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88028发布日期:2024-05-17 11:45阅读:19来源:国知局
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车辆,具体涉及一种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安全性能是一辆汽车的首要指标,因为它影响着驾驶人与行人的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而汽车的成本与重量亦是企业与消费者时刻关注的指标,因为它与汽车的售价,企业的利润息息相关;但是安全与重量成本却是背道而驰,如果想要提升汽车的安全碰撞等级,达到三星甚至五星,势必要为汽车做加强结构,势必会带来增重,从而导致成本提高。

2、汽车的结构设计,后地板纵梁总成作为车辆后部结构中分解和传递碰撞力的主要部件,对后排乘客的安全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升后部碰撞的安全指标,多数汽车在纵梁上增加后段加强板和纵梁前段加强板,将这些零部件连接成一个后地板骨架,再与后地板面板连接后,形成一个口字形腔体,通过口字形腔体将后部碰撞的力传递消散,保护后排乘客安全,以达到三星及五星的碰撞安全指标。但是这种加强结构主要是在纵梁中增加较厚、面积较大的纵梁加强板来提高强度,无法分开吸能溃缩区与安全区域,对安全性能的提升较小,但是整车的重量及成本却大幅提高,大大的增加了车企及消费者的成本,造成能源的浪费,驾驶体验差,整车竞争力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及车辆,旨在提升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同时,避免整车重量及成本的提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包括:后地板本体和后地板纵梁,所述后地板纵梁的横断面为u形结构,所述后地板本体与所述后地板纵梁连接后构成口字形腔体,在所述口字形腔体内设置有吸能加强盒,所述吸能加强盒的四周具有向上延伸的封闭围挡,并构成开口向上的吸能腔;所述吸能加强盒在左右方向的围挡固定于所述后地板纵梁的内侧壁上。

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吸能加强盒包括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二折弯板的左右两端连接构成所述封闭围挡,并围成所述吸能腔。

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二折弯板的左右两端构成层叠连接部,所述层叠连接部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的内侧壁贴合连接。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二折弯板的折弯部位均为圆弧过渡连接。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吸能加强盒包括底板以及至少两个垂直固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加强板,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具有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的内侧壁贴合连接的第一翻边;所述底板构成所述吸能加强盒的盒底,两个所述加强板及两个所述第一翻边构成所述封闭围挡,并围成所述吸能腔。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加强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翻边内侧面的第二翻边,且两个所述加强板的所述第二翻边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底板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加强板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吸能加强盒包括具有三面围挡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与所述第二盒体层叠后构成所述封闭围挡,并围成所述吸能腔。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吸能加强盒的盒底构成双层叠加结构,所述吸能加强盒的左右两侧构成双层叠加围挡,所述吸能加强盒的前后方向构成单层围挡。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后地板纵梁内设置吸能加强盒,吸能加强盒具有四面封闭围挡,吸能加强盒的四面围挡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并构成相互连通的传力路线,对后地板纵梁的强度起到加强的作用,当车辆碰撞受力时,吸能加强盒的四面相互支撑,能够降低后地板纵梁溃缩程度,提升乘客的安全性能;吸能加强盒四面围挡相互连接构成多个传力路线,使碰撞力沿多个路线分散传递至不同的方向,传递的碰撞力分散后分解为较小的碰撞力,降低了碰撞力的危害性,从而缓解了后地板纵梁受到碰撞溃缩的程度,提升乘客的安全性能;吸能加强盒自身具有吸能腔,可通过吸能加强盒的溃缩吸能,缓解后地板纵梁的溃缩程度,提升乘客的安全性能;相同重量的板材,制作成的吸能加强盒,由于采用四面封闭围挡及吸能腔的结构特征,相比制作成u形结构的加强板而言,强度及吸能效果大大增加,因此,在相同碰撞性能及安全性能的情况下,采用吸能加强盒对后地板纵梁进行加强,具有重量低,成本低的效果,能够提升整车的市场竞争力。

1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车辆的后地板纵梁总成上采用了这种吸能加强盒提升了车身后部吸能溃缩的效果,提升了乘客的安全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包括:后地板本体(3)和后地板纵梁(1),所述后地板纵梁(1)的横断面为u形结构,所述后地板本体(3)与所述后地板纵梁(1)连接后构成口字形腔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口字形腔体内设置有吸能加强盒(2),所述吸能加强盒(2)的四周具有向上延伸的封闭围挡,并构成开口向上的吸能腔(21);所述吸能加强盒(2)在左右方向的围挡固定于所述后地板纵梁(1)的内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加强盒(2)包括第一折弯板(22)和第二折弯板(24),所述第一折弯板(22)和所述第二折弯板(24)的左右两端连接构成所述封闭围挡,并围成所述吸能腔(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板(22)和所述第二折弯板(24)的左右两端构成层叠连接部(23),所述层叠连接部(23)与所述后地板纵梁(1)的内侧壁贴合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板(22)和所述第二折弯板(24)的折弯部位均为圆弧过渡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加强盒(2)包括底板(25)以及至少两个垂直固设于所述底板(25)上的加强板(26),所述底板(25)的左右两端具有与所述后地板纵梁(1)的内侧壁贴合连接的第一翻边(251);所述底板(25)构成所述吸能加强盒(2)的盒底,两个所述加强板(26)及两个所述第一翻边(251)构成所述封闭围挡,并围成所述吸能腔(2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6)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翻边(251)内侧面的第二翻边(261),且两个所述加强板(26)的所述第二翻边(26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251)与所述底板(25)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所述第二翻边(261)与所述加强板(26)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加强盒(2)包括具有三面围挡的第一盒体(27)和第二盒体(28),所述第一盒体(27)与所述第二盒体(28)层叠后构成所述封闭围挡,并围成所述吸能腔(2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加强盒(2)的盒底构成双层叠加结构,所述吸能加强盒(2)的左右两侧构成双层叠加围挡,所述吸能加强盒(2)的前后方向构成单层围挡。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后地板本体和后地板纵梁,后地板纵梁的横断面为U形结构,后地板本体与后地板纵梁连接后构成口字形腔体,在口字形腔体内设置有吸能加强盒,吸能加强盒的四周具有向上延伸的封闭围挡,并构成开口向上的吸能腔;吸能加强盒在左右方向的围挡固定于后地板纵梁的内侧壁上。本实施例在后地板纵梁采用这种四面围挡的吸能加强盒,使得后地板纵梁的传力、受力、溃缩吸能更加优秀,从而充分利用整个纵梁前后段的本体的强度,以最小的成本重量,达到三星及五星的碰撞安全指标,降低整车价格,提高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胜,洪世民,段飞宇,宋高永,李东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家港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10
技术公布日:2024/5/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