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3052发布日期:2023-12-30 01:16阅读:27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车身前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新车型的更新迭代加快,给研发和投入的压力越来越大。

2、目前,无论是传统的燃油车,亦或者是新能源车型,其各钣金零件基本上都是专车专用,当需要进行改款更改车辆前部造型,或者调整动力总成结构,例如将燃油动力改成混动或电动,或者改变车辆轴距、轮距时,都需要修改大量零件,甚至是完全重新研发才能适配更新后的车型,这样的生产成本高,研发周期长,并且非常不利于节能减排。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前端结构。所述车身前端结构的前纵梁整体长度可调整,进而适配并兼容不同的车型,提高了车身前端结构的通用性,降低了车辆的研发及生产制造成本并缩短车辆的研发周期。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前端结构的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端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为两个,两个所述前纵梁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前纵梁均包括吸能盒和前纵梁本体,所述吸能盒的后端与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前端连接,所述吸能盒的后端与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吸能盒的后端和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中的另一个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位置可调,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前围横梁,所述前围横梁设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后方,两个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端结构,通过在前纵梁上设置吸能盒和前纵梁本体,且吸能盒的后端和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与第一容纳腔的相对位置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可调,这样在不改变车身前端结构原有零部件结构的前提下,仅改变吸能盒与前纵梁本体的相对位置,进而调整前纵梁的整体长度,使车身前端结构可以适配并兼容不同的车型,既保证了车身前端结构的使用性能,又提高了车身前端结构的通用性,实现了车身前端结构的平台化,有利于降低车辆的研发及生产制造成本并缩短车辆的研发周期。

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前端,所述吸能盒的后端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前纵梁本体连接,所述吸能盒的后端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位置可调。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本体和所述吸能盒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前纵梁本体上具有用于所述紧固件穿过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盒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车辆左右方向的两内侧壁贴合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两内侧壁间隔开。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纵梁前段,所述第一容纳腔形成于所述纵梁前段的前端;纵梁后段,所述纵梁后段的前端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纵梁前段的后端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与所述纵梁后段连接,所述纵梁前段的后端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位置可调,所述纵梁后段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前防撞梁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配接区间,所述第一配接区间被构造成能够根据不同车型的前纵梁间距而调节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配接位置;所述前围横梁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配接区间,所述第二配接区间被构造成能够根据不同车型的前纵梁间距而调节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横梁的配接位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盒的前端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两侧具有向前延伸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配接区间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配接区间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接区间的朝向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均与所述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平行。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和调节板,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连接,所述调节板与所述纵梁外板的后端和所述第二配接区间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车身前端结构还包括:前围板总成,所述前围板总成设在所述前围横梁的后部并与所述前围横梁连接,所述前围板总成为沿车辆左右方向的左右对称结构。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端结构。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前纵梁上设置吸能盒和前纵梁本体,且吸能盒的后端和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与第一容纳腔的相对位置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可调,这样在不改变车身前端结构原有零部件结构的前提下,仅改变吸能盒与前纵梁本体的相对位置,进而调整前纵梁的整体长度,使车身前端结构可以适配并兼容不同的车型,既保证了车身前端结构的使用性能,又提高了车身前端结构的通用性,实现了车身前端结构的平台化,有利于降低车辆的研发及生产制造成本并缩短车辆的研发周期。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前纵梁本体的前端,所述吸能盒的后端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前纵梁本体连接,所述吸能盒的后端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位置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本体和所述吸能盒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前纵梁本体上具有用于所述紧固件穿过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车辆左右方向的两内侧壁贴合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两内侧壁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的沿车辆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配接区间,所述第一配接区间被构造成能够根据不同车型的前纵梁间距而调节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前防撞梁的配接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两侧具有向前延伸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配接区间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配接区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接区间的朝向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均与所述连接板所在的平面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和调节板,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连接,所述调节板与所述纵梁外板的后端和所述第二配接区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端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前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身前端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为两个,两个所述前纵梁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前纵梁均包括吸能盒和前纵梁本体,吸能盒的后端与前纵梁本体的前端连接,吸能盒的后端与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容纳腔,吸能盒的后端和前纵梁本体的前端中的另一个伸入第一容纳腔内且在第一容纳腔内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可调,吸能盒的前端与前防撞梁连接;前围横梁,前围横梁设于前防撞梁的后方,两个前纵梁本体的后端与前围横梁连接。根据本技术的车身前端结构,前纵梁的整体长度可调整,进而使车身前端结构可以适配并兼容不同的车型,提高了车身前端结构的通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武,黄涌,周清,郑华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