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06354发布日期:2023-10-29 03:05阅读:28来源:国知局
车架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架,尤其涉及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车架包括纵梁以及横梁,横梁与纵梁通过焊接连接,横梁的受力较为复杂,尤其是车辆在行驶时,横梁需要承受各个方向的载荷。通常而言,横梁与纵梁搭接处应力较为集中,因而导致横梁与纵梁之间的焊道容易被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可以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架结构,车架结构包括两个纵梁及横梁,两个所述纵梁均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纵梁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横梁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纵梁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主体部及两个搭接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搭接部连接,每一所述搭接部与对应侧的所述纵梁焊接,每一所述搭接部的外边沿均为曲线,每一所述搭接部靠近对应所述纵梁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所述纵梁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

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搭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外边沿与所述主体部焊接形成第二曲形焊道。

4、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纵梁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衔接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的第一侧表面,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一侧表面连接,且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下表面和/或所述上表面连接。

5、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

6、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凹设形成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平滑过渡的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7、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避让槽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表面的多个上避让槽,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后表面的多个后避让槽,多个所述上避让槽及所述多个后避让槽均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8、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避让槽包括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螺旋簧避让槽、后桥包络避让槽、排气管避让槽、高压线避让槽及散热水管避让槽;所述螺旋簧避让槽、所述后桥包络避让槽及所述排气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所述高压线避让槽及所述散热水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

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包括上板以及与所述上板扣合的下板,所述上板的一部分及所述下板的一部分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板的剩余部分及所述下板的剩余部分构成两个所述搭接部。

10、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板一体成型,所述上板包括上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上主体部两端的上搭接部,所述下板分体成型,所述下板包括下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下主体部两端的下搭接部,所述上主体部及所述下主体部共同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搭接部及所述下搭接部共同构成所述搭接部。

11、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结构。

12、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纵梁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侧表面及第二侧表面,所述车辆还包括减震器承托件及螺旋簧承托件,所述减震器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所述螺旋簧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其中,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上,所述搭接部设置于所述减震器承托件及所述螺旋簧承托件之间。

1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周边件,所述周边件及所述搭接部连接同一所述纵梁,所述搭接部覆盖于所述纵梁的表面且延伸至抵接所述周边件。

14、有益效果:搭接部的靠近对应纵梁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纵梁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第一曲形焊道可将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进行多方向分散,减少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薄弱点,提升搭接部的疲劳耐久性能,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提升搭接部与纵梁的连接强度。



技术特征:

1.一种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搭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外边沿与所述主体部焊接形成第二曲形焊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衔接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的第一侧表面,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一侧表面连接,且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下表面和/或所述上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凹设形成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平滑过渡的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表面的多个上避让槽,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后表面的多个后避让槽,多个所述上避让槽及所述多个后避让槽均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包括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螺旋簧避让槽、后桥包络避让槽、排气管避让槽、高压线避让槽及散热水管避让槽;所述螺旋簧避让槽、所述后桥包络避让槽及所述排气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所述高压线避让槽及所述散热水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上板以及与所述上板扣合的下板,所述上板的一部分及所述下板的一部分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板的剩余部分及所述下板的剩余部分构成两个所述搭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一体成型,所述上板包括上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上主体部两端的上搭接部,所述下板分体成型,所述下板包括下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下主体部两端的下搭接部,所述上主体部及所述下主体部共同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搭接部及所述下搭接部共同构成所述搭接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结构,所述纵梁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侧表面及第二侧表面;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车架结构包括两个纵梁及横梁,两个纵梁均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个纵梁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横梁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纵梁连接;横梁包括主体部及两个搭接部,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搭接部连接,每一搭接部与对应侧的纵梁焊接,每一搭接部的外边沿均为曲线,每一搭接部靠近对应纵梁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纵梁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第一曲形焊道可将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进行多方向分散,减少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薄弱点,提升搭接部的疲劳耐久性能,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提升搭接部与纵梁的连接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毛磊,田江涛,马洪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