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减震结构,尤其是车辆后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电竞车、越野摩托车、自行车等车辆中的后减震器通常采用气压减震器,对于上述车辆,其车架一般呈三角布局,分别为横向布置的横管91、位于横杆91下方且斜向布置的斜管92以及纵向布置用于安装座椅的直立管93,而后减震器94的设置位置通常为以下两种:
2、其一,后减震器前端安装于车辆车架的横管上,后减震器后端安装于车辆车架的直立管上,如图4所述;
3、其二,后减震器前端安装于车辆车架的斜管上,后减震器后端安装于车辆车架的直立管上,如图5所述。
4、上述两种后减震器的布局方式的减震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坐于座椅上的用户的减震体验感较差,为此申请人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车辆后减震结构。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3、车辆后减震结构,包括后减震器,所述后减震器一端转动连接于车辆车架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后叉单元上。
4、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车辆车架包括用于安装座椅的直立管,所述后减震器上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直立管上;
5、所述后叉单元包括左后叉、右后叉及配置于所述左后叉与所述右后叉之间的连接单元,所述后减震器下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单元上。
6、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车辆车架包括用于安装座椅的直立管以及与所述直立管相连的横向布局的横管,所述后减震器上端转动连接于直立管上靠近横管的部位处,所述后减震器下端转动连接于后叉单元位于车辆车轮前方的部位处。
7、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直立管上包括有若干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配置有第一销轴,所述后减震器上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销轴上。
8、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左右分布的两个安装件,每一所述安装件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销轴相适配的第一孔。
9、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销轴上装配有若干用以填充所述后减震器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壁之间的间隙的隔套。
10、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连接单元上包括有若干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上配置有第二销轴,所述后减震器下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销轴上。
11、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件包括左右分布的两个安装部,每一所述安装部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销轴相适配的第二孔。
12、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销轴上装配有若干用以填充所述后减震器上端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壁之间的间隙的隔套。
13、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销轴、所述第二销轴为空心内螺纹螺栓、外螺纹螺栓中的一种;
14、当其为空心内螺纹螺栓时,其一端螺纹配合有螺丝;
15、当其为外螺纹螺栓时,其一端螺纹配合有螺帽。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根据坐于座椅上的用户的受力方向考虑,将后减震器的两端分别设置于车辆直立管及后叉上,其布局方向更接近于车辆骑行时座椅的上下受力方向,以使减震效果及体验感更好。
1.车辆后减震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器一端转动连接于车辆车架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后叉单元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架包括用于安装座椅的直立管,所述后减震器上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直立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架包括用于安装座椅的直立管以及与所述直立管相连的横向布局的横管,所述后减震器上端转动连接于直立管上靠近横管的部位处,所述后减震器下端转动连接于后叉单元位于车辆车轮前方的部位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管上包括有若干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配置有第一销轴,所述后减震器上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销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左右分布的两个安装件,每一所述安装件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销轴相适配的第一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轴上装配有若干用以填充所述后减震器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壁之间的间隙的隔套。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上包括有若干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上配置有第二销轴,所述后减震器下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销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件包括左右分布的两个安装部,每一所述安装部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销轴相适配的第二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销轴上装配有若干用以填充所述后减震器上端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壁之间的间隙的隔套。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轴、所述第二销轴为空心内螺纹螺栓、外螺纹螺栓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