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受伤者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4894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救援受伤者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载运装置形式将一意外受伤的人以水平斜倚姿势垂直提升的方法和装置,该装置包括两条带,它们的两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其中的一条带绕在受伤者的上身,而另一条围绕在受伤者的腿部,在它们的端部,设置一共用的连接件,以此连接件它们可与一救生索的垂下的下端连接。
背景技术
已有技术中有一种将伤者以水平斜倚姿势垂直提升的载运装置,该装置包括在其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两条带,其中一条用于围绕在伤者上身,另一条用于围绕在伤者的腿部,在两条带的端部具有一共用连接件,通过此连接件它们可以与一救生索的垂下的下端连接,该装置已由Schwindt教授研制出来,其目的是利用一种运动帆船(DE4326557C2)将一海上遇险者或游泳出事或堕入水的人救到船上。人们已发现,在使用这种载运装置时,比使用一围绕伤者上身并随后被固紧在一从船的甲板或直升机垂下的救生索的下端的单带形式的简单救生索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要轻微得多。
为了把Schwindt教授研制的载运装置平稳地拉到船上,他随后研制出两种更可行的装置。一种在DE19745408A1中作了描述,另一种则尚未公布。
人们发现在直升机下产生涡流的情况下,以直升机援救伤者时使用这种对伤者循环系统影响较轻微的载运装置比较困难,在伤者身上放置两条带会遇到困难。在巨浪中,在山上救援时的难以接近的地形下以及在从水中救援等情况下,直升机下的救援工作要和环境和地势的困难以及因病人不能移动带来的困难作斗争,救援工作者必须化巨大的努力才能将一根单带放置在病人上身。而放置第二条带不是不能成功就是成功率很低。
发明概述本发明克服了已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该方法能够一下子用一只操作柄将两条带固定在伤者身上,随后以一第二只操作柄将两条带分开并将第二条带滑到伤者的臀部下。
本发明建立在上述由Schwindt教授研制的援救设备上,本发明包括两条带,在备用状态时,两条带平行靠拢相互接触而且可脱开地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一股线,本发明提供了可使两条带之间的连接脱开的设施,而且两条带的一端可连接至或脱离连接件,同时另一带端可与第一端或所述连接件连接。
使用该援救设备时在救援行动开始之前,下带稳固地但可脱开地与上带平行连接形成一合并带,在救援受伤者行动之前,首先将整条合并带围绕在伤者上身,将两条带的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并将端部连接在一起的两条带的端部固定在救生索上,然后使下带与上带分离,将下带滑落到被救者的臀部下。
这样,在出事地点上方盘旋的直升机下放置援救设备变得如同放置一条带子那样简单,甚至可能更简单些。
合并带放置好后,通过两个操作柄使下带从合并带上脱离,或者通过压缩空气使下带自动脱离,当放置上带时地面不会构成障碍而且不会受到涡流的干扰。
当上带已安置好而且下带也已脱开后,下带可快速地滑到伤者臀部下,此时,将伤者以半坐半躺的姿势拉到直升机机舱内的工作可以开始了。比起只用一条带围绕胸部的方法来说,本发明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小,而且比用担架运送更快捷,使用担架时,先要将担架上的病人安置好并牢牢地紧扣好。
将下带置于上带中或上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上带具有两个突起件,下带放置在两突起件之间。该突起件和/或上带可以充气膨胀,而且一旦膨胀后就会将下带驱出。膨胀的突起件或膨胀的带形成较平稳地运送病人时的护垫。
另一种方法是两条带以诸如“维可牢”(Velcro)、黏性物质、黏性膜等的黏贴件相互连接在一起。如果下带设有操作柄的话,则两条带可以在需要时彼此快速分离。
又一种方法是在上带的织物保持件一侧上设置一“维可牢”闭合和一操作柄,该织物保持件围住下带。
还有一种可行性是上带具有扣住下带的扣紧件。
合并带的自由端最好具有一钩,该钩可挂在合并带另一端的几个挂耳的一个中。以此方式,合并带可容易配合病人的外形和尺寸。由于挂耳使用的是D-弓形件,其直柄固定在带上的回环中。
为使病人具有一合适的斜倚姿势,可能需要不同长度的上带和下带。在此情况下,将下带安置在上带中或上带上会有困难。如果一条带比另一条长,而将长出来的部分折叠放置并黏在一起的话,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困难。为此,利用维可牢带作为黏结件是有效的。
以直升机运送的话,特别需要病人在两条带中具有稳定的位置。为此,可以进一步作出改进,即在两条带之间设置一网,固定在两条带上的该网是展开的。
另一种将上带和下带合适地折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合并带的方法是横向设置在上带上的突起件配备维可牢闭合带和挂耳,其中上带及其突起件把下带包住。
对于上带和下带的充气分离以及突起件和带的充气膨胀,最好是一条带载有一压缩空气盒的装置以及一为带或为紧固在带上的突起件充气的的手动充气阀。在此情况下,上带放置好以后,只要压一下触发按钮就可以使下带被驱出并完成充气的过程。
附图简要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示的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质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其中

图1所示是处于操作备用状态中的援救设备的示意图;图2所示是操作中的援救设备的示意图;图3是援救设备的剖视图。
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处于操作备用状态中的上带1和下带2被组合成一合并带,其中上带1将围绕在伤者的胸部,而下带2将围绕在伤者的腿部。该合并带的一端设置一钩环或其他钩13,该钩用于挂在救生索14端部的环圈中。图1所示这种状态中的援救设备从例如一直升机上降落到伤者躺着的地方。图1所示状态中的合并带1,2将围绕在病人的胸部,而在病人胸部前面,合并带自由端处的闭合钩环15将钩入合并带1,2上D-弓形件16形式的一个挂耳中(取决于病人的体围),这样,合并带闭合形成一圈住病人上身的回环。
援救设备的这种操作过程与已有技术中一直使用的以垂直位置救援伤者的方法一样。
该合并带1,2用上后,两条带1,2将彼此分离,为的是使伤者能够以斜倚姿势被运送。
至此,本发明的援救设备的新颖性就开始了图2所示的合并带1,2处于打开状态,是为了将伤者以斜倚姿势运送,其中上带1用来承载伤者的上身,下带2用来承载伤者的腿部,伤者的两腿之间成一角度。
包含织物套5的上带1通过一连接软管17和一扣紧组件18与包含织物套6的下环圈[附注带]2牢固地连接形成一合并带1,2,包括连接软管17的端部的固定件8横向于下环圈[带]2的开口的方向固定在扣紧组件9中。
在如此形成的合并带1,2的下端设置一第二固定件25,用于阻止下带2过早脱开,该固定件也以横向于连接软管17的开口的方向固定在扣紧组件26中,并通过操作柄24来操纵和脱开固定件25,也可用盒袋32中的压缩空气盒30来操纵和脱开固定件25。在两个固定件8和25之间,在扣紧组件18中,固定着连接软管17,它由安全网袋包覆件20保持在位,它与上环圈[附注]1的织物套5连接并通过下环圈[附注]2的织物套6上的安全网袋包覆件20的闭合来固定。
形成救生索1,2的基本合并是在其上部用D-弓形件10连接的,上带1的承载带3因此形成。下带2的承载带4与D-弓形件11连接并在承载带3上设置固定件8的扣紧组件9,承载带4以曲折形式保持在下环圈-承载带的延伸部分7,例如,通过维可牢闭合件(尼龙搭扣门襟)或其他,在备用状态时,固定件8是关闭的,因此承载带4不会松脱,形成固定件8的连接软管17的端部也不会从扣紧组件9中被拉出。
为使由上带1和下带2形成的整体救生索1,2固紧,D-弓形件10通过一带活节或其他的钩环12把D-弓形件10与D-弓形件11连接,转环12上紧固着钩13,该钩13钩入由直升机或其他带近的救援缆14的端部。
使下带2从围绕在伤者胸部并由上下带形成的合并带1,2上解开的两个操作柄21设在安全网袋覆盖件20的闭合件上,该两操作柄21和设置在下带2上的操作柄22不被驱动以使上下带形成一整体的合并带1,2,该闭合钩15包括用于承载带3和承载带4的两个单独固紧件组成,其上的承载带3,4被分开固定而且最好成大约120°角或其他,这样通过它们所形成的合并带1,2操作起来比较简单。靠近伤者背部的上带1包括一柄23,用此柄,伤者可被导向并被拉到直升机或其他上。
请参见图1,图中示出了上带1的承载带3细节的放大图,该承载带上纵向彼此稍微隔开的若干U形支承件39通过连接螺栓41与对面板40固定在一起,这样可使上带1具有足够的自由移动性以形成一开放的或闭合的回环,它是从U形支承件39的两侧边的梯形切口而得到的,用于连接软管17的扣紧组件19用连接螺栓43等固定在它的上面。
在承载带3上,纵向设置了若干U形支承件39,第一个U形支承件设置在上带1的上端,扣紧件等设置在内侧,形成固定件8的扣紧组件9。在上带1的下端的最后一个U形支承件也在内侧设置扣紧件等,以形成固定件25的扣紧组件26,固定件25由一以纤物等包覆的软管件形成,它可自由移动地夹在扣紧组件26中并可松开。
请参见图2,图中示出了援救伤者的完全解开的援救设备,伤者在难于接近的困难情况下循环系统所受影响仍较小,它的上带1比下带2短,因此伤者的胸部相对于下体可以被抬起,形成技术上、医学上以及心理学上最好的身体姿势。不同长度的上带1和下带2是这样获得的通过操作柄24用手打开固定件25并用手或通过自动压缩空气使连接软管件17从扣紧组件18上解开,从而通过身体重量作用在下环圈2上作使得下环圈承载带延伸部分7脱开,其中承载带4被变长大约16至26厘米,形成固定件8的连接软管件17的端部从扣紧组件9中脱出,从而使下环圈2完全从上带1脱开。
上带1和下带2在它们各自的上端处通过带活节转环12的D-弓形件10和11保持在一起并固定在钩13上,它们紧固在钩13上,而该钩13钩入援救缆14端部的配件中。在下端处,它由上带1的承载带3和下带2的承载带4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闭合钩15的两个分开的固定件处。钩15钩入上带1上的其中一个D-弓形件16中。
这样,上带1足够紧地围绕在伤者的胸部,它不可能从伤者身上滑出,而已有技术的具有下垂臂的带则可能会发生滑出的情况。由于下环圈承载带延伸部分7松开,其中下环圈2从闭合钩15的悬挂点45处开始岔开一大约为120°的角度,且下环圈位于伤者腿部下,从而使伤者的胸部比下体稍微抬高。
通过操作手柄24使固定件25松脱并使与之连接的压缩空气盒30松脱,并通过从上带1张开的两个可充气膨胀突起件28的刚性膨胀并保持在位形成斜倚状态,因此,下带2不会压向上带1,也不会被进一步推离上带1,上带1、下带2和两突起件28之间展开的安全网27使伤者不可能自上下带之间掉落。通过使用展开的安全网,使伤者以斜倚姿势被完全固定。他的臀部相对于保持在下带2中的腿部位置较低一些,从而可以防止他滑出下带2和上带1。
如果在不利的情况下,使两可充气突起件28自动充气(所述突起件28被保护地置于两织物套29中),则固定在上带1的织物套5上的安全网袋包覆件19上的两个操作柄21以及在下带2上的两个操作柄22被操作和拉开,当伤者随同援救设备被吊起并被直拉到直升机等中以及当固紧在援救设备中的伤者被运到另一地方时,操作柄21,22也连同上带1上的操作柄23一起驱动。
图3所示为彼此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整体援救索的上带1和下带2的结构部分的安排的剖视图。所述连接是通过连接软管件17达成,该连接软管件17通过织物套6和扣紧组件18固定在下带2上,扣紧组件18通过U形支承件39与上带1的承载带3连接。上带1和下带2的连接是固定的,固定件25包括一包覆织物的软管件,该软管件通过带46等与连接软管件17连接,由此固定件25被夹紧在扣紧组件26中并通过操作柄24的操作而释放以及通过安全网袋包覆件19而固定,固紧在上带1的织物套5上的安全网袋包覆件19通过带有“维可牢”扣件47等的闭合安全网袋包覆件20与下带2的织物套6连接,从而使连接软管件17保持在扣紧组件18中。
由双折的承载带3形成的上带1上设置U形支承件39,支承件39与一对面板40固定连接,连接带41与承载带3固定连接。U形支承件39的外侧,用连接螺栓43固定在扣紧组件18上。在U形支承件内设置一用于放电/使电流接地的铜线42。U形支承件39中插入泡沫材料楔形件37,使得U形支承件39除了承载带3之外被固定地插入上环圈1中并通过泡沫材料衬芯36固定,泡沫材料套35置于泡沫材料衬芯36上面并用织物套5包覆,织物套5被夹持固定在U形支承件39外面和扣紧组件18之间。织物套5上固定有操作柄23和安全网袋包覆件19。安全网袋包覆件19和织物套5以及防护挡片44之间放置处于非充气状态带有织物套29的两个可充气式突起件28以及安全网27,防护挡片44被夹持和固定在U形支承件39和扣紧组件18之间。在下环圈2的绷紧的织物套6上的安全网袋包覆件19由具有一维可牢闭合件47等的安全网袋包覆件20闭合,从而使两可充气突起件28和织物套28以及安全网27受到保护。
下带2由双折叠放置的承载带4形成。下带2被织物套6包覆。连接软管件17通过织物套6与承载带4连接,并通过固定在织物套6上的操作柄22而被驱动,用手操作使下带2从扣紧组件18松脱。为了用手动使下带2松脱,以与拉动手柄22相反的方向用手操作手柄21,该手柄21设置在安全网袋包覆件20的闭合件上。因此,安全网袋包覆件20的闭合被打开,使两可充气突起件连同安全网能张开。承载带4以泡沫材料插入件38充填,以使伤者腿部的血液循环不会被阻塞,泡沫材料插入件38用织物套6保持在承载带4中。
本发明使得被救援者可于援救时处于水平斜倚的姿势。以此援救设备,被救者可以被平稳地提升出水面而得救。
在援救伤者时采用这种斜倚姿势有效地避免了对该伤者身体的伤害。以此方式,被救援的人不会进一步受到伤害。已有技术中就没有这种优点。该援救设备还可在具有巨浪的大海的情况下使用,从而又增加了本发明装置的优点和重要意义。
参考号清单1.上带2.下带3.承载带4.承载带5.织物套6.织物套7.下环圈-承载带延伸部分8.固定件9.扣紧装置10.D-弓形件11.D-弓形件12.带活节转环13.钩14.救生缆15.闭合钩16.D-弓形件17.连接软管件18.扣紧装置19.安全网袋包覆件20.安全网袋包覆件的闭合件21.操作柄22.操作柄23.操作柄24.操作柄25.固定件26.扣紧装置27.安全网28.可充气膨胀突起件29.织物套30.压缩空气盒31.压缩空气管道32.盒袋33.耳件
34.耳件35.泡沫材料套36.泡沫材料芯37.泡沫材料楔形件38.泡沫材料插入件39.U形支承件40.对面板41.连接螺栓42.铜线43.连接螺栓44.防护挡片45.悬挂点46.带47.“维可牢”闭合件或尼龙搭扣门襟
权利要求
1.一种以载运装置形式将伤者以水平斜倚姿势垂直运送的援救设备,该设备包括在它们的两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两条带,其中一条用于围绕在伤者上身,另一条用于围绕在伤者的腿部,而且在两条带的端部具有一共用连接件,通过此连接件它们可以与一救生索下垂的下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带在备用状态时彼此平行地靠拢在一起,并且两条带彼此可脱开连接地形成一股线,其上具有两条带之间的连接可以脱开的设施,所述两条带的一端连接到所述连接件,而它们的另一端可与所述第一端或连接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带包括两突起件,在所述两突起件之间放置所述下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件是可以充气膨胀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带通过诸如维可牢带、粘合剂或薄膜粘附等黏性件彼此连接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带具有使所述下带进入的扣紧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带的自由端具有一钩,该钩可钩入在所述合并带另一端上的其中一个挂耳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带其中一条比另一条长,长的带超出另一条带的部分折叠并彼此粘附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两条带上的一网可在两条带之间展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带上,设置用于容纳所述下带的纺织保持件或由合成材料特别是柔软的合成材料构成的保持件,在保持件的一侧,设有一维可牢闭合件和一手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横向设置在所述上带上的突起件设有维可牢扣件和手柄,以所述上带及其突起件容纳所述下带并将之包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带和/或所述下带可以充气膨胀。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援救设备,其特征在于,一条所述带上装有一空气压缩盒以及一手动操作充气阀,用以使所述带或一固定在所述带上的突起件充气。
13.一种使用载运装置将伤者以水平斜倚姿势垂直运送的援救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在它们的两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两条带,其中一条带用于围绕在伤者的上身,而另一条用于围绕在伤者的腿部,并在它们的端部配置一共用连接件,通过此连接件,它们可通过包括两条带的载运装置与救生索的降下的下端连接,载运装置中一条带围绕在伤者的上身,另一条围绕在伤者的腿部,其特征在于,在援救行动开始之前,所述下带与上带固定地但可脱开地平行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合并带,当援救行动开始后,首先将整条合并带围绕在伤者的上身,然后将带的两端彼此连在一起并固定在所述救生索上,随后使下带从上带脱离并滑到被救者的臀部下。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带上可设置一软管,该软管可用压缩空气使之膨胀,利用该膨胀的软管件,所述下带可从所述上带上其固定位置处被推出。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援救行动开始之前,所述下带通过上带上的防护挡片固定在位,所述挡片配置有维可牢带或尼龙搭扣带和手柄,当上带放置好后,通过手柄将侧边配置了维可牢带的所述挡片拉离所述上带,从而使下带脱离上带。
全文摘要
发明涉及一种以载运装置形式将伤者以水平斜倚姿势垂直运送的方法和装置,包括在它们的两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两条带。其中一条带用于围绕在伤者上身,另一条带用于围绕在伤者的腿部。两条带的端部具有一共用的连接件,通过此连接件它们可以与一救生索下垂的下端连接。其目的是利用简单的方法通过使用一手柄使所述两条带能够即刻固定伤者,然后用另一手柄使两条带彼此互相脱开,并将下带滑到伤者臂部的下面。本发明是基于Schwindt教授研制的装置研制的,当处于备用状态时,两条带以平行方式彼此靠拢而且可脱开地彼此结合形成一股线。另外,有设施可以将两条带之间的连接脱开,两条带的一端与连接件连接,而另一端可与最初提到的端部连接或与连接件连接。
文档编号B63C9/26GK1466477SQ01816211
公开日2004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日
发明者M·施温特, M 施温特 申请人:格丁根霍尔兹明顿希尔德斯海姆工业大, 格丁根霍尔兹明顿希尔德斯海姆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