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车组拼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264007发布日期:2025-03-17 17:2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车组拼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货物运输中的模块车,尤其涉及一种模块车组拼工艺。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针对重量较大的货物,尤其是满足几千吨的一体式预制货物,其运输难度较大,尤其是运输中,货物难以稳定的放置于运输车等上,造成施工进度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块车组拼工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模块车在水运工程中的应用,具体是将组装而成的模块车,用于重型货物运输。

4、进一步地,还包括模块车的组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模块车动力模块单元组拼、车线轴数量确定、坡度行驶中驱动悬挂数量的确定和荷载与提升压力的关系曲线的确定;

5、所述模块车动力模块单元组拼中,每个动力模块单元,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模块单元车组合使用;

6、所述动力模块单元与模块单元车之间通过纵向刚性并车,相邻模块单元车之间通过横向软并车进行有机结合。

7、进一步地,还包括动力模块单元和模块单元车组数量的确定,具体是依据重型货物的总重量以及尺寸进行确定。

8、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刚性兵车包括并车连接和液压销轴操作,所述并车连接至少包括机械并车、液压并车和电气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单元车之间的横向软并车包括刚性并车和软并车,所述刚性并车至少包括机械并车和电气并车,所述软性并车至少包括电气并车。

10、进一步地,所述重型货物运输中包括坡道行驶运输,还包括坡道行驶运输前货物姿态变化分析,以判断模块车能否满足承载所述重型货物并通过坡道。

11、进一步地,所述坡道行驶运输前货物姿态变化分析具体是通过模块车在运输路径中,模块车平面与地面的夹角变化,以及纵向刚性并车连接中,液压悬架的补偿倾斜进行分析。

12、进一步地,所述重型货物运输中,所述模块车在运输路径中的倾翻角度为6°-10°。

13、进一步地,所述重型货物为桶式基础结构,所述桶式基础结构的质量不低于6000t,所述桶式基础结构至少包括两层,长度不低于40m。

14、进一步地,所述桶式基础结构底部预留有不低于1.2m的插入空间,所述模块车进入所述插入空间内,将桶式基础结构抬高后运输。

15、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发明中,将模块车用于水运工程中,使得水运工程中的运输开辟了新的运输方式,且模块车能够用于大体积和大重量的货物运输,极大的提高了水运的效率。

17、本发明通过分析计算,所有车组所受正弯矩未超过车架最大许用正弯矩7700knm,所有车组所受最大负弯矩均符合要求未超过车架最大许用负弯矩-6200knm,运输方案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特征:

1.模块车在水运工程中的应用,具体是将组装而成的模块车,用于重型货物运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块车的组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模块车动力模块单元组拼、车线轴数量确定、坡度行驶中驱动悬挂数量的确定和荷载与提升压力的关系曲线的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模块单元和模块单元车组数量的确定,具体是依据重型货物的总重量以及尺寸进行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刚性兵车包括并车连接和液压销轴操作,所述并车连接至少包括机械并车、液压并车和电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块车组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单元车之间的横向软并车包括刚性并车和软并车,所述刚性并车至少包括机械并车和电气并车,所述软性并车至少包括电气并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型货物运输中包括坡道行驶运输,还包括坡道行驶运输前货物姿态变化分析,以判断模块车能否满足承载所述重型货物并通过坡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道行驶运输前货物姿态变化分析具体是通过模块车在运输路径中,模块车平面与地面的夹角变化,以及纵向刚性并车连接中,液压悬架的补偿倾斜进行分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型货物运输中,所述模块车在运输路径中的倾翻角度为6°-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型货物为桶式基础结构,所述桶式基础结构的质量不低于6000t,所述桶式基础结构至少包括两层,长度不低于40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桶式基础结构底部预留有不低于1.2m的插入空间,所述模块车进入所述插入空间内,将桶式基础结构抬高后运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模块车在水运工程中的应用,具体是将组装而成的模块车,用于重型货物运输。本发明中,后续模块车组装时,通过动力模块单元和车组之间的纵向刚性并车以及两个模块运输车间的横向软并车的有机组合,实现模块车在非平整场地调节高低差,消除构件与车脱离、模块车两并车跑偏现象,构件受力结构坐落在模块车轴线中线上,确保在超大构件运输过程中,模块车各轴线单元能均衡受力,保证运输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亚思,章雨阳,黄瑛,邵亮,王丽娜,朱永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5/3/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