舱纵梁的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之间形成的内部型腔中,所述内部加强结构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上的内板加强板,以及沿所述机舱纵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板;
4、所述支撑板包括垂直于所述机舱纵梁的长度方向布置的主板体,以及弯折成型于所述主板体边缘的多个翻边;各所述翻边沿着所述主板体的边缘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纵梁外板、所述内板加强板或所述纵梁内板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纵梁外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所述纵梁外板包括底板、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下两侧的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内板加强板包括主体、以及分别成型于所述主体上下两侧的上沿翻边和下沿翻边,所述主体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上沿翻边抵接在所述上侧板上,所述下沿翻边抵接在所述下侧板上;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上沿翻边的所述翻边,和/或,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下沿翻边的所述翻边。
6、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撑板包括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顺次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与所述下沿翻边以及所述下侧板之间间隔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主板体包括在所述机舱纵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开的上部和下部、以及弯曲过渡地连接在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间的过渡部。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多个所述翻边包括位于所述上部上的上部翻边,位于所述下部上的下部翻边,以及位于所述主板体面向所述纵梁内板一侧的内侧翻边;所述上部翻边连接在所述主体和/或所述上沿翻边上,所述下部翻边连接在所述主体和/或所述下沿翻边上,所述内侧翻边连接在所述纵梁内板上。
9、进一步的,所述上部翻边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上部顶端并连接所述上沿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上部面向所述主体的一侧并连接所述主体;
10、和/或,所述下部翻边包括第三翻边、第四翻边和第五翻边,所述第五翻边位于所述下部底端并连接所述下沿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位于所述下部面向所述主体的一侧并连接所述主体,所述第四翻边位于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五翻边之间并连接在所述主体和所述上沿翻边的连接部位上;
11、和/或,所述内侧翻边包括第六翻边和第七翻边,所述第六翻边位于所述下部上,所述第七翻边位于所述上部上。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多个所述翻边包括位于所述主板体面向所述主体一侧的外翻边,位于所述主板体顶端的甲翻边,以及位于所述主板体面向所述纵梁内板一侧的内翻边;所述外翻边连接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甲翻边连接在所述上沿翻边上,所述内翻边连接在所述纵梁内板上。
13、进一步的,所述外翻边包括间隔设置的乙翻边和丙翻边,以及连接在所述乙翻边和所述丙翻边之间的加强翻边,且所述加强翻边的宽度小于所述乙翻边以及所述丙翻边的宽度;和/或,所述内翻边包括间隔设置的戊翻边和丁翻边。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用于连接所述纵梁内板的所述翻边上均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用于所述纵梁内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连接定位。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实用新型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通过在内部型腔中设置内板加强板以及多个支撑板,不仅增强了机舱纵梁外侧的结构强度,而且各个支撑板形成对机舱纵梁的内部支撑;支撑板通过间隔设置的多个翻边与内部型腔的内壁连接,即保证了支撑板一定的支撑效果,也不至于像支撑板的四周边缘全部和内部型腔的内壁连接那样致使支撑板的结构加强作用和支撑效果过于强悍;而且翻边的设置数量、间隔距离以及与内部型腔的内壁的连接位置也便于灵活调整,有利于实现机舱纵梁在结构强度和溃缩缓冲两方面的性能要求,使机舱纵梁在这两方面性能上达到合理的均衡,从而改善机舱纵梁在结构强度和溃缩缓冲两性能方面的均衡性。
17、此外,在高度方向上将第一支撑板分为上部、下部和过渡部三个部分,其中上部和下部在机舱纵梁长度方向上间隔开来,并由过渡部弯曲过渡连接,可使第一支撑板在车辆上下高度方向上的支撑强度得到适当的削弱,便于机舱纵梁在遭受高速碰撞的严重冲击下,第一支撑板能够随之变形溃缩,保障了机舱纵梁上第一支撑板所在部位的结构强度和溃缩缓冲两性能方面的均衡性。
1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舱纵梁,所述机舱纵梁具有扣合在一起的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并在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之间形成有内部型腔中,所述内部型腔中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机舱纵梁具有上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所具备的技术优势。
1.一种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设于机舱纵梁的纵梁外板(1)和纵梁内板(7)之间形成的内部型腔(10)中,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舱纵梁的内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10.一种机舱纵梁,所述机舱纵梁具有扣合在一起的纵梁外板(1)和纵梁内板(7),并在所述纵梁外板(1)和所述纵梁内板(7)之间形成有内部型腔(10)中,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