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195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童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童车,特别涉及一种经简单操作即可由锁定的开启状态释放并旋转松开配装的推杆的一种童车。
公告号为32065/1983或13230/1987的日本专利记载了一种童车,它对本发明是有利的。上述两个公开记载的童车包括一对转换支架。这对转换支架的第一端分别与一对后腿的中部旋转连接,并可沿该后腿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滚动。在童车的开启状态下,该转换支架沿后腿的上半部固定就位,由此,按开启状态锁定童车。
与转换支架啮合的管用于使转换支架固定。更进一步,一对操作杆是配置在一对位于童车左和右侧的推杆上的。该操作杆通过金属丝与管连接。这样,操纵配装在左和右推杆上的这对操作杆而移动管,使转换支架与管脱离啮合,而成为可滚动状态。换言之,将童车从稳定开启状态中释放。
公开号为105559/1985的日本实用新型专利是根据另一个有关技术例子而介绍的童车。它对本发明也是有利的。该童车的推杆可以在面对背和面对面推的状态中进行转换。转动钩和与转动钩相啮合的销用于将推杆固定成面对背或面对面推的状态。转动钩与一对位于左和右侧的推杆旋转连接,而啮合销安装在童车的前部和后部。这对推杆分别配置在扶手上,以便转动转动钩。为了松开推杆,可以用双手操作扶手从而转动转动钩。
这样,在公告号为32065/1983或13230/1987的日本专利记载的童车中,为了将童车从锁定的开启状态中释放,必须用双手操纵这对操作杆。在公开号为105559/1985的日本实用新型专利记载的童车中,为了松开推杆,必须用双手操作这对扶手。
考虑到操作特点,用于释放或松开的操作手段最好是用手操作且只用一只手操作,这样,必须将这些操作部件合成一体。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童车,它可以采用单一操作手段将童车从锁定的开启状态中释放和将推杆松开。
类似于公告号为32065/1983或13230/1987的日本专利记载的童车,本发明的童车基本包括a)一对沿座位两侧纵向延伸的扶手部件;
b)一对前腿,其上端部与扶手部件旋转连接,下端部带有前轮;
c)一对后腿,其上端部与扶手部件旋转连接,下端部带有后轮;
d)一对转换支架,其第一端与后腿中部旋转连接,并能沿后腿的上半部或下半部滚动;
e)一对扶手支撑杆,其上端部分与转换支架的第二端旋转连接;
f)一对沿座位的座垫部分两侧面纵向延伸的座位支撑杆,其前端与前腿旋转连接,后腿与转换支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在童车的开启状态,转换支架沿后腿的上半部分固定就位,因此将童车锁定于开启状态。在童车闭合状态,转换支架沿后腿的下半部分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童车进一步包括g)一对垂直延伸的推杆,其下端部与转换支架第二端转动连接,并可以转换成面对背和面对面推的状态;
h)一沿童车横向延伸的推杆连接部件,并与这对推杆的上端部互相连接;
i)一对安装在推杆中部的推杆锁定部件,该部件可在啮合位置和非啮合位置之间移位;
j)安装在童车上的啮合部件,当处于啮合位置时,能与推杆锁定部件啮合从而将推杆固定成面对背或面对面推的状态;
k)一对开启状态锁定部件,该部件可在上部和下部位置之间作位移,当童车处于开启状态时,它移到下部位置,且与转换支架相啮合,由此将转换支架沿后腿的上半部固定就位;
l)一对推动装置,用于有规律地将开启状态锁定部件朝下部位置推动;
m)一对沿推杆最低位置,中间位置和最高位置之间进行移位的啮合释放部件,它当移动到中间位置时,它们具有将开启状状锁定部件朝上部位置推动的第一作用部分。当移动到最高位置时,它们具有将推杆锁定部件朝非啮合位置向上推动的第二作用部分;
n)一对用于有规律将这对啮合释放组件推向最低位置的返回装置;
o)沿这对推杆和推杆连接部件延伸的金属丝装置,以与这对啮合释放部件互相连接;和p)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置之间可位移的操作装置,它与在推杆连接部件的中部的金属丝装置连接。
当这对啮合释放部件移动到最低位置时,操作装置在第一位置。当用手将操作装置移到第二位置,这对啮合释放部件被金属丝装置向中间位置朝上拉。当用手将操作装置移到第三位置时,这时啮合释放部件被金属丝装置朝最高位置向上拉。
在童车的开启状态,这对啮合释放部件被这对返回装置朝最低位置推动,而这对开启将态锁定部件被这对推动装置朝下部位置推动。在这个状态,这对开启状态锁定部件与这对转换支架啮合,并将转换支架沿后腿的上半部固定就位。相应地,童车被锁定于开启状态。更进一步,在这个状态,这对推杆锁定部件在啮合位置与童车车体上配置的啮合装置啮合,由此,将推杆固定成面对背或面对面推的状态。操作装置处于第一位置。
然后,当用手将操作装置移到第二位置时,这对啮合释放部件被金属丝装置向中间位置朝上拉。然后,啮合释放部件的第一作用部分将开启状态锁定部件朝着上部位置向上推。相应地,开启状态锁定部件与转换支架脱离啮合,由此,转换支架可以滚动。换言之,当操作装置移到第二位置时,可将童车从锁定开启状态中释放。
当用手将操作装置移到第三位置时,这对啮合释放部件被金属丝装置朝最高位置向上拉。然后,啮合释放部件的第二作用部分将推杆锁定部件对着非啮合位置向上推压。即,推杆锁定部件与啮合装置脱离啮合,并且是可转动的。
总之,用手将位于推杆连接部件中部的操作装置移到第二位置时,就将童车从锁定的开启状态释放。操作装置移到第三位置时,可松开推杆。
按照本发明,通过操作安装在推杆连接部件中部的单一操作装置,可以释放童车的锁定开启状态和松开推杆。这样的操作可以只需用一只手和单一操作装置进行操纵,由此,大大地简化了操作。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的目的、特点、方面和优点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将会更加明了。


图1是一个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童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一个表示了图1所示童车的推杆10a和10b与推杆连接部件11之间连接的前视图;
图3是一个侧视图,表示了推杆从图1所示的状态被转换成面对面推动的状态;
图4是一个剖视图,表示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一个腿部11a的一部分与推杆10a的重叠;
图5是一个剖视图,单独地表示了图4所示的一个操作杆24;
图6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操作杆24从图4所示状态转换成另一状态;
图7是一个前视图,表示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中心部位。
图8是图7所示部位的一个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一个可旋转部件30的一个前视图,图10是该部件的一个顶视图,图11是该部件的一个前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7A-A线剖开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从图12所示的状态用手推动的一薄壁条45的顶部的状态;
图14和15是类似于图8的剖视图,而图14表示了操纵钮29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图15表示操纵钮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
图16是一个剖视图,表示推杆106的中间部位;
图17是一个图16所示的固定部件52的前视图,图18是该部件的一个侧视图;
图19是图16所示的一啮合释放部件56的一个前视图,图20是该部件的一个侧视图;
图21是图16所示的弹簧支撑部件58的一个前视图;
图22是图16所示的一个凸轮部件的一个前视图;
图23类似于图16,表示了转动钩15处于未啮合位置的状态;
图24表示从童车的里侧看到的装有转动钩15的一部位;
图25表示了从童车的里侧看到的扶手支撑杆8与转换支架6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26表示了从童车的里侧看到的推杆106与转换支架6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27表示了位于童车右侧的推杆106,扶手支撑杆8与座位支撑杆9之间的,从童车的后侧看到的连接关系;
图28是图27所示部位的剖视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第一作用部分64的前视图,图30是该部分的顶视图;
图31是图28所示的锁定部件67处于开启状态的前视图,图32是该部件的顶视图;
图33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啮合释放部件56由图28所示状态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34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啮合释放部件56由图33所示的状态移动到最高位置的状态;
图35表示了另一种与操作钮29连接的典型的结构或部分;
图36表示了制动件100从图35所示状态中取出的状态;
图37是图35所示制动件100的顶视图;
图38是沿图35中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9是沿图38C-C线剖开的剖视图,表示了图35所示部分的内部结构;
图40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另一种关于推杆锁定部件的典型结构;
图41是图40所示的固定部件52的前视图;
图42是图40所示的啮合释放部件56的前视图;
图43是图40所示的滑动钩117的前视图;
图44是该滑动钩的顶视图;
图45是与图40相对应的前视图,表示了啮合释放部件56被移到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46是与图40相对应的前视图,表示了啮合释放部件56被移到最高位置的状态;
图47是与图28相对应的剖视图,表示了另一种关于第一作用部件的典型结构;
图48表示了啮合释放部件由图47所示状态被移到一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49是一个顶视图,表示了中心部位可以弯曲的推杆连接部件;
图50表示了推杆连接部件由图49所示状态被弯淖刺 图51是图49所示的推杆连接部件的中心部位的剖视图;
图52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第一操作钮141由图51所示状态向上移动的状态;
图53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第一操作钮141和第二操作钮142由图51所示状态朝上移动的状态。
图1和3是侧视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童车的左侧面。图1表示了推杆以面对背的推动方式被固定的一种状态,而图3表示了推杆以面对面的推动方式被固定的一种状态。童车的右侧面与图1和3所示的状态对称。
童车基本上包括沿着座位两侧表面纵向延伸的一对扶手部件,一对前腿3,其上端与扶手部件1旋转连接,下端配装前轮2,一对后腿5,其上端5与扶手部件1旋转连接,下端配装后轮4,一对转换支架6,其第一端通过轴7与后腿5的中部旋转连接,转换支架6可沿后腿5的上半部或下半部转动,一对扶手支撑杆8,其上端与扶手部件1的后端旋转连接,其下端与转换支架6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和一对座位支撑杆9,它们沿着座位垫子部分的两侧表面纵向延伸,其前端与前腿3旋转连接,其后端与转换支架6的第二端旋转连接。转换支架6,扶手支撑杆8和座位支撑杆9通过轴12互相连接。
当童车处于开启状态时,转换支架6沿着后腿5的上半部分的位置被固定,由此,在开启状态下锁定童车。通过打开在固定位置中的转换支架6,童车可以从锁定的开启状态被松开。这样,就能折叠童车。随着童车的折叠操作,图1中的转换支架6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固定在沿着后腿5的下半部分的位置,如图1中虚线所示,童车处于闭合状态。这样的折叠操作类似于公告号为32065/1983或13230/1987的日本专利中记载的童车的折叠。童车处于这样一种折叠状态,前轮2与后轮4互相靠近而齐平,因此,童车就能自身站住。
参看图3,童车进一步包括一对靠背部件13,其下端与扶手部件1的后部旋转连接,一对垂直延伸的推杆10a和10b,其下端通过轴12与转换支架6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可以在面对背推动的状态和面对面推动的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和一个沿着童车横向延伸的推杆连接部件11它使一对推杆10a和10b的上端互相连接。
靠背部件13通过一个合适的斜靠调整装置(未画出)而固定在一个所需倾斜角度的位置。
一对转动钩15通过轴14旋转安装在垂直延伸的一对推杆10a和10b的中部。相应地,在扶手部件1的后部和前部配装啮合销16和17。在图1所示的状态中,转动钩15与后啮合销16啮合,因此,使一对推杆10a和10b固定成面对背推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状态中,转动钩15与前啮合销17啮合,因此,使一对推杆10a和10b固定成面对面推动的状态。
图2是一个前视图,表示了一对推杆10a和10b与推杆连接部件11之间的连接关系。推杆连接部件11具有腿部11a和11b,它们与一对推杆10a和10b的上部重叠。推杆连接部件11相对于一对推杆10a和10b可垂直移动。
图4是一个剖视图,详细地表示了推杆10a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一个腿11a的重叠部分。如图4所示,推杆10a的上部插入推杆连接部件11的腿部11a。推杆10a配有一个垂直伸长孔19,腿部11a配有插入伸长孔19中的一根轴18而被固定。推杆连接部件11可以在位于伸长孔19内的轴18的移动范围内垂直移动。
为了将推杆连接部件11固定于一个适当的垂直位置,推杆10a带有一系列垂直排列成一行的啮合孔20,21和22。相应地,一操作杆24通过轴23旋转安装在腿部11a上。图5单独地表示了操作杆24,它带有一装配部件26和一伸长孔28。装配部件26包括一轴27,它是定位于伸长孔28内的。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中,操作杆24的装配部件26被插入推杆10a的啮合孔22中,由此,阻止了推杆连接部件11的移动。这样一种啮合状态由弹簧25严格地保持。为了改变推杆连接部件11的垂直位置,操作杆24在图4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以抵抗弹簧25的力。图6表示了操作杆24的装配部件26与啮合孔22脱离啮合的一种状态。这样,推杆连接部件11可以朝上移动。当推杆连接部件11移到所需的垂直位置时,将手从操作杆24移开,并由弹簧25的推力使之在图中作顺时针转动。以便使装配部件26被插进啮合孔20,21和22中任何一个,从而将推杆连接部件11固定在所需的垂直位置。
图7是一个前视图,表示了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中间部分,图8是该部分的一个剖视图。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中间部分装有用于释放童车的锁定的开启状态并松开推杆10a和10b的操作装置。下面对操作装置进行描述。
操作装置包括一操作钮29,它可垂直地移动并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中间部分结合,一对可转动部件30和31,其中部通过一轴34旋转安装在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中部,其第一端通过互相结合的销和伸长孔与操作钮29连接。
如图8清楚地表示,操作钮29具备垂直伸长孔33。固定于推杆连接部件11中部的轴32插入伸长孔33。操作钮29相对于推杆连接部件11可以在位于伸长孔33中的轴32的相关的垂直移动范围内作垂直移动。
图9到11单独地表示了可转动部件30。在这对可转动部件30和31的第一端上装有销35和37。这些销35和37分别插入操作钮29中的伸长孔36和38。孔36和38沿着推杆连接部件11的纵向伸长。这样,这对可转动部件30和31随着操作钮29的垂直移动而彼此作相反方向移动。例如,当操作钮29由图8所示状态朝上移动时,可转动部件30绕轴34顺时针转动,而另一个可转动部件31绕轴34逆时针转动。图9和图11所示的一个中心孔46适于插入图8所示的轴34,图9和11所示的孔47适于插入图8所示的销35。
如图8所示局部地表示一对柔性管39和41被包含在推杆连接部件11中,一对推杆10a和10b处于放松状态,图4还表示该柔性管39的一部分。该柔性管39的上端通过一安装部件43固定于推杆连接部件11,其下端被固定于推杆10a。另一个柔性管41的上端通过安装部件44固定于推杆连接部件11,其下端被固定于另一推杆10b。
一金属丝40紧密接触并可滑动地插入柔性管39。一端销49安装在金属丝40的前端,并被装入可转动部件31的另一端的孔51内。金属丝40的另一端(图8未画出)与包含于推杆10a下部的一啮合释放部件相连接。有关啮合释放部件的结构将在下文描述。
以一个类似的方式,另一金属丝42紧密接触并可滑动地插入另一柔性管41中。一端销50安装在金属丝42的前端,并被装入另一可转动部件30的另一端的孔48内。金属丝42的另一端也与一包含于推杆10b的下部的啮合释放部件连接。金属丝41和42的另一端通过一弹簧向下拉,换言之,如图8所示促使可转动部件31作有规律的顺时针转动,且促使另一可转动部件30作有规律的逆时针转动。因此,操作钮29在非操作状态下通过可转动部件30和31而向下推动,并被移动到最低位置,即,第一位置。
操作钮29可以被移到除了上述第一位置以外的第二和第三位置。为了实施这样的变换,如图7所示,在操作钮29上配装一薄壁条45。图12是一个沿图7中A-A线剖开的局部剖视图。薄壁条45呈朝前突出倾斜的形状,这样,它的顶部伸出了操作钮29的一表面29a。当薄壁条45,由于其厚度小而具有弹性,用于从侧面将其推动时,如图13所示,薄壁条45的顶部就朝里移动直到与操作钮29的表面29a齐平。
当用手将操作钮从图8所示状态朝上推动时,首先使薄壁条45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底面相接触,由此,阻止了操作钮29进一步朝上移动。图4表示了操作钮29被移动到第二位置状态。随着操作钮29这样的朝上移动,可转动部件31在图中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沿着推杆10a使金属丝40向上拉。类似地,另一可转动部件30在图中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沿着推杆10b使金属丝42向上拉。
当薄壁条45以图14所示状态被手指压住而朝里移动时,使操作钮29进一步朝上移动是可能的。图15表示,操作钮从图14所示状态而进一步向上运动的状态。参见图15,操作钮29被移动至第三位置。在这个状态,金属丝40和42沿着推杆10a和10b而进一步向上拉。
如图14所示,容纳金属丝40和42的柔性管39和41是包含于推杆连接部件11内的,推杆10a和10b处于放松状态。因为推杆连接部件11的垂直位置是可变的,而在放松状态下提供的柔性管39和41的长度是不变的,柔性管39和41的放松状态可以随着推杆连接部件11的垂直位置的变动而改变。这样,即使改变推杆连接部件11的垂直位置,也不会影响金属丝40和42的张力。
图16表示从童车的里侧看到的位于童车右侧面的推杆10b的中心部分。轴14穿过了推杆10b的中部,这样通过轴14,转动 5、凸轮部件53和一固定部件52被安装。转动钩15定位在指向童车内部的推杆10b的侧表面上,而凸轮部件53和固定部件52则包含在推杆10b内。转动钩15和凸轮部件53与轴14是整体转动的。
图17和图18表示固定部件52,其下端带有穿通固定部件的孔54,轴14插入孔54中。
参见图16,由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中部延伸的柔性管41的下端通过安装部件55而被固定在固定部件52的上部。包含在推杆10b内的啮合释放部件56可重直地移动。如图19和20所示,啮合释放部件56有一个空腔部分56a,轴14通过推杆10b被定位在啮合释放部件56的空腔部分56a。
如图16所示,插入柔性管45的金属丝42的下端通过一销57与啮合释放的部件56的上部连接。一弹簧60配置在啮合释放部件56和固定部件52之间,由此能有规律地迫使啮合释放部件56向下推动。换言之,金属丝42有规律地承受向下的张力。
一弹簧支撑部件58位于凸轮部件53上,凸轮部件53与轴14和转动钩15是整体转动的。图21单独地表示了弹簧支撑部件58,图22单独地表示了凸轮部件53。凸轮部件53具有一扁平部分它与弹簧支撑部件58的底面接触。如图16所示,一弹簧59配置在弹簧支撑部件58和啮合释放部件56之间,通过弹簧59而迫使弹簧支撑部件58有规律地被向下推动,弹簧59的弹力小于位于啮合释放部件56和固定部件52之间的另一弹簧60的弹力。
当凸轮部件53与轴14和转动钩15由图16所示状态整体转动时,如图23所示,弹簧支撑部件58抵抗弹簧59的推力朝上移动。
在图23所示状态通过弹簧59迫使彼此呈不稳定关系的弹簧支撑部件58和凸轮部件53有规律地推回到如图16所示的稳定关系。
图24表示安装在指向童车内部的推杆10b的侧面上的转动钩15。此转动钩15具有啮合槽15a和15b,它们可以与位于扶手部件1的后部和前部的啮合销16和17相啮合。转动钩5的下部朝着其底端部分15C逐渐变尖而形成V字形。当转动钩15的啮合槽与位于如图16所示的扶手部件1的后部的啮合销16相啮合时这对推杆10a和10b按面对背推动的状态固定。另一方面,当另一个啮合槽15b与位于扶手部件1的前部的啮合销17相啮合时,这对推杆10a和10b被固定成面对面推动的状态。
参见图19和20,啮合释放部件56配装有向旁边突出的第二作用部分61。第二作用部分61穿过推杆10b的壁,突出在指向童车内部的推杆10b的侧面上。参见图24,推杆10b带有用于容纳第二作用部分61的垂直伸长孔63。第二作用部分61可以随着啮合释放部件56的垂直移动而在伸长孔63内垂直地移动。
选择转动钩15的外形,转动钩15与啮合销16和17之间的位置关系及类似关系而完成如下文所述的操作。
当操作钮29处于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时,转动钩15和啮合释放部件56处于图16所示的状态。即,转动钩15与位于扶手部件1上配置的啮合销16或17啮合,从而将这对推杆10a和10b固定成面对背或面对面推动的状态。
当用手将操作钮29移动到如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啮合释放部件56由金属丝42朝上拉动。随着啮合释放部件56朝上移动,第二作用部分61也如图16中虚线所示的朝上移动。当操作钮29被切换到如该图所示的第二位置时,第二作用部分61便朝上移动,但第二作用部分还没有达到朝上推压转动钩15的位置。
当操作钮29被切换到如图15所示的第三位置时,进一步使啮合释放部件56和第二作用部分61朝上移动,如图23所示。因此当操作钮29移到第三位置时,第二作用部分61向上推压图23所示的转动钩15的虚线倾斜表面15d,由此,在该图中,转动钩15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相应地,转动钩15的啮合槽15a与啮合销16脱离啮合,从而使这对推杆10a和10b得以转动。
图24相对于这样一种状态,即这对推杆10a和10b被固定成面对面推动的状态和操作钮29被移到第二位置。当操作钮29由图24所示状态移动到第三位置时,第二作用部分61朝上推压转动钩15的倾斜表面15e,由此使得转动钩15在该图中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相应地,转动钩15的啮合槽15b与啮合销17脱离啮合,从而使这对推杆10a和10b的转动成为可能。
图25表示了从童车里侧看到的位于童涤也嗟淖恢Ъ 与扶手支撑杆8之间的连接关系。图26表示了从童车里侧看到的位于童车右侧的推杆10b与转换支架6之间的连接关系。图27表示了从童车后侧看到的连接了位于童车右侧的转换支架6的一部分,图28是该部分的剖视图。在图25和26中,为了表示方便起见,省略了座位支撑杆9。
参看这些图,转换支架6布置成能固定后腿5,即它的第一端通过轴7与后腿5旋转连接。座位支撑杆9的后端和扶手支撑杆8的下端及推杆10b通过轴12而分别与转换支架6的第二端旋转连接。如图27所示,相对于扶手支撑杆8,后腿5和转换支架6而言,推杆10b在外侧定位,而座位支撑杆在里侧定位。在童车的开启状态,转换支架6被固定在沿着后腿5在上半部的一个位置,由此,在开启状态下锁定童车。另一方面,在童车的闭合状态下,转换支架6沿着后腿5的下半部而定位。
通过金属丝42向上拉的啮合释放部件56,如图19所示。在其下部有一下空腔56b,这个下空腔56b包含一第一作用部分64,该第一作用部分64如图28所示是啮合释放部件56的一个元件。第一作用部分64的完整形状如图29和30所示可清楚地看到。第一作用部分64具有向童车内侧突出的一个上推部分64a。这个上推部分64a穿过推杆10b的壁而突出。如图26所示,推杆10b相应地配有一用于引导上推部分64a的伸长孔66。此外,如图28清楚地表示,在啮合释放部件56的下端与第一作用部分64之间有一弹簧65,它朝着相反的方向推动这二个部件。
如图28所示,在扶手支撑杆8的下端也带有一垂直伸长导向孔69。一开启状态的锁定部件67可安放在导向孔69中作垂直移动。图31和32单独地表示了开启状态的锁定部件67。如这些图所示,开启状态的锁定部件具有朝内侧和外侧伸出的啮合轴部分67a。如图28所示,一弹簧68配装于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和扶手支撑杆8之间,由此,有规律地朝下推动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弹簧68的弹力小于位于啮合释放部件56和第一作用部分64之间的弹簧65的弹力。
参见图25和26,转换支架6配置适宜于容纳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的啮合轴部分67a的啮合槽6a。在童车的开启状态下,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的啮合轴部分67a与转换支架6的啮合槽6a啮合,由此,阻止了用于锁定童车于开启状态的转换支架6的转动。
参见图26、27和28,当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的啮合轴部分67a与转换支架6的啮合槽6a啮合时,啮合轴部分67a移到与第一作用部分64的上推部分64a接触的位置。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在上部位置与下部位置之间是可移位的。更进一步说,啮合释放部件56在它的最低位置,中间位置和最高位置之间可以沿推杆10b而移位的。在图28所示状态,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位于下部,啮合释放部件56位于最低位置。图33和34与图28相对应。如图33所示状态,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位于上部位置,而啮合释放部件56位于中间的位置。在图34所示状态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位于上部位置,啮合释放部件56位于最高位置。
图4到6表示了童车左侧部分的结构,图16到34表示了童车右侧部分的结构。然而,应当理解,童车的左侧和右侧的结构基本上是彼此绝对相同的。
现在根据本发明对童车的完整操作进行描述。
假定这对推杆10a和10b被固定成面对背推动的状态和童车处于开启状态下锁定,如图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推杆连接部件11中部的操作钮29处于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更进一步说,安装在推杆10b中部的转动钩15处于图16所示的啮合状态。啮合释放部件56位于图16和28所示的最低位置。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位于图28所示下部位置。
假定用手将操作钮29移动到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这对转动部件30和31相反地转动,从而沿着这对推杆10a和10b将金属丝42和40向上拉。然后,啮合放松部件56通过金属丝42朝上拉,而到达中间位置。图16表示啮合释放部件56的第二作用部分61到达由虚线表示的中间位置。
参见图33,啮合释放部件56就这样移动到中间位置,由此,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被第一作用部分64的上推部分64a向上推到上部位置。相应地,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的啮合轴部分67a与转换支撑6的啮合槽6a脱离啮合,由此使得转换支架6转动。换言之,解除童车锁定的开启状态而转换到折叠状态。
假设用手指将操作钮29的薄壁条45朝里推动,使操作钮29移动到第三位置。然后,啮合释放部件56ü鹗羲 2朝上拉到图23所示的最高位置。啮合释放部件56的第二作用部分61朝上推压转动钩15的倾斜面15d,由此使得转动钩15进入非啮合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转动钩15的啮合槽15a与啮合销16脱离啮合,由此可使这对推杆10a和10b转动。
因为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和第一作用部分64如图34所示被阻止进一步向上移动,啮合释放部件56将弹簧65压缩到最高位置。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通过把位于推杆连接部件11中部的操作钮移动到第二位置,而使童车解除其锁定的开启状态。更进一步,通过将操作钮移动到第三位置,而松开这对推杆10a和10b,这样,单一的操作钮29适宜于释放童车的锁定的开启状态和松开这对推杆10a和10b,由此,大大地简化了操作。此外,操作钮29可以用一个手操作,这是因为操作钮只不过是配置在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中间的一部分。
图1到34所示的童车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因此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在这些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的啮合轴部分67a与转换支架6的啮合槽6a相啮合,由此将转换支架6固定,在沿后腿5的上半部。例如,为代替啮合轴部分67a和啮合槽6a的结合,可以采用一个圆柱管以阻止转换支架的转动,如公告号为32065/1983或13230/1987的日本专利记载的童车。
在前述实施例中,分开装置的啮合释放部件56和第一作用部分64可彼此结合。在这个情况下,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将过量地朝上移动。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个结构部分的一些变动进行说明。
图35到39表示了图7和8所示部件的变化。在这些图中,与上述实施例中完全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或相应的标号指示,因此,省略了多余的描述。
参见图35,在推杆连接部件11上带有一可滑动的止动件100。如图35所示,位于推杆连接部件中间的止动件100可以向左和向右移动。
图36是类似于图35的视图,只是取下了止动件100。图37是表示止动件100的平面图。图38是沿图35中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见图36,推杆连接部件11配装穿透其壁的两个窗口部分105和106和四个凹入部分107,108,109和110。参见图37,止动件100基本上是平板状,在它的内侧面配有二个爪形部分101和102和两个凸起部分103和104。如图38所示,止动件100的第一爪形部分101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第一窗口部分105啮合。类似地,第二爪形部分102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第二窗口部分106啮合。如图35所示,当止动件100被定位于中间时,止动件100的凸起部分103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凹入部分108啮合,而止动件100的另一个凸起部分104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另一个凹入部分109啮合。由于这样的啮合约束了止动件100的自由移动。当用手指将如图35所示状态的止动件100朝右推动时,止动件100的凸起部分103与推杆连接部件11的凹入部分107啮合。当用手指将如图35所示状态的止动件100向左推动时,止动件100的凸轮部分104与推动连接部件11的凹入部分110啮合。
图39是一个剖视图,表示了图35所示部件的内部结构。这个剖视结构是沿图38的C-C线剖开的。这样,就能从图39中看到推杆连接部件11的两个窗口部分105和106和止动件100的两个爪形部分101和102。与止动件100的爪形部分101相对应,操作钮29带有一接触壁部分112,一第一切口114和一第二切口116。接触壁部分112是放在第一和第二切口之间的。第二切口116的深度比第一切口114的深。同样地,相对于止动件100的爪形部分102,操作钮29配置一接触壁部分111,一第一切口113和一第二切口115。接触壁部分111是放在第一和第二切口之间的,第二切口115的深度比第一切口113的深。
在童车正常的工作状态下,止动件100如图35和39所示,处于中间部位。当止动件100在中间定位时,操作钮29的接触壁部分112和111分别与止动件100的爪形部分101和102接触。这样,就阻止了操作钮朝上移动。因此,手动误操作就不会引起操作钮29朝上移动,进而引起童车锁定的开启状态的突然释放或松开推杆。
为了释放童车的锁定的开启状态,止动件100由图35所示状态向右移动。换言之,爪形部分101和102在图39中是朝右移动的。于是,爪形部分101和102分别被定位于第一切口114和113的上部。在这个状态下,操作钮29则被向贤贫缴鲜龅诙恢茫⒂胱π尾糠 01和102接触,从而释放童车锁定的开启状态。
另一方面,止动件100的爪形部分101和102如图39所示朝左移动。它们分别定位于操作钮29的第二切口116和115的上部。在这个状态下,操作钮29则朝上移动到上述的第三位置,并与爪形部分101和102接触,由此松开了推杆。
图40到46适于说明与图16所示的推杆锁定部件有关的结构部件的变动。图40与图16相对应。在这些图中,与上述实施例中完全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或相应的标号指示。
在上述实施例中,转动钩15用作推杆锁定部件,然而,在图40所示的变型中,所提供的推杆锁定部件为一个滑动钩117,该滑动钩117可以沿推杆10b垂直滑动。与图17相对应,图41表示了一固定部件52。图41所示的固定部件52配置一个垂直伸长孔119和一圆孔120。固定部件52通过一穿过圆孔120的轴121而被固定在推杆10b上。
图42与图19相对应,表示一啮合释放部件56。在图42所示啮合释放部件56中,一肋条118作为上述的第二作用部分(61)。
图43是一表示了滑动钩117的前视图,图44是该滑动钩的顶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滑动钩117成套管状,它可以套住推杆10b。
推杆10b配有一个与伸长孔119一样尺寸的伸长孔,且其位置与图41所示固定部件52的伸长孔119成一直线。
参见图40,推杆10b中配有弹簧支撑部件122。弹簧支撑部件122和滑动钩117通过穿通固定部件52的伸长孔119和推杆106的伸长孔的一根轴123而相互固定。这样,滑动钩117和弹簧固定部件122可以在固定部件52的伸长孔119和推杆10b的伸长孔中的轴123的移动范围内垂直移动。在图40的状态中,轴123位于固定部件52的伸长孔119和推杆的伸长孔的下端。如图40所示,在啮合释放部件56和弹簧支撑部件122之间有一弹簧59。弹簧59有规律地向下推动弹簧支撑部件122。当滑动钩117位于图40所示的下部位置时,滑动钩117与啮合销16啮合而使推杆10b固定就位。
图45表示这样一种状态,即啮合释放部件56被金属丝42朝着中间位置向上拉。在图45所示的状态中,滑动钩没有朝上移动。
图46与图23相对应,啮合释放部件56被金属丝42进一步向上朝最高位置拉。在图46所示状态中,啮合释放部件56的肋条118将弹簧支撑部件122向上推动。因为弹簧支撑部件122和滑动钩117彼此通过轴123而被固定。随着弹簧支撑部件122的朝上移动,滑动钩117也朝上移动,并与啮合销16脱离啮合。
图47与图28相对应,表示了啮合释放部件56的第一作用部分64的变型。图28所示的结构中第一作用部分64与啮合释放部件56无关。然而在图47所示结构中,啮合释放部件56与第一作用部分124结合成一体。
图48与图33相对应,说明了这样一种状态,即啮合释放部件56移动到中间位置。在图48所示状态中,开启状态锁定部件67的啮合轴部分67a与转换支架6的啮合槽6a脱离啮合。因为在图48所示状态中,开启状态被锁定部件67允许进一步朝上移动,啮合释放部件56可以进一步朝上移动达到最高位置。
有一种童车,当其由开启状态转换成折叠状态时,除纵向尺寸外,还缩小了横向尺寸。这种童车的一种变型如图49和53所示。
与一对推杆10a和10b连接的一推杆连接部件11事实上可在其中间部分加以弯曲,这样,当折叠时童车的横向尺寸就能缩小,图49和50是平面图,说明了这样一种推杆连接部件11,即它由中间部件125,右侧部件126和左侧部件127三个部件构成。右侧部件126的第一端通过轴128与中间部件125旋转连接,其第二端与推杆10a和10b中的一个旋转连接。左侧部件127的第一端通过轴129与中间部件125旋转连接,其第二端与推杆10a和10b中的另一个旋转连接。
图49与童车的开启状态相对应,其中,左侧部件127,中间部件125和右侧部件126大体上互相成一直线对齐。图50与童车折叠状态对应,其中,左侧部件127相对于中间部件125而被弯曲,而右侧部件126也相对于中间部件125而被弯曲。
参见图49和50,在右侧部件126上配置直线囱由斓牡谝缓偷诙鄄 30和131。类似地,在左侧部件127上配置直线状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槽部132和133。安装于中间部件125上的一个锁定板134,其两端可以装进所述的槽部,将锁定板134安装在右侧和左侧部件126和127的第一槽部130和132中可阻止右侧和左侧部件126和127相对于中间部件125而转动。即,图49所示的直线状对齐状态是这样固定/保持的。
锁定板132也可装入右侧和左侧部件126和127的第二槽部131和133中,从而阻止右侧和左侧部件126和127相对于中间部件125的转动。即,图50所示的弯曲状态是这样固定/保持的。
为了使童车由开启状态转换成折叠状态,反过来也是一样,锁定板134必须脱离槽部,这样操作的结构将从图51到53中加以说明。
图51与图8对应。锁定板134有规律地被弹簧135和136朝下推。换言之,锁定板134被弹簧135和136推动而有规律地装进右侧部件126的槽部130和131和左侧部件127的槽部132和133中。图51至53所示的变型采用了圆盘状转动部件137和138。转动部件137和138分别配置轴139和140。如此优先采用的圆盘状转动部件137和138,这是因为当转动部件137和138转动时,金属丝40和42沿着转动部件137和138的弧形外表面延伸,由此,图51所示的金属丝的位移比图8中金属丝40和42的位移要大得多。
在图51到53所示的结构中,进一步采用了两个操作钮,即第一操作钮和第二操作钮141和142。第二操作钮142可以按图51中所示状态而向上移动。此外,第二操作钮142的上端部适宜于与锁定板134的下表面接触。第一操作钮141位于第二操作钮142的内侧,并可按图51所示状态向上移动。第一操作钮141的上端部与转动部件137和138的轴139和140接触。因此,当第一操作钮141按图51所示状态向上移动时,转动部件137在图中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另一个转动部件138在图中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下面对图49到53所示的结构的操作进行描述。
为了松开童车的推杆,仅用手将图52所示的第一操作钮141向上移动。第二操作钮142的位置不变。随着第一操作钮141这样的向上移动,转动部件137和138按规定方向转动,使啮合释放部件移动到最高位置。
另一方面为了将童车从锁定的开启状态中释放,第一和第二操作钮141和142按图53所示同时移动。随着第二操作钮142朝上移动,锁定板134也向上移动,并脱离右侧和左侧部件126和127的第一槽部130和132。转动部件137和138通过第一操作钮141按照规定转动量使啮合释放部件移动到中间位置。在这个状态下,释放了童车的锁定开启状态。使童车转换成折叠状态,而推杆连接部件11按图50所示在其中间部分加以弯曲,使其宽度缩小。当童车最后被折叠时,不再用手按住第一和第二操作钮141和142,从而使锁定板134通过弹簧135和136的推力回复到它的原始位置,并装入右侧和左侧部件126和127的第二槽部131和133。
尽管对本发明已作出详细描述和说明,必须清楚理解这些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和举例的方式,而不是限制的方式,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仅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童车包括-对沿座位两侧表面纵向延伸的扶手部件;-对前腿,其上端与所述的扶手部件转动连接,下端带有前轮;-对后腿,其上端与所述的扶手部件转动连接,下端带有后轮;-对转换支架,其第一端与所述的后腿中部转动连接,并可沿所述后腿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滚动;-对扶手支撑杆,其上端与所述的扶手部件的后端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的转换支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和-对座位支撑杆,沿所述座位的一座垫部分的两侧表面纵向延伸,其前端与所述的前腿转动连接,其后端与所述的转换支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的转换支架,当所述童车处于开启状态时,沿着所述的后腿的所述上半部而固定就位,由此,将童车ㄓ谒龅目糇刺 所述的转换支架,当所述童车处于闭合状态时,沿着所述后腿的所述下半部被定位,所述的童车进一步包括-对垂直延伸的推杆,其下端与所述的转换支架的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并可在面对背和面对面的推动状态之间转换;-推杆连接部件,沿所述童车横向延伸,并与所述的一对推杆的上端互相连接;-对推杆锁定部件,安装在所述推杆的中部,并在啮合和非啮合位置之间可进行移位;安装在所述童车车体上的啮合装置与所述的推杆锁定部件在所述啮合位置上啮合,由此将所述推杆固定成所述的面对背或面对面的推动状态。-对可在上部和下部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开启状态锁定部件,当所述的童车处于所述的开启状态时,移动到所述的下部位置而与所述的转换支架啮合,由此,将所述的转换支架沿着所述后腿的所述上半部固定就位。-对用于将所述的开启状态锁定部件朝所述的下部位置推动的推动装置;-对可在最低,中间和最高位置之间进行移位的啮合释放部件,带有第一作用部分,用于当啮合释放部件移动到所述中间位置时,将所述的开启状态锁定部件朝所述上部位置向上推,和第二作用部分,用于当啮合释放部件移动到所述最高位置时,将所述推杆锁定部件朝上压向所述的非啮合位置;-对用于有规律地将所述的一对啮合释放部件朝所述最低位置推的返回装置;金属丝装置,沿所述推杆和所述推杆连接部件延伸,并与所述的一对啮合释放部件互相连接;和操作装置,可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并在所述的推杆连接部件的中部与所述金属丝装置连接,当所述的一对啮合释放部件位于所述的最低位置时,所述的操作装置处于第一位置,当用手将所述的操作装置移到所述的第二位置时,所述的一对啮合释放部件被所述的金属丝装置朝所述的中间位置向上拉,当将所述的操作装置用手移到所述的第三位置时,所述的一对啮合释放部件被所述的金属丝装置朝所述的最高位置向上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的推杆锁定部件是通过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的推杆上的转动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的推杆锁定部件是可沿所述推杆垂直滑动的滑动钩。
4.如权得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的开启状态锁定部件是可沿所述的座位支撑杆的下部垂直移动的啮合轴,和所述的转换支架有用于容纳所述啮合轴的啮合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的操作装置包括一可垂直移动地与所述推杆连接部件的中部结合的操作钮,和一对转动部件,其中部通过轴转动安装在所述推杆连接部件的所述中部上,其第一端与所述操作钮接触,所述的一对转动部件可随着操作钮的垂直移动而彼此作相反方向的转动,和所述金属丝装置,从所述的一对啮合释放部件延伸,且在所述的推杆连接部件的中部被分离,这样,一个分离端与所述的一对转动部件中的一个的第二端连接,另一个所述的分离端与另一个转动部件的第二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的一对转动部件的所述的第一端通过销和与之相结合的伸长孔分别与所述的操作钮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所述的推杆连接部件有与所述的一对推杆的上部相重叠的,并可相对于所述的这对推杆可垂直移动的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中,一对柔性管被包含在所述的推杆连接部件和处于放松状态的所述的一对推杆中,这样,所述柔性管之一,其上端固定于所述的推杆连接部件,其下端固定于一个所述的推杆,另一个所述的柔性管的上端固定于所述的推杆连接部件,下端固定于另一个所述的推杆,和所述的金属丝装置紧密接触并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的一对柔性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进一步包括一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的推杆连接部件上的止动件,当所述的操作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止动件与所述的操作装置啮合,从而阻止所述的操作装置移动。
全文摘要
一童车包括一对推杆,一推杆连接部件,一对推杆锁定部件,一对开启状态锁定部件,一对可移位的啮合释放部件,一与啮合释放部件连接的金属丝,一在啮合释放部件中部与金属丝连接的操作部件。当将操作部件移到第二位置时,啮合释放部件被金属丝拉向中间位置,并朝上推动开启状态锁定部件,使童车从锁定的开启状态被释放。当将操作部件移动第三位置时,啮合释放部件被金属丝拉向最高位置,并向上推动推杆锁定部件,使推杆松开。
文档编号B62B7/08GK1031204SQ8810472
公开日1989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1988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1987年7月28日
发明者葛西健造 申请人: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