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包括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上板组件的左前端铰接,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上板组件的左后端铰接,右减震组件的顶端与上板组件的右前端铰接,右前叉组件的顶端与上板组件的右后端铰接,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右减震组件的顶端在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右前叉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以及三轮摩托车,通过增加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将左减震组件和右减震组件连为一体,提高了转向稳定性和防侧翻能力,也提高了载重能力,也提高了防撞性能。
【专利说明】
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力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
【背景技术】
[0002]现有三轮摩托车前减震由前叉伸缩管组件、底筒组件、内外弹簧组件等组成,并且均为左右各一根独立的减器震,在高速行驶时易出现减震左右发摆、单边跑偏等情况,且在转弯过程中容易因左右减震器受力不均,导致转向稳定性差,会出现侧翻等安全隐患。同时因左右只有一根单独的减震器而造成载货能力不足、防撞性能差等缺陷。现有摩托车前减震的工作原理是纯机械式上下直线运动。现有摩托车前减震内加注了少量的液压油,只能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复原阻尼效果较差,无法根据其自身受力情况自行调整减震效果,并且防撞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提高了三轮摩托车的转向稳定性,避免出现侧翻隐患,提高了在或能力和防撞性能。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包括上板组件、左减震组件、左前叉组件、右减震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其中,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后端铰接,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
[0005]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减震组件或所述右减震组件上的防尘套。
[0006]其中,所述左减震组件和/或所述右减震组件中具有阻尼器。
[0007]其中,所述上板组件为一体式上板组件。
[0008]其中,所述上板组件的横截面为U形。
[0009]其中,还包括底架组件,所述左减震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右后端铰接。
[0010]其中,所述左前叉组件或所述右前叉组件包括弧型弯曲部和圆柱部,所述弧型弯曲部的上端与所述上板组件铰接,所述弧型弯曲部的下端与所述圆柱部的上端固接,所述圆柱部的下端与所述底架组件铰接。
[0011]其中,所述左前叉组件或所述左前叉组件为一体式左前叉组件或一体式右前叉组件。
[0012]其中,还包括转动销轴和转动销套组件,所述左减震组件与所述上板组件和所述底架组件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和所述底架组件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左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套组件铰接,且所述右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右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套组件铰接,使得所述左前叉组件、所述右前叉组件和所述转动销套组件构成一个整体。
[0013]其中,所述底架组件的前端设置有多个连接孔。
[00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包括上板组件、左减震组件、左前叉组件、右减震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其中,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后端铰接,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
[0016]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通过增加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将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通过与所述上板组件铰接,使得与所述左减震组件和所述右减震形成一整体,使得所述左减震组件或所述右减震组件由现有技术中的上下直线运动改变为曲线运动,避免了三轮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出现减震左右发摆、单边跑偏等情况,也避免了转弯过程中容易因左右减震器受力不均,导致转向稳定性差,会出现侧翻等安全隐患,同时左右侧都有减震器和前叉组件用于承重,提高了载重能力,也提高了防撞性能。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通过增加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提高了三轮摩托车的转向稳定性,避免出现侧翻隐患,提高了在或能力和防撞性能。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右视图结构不意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三轮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易出现减震左右发摆、单边跑偏等情况,且在转弯过程中容易因左右减震器受力不均,导致转向稳定性差,会出现侧翻等安全隐患。同时因左右只有一根单独的减震器而造成载货能力不足、防撞性能差等缺陷。而且现有摩托车前减震的工作原理是纯机械式上下直线运动。现有摩托车前减震内加注了少量的液压油,只能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复原阻尼效果较差,无法根据其自身受力情况自行调整减震效果,并且防撞性能差。
[002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包括上板组件、左减震组件、左前叉组件、右减震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其中,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后端铰接,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
[00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通过增加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将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通过与所述上板组件铰接,使得与所述左减震组件和所述右减震形成一整体,使得所述左减震组件或所述右减震组件由现有技术中的上下直线运动改变为曲线运动,避免了三轮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出现减震左右发摆、单边跑偏等情况,也避免了转弯过程中容易因左右减震器受力不均,导致转向稳定性差,会出现侧翻等安全隐患,同时左右侧都有减震器和前叉组件用于承重,提高了载重能力,也提高了防撞性能。
[00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6]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7]请参考图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右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
[0028]在一种具体方式中,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包括上板组件10、左减震组件40、左前叉组件20、右减震组件50和右前叉组件30,其中,所述左减震组件40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20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30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右后端铰接,所述左减震组件40的顶端与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10上对称设置,所述左前叉组件20的顶端与所述右前叉组件30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10上对称设置。
[0029]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通过增加左前叉组件20和右前叉组件30,将左前叉组件20和右前叉组件30通过与所述上板组件10铰接,使得与所述左减震组件40和所述右减震形成一整体,使得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由现有技术中的上下直线运动改变为曲线运动,避免了三轮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出现减震左右发摆、单边跑偏等情况,也避免了转弯过程中容易因左右减震器受力不均,导致转向稳定性差,会出现侧翻等安全隐患,同时左右侧都有减震器和前叉组件用于承重,提高了载重能力,也提高了防撞性能。
[0030]为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灰尘或者一些颗粒物进入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影响所述左减震组件40与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正常使用,甚至破坏所述左减震组件40与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内部结构,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上的防尘套。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防尘套以及所述防尘套与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结合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0031]为提高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减震效果,将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吸收的机械能消除,所述左减震组件40和/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中具有阻尼器,精确注入液压油,保证车辆在轻载以及重载中均有较好的减震性能,乘坐舒适。
[0032]为提高所述上板组件10的结构强度,提高载重能力,使得所述上板组件10更好的与所述左减震组件40和所述右减震组件50形成联动,加强了防侧翻能力以及行驶稳定性,提高防撞性能,所述上板组件10为一体式上板组件10。
[0033]所述上板组件10的横截面一般为U形,使得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位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外侧,而所述左前叉组件20或所述右前叉组件30位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内侧,容易将所述前减震组件与所述右减震组件50传递到所述上板组件10后的一部分力抵消,提高行驶稳定性和防侧翻能力。
[0034]为使得所述上板组件10、所述左减震组件40、所述右减震组件50、所述左前叉组件20和右前叉组件30连接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提高防震性能,提高在载重能力,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还包括底架组件60,所述左减震组件40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60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60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20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60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30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60的右后端纟父接。
[0035]所述左前叉组件20或所述右前叉组件30—般包括弧型弯曲部和圆柱部,所述弧型弯曲部的上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铰接,所述弧型弯曲部的下端与所述圆柱部的上端固接,所述圆柱部的下端与所述底架组件60铰接,这样可以使得所述左前叉组件20或所述右前叉组件30与所述上板组件1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与所述上板组件1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平行,减少对所述上板组件10的破坏,提高所述上板组件10的使用寿命,将里的传导方向改变一定角度。
[00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弧形弯曲部的圆弧对应的角度不做限定,但是所述上板组件10与所述圆柱部均处于所述弧形弯曲部的切线方向上。
[0037]为提高所述左前叉组件20或所述右前叉组件30的架构强度,提高载重能力,所述左前叉组件20或所述右前叉组件30为一体式左前叉组件20或一体式右前叉组件30。
[0038]为避免车辆行进时弹簧发生偏转形成的侧向力对拉杆造成的损伤,提高所述左减震组件40或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使用寿命,所述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还包括转动销轴70和转动销套组件80,所述左减震组件40与所述上板组件10和所述底架组件60通过所述转动销轴70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50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和所述底架组件60通过所述转动销轴70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20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左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轴70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50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10的右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轴70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40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60的左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套组件80铰接,且所述右前叉组件30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60的右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套组件80铰接,使得所述左前叉组件20、所述右前叉组件30和所述转动销套组件80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防震性能和防撞性能。
[0039]为适应三轮车在不同地带行驶过程中,不同人群对减震性能的舒适性能的不同,有的人或区域适合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减震性能较硬,有的人或者区域适合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的减震性能较软,所述底架组件60的前端设置有多个连接孔90,通过与不同的连接孔连接获得不同的减震性能,满足对不同的减震性能要求的人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连接孔90的数量以及在所述底架组件60前端的分布不做限定。
[004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通过增加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将左前叉组件和右前叉组件通过与所述上板组件铰接,使得与所述左减震组件和所述右减震形成一整体,使得所述左减震组件或所述右减震组件由现有技术中的上下直线运动改变为曲线运动,避免了三轮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出现减震左右发摆、单边跑偏等情况,也避免了转弯过程中容易因左右减震器受力不均,导致转向稳定性差,会出现侧翻等安全隐患,同时左右侧都有减震器和前叉组件用于承重,提高了载重能力,也提高了防撞性能。
[004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及三轮摩托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组件、左减震组件、左前叉组件、右减震组件和右前叉组件,其中,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后端铰接,所述左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在所述上板组件上对称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减震组件或所述右减震组件上的防尘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减震组件和/或所述右减震组件中具有阻尼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组件为一体式上板组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组件的横截面为U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架组件,所述左减震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左前端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右前端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左后端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右后端铰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叉组件或所述右前叉组件包括弧型弯曲部和圆柱部,所述弧型弯曲部的上端与所述上板组件铰接,所述弧型弯曲部的下端与所述圆柱部的上端固接,所述圆柱部的下端与所述底架组件铰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叉组件或所述右前叉组件为一体式左前叉组件或一体式右前叉组件。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销轴和转动销套组件,所述左减震组件与所述上板组件和所述底架组件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右减震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和所述底架组件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左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右前叉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板组件的右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轴铰接,所述左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左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套组件铰接,且所述右前叉组件的底端与所述底架组件的右后端通过所述转动销套组件铰接,使得所述左前叉组件、所述右前叉组件和所述转动销套组件构成一个整体。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组件的前端设置有多个连接孔。
【文档编号】B62K21/08GK205417961SQ201521065317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8日
【发明人】罗成虎
【申请人】重庆利城减震器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