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及制备方法、汽车与流程

文档序号:39157262发布日期:2024-08-22 12:25阅读:18来源:国知局
车身后部结构及制备方法、汽车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结构相关,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制备方法、汽车。


背景技术:

1、车身结构设计在整车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操作性、燃油经济性等,是整车设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2、其中,后侧围总成是车身后部结构中的重要结构之一,主要承受着来自于后车身因后轮减震器的冲击载荷而传递的力,所以规划好后侧围总成与后车身、包裹架之间的传递路径,对后白车身抗扭转变形及模态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现有的车身后部结构通常采用c柱总成和d柱总成来实现力的传递,受限于c柱总成和d柱总成的结构特点,使得力传递过程中的连贯性不好,这样会降低应用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车身的扭转模态和刚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身后部结构及制备方法、汽车。

2、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包括:

3、后车身;

4、包裹架,设置于所述后车身在竖直方向上的上方位置并相对于所述后车身独立设置;

5、两个后侧围总成,设置于所述包裹架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包裹架及所述后车身连接,每个所述后侧围总成均包括c柱下加强板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分别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及所述包裹架连接;

6、其中,两个所述c柱下加强板、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包裹架与所述后车身之间共同构成一个用于传递力的第一路径环。

7、可以理解的是,利用两个c柱下加强板、两个第一安装板、包裹架与后车身之间共同构成的第一路径环,来实现后车身上的力传递,这样可提高后车身受力后力传递过程中的连贯性,能够有效地将力分解到汽车车身的各处,如此,可提高应用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车身的扭转模态和刚度。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形成有折弯板部,所述折弯板部贴靠至所述c柱下加强板上并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连接。

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板用折弯板部贴靠并与c柱下加强板焊接,如此,可增加第一安装板与c柱下加强板连接时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安装板与c柱下加强板连接的稳定性,并便于力由c柱下加强板传递给第一安装板。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车身配置为一体式压铸铝件。

11、可以理解的是,将后车身配置围一体式压铸铝件,如此,可减轻该后车身的重量,并实现该车身后部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另外,还可提高该后车身的生产效率,并可使力在该后车身上进行快速传递,具有提高该后车身整体抗扭转效果的作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总成还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独立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及所述包裹架连接。

13、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分开设置,使得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能够先后分两步与后车身进行装配连接,这样能够解决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在后车身上进行自冲铆接方式装配时存在的干涉问题,并便于将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装配至后车身上。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总成还包括c柱上加强板,所述c柱上加强板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之间互不连接。

15、可以理解的是,将c柱上加强板和c柱下加强板互不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使c柱下加强板上力不会直接传递给c柱上加强板,并确保力在第一路径环中进行传递,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c柱下加强板生产时的用料,这样不仅可降低c柱下加强板的重量,并实现该车身后部结构的轻量化设计,而且还能够降低该c柱下加强板的成本。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总成还包括c柱上内板,所述c柱上内板分别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及所述c柱下加强板连接;

17、其中,所述c柱上内板上形成有三角窗安装部,所述三角窗安装部具有第一角落和第二角落,并且,所述第一角落能够被所述c柱下加强板覆盖,所述第二角落能够被所述c柱上加强板覆盖。

18、可以理解的是,用c柱下加强板覆盖和c柱上加强板分别对应覆盖c柱上内板中三角窗安装部的第一角落和第二角落,如此,可对三角窗安装部的第一角落和第二角落起到支撑的作用,并提高该三角窗安装部的结构强度。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总成还包括第二安装板和后轮罩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及所述包裹架连接,所述后轮罩连接板与所述后车身连接;

20、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两个所述后轮罩连接板、所述包裹架与所述后车身之间共同构成一个用于传递力的连接并形成为第二路径环。

21、可以理解的是,利用两个第二安装板、两个后轮罩连接板、包裹架与后车身之间共同构成的第二路径环,来实现后车身上的力传递,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后车身受力后力传递过程中的连贯性,能够有效地将力分解到汽车车身的各处,如此,可进一步提高应用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车身的扭转模态和刚度。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总成还包括后轮罩外板,所述后轮罩外板设置于所述后车身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后车身及所述后轮罩连接板连接。

23、本申请还请求保护一种车身后部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提供后车身、包裹架、两个后侧围总成,其中,每个所述后侧围总成均包括c柱下加强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c柱上加强板、c柱上内板、c柱下内板、后轮罩外板和后轮罩连接板;

25、将所述c柱下内板、所述后轮罩连接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分别以自冲铆接的方式装配至所述后车身上,并形成为第一预制框架;

26、将所述第二安装板以点焊的方式装配至第一预制框架上,并形成为第二预制框架;

27、将所述c柱上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及所述c柱上加强板以点焊的方式装配至所述第二预制框架上,并形成为第三预制框架;

28、将所述c柱下加强板以点焊的方式装配至所述第三预制框架上,并形成为第四预制框架;

29、将所述包裹架以点焊的方式装配至所述第四预制框架,并得到所述车身后部结构。

30、本申请还请求保护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3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应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32、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车身后部结构及制备方法、汽车,利用两个c柱下加强板、两个第一安装板、包裹架与后车身之间共同构成的第一路径环,来实现后车身上的力传递,这样可提高后车身受力后力传递过程中的连贯性,能够有效地将力分解到汽车车身的各处,如此,可提高应用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车身的扭转模态和刚度。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车身后部结构(1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2)上形成有折弯板部(321),所述折弯板部(321)贴靠至所述c柱下加强板(31)上并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3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身(10)配置为一体式压铸铝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30)还包括第二安装板(33),所述第二安装板(33)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2)独立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安装板(33)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32)及所述包裹架(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30)还包括c柱上加强板(34),所述c柱上加强板(34)与所述c柱下加强板(31)之间互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30)还包括c柱上内板(35),所述c柱上内板(35)分别与所述c柱上加强板(34)及所述c柱下加强板(3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30)还包括第二安装板(33)和后轮罩连接板(36),所述第二安装板(33)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32)及所述包裹架(20)连接,所述后轮罩连接板(36)与所述后车身(1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30)还包括后轮罩外板(37),所述后轮罩外板(37)设置于所述后车身(10)的外侧并分别与所述后车身(10)及所述后轮罩连接板(36)连接。

9.一种车身后部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100)。


技术总结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车身后部结构及制备方法、汽车,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车身、包裹架及两个后侧围总成,包裹架设置于后车身在竖直方向上的上方位置并相对于后车身独立设置;两个后侧围总成设置于包裹架的两端并分别与包裹架及后车身连接,每个后侧围总成均包括C柱下加强板和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分别与C柱下加强板及包裹架连接;其中,两个C柱下加强板、两个第一安装板、包裹架与后车身之间共同构成用于传递力的第一路径环。这样可提高后车身受力后力传递过程中的连贯性,能够有效地将力分解到汽车车身的各处,如此,可提高应用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车身的扭转模态和刚度。

技术研发人员:王艳,田振标,陈建先,鲁加蕾,王松,杨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8/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