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834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靠背架装置,尤指一种针对布车收合时能够更加方便且得以调整倾斜角度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
目前婴儿乘坐车中的婴儿车、伞车,或洋娃娃乘坐车中的洋娃娃车、洋娃娃伞车,其背垫均已设计为可调整的型态,使婴儿或洋娃娃能成为坐、斜躺或躺的状态,但婴儿布车或洋娃娃布车的结构(如公司生产型号目录件中的FM-2000型号的布车),其背垫仍为固定式的设计,故婴儿或洋娃娃坐于布车内时,仅能保持坐的姿势,而无法斜躺于车内,若婴儿睡着时,则会感到不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该靠背架可制成二种规格,宽度较大的靠背架可装设于婴儿坐车上,而宽度较小的靠背架可装设于洋娃娃坐车上,靠背架是呈ㄇ形状,得以藉由两端的调整座固定于布车底架杆上,藉由靠背架得以调整倾斜角度的设计,使包覆于靠背架上的背垫也得以随之呈各种倾斜角度,另在调整座适当处以定位片与后架杆或前骨架衔接,使布车收合时,即使调整座连动,使收合动作更加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该靠背架可以不同规格的设计而装设于婴儿布车的底架杆间,或装设于洋娃娃布车的底架杆间,底架杆前后各枢接前架杆及后架杆,前、后架杆的适当处并枢接为一体,而前架杆上端为推杆,其特征在于靠背架是以两侧底端的调整座枢接于底架杆上,且在使靠背架得以调整倾斜角度的调整座与后架杆间固结一布车收合时,使调整座及靠背架得以与各架杆并合的一定位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由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座底端面及前端面各形成一定深度的卡制槽,在内侧形成具有数个卡制空间的定位槽,靠背架是呈ㄇ形状,在两端各形成长孔,长孔底端以枢接孔处与调整座枢接,靠背架上端设有横杆,横杆处跨设一拉制杆,拉制杆底端固结于下横杆处,下横杆两端则卡制于长孔处,端部突出于长孔外并位于调整座的定位槽内,另在下横杆与调整座间设有弹簧,若将卡制杆往上拉时,即使下横杆端部在定位槽内移位,藉以调整靠背架的倾斜角度。
前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片也可固结于调整座与前架杆间。
前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固定于调整座与前架杆间的二定位片间延伸设有与定位片成为一体的ㄇ形扶手。
前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固定于调整座与前架杆间的二定位片间衔接ㄇ形扶手。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及积极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该靠背架以两端调整座而设置于布车底架杆间,藉由调整座使靠背架得以调整倾斜角度,进而使包覆于靠背架上的背垫也得以随之可呈各种倾斜角度。又由于在调整座与前架杆或后架杆间固接定位片的衔接结构,使布车收合时,即可使调整座连动,使调整座及靠背架与各架杆直接并合,收合动作更加简便,为一操作方便,并具有明显功效的设计,并可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使构件损坏,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靠背架装置装设于布车上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靠背架装置与布车部份骨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靠背架装置调整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设于布车后布车收合的动作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设于布车后布车完全收合的平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装设于布车后靠背架位于下限位置的布车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装设于布车后靠背架位于下限位置的布车收合动作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装设于布车后靠背架位于下限位置而布车完全收合的平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靠背架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靠背架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
请参看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布车的基本构架与已有技术中FM-2000的布车相同,前端两侧为呈倾斜状的前架杆10,二前架杆10上端各以弯折装置11衔接ㄇ形推杆12,藉由弯折装置11可使推杆12往后翻折且具定位的效果,而因弯折装置11是属现有结构,故在此不再赘述;在推杆12两侧适当处各以枢接座13衔接二后架杆20,两侧前架杆10、后架杆20底端各枢接轮子14、21,前端轮子14并为可旋转三百六十度的结构设计,在前架杆10、后架杆20间设有ㄇ形状的底架杆30,底架杆30后端可套置一置物篮。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底架杆30两侧适当处各以调整座40固定一靠背架50,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调整座40为类似扇形的型态,在前端面及底端面各形成弧形卡制槽41、42,卡制槽41、42衔接处形成定位孔43,且在调整座40适当处另形成固定孔44,而在上端延伸的凸缘45内为上定位孔451,在调整座40的内侧面为弧形状的定位槽46,定位槽46内分为数个卡制空间461;靠背架50是呈ㄇ形状,在两端各形成长孔51,长孔51底端为枢接孔52,在靠背架50上端设有一横杆53,横杆53处跨设一拉制杆54,拉制杆54底端固定于下横杆55上,下横杆55两端则卡制于长孔51内,端部并突出于长孔51之外,另在下横杆55两侧适当处各设有一弹簧56。
请配合参阅
图1及图2所示,组设时可先将调整座40以铆钉穿过固定孔44、枢接孔52的固结方式,使二调整座40分别固定于靠背架50的底端,此时下横杆55的端部是位于调整座40的定位槽46的卡制空间461内,而后将调整座40置于底架杆30的适当处,并以螺栓、螺帽配合,将底架杆30、调整座40底端的定位孔43及弹簧56一端固定,另将一定位片57的两端分别固结于调整座40的上定位孔451、后架杆20的适当处,即使靠背架50以调整座40而固定于底架杆30间,可将垫布套置于底架杆30与靠背架50之间,而形成座垫及背垫,而因靠背架50为可调整倾斜角度的结构设计,故使背垫也可调整角度。
请配合参阅图2及图3所示,靠背架50的角度调整方式,可将拉制杆54往上拉制,使下横杆55随之往上动作,而脱离卡制空间461,再将拉制杆54往后旋转,至适当处时放松,即藉由弹簧56的拉力,使下横杆55端部复位于卡制空间461内,因此藉由卡制槽42上数个卡制空间461的设计,即可使靠背架50的倾斜角度得以适当调整,相对的即可使背垫随之呈各种倾斜角度。
本实用新型除了可调整倾斜角度的靠背架外,另一最重要的设计在于收合时靠背架得以便于与其他架杆并合,而不致造成收合时的困扰,请参阅
图1所示,布车展开时,调整座40的卡制槽42是卡制于底架杆30的杆体处,藉由底架杆30来支撑调整座40,使靠背架50得以更加稳固,而在收合时,可将推杆12先往后压制,请参阅图4所示,此时因架杆是相互枢接的设计,使各架杆得以逐渐并合,而本实用新型调整座40则以定位孔43处为枢接点,并藉由定位片57的控制,使调整座40的卡制槽42逐渐脱离底架杆30,而逐渐往前动作,请参阅图5所示,至各架杆完全并合后,则使调整座40的卡制槽41卡制于底架杆30处,而靠背架50也随着调整座40逐渐往前动作,并与各架杆并合。
上述
图1、图4及图5是靠背架50位于上限位置的收合动作,而若欲收合时靠背架50是位于下限位置,如图6所示,也可依相同的收合动作将各架杆收合,请配合参阅图6、图7及图8的连续收合动作图所示,此时调整座40的调整动作均相同,差别仅在于靠背架50与调整座40间的角度,故各架杆完全收合后,如图8所示,其靠背架50是呈直立状,故可将靠背架50的拉制杆54拉起,使靠背架50往前并合。
藉由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不仅可提供一可调整倾斜角度的靠背架,并藉由定位片的设计,使其收合时调整座与底架杆又呈并合状态,为一操作方便,并具有明显功效的设计,并可避免操作不当而使构件损坏。另本实用新型的定位片57也可固结于前架杆10与调整座40间,如图9所示,使其亦具备同样的功效。请参看
图10所示,另两侧往前延伸的定位片70可延伸设有与定位片70成为一体的ㄇ形扶手71,也可在定位片70的端部衔接一ㄇ形扶手,而提供另一种型态的布车。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该靠背架装设于婴儿布车的底架杆间,或装设于洋娃娃布车的底架杆间,底架杆前后各枢接前架杆及后架杆,前、后架杆的适当处并枢接为一体,而前架杆上端为推杆,其特征在于靠背架是以两侧底端的调整座枢接于底架杆上,且在使靠背架得以调整倾斜角度的调整座与后架杆间固结一布车收合时,使调整座及靠背架得以与各架杆并合的定位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座底端面及前端面各形成一定深度的卡制槽,在内侧形成具有数个卡制空间的定位槽,靠背架是呈ㄇ形状,在两端各形成长孔,长孔底端以枢接孔处与调整座枢接,靠背架上端设有横杆,横杆处跨设一拉制杆,拉制杆底端固结于下横杆处,下横杆两端则卡制于长孔处,端部突出于长孔外并位于整座的定位槽内,另在下横杆与调整座间设有弹簧,若将卡制杆往上拉时,即使下横杆端部在定位槽内移位,藉以调整靠背架的倾斜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片固结于调整座与前架杆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固定于调整座与前架杆间的二定位片间延伸与定位片成为一体的ㄇ形扶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固定于调整座与前架杆间的二定位片间衔接ㄇ形扶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型简易手推布车靠背架装置,该靠背架以两端调整座而设置于布车底架杆间,藉由调整座使靠背架得以调整倾斜角度,另在调整座与前架杆或后架杆间固结一固定片,布车收合时,得以使各架杆直接并合,收合动作更加方便。
文档编号B62B9/00GK2144081SQ9224307
公开日1993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9日
发明者黄明泰 申请人:建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