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载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381阅读:9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载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载货装置,特别是一种便于载重骑行的自行车车前部机械式载货装置。
为使自行车便于驮货载重,现有的办法是将普通型自行车(平车)加固、加长,而将驮运的货物放在车后衣架上,或骑放在衣架的两侧。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载重型自行车就是这种形式。但这种办法存在的问题是骑行困难费力,难于保持平衡、掌握方向,容易摔倒产生交通事故,在载重量大时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实际载重量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可以证明(详见本说明书尾部),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载重物合重心过于偏后,而这一问题必须通过把部分载重物分载到车的前部,以纠正合重心过于偏后才能解决。但是现有的车前部便于载货的装置都是装在随车把一起转动的自行车导向系统上,货物的惯性妨碍车把自由转动,只宜载轻的货物,很难用于纠正重心过于偏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自行车车前部载货装置,它能在不影响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分载多量重物以纠正合重心过于偏后。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载货器具通过固定在其上的连接部件与自行车固定连接,其特征是该连接部件越过自行车导向系统零部件,借助于其上的接头,与车架直接固定连接,并将载货器具保持在车的前部;当车后衣架上装载重物时,在车前部载货装置中也配合分载重物,以保证合重心不过于偏后,因为载重物未装在导向系统上,故不妨碍它自由转动保持平衡。
因此,后轮容易满载,再加上前轮承载了重物,全车载重能力提高;同时不妨碍骑车保持平衡掌握方向也使驮运货物省力容易不易摔倒,改善了交通安全,减少了交通事故,使自行车为广大人民的日常交通运输发挥更大的功用;而且这种载货装置完全可以当作原有的车前筐篮使用,采用下面的实施例还可以在灯架上安装车灯,利于夜行,也优于原有车前筐篮,故适用性广泛;由于本发明的主要实质仅在于改变连接的部位,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用下述实施例,另件数目和成本几乎没有明显增加。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主视图,表示本装置各零部件与自行车零部件间的位置装配关系,用了剖面通过叉头托左支上两螺钉并剖切筐、左夹板、叉头托的局部剖视,上接头采用拆去可见部分的表达方法,并用A向视图表达其整体形状。
图2是
图1中叉头托和竖体的俯视图,叉头托上四个点划线交点是装配螺钉4的螺纹孔中心,双点划线划定的范围是筐的投影范围。
图3是
图1中局部Ⅰ的放大图及其沿C-C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载货装置由承载货物的载货器具及其将它连接固定在车架上的连接部件两大部分组成,如
图1~3所示。载货器具采用载货筐1,连接部件由左夹板部件〔包括左夹板2、螺钉4〕、右夹板部件〔包括右夹板3、螺钉4〕、叉头托5、竖体9、上接头部件〔包括上接头6、螺钉7、螺母8〕和下接头部件〔包括下接头10、螺钉11、螺母12〕组成,全部零部件最好用钢材制。叉头托和竖体(最好都用钢管制作)牢固地连成左右对称的不能相对活动的整体,(本文所讲的前后左右上下,都按骑在这车上的人主观判定),竖体上、下端分别通过上、下接头部件与车架上管、下管相连接,并使竖体处于大体竖直、叉头托伸向前方并处于大体水平面碰不到前挡泥板的位置,车架的前管和前管近旁的自行车零部件、附件如前拉管、后拉管和保险叉等都从叉头托左右支之间穿过,左边的螺钉4穿过左夹板上通孔和筐底左部的孔,拧入叉头托左支的螺纹孔中,右边与此对称,如
图1、图2所示,拧紧螺丝,夹板就把筐固定在叉头托前端的上方,使这装置所载重物处于车的前部。
为保证载货筐和叉头托在受侧向碰撞力时,不易损坏该装置,装置前后部分之间的连接,包含有可使前部相对于后部绕大体竖直的轴线作滑动旋转的可滑转性连接,以利吸收碰撞力,使筐转向侧面。故这里竖体两头被上、下接头夹持的表面是以通过竖体两端中心的直线为轴线的迴转体表面,在碰撞力作用下,竖体可以在夹持它的接头中旋转,使筐能转向侧方,竖体与接头间的这种连接称为可滑转性连接。
而上、下接头与此相应,都是由能左右张开合拢的两部分组成,特别是由对称的左右两块组合成像管路中三通样的组合体,其对称平面通过这“三通”直管和支管的中心轴线,借助于这两块上的穿心螺钉或穿心螺栓的拧紧,使这两块合拢并夹住车架和竖体,把竖体和车架连接起来。
同时,叉头托和筐的形状尺寸也应相应地留有余地、叉头托左右支与从左右支之间穿过的自行车零部件之间应保留足够距离,以适当保证这相对的滑动旋转,并且不妨碍自行车导向系统的自由转动保持平衡。
为使本装置既能装下较多重物,又紧凑,筐口向后部扩大;最好结合实际需要,把筐做得大一点,牢固一点;特别是筐口后部做得低一点,成为前高后低的筐口,好处有三点不影响车把转动,有利于装车灯夜行,急刹车时货物不易因惯性向前跑出筐外,当然采用公知技术中的现成筐篮,也能将就使用。本装置如
图1、图2、图3所示。
为使本装置紧凑,可将保险叉在靠近筐底处向车后方向弯折成
图1所示形状,为使车灯碰不到筐和载货,灯架应相应做得高一些或接高,并向后靠。
本实用新型根据的原理,粗略地说是这样的自行车骑行时保持平衡不倒的前提条件是重力(包括车、骑车人和载货的合重力)和离心力的合力作用线必须通过支承面;(这里的支承面是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和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的连线,即两个轮、地接触点的连线。)通过调节离心力的大小和调节支承面的左右位置两种途径,都能效果一致地满足前提条件,调节能力大,则保持平衡的能力也强,反之则弱。离心力F来自自行车的曲线运动,它与参加该运动物体的质量m,角速度ω、曲线运动的曲率半径R的关系是F=mω2R。同一时刻,车和载重物的前后不同部分都绕同一园心以同一个角速度ω和不同的曲率半径R运动,前面部分的曲率半径R1大于后面部分的曲率半径R2;R1>R2,故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车前部产生的离心力F1大于放在车后部产生的离心力F2F1=mω2R1>F2=mω2R2,故前者调节离心力的能力比后者强,同时,随车把的左右转动,前轮向左右滚动的及时性和滚动量远超过后轮,随车轮与地面接触点位置左右变化而变化的支承面的左右位置调节量和调节能力,也是前面的比后面的强。故载重物合重心前移则保持平衡能力加强,反之则削弱。上述保持平衡的两种途径的调节,都是通过转动车把调节前轮前进方向去实现的,装在导向系统上的载重物的惯性,妨碍调节前轮前进方向保持平衡,故需加以改变。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载货装置,特别是一种自行车车前部机械式载货装置,或用于组成该装置的连接部件,载货器具通过固定在其上的连接部件与自行车固定连接,其特征是该连接部件借助于其上的接头与车架直接固定连接,并将载货器具保持在车的前部。
2.按照权利要求1,该装置的特征是连接部件是这样构成的叉头托(5)与竖体(9)牢固地连成左右对称的不能相对活动的整体,当竖体(9)借助于接头(6,10)大体竖直地装在自行车车架上时,通过叉头托左右分支的平面处于大体水平的碰不到前挡泥板的位置,叉头托的左右分支分别从自行车前管的左旁、右旁向前方伸出,把前管近旁的自行车零部件、附件也围在左右分支之间,借助于夹板部件,把载货器具(1)固定在叉头托前部的上方。
3.按照权利要求1,该装置的特征是前后部分之间的连接,包含有可使前部相对于后部绕大体竖直的轴线作滑动旋转的可滑转性连接(9与6、10的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3,该装置的特征是竖体的两头被上、下接头夹持的表面,是以通过竖体两端中心的直线为轴线的迴转体表面,使竖体可以在夹持它的接头中滑动旋转。
5.按照权利要求3~4中的任意一项,该装置的特征是上、下接头都是由能够左右张开合拢的两部分组成,特别是由对称的左右两块组合成像管路中三通样的组合体(6,10),其对称平面通过这“三通”直管和支管的中心轴线,借助于穿过这两块的穿心螺钉或穿心螺栓(7,11)的拧紧,使这两块夹住车架和竖体,把竖体和车架连接起来。
6.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该装置的特征是叉头托左右支与从左右支之间穿过的自行车零部件之间保留足够的距离,使它不妨碍自行车导向系统的自由转动、适当保证所说的相对滑动旋转。
7.按照权利要求1,该装置的特征是载货器具采用加重型筐,筐口的后部向后扩大,筐口前高后低。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载货装置,借助于固定在其上的连接部件与车架直接固定连接,并将载货器具保持在车的前部,而把部分载重物分载到该载货器具中,纠正了载重物合重心过于偏后,提高了自行车载重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解决了自行车用后衣架载重时骑行困难费力、难以保持平衡掌握方向、容易摔倒产生交通事故的问题。本装置既可用作自行车载重分载重物,也可当作普通自行车车前筐篮来使用。
文档编号B62J9/00GK2034941SQ8820616
公开日1989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1988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1988年5月31日
发明者范致用 申请人:范致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