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双层旅游观光车以及侧壁敞闭变形方法

文档序号:10675669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双层旅游观光车以及侧壁敞闭变形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双层旅游观光车以及侧壁敞闭变形方法,客车敞闭两用的车体侧壁是由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下对接组成;在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下壁推拉机构和上壁升降机构;所述下壁推拉机构用于拉动所述下侧壁向车内回缩或者推动其向外侧复位;所述上壁升降机构用于在下侧壁向车内回缩后带动上侧壁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或带动所述上侧壁向上复位。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观光车不能同时满足游客对观光以及舒适的双重需求的问题。
【专利说明】
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双层旅游观光车以及侧壁敞闭变形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双层巴士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双层旅游观光车以及侧壁敞闭变形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双层观光巴士有封闭式以及固定半敞开式。封闭式巴士虽然具有一定的观光能力,但对于旅游城市的全景观光仍存在局限性。具有固定半敞开式顶棚的双层观光巴士虽然实现了全景观光功能,但在遇到雨雪、大风等不利天气时,则会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进而因舒适性差而使游客体验变差。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双层旅游观光车以及侧壁敞闭变形方法,以解决现有观光车不能同时满足游客对观光以及舒适的双重需求的问题。
[0004]本发明的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是这样实现的:
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中,车体侧壁是由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下对接组成;在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下壁推拉机构和上壁升降机构;所述下壁推拉机构用于拉动所述下侧壁向车内回缩或者推动其向外侧复位;所述上壁升降机构用于在下侧壁向车内回缩后带动上侧壁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或带动所述上侧壁向上复位。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下,本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可以这样实现:
在所述下侧壁的内板面上固定有支腿,在上层车体的底板上设置有横置的第一导轨,所述支腿底部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套接于所述第一导轨上。
[0006]在上层车体内通过支撑架设置有固定的套接件,沿所述上侧壁上设置有纵置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穿接于所述套接件内。
[0007]本发明的双层旅游观光车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层旅游观光车,包括双层车体、底盘、车轮、驱动机构和操纵机构,其特征是,上层车体侧壁是由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下对接组成;在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下壁推拉机构和上壁升降机构;所述下壁推拉机构用于拉动所述下侧壁向车内回缩或者推动其向外侧复位;所述上壁升降机构用于在下侧壁向车内回缩后带动上侧壁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或带动所述上侧壁向上复位。
[0008]本发明的观光车从闭合状态转至敞开状态时,首先使前部活动车顶向后移动至后部固定车顶由此实现前部车体的顶部敞开。再依次使下侧板内移、上侧板下滑,成为半敞开式观光车。本发明的观光车能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实现在封闭和敞开状态的切换,给乘客提供毫无障碍的360°视野,带给乘客们与众不同的乘坐视野体验。另外,在文化旅游节、展会等其它需要的场合上,上层敞开后,可以在上层平台上进行表演或者产品展示,从而相当于移动的广告媒体,进而成为一套传播更灵活的移动行销平台。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下,本双层旅游观光车可以这样实现:
在所述下侧壁的内板面上固定有支腿,在上层车体的底板上设置有横置的第一导轨,所述支腿底部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套接于所述第一导轨上。
[0010]在上层车体内通过支撑架设置有固定的套接件,沿所述上侧壁上设置有纵置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穿接于所述套接件内。
[0011]在所述下侧壁上的支腿及与其配套设置的第一导轨自前向后依次排布有多对。
[0012]所述上侧壁上设置的第二导轨以及与其配套的套接件自前向后依次排布有多对。
[0013]本发明提供的客车侧壁敞闭变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车体侧壁分为上侧壁和下侧壁,所述下侧壁是由下壁推拉机构拉动向车内回缩或者向外侧复位,所述上侧壁是由上壁升降机构带动下降或向上复位;
b、当下侧壁在推拉机构带动下向车内回缩后,上侧壁由上壁升降机构带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上,使上层车体的侧壁呈现有下部遮挡、上部敞开的半遮挡态;反之,上侧壁由上壁升降机构带动向上复位后,下侧壁在推拉机构带动下向外侧复位,即可使车体侧壁呈闭合状态。
[0014]本发明所提供的观光车外观整体协调性好,整车强度好,安全性高,车辆闭合状态时与常规双层巴士外观一致;车辆展开状态给人超强的视觉冲击。其特别适合旅游观光城市和国家,同时还适用于展会、节目展示等商业活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双层旅游观光车(图中省略上侧壁、下侧壁)活动车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活动滑轨的位置对应于图7中的I位)。
[0016]图2是观光车(图中省略上侧壁、下侧壁)的活动滑轨上升到最高位置(此时活动滑轨的位置对应于图7中的Π位)时的状态示意图。
[0017]图3是观光车(图中省略上侧壁、下侧壁)的活动滑轨下落至与固定滑轨平齐对接(此时活动滑轨的位置对应于图7中的m位)时的状态示意图。
[0018]图4是观光车(省略上侧壁、下侧壁)的活动车顶沿活动滑轨和固定滑轨向固定车顶上方移动中的状态示意图。
[0019]图5是观光车(省略上侧壁、下侧壁)的活动车顶全部平移到固定车顶上方时的状态示意图。
[0020]图6是观光车车体侧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左侧显示侧壁处于闭合状态,右侧显示下侧壁内收,上侧壁下移即侧壁打开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1]图7是观光车活动滑轨的撑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同时给出了活动滑轨处于最低位I位、最高位π位和与固定滑轨平齐对接的m位的三种状态示意图。
[0022]图8是在上侧壁上部通过支架设置撑架机构、推进机构以及由撑架机构支撑的活动滑轨、由活动滑轨支撑的活动车顶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说明,但该说明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0024]本发明的双层旅游观光车包括双层车体、底盘、车轮、驱动机构和操纵机构。
[0025]图1所示,本观光车的双层车体的车顶包括位于前半部的活动车顶3和位于后半部的固定车顶。
[0026]图6所示,上层车体上与活动车顶3相对应的车体侧壁是由上侧壁18和下侧壁15上下对接组成,对接面上各自安装有密封垫。在活动车顶对应的车体内设置有下壁推拉机构21和上壁升降机构17。下壁推拉机构21可以米用气缸伸缩机构,该气缸伸缩机构的缸体通过一支座水平安装于车体内,缸杆前端接下侧壁15的内板面。为更好地实现对下侧壁内移的精准控制,可以在下侧壁15的内板面上固定有支腿22,支腿22底部设置有轴套,在上层车体的底板上设置有横置的第一导轨20,轴套套接于第一导轨20上。在需要敞篷时,下壁推拉机构21拉动下侧壁15向车内回缩,在需要闭合时,下壁推拉机构21推动下侧壁15向外侧复位。下侧壁15上设置的的支腿及与其配套设置的第一导轨可以自前向后依次排布有多对,由此,既保证了下侧壁内收、复位的精准控制,又加强了下侧壁与车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7]图6所不,上壁升降机构17可以米用气缸伸缩机构,该气缸伸缩机构的缸体通过一支座14竖直安装于车体内,缸杆上端接上侧壁18的内板面的上部。为更好地实现对上侧壁18下落过程的控制,可以在上层车体上与活动车顶3相对应的车体内通过支撑架23设置有固定的套接件24,而且,沿上侧壁18上设置有纵置的第二导轨19,第二导轨19穿接于套接件24内,由此,第二导轨19可用于对上侧臂18升降过程进行导向。在观光车需要敞篷时,待下侧壁15内收后,上壁升降机构17带动上侧壁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在观光车需要闭合时,上壁升降机构17带动上侧壁18向上复位。上侧壁18上设置的第二导轨19以及与其配套的套接件24可以自前向后依次排布有多对,由此,既保证了上侧壁升降的精准控制,又加强了上侧壁与车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8]图1、图6、图7、图8所示,在上侧壁18上部内壁上通过支架设置有撑架机构和推进机构。撑架机构上支撑有活动滑轨10,活动车顶3通过滑轨9设置在活动滑轨10上。撑架机构包括固定于上侧壁上部支架上的气缸I以及铰接于所述气缸活塞杆端部的推力臂2;推力臂2前端铰接于活动滑轨10下底。在推力臂2的中部穿接有销轴26,销轴26通过轴座固定于上侧壁18上部的支架上。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将推力臂2设置成图7所示的弯折臂,销轴26穿接于折弯处。图7所示,撑架机构包括三个工作位。该三个工作位分别对应活动滑轨的I位(最终工作位之一,此时活动车顶闭合位)、承载活动车顶的活动滑轨的Π位(即最高位,此时活动车顶上移至最高位,参考图2)以及使承载活动车顶的活动滑轨的m位(最终工作位之一,此时活动滑轨与固定滑轨平齐对接,活动车顶可以后移至固定车顶上方,参考图3)。
[0029]图8所示,在上侧壁18上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活动车顶3边缘对接的对接台27,对接台27、活动车顶3相对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能实现良好密封的已知结构即可。
[0030]图1、图4所示,固定车顶的顶部设置有与车体平行的固定滑轨11。
[0031 ]图1、图4、图5、图6所示,推进机构包括驱动电机7、受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螺杆8、与所述螺杆螺接的连接件25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件的气缸推动组件。该推进机构设置有两套,分置于观光车车体左右两侧,图中示出了分置于左右两侧的左气缸4、左力臂5和右气缸12、右力臂13。在活动车顶3前端部设置有挡块6,所述气缸推动组件作用于挡块6以推动活动车顶后移。在撑架机构将活动滑轨10与固定滑轨11平齐对接后,推进机构的气缸推动组件启动,至其力臂接触挡块6时,驱动电机7启动,驱动螺杆8转动,连接件25在螺杆上进行直线移动,通过挡块6推动活动车顶3向后移动。至整个活动车顶移至固定车顶上方时,驱动电机停止。
[0032]本发明的双层旅游观光车,可以在活动车顶和固定车顶之间的所述上层车体上设置有隔离门,用于将前部的敞蓬区和后部的闭合区隔离,以给观光游客带来更多的选择。
[0033]本发明的双层旅游观光车的敞篷变形包括以下步骤:
a、将双层车体的车顶分割为位于车身前半部的活动车顶和位于车身后半部的固定车顶,在固定车顶的顶部设置有与车体平行的固定滑轨,活动车顶安装于活动滑轨上,活动滑轨由撑架机构支撑升降;活动滑轨落下时,活动车顶与固定式车顶相平齐;活动滑轨升起时,与固定车顶上的固定滑轨相对接;b、当活动滑轨与固定滑轨对接后,推进机构推动活动车顶沿活动滑轨与固定滑轨后移,覆盖在固定车顶上,使双层车体的上层车体呈现车顶有敞篷区和封闭区的半敞篷态。C、上层车体上对应活动车顶部分的车体侧壁分为上侧壁和下侧壁,所述下侧壁是由下壁推拉机构拉动向车内回缩或者向外侧复位,所述上侧壁是由上壁升降机构带动下降或向上复位;d、当下侧壁在推拉机构带动下向车内回缩后,上侧壁由上壁升降机构带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上,使上层车体的敞篷区的侧壁呈现有敞开区和遮挡区的半遮挡态。
[0034]本发明的观光车所敞开时,上部完全敞开没有任何遮挡,而下部与游客身体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下降的上侧壁作遮挡,这种结构设计既保证了观光的视野,又保证了游客的安全。本发明的观光车的活动的侧围为独立整体式结构,保证了活动部件的刚度和强度;活动侧围部分与固定部分之间设计框架连接,将其连接成整体,保证整车车身腰梁的强度。
[0035]本发明的观光车,在敞、闭状态切换过程中,通过电控单元和传感器对每一部分的运动均设计限位开关和自锁装置,从而保证运动到位后的安全。观光车敞篷时各部件运动顺序为:活动车顶升起一一活动车顶后滑一一活动车顶自锁限位一一下侧壁内收一一下侧壁自锁限位一一上侧壁下滑一一上侧壁自锁限位。当车辆需恢复到封闭状态,所有动作反向运动,即各部件运动顺序为:上侧壁解锁一复位上移一下侧壁解锁一向外复位一活动车顶解锁一一向前滑动一活动车顶升起、下落与的后部固定车顶平齐。每步运动均需运动到位,自锁限位完成后,下道运动方可进行,否则运动状态不接收控制指令,从而保证安全切换。
【主权项】
1.一种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其特征是,车体侧壁是由上侧壁(18)和下侧壁(15)上下对接组成;在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下壁推拉机构(21)和上壁升降机构(17);所述下壁推拉机构(21)用于拉动所述下侧壁(15)向车内回缩或者推动其向外侧复位;所述上壁升降机构(17)用于在下侧壁向车内回缩后带动上侧壁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或带动所述上侧壁向上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下侧壁(15)的内板面上固定有支腿(22),在上层车体的底板上设置有横置的第一导轨(20),所述支腿(22)底部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套接于所述第一导轨(2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客车敞闭两用侧壁结构,其特征是,在上层车体内通过支撑架(23)设置有固定的套接件(24),沿所述上侧壁(18)上设置有纵置的第二导轨(19),所述第二导轨(19)穿接于所述套接件(24)内。4.一种双层旅游观光车,包括双层车体、底盘、车轮、驱动机构和操纵机构,其特征是,上层车体侧壁是由上侧壁(18)和下侧壁(15)上下对接组成;在所述车体内设置有下壁推拉机构(21)和上壁升降机构(17 );所述下壁推拉机构(21)用于拉动所述下侧壁(15 )向车内回缩或者推动其向外侧复位;所述上壁升降机构(17)用于在下侧壁向车内回缩后带动上侧壁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或带动所述上侧壁向上复位。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双层旅游观光车,其特征是,在所述下侧壁(15)的内板面上固定有支腿(22),在上层车体的底板上设置有横置的第一导轨(20),所述支腿(22)底部设置有轴套,所述轴套套接于所述第一导轨(20)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旅游观光车,其特征在于,在上层车体内通过支撑架(23)设置有固定的套接件(24),沿所述上侧壁(18)上设置有纵置的第二导轨(19),所述第二导轨(19)穿接于所述套接件(24)内。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旅游观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壁上的支腿及与其配套设置的第一导轨自前向后依次排布有多对。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旅游观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上设置的第二导轨以及与其配套的套接件自前向后依次排布有多对。9.一种客车侧壁敞闭变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车体侧壁分为上侧壁和下侧壁,所述下侧壁是由下壁推拉机构拉动向车内回缩或者向外侧复位,所述上侧壁是由上壁升降机构带动下降或向上复位; b、当下侧壁在推拉机构带动下向车内回缩后,上侧壁由上壁升降机构带降落到下侧壁的初始位置上,使上层车体的侧壁呈现有下部遮挡、上部敞开的半遮挡态;反之,上侧壁由上壁升降机构带动向上复位后,下侧壁在推拉机构带动下向外侧复位,即可使车体侧壁呈闭合状态。
【文档编号】B62D31/02GK106043466SQ201610526394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7月6日
【发明人】高潮, 李贤能, 彭勇, 朱长春
【申请人】石家庄中博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