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60670发布日期:2024-07-05 11:31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扰流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具体为一种汽车后扰流板。


背景技术:

1、汽车扰流板是指安装在汽车上的类似倒装的飞机尾翼的部件。汽车扰流板按安装位置可以分为:前扰流板、侧扰流板和后扰流板。而后扰流板安装在汽车尾部也被称为汽车尾翼。汽车扰流板的设置在一方面能够使汽车外形增添了动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较少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空气阻力,节省了汽车行驶时所需要的燃料。更为重要的是汽车后扰流板可以减少汽车尾部的升力,加强后轮的抓地力,提高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

2、而现有的汽车后扰流板大多都是固定安装在汽车尾部,在汽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提供较强的下压能力,使汽车的后轮抓地力增强,保证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但对于汽车在中低速行驶时,汽车后扰流板始终保持同样高度,因此中低速行驶时持续的下压力依然会作用于汽车后轮,进而增加了车轮轮胎的磨损程度,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因此,亟需一种汽车后扰流板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扰流板。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

3、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数目为两组,所述第二板体位于两组所述第一板体的中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一体成型;

4、所述第一板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

5、所述第二板体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板体;

6、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侧板。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下方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丝杆,所述螺纹丝杆的圆周外壁啮合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转动座转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杆,另一所述第一转动座转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和所述第二活动杆远离所述第一转动座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座,所述第二转动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的底部外壁上,所述第一活动杆与所述第二活动杆的中部均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内部插接有转轴,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活动杆和所述第二活动杆的一端均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穿过。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的底部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螺纹套筒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电机的一侧外壁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外壁呈等距离分布。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壳体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板的底部外壁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组件的数目为一组,另一所述壳体通过两组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在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部呈等距离分布。

13、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能够使扰流板在汽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对其高度进行对应的调节,当汽车处于高速行驶时,扰流板上升可以使大量的气流从其底部穿过,进而提高气流对车辆的下压力,增强了汽车后轮的抓地力,且扰流板中位于两侧的第一板体高度低于位于中部的第二板体,使汽车中部受到的压力更加强于两侧,避免高速行驶的过程中,出现车辆侧滑的情况;

14、同时在车辆中低速行驶时扰流板整体下降,从而能够避免大量的气流从扰流板下方穿过,降低了气流对车辆的下压力,进而减少了车辆轮胎的磨损,延长了车辆轮胎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包括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的数目为两组,所述第二板体(2)位于两组所述第一板体(1)的中部,所述第一板体(1)与所述第二板体(2)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架(7)下方的壳体(5),所述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电机(20),所述电机(2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丝杆(15),所述螺纹丝杆(15)的圆周外壁啮合有螺纹套筒(16),所述螺纹套筒(16)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座(17),所述第一转动座(17)转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杆(12),另一所述第一转动座(17)转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13),所述第一活动杆(12)和所述第二活动杆(13)远离所述第一转动座(17)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座,所述第二转动座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1)的底部外壁上,所述第一活动杆(12)与所述第二活动杆(13)的中部均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内部插接有转轴(14),所述壳体(5)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第一活动杆(12)和所述第二活动杆(13)的一端均从所述限位槽(11)的内部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的底部内壁开设有滑槽(18),所述滑槽(1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19),所述滑块(19)与所述螺纹套筒(16)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靠近所述电机(20)的一侧外壁开设有通槽(10),所述通槽(10)在所述壳体(5)的一侧外壁呈等距离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7)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横板(8),所述壳体(5)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伸缩杆(9),所述伸缩杆(9)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板(8)的底部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的数目为一组,另一所述壳体(5)通过两组所述伸缩杆(9)与所述支撑架(7)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2)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弧形板(6),所述弧形板(6)在所述第二板体(2)的底部呈等距离分布。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后扰流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数目为两组,所述第二板体位于两组所述第一板体的中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板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第二板体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板体。本技术中,扰流板上升可以使大量的气流从其底部穿过,进而提高气流对车辆的下压力,增强了汽车后轮的抓地力,且扰流板中位于两侧的第一板体高度低于位于中部的第二板体,使汽车中部受到的压力更加强于两侧,避免高速行驶的过程中,出现车辆侧滑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郑旭东,马平红,黄兰玉,韦韩峥,郭海师,雷代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柳州邦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3
技术公布日:2024/7/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